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2022浙江杭州检测)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亚非等地。下列物种中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有( )
①番茄 ②燕麦
③南瓜 ④橄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过程是曲折的
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
4.(2022河北邢台四校联考)成书于明朝的《本草纲目》不仅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还记录了很多食物,传播了“药食同源”的理念。书中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这一记载从侧面印证了( )
A.世界范围的食物品种交流
B.中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C.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D.玉米作为药物被引入中国
5.(2022山东泰安期末)中餐菜系众多,各有特色。川菜重麻辣,代表作品有辣子鸡丁、水煮鱼等;湘菜重香辣,代表作品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等。据此判断,川菜、湘菜上述特色的形成应不早于( )
A.南宋 B.元代
C.明代 D.民国
题组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6.(2022安徽六安中学期末)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7.(2022天津红桥期末)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民众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输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欧洲的面粉价格比美洲的高
8.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罗来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
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
9.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农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材料表明,欧洲人早期海外扩张( )
A.扩大了洲际之间贸易的范围
B.形成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出现了洲际之间物种大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题组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0.(2022浙江台州期末)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11.(2021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了,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12.(2022福建厦门一中月考)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由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13.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14.(2021辽宁葫芦岛期末)“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 )
A.扩大耕地面积,保护水源
B.缓解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
C.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
D.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美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
1.《全球通史》写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
B.打破了全球生态平衡
C.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
D.扩大了物种交换范围
2.(2022山西长治名校联盟月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因此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
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
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
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
3.(2021福建莆田期末)明代中后期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代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并开始走进平民百姓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4.(2022辽宁朝阳月考)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弛
5.(2021辽宁沈阳郊联体月考)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原材料提供地
题组二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6.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D.新旧大陆文化差异性
7.(2022辽宁沈阳期末)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新发现的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自然科学家主导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8.(2022吉林长春月考)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人们往来变得密切,大量的植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从新大陆传入欧洲,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使得新的文明被构筑、被建立。该学者强调的是( )
A.美洲物种传播加速了欧洲发展进程
B.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C.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9.(2021辽宁大连期末)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10.(2022山西晋城一中月考)18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杨格指出:“(法国南部)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
A.加速了圈地运动
B.改变了农作制度
C.解决了粮食问题
D.推动了商业革命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1.(2022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 传入时间 |
葡萄、苜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豌豆、石榴 | 汉代 |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 | 唐至五代时期 |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 辽宋夏金时期 |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洋葱、苹果、番荔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 明清时期 |
——摘编自全国农业展览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 2.A | 3.B | 4.A | 5.C | 6.A | 7.C |
8.C | 9.C | 10.D | 11.A | 12.A | 13.A | 14.B |
1.B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故均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A 根据材料“从美洲传入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番茄、南瓜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A项正确;燕麦原产地是亚洲,橄榄原产地是希腊,排除B、C、D三项。
3.B 据材料可知,教会禁止人们食用新食物马铃薯,而饥饿的穷人迫于生计打破禁忌,使马铃薯迅速普及,表明新物种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项正确。
4.A 据所学知识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明朝时传入中国,而《本草纲目》本着“药食同源”的理念将玉米收录其中,体现了食物品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A项正确;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先秦时代开始形成,排除B项;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玉米被引入中国的原因,排除D项。
5.C 根据“川菜重麻辣”“湘菜重香辣”可知菜品用料中有辣椒,结合所学可知,辣椒在明代传入中国,C项正确。
6.A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带入美洲的物种有小麦、水稻、牛、马等,A正确;玉米、马铃薯都是从美洲地区外传的物种,排除B、C、D。
7.C 材料体现的是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饮食习惯的影响及运输条件的限制,美洲本土种植小麦具有必要性,C项正确;A项夸大“饮食习惯”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和美洲的小麦种植环境对比,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8.C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得南卡罗来纳广泛种植水稻,促使北美地区的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变化,排除A项;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与“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地区水稻种植与欧洲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北美地区“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的结论,排除D项。
9.C 材料体现的是新旧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后实现了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
10.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全球气候变冷,影响农业产量,美洲作物的外传及其引起的“农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上的危机,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故选D项;仅据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饮食习惯,排除A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集约化均与材料无关,排除B、C两项。
11.A 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香料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对欧洲人的饮食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故A项正确。香料盛产于亚洲,而不是美洲,故B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价格革命,故C项排除。使用香料不代表消费观的奢侈,故D项错误。
1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美洲的辣椒、番茄等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洲作物对欧洲的影响,与“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香料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排除D项。
13.A 美洲农作物引进中国,引起中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说明全球化已影响中国,A正确;B错在“开始”,排除;区域分工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14.B 由材料“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包谷即玉米的种植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粮食不足的问题,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 2.D | 3.C | 4.A | 5.C |
6.A | 7.B | 8.A | 9.D | 10.B |
1.D 根据“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可知,材料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物种的交流,说明开辟新航路扩大了物种交换的范围,D项正确。
2.D 据材料“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仅仅局限于菜园中”可知,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因此判定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种,进而影响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
3.C 明代中后期马铃薯传入中国,到清代中叶才开始走进平民百姓家,这说明其在传播推广方面速度比较慢,这主要与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有关,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不利于物种的交流与传播,故C项正确;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农民不注重经济作物的种植,故A项排除;马铃薯走进平民百姓家,说明它为百姓所接受,故B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A 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前两次“高潮”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第三次则出现在明清时期,主要通过西方开辟的新航路,A项正确;B、C两项均不是导致材料中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相符,排除D项。
5.C 要结合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来理解材料中现象。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及加勒比海沿岸大部分地区、南卡罗来纳种植水稻,这正是殖民活动影响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是反映水稻在美洲部分地区的种植情况,无法体现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水稻在美洲部分地区的种植情况,但不能据此得出“拉美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A 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7.B 根据材料“16世纪50年代开始”“数千种新发现的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诸多物种被发现,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主导”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8.A 材料“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等信息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了欧洲的社会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推动欧洲发展,B、C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
9.D 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胡椒从贵族的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同时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受到贵族的青睐,这反映出食物在当时的欧洲有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故D项正确。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排除C项。
10.B 材料“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做准备”“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体现的是玉米种植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及民众生活产生巨大影响,B项正确;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解决”一词表述错误,排除C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也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范围,本题不限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其次,审清答案要点,本题答案须包括论题和阐述两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论题需要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阐述须列举具体的史实支撑论题;最后,对所拟论题进行总结升华。
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