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品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风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2、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
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D.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3.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D.生育观念有所变化
4、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5.梅里曼《欧洲现代史》写道:“350头猪被哥伦布带到古巴,到了1514年猪已繁殖到3万头。这些猪……啃坏了途经的林地,破坏了原住民的梯田。”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打破了当地生态平衡B.引发了物价飞速上涨
C.改变了商业经营方式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6、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7、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8、《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
9.《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据此判断,题干中“椒”应该是( )
A.辣椒,原产于非洲的加纳和中美洲的墨西哥
B.辣椒,16世纪传到西班牙和中欧各国
C.辣椒,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辣椒,传入中国后山东、河南最为喜爱流行
10、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荼、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11、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B.使欧洲的物价大幅下降
C.使西欧国家完成社会转型D.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12、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
13、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4、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15、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16.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者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此则材料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影响是( )
A.扩大耕地面积,保护环境资源
B.解决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
C.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
D.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二、非选择题(17小题22分,18小题20分,共3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1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植物、动物、 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 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 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 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 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 世纪, 在亚欧人的饮食中, 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 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 “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9分)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禽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5分)
参考答案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A 2.A 3.A 4、A 5.C 6、D 7、B 8.A 9、C 10.B 11.A 12.B
13、A 14.A 15.C 16.C
二、非选择题
17、(1)区域: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
特点:有几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
(2)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18. (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王权和神权的奴隶制社会性质。
(2)经济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B 2、D 3.B 4 5.A 6、A 7、A 8、D 9.C 10、D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二、非选择题
17、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3分)
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3分)
③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3分)
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3分)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答对任意两个观点的给4分)
影响:
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答对任意两个观点的给4分)
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2分)(
18. (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含动植物、人口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每一个观点3分,共9分))
(2)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路线1分,内容1.5分),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非洲。(路线1分,内容1.5分)
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a href="/ls/tb_c400368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综合训练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复习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