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宁波市科学中考复习:物理和化学部分知识点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宁波市科学中考复习:物理和化学部分知识点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科学中考复习:物理和化学部分知识点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科学中考复习:物理和化学部分知识点第3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科学中考复习:物理和化学部分知识点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科学中考复习:物理和化学部分知识点,共4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化学仪器的使用,化学药品的取用,实验室安全,过滤与蒸馏,溶液的配制与食盐的提纯,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化学仪器的使用(b)
    二、化学药品的取用(b)
    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试管,然后用镊子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2)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3)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①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②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④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品变质,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
    4.使用胶头滴管滴加较少液体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滴管或污染试剂;滴管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污染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5.使用量筒取用一定量的液体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所需刻度线。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仰视偏小,俯视偏大)。
    三、实验室安全(b)
    1.酒精灯失火时,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应先用干抹布拭去,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
    3.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4.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四、过滤与蒸馏(b)
    1.过滤操作要点
    图2-1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的边缘稍低于漏斗口;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③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蒸馏操作注意点
    (1)烧瓶内加几粒沸石以防止爆沸。
    (2)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放在支管口。
    (3)冷凝管中的冷却水要从低端流进,高端流出。
    图2-2
    五、溶液的配制与食盐的提纯(b)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
    (1)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等。
    (2)实验步骤:计算→天平称量药品→量筒量取水→搅拌溶解。
    图2-3
    (3)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因素:称量时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错、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读取示数错误、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洒落到外面或未倒净(偏大)、食盐不纯(偏小)、计算错误等都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准确。
    2.粗盐提纯
    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
    净的精盐的过程。
    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第2课时 溶液
    一、水(a)
    1.水的组成:水是由__氢元素和氧元素__组成的化合物。
    2.水的性质:水的密度为__1.0×103__kg/m3,4℃水的密度最大。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__100__℃,凝固点是__0__℃。
    3.水的电解:水在通电时会分解,负极(阴极)和正极(阳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__2∶1__,质量比为__1∶8__。水的电解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b)
    1.溶液由__溶质__和__溶剂__组成。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静置后不分层。固、液、气态物质都可作为溶质。
    2.浊液特征:__不均一、不稳定__的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__分层__现象。
    ①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②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__温度__下,在一定量的__溶剂__里__不能__继续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应注意前提条件是“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②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知识拓展】
    1.对于极少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而言,如熟石灰,采用改变温度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应升高温度。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a)
    1.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__一定的温度__下,某物质在__100g溶剂__中达到__饱和状态__时所溶解的__质量__。
    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__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__。
    ①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KNO3;
    ②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
    3.溶解度曲线:用来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曲线。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知识拓展】
    1.溶解性是一个定性的概念,溶解度是一个定量的概念。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应注意四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单位:g)。
    3.由于溶解度规定了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溶质质量,因此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
    四、物质的结晶(a)
    1.结晶方法一:__蒸发溶剂__,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固体溶质的溶液,如海水晒盐。
    2.结晶方法二:__冷却热饱和溶液__,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溶质的溶液,如培养硫酸铜大晶体、提纯硝酸钾等。
    3.某些物质结晶后形成的晶体带有结晶水,如CuSO4·5H2O、Na2CO3·10H2O等,失去结晶水的过程称为风化。
    五、溶质质量分数与溶液配制(c)
    1.计算公式:a%=eq \f(m溶质,m溶液)×100%
    状态:计算时溶液不一定饱和。
    2.稀释:进行有关溶液的稀释(或浓缩)的计算时,分析的关键是稀释(或浓缩)前后__溶质质量不变__。
    3.溶液配制
    器材:__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__。
    步骤:①__计算__;②__称量__;③__溶解__;④__装瓶贴标签(或转移)__。
    【知识拓展】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当已知溶液体积时,应根据密度公式转化为质量。
    第3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分子运动论(a)
    1.物质由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宏观表现为扩散。固体、液体、气体都存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如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的总体积。
    4.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常温下,针筒内空气体积不易压缩也不易增大,就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知识拓展】
    1.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属于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理解分子间有空隙;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属于运用转换的方法把微观的分子间空隙转换为宏观的现象。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宏观扩散也越快。反之,分子运动越快,物体的温度也越高。
    3.气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两者达到平衡后,就能保持一定的间距,也就使气体保持了一定的体积。
    二、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a)
    物质构成:物质是由__分子__、__原子__或__离子__构成的。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某些化合物:CO2、NH3、CH4等;②某些气态单质:H2、O2、Cl2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①所有的金属单质:Mg、Zn、Ag、Cu、Fe、Ba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C、Si等;③稀有气体:He、Ne、Ar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HCl、NaOH、CuSO4等各种酸、碱、盐。
