历史人教部编版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获奖教学设计
展开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内容】: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教学目标】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通过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的巧妙之处;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提问: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但是秦二世而亡,那么是谁使“大一统”得到了进 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呢? 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3、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巩固大统的措施,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 抢答
阅读学习目标
| 用旧知识关联本课,并用抢答激发兴趣,引起求知的欲望。 了解本课目标要求
|
探究新知(授新课) | 汉武帝介绍:生于公元前156年,汉文帝的孙子,汉景帝的儿子,7岁被立为太子,16岁(公元前140年)登基为帝,70岁驾崩,在位54年。他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汉王朝推向极盛。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 一、“推恩令”的实施 自主阅读P54-55,概括西汉初年,在政治上面临哪些问题?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 问题一: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补充:(补充文字及图片材料)
西周 秦朝 西汉初高祖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 西汉景帝 汉武帝 削藩————?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的内容?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图示介绍)
问题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材料佐证) (豪强地主) “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 ——《史记·平准书》
内容: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员, 、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推恩令”及刺史制度的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此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汉武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者:董仲舒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比一比: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异同点?
措施作用: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 自主阅读P55-56,概括西汉初年,在经济上面临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富裕的商人,冶铁铸币卖盐,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财产,却不顾国家危急,加重百姓困苦。 ——《史记·平准书》
展示教材第56页“材料研读”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史记·货殖列传》 提出问题: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什么样影响? 假如你是汉武帝的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展示教材第56页“相关史事”,反映汉武帝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措施。 展示汉武帝后期西汉王朝疆域图。 补充:五铢钱介绍;盐铁国有介绍;统一调配物资介绍 措施作用:使国家财政状况改善,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
了解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
自主学习
王国问题: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讨论“巧妙之处”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学生根据材料提炼主要信息。
回答解决方法:刺史制度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相同点: 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不同点: 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造成了我国古典文化的损失,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的状况。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观看材料及图片
回答措施作用 |
激发兴趣,直观形象,形成感性的认识。
培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了解西周至汉初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及诸侯势力的膨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诸侯国问题的必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推恩令”的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及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了解刺史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传承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
课堂总结 |
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 两位古代帝王并称?
| 归纳、梳理知识点。
总结所有措施的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小组合作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从而评价汉武帝,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 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辩证的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文化方面——兴办太学,经济方面——盐铁专卖,军事方面——北击匈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自主学习,新课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定目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点拨指导,课堂小结,情感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