    4.(1)常见的离子:K+、Ca2+、Na+、Mg2+、Zn2+、Al3+、Fe3+、Fe2+、Ag+、H+、NHeq \\al(+,4)、Cl-、O2-、S2-、SOeq \\al(2-,4)、COeq \\al(2-,3)、NOeq \\al(-,3)、OH-、POeq \\al(3-,4)等。
    (2)常见的带电原子团:硝酸根:NOeq \\al(-,3);氢氧根:OH-;碳酸根:COeq \\al(2-,3);硫酸根:SOeq \\al(2-,4);铵根:NHeq \\al(+,4)。
    三、原子的结构(a)
    1.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铅球模型(或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西瓜模型(或葡萄干面包模型)。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核式结构模型(或行星模型)。
    玻尔:分层模型。
    2.原子的结构
    原子eq \b\lc\{(\a\vs4\al\c1( 核外电子 , 原子核 \b\lc\{(\a\vs4\al\c1( 质子 , 中子 ,))))
    质子、中子由__夸克__构成。
    3.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原子的相对质量没有具体的质量单位。一般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如eq \\al(12, 6)C和eq \\al(14, 6)C等。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b)
    元素是具有相同__核电荷数__(即__质子数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的元素组成:
    1.物质组成:物质都是由__元素__组成的。
    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由__同种__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由__不同种__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宏观: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微观上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__原子__;
    ③物质:由__原子__构成的物质也表示该种物质。
    4.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知识拓展】
    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分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混合,虽然只有一种氧元素,但它是混合物。
    3.化合物和混合物不能相混淆,化合物属于纯净物。空气、溶液、合金等都是常见的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五、化合价(b)
    1.化合价是用来表示不同原子构成分子时,各种原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一种化学性质。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1时,不能省略。
    3.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的含义: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4.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
    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
    5.化合价的规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六、化学式表示的意义(c)
    宏观:宏观上既可表示某种物质,又可表示某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微观上既可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又可表示某物质微粒的原子构成。
    量的意义:
    ①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质量比;
    ③表示组成物质的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4课时 氧气与二氧化碳
    一、空气的成分(a)
    1.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定量估测
    (1)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能在空气中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其他溶液吸收。
    【知识拓展】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是体积分数,不能误解为质量分数。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估测实验中,不能用铁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__;不能用碳、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__。
    二、氧气(b)
    1.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略大__,__不易__溶于水,液氧呈__淡蓝色__。
    (2)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__活泼__的气体,具有__助燃性__、__氧化性__等。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3.氧气的用途:呼吸(急救、登山、潜水、航天等);冶炼金属;切割焊接金属;作氧化剂等。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化学原理
    2H2O2eq \(=====,\s\up7(MnO2))2H2O+O2↑
    2KMnO4eq \(=====,\s\up7(△))K2MnO4+MnO2+O2↑
    2KClO3eq \(=====,\s\up9(MnO2),\s\d3(△))2KCl+3O2↑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而本身的__质量和化学性质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3)工业制法:空气冷冻分离法。
    【知识拓展】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催化剂改变反应速度,既可加快也可减慢;只改变速度但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三、燃烧与灭火(a)
    1.燃烧是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__发光、放热__、剧烈的氧化反应。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__有可燃物__;二是__要有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氧气)__;三是__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__。
    灭火的原理:①__隔绝氧气__;②降低温度到该可燃物的__着火点__以下。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__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__等。
    共同点:①__都是氧化反应__;②__都放热__。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知识拓展】
    1.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着火点不能降低,只能降温到着火点以下进行灭火。
    2.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3.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比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但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四、二氧化碳(b)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大__,__能__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俗称__干冰__。
    2.化学性质: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人呼吸;与水反应生成__碳酸__,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与NaOH、KOH、Ca(OH)2、Ba(OH)2等可溶性碱反应。
    3.二氧化碳的应用:灭火、人工降雨、作制冷剂、作气体肥料等。
    4.二氧化碳的制取
    (1)实验室制法: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步骤:①__检查装置气密性__;②装药品;③收集气体;④整理仪器。
    收集方法:__向上排空气法__。
    检验:用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工业制法: CaCO3eq \(=====,\s\up7(高温))CaO+CO2↑
    【知识拓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所需原料为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硫酸和浓盐酸,因为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会附着在石灰石表面,使反应不能顺利进行,而浓盐酸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
    2.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适宜用排水法收集。
    五、空气污染(a)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__CO、SO2、NO2__等有害气体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颗粒物、O3和CO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空气污染的防治: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由氟利昂、氮的氧化物排放造成的__臭氧层破坏__、由CO2等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__温室效应__、由NO2、SO2等气体排放造成的__酸雨__。
    第5课时 气体的制取
    一、气体制取的化学原理(b)
    1.制取氧气化学原理
    分解过氧化氢:__2H2O2eq \(=====,\s\up7(MnO2))2H2O+O2↑__。
    分解高锰酸钾:__2KMnO4eq \(=====,\s\up23(△),\s\d8( ))K2MnO4+MnO2+O2↑__。
    分解氯酸钾:__2KClO3eq \(=====,\s\up9(MnO2),\s\d3(△))2KCl+3O2↑__。
    2.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化学原理: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知识拓展】
    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无需加热,节能环保;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无需催化剂(因为反应自身会产生MnO2催化剂)。
    二、气体发生装置(b)
    1.发生装置:
    (1)甲装置为固液反应型
    ①适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以双氧水为原料)、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特点是原料中有液体,反应无需加热。
    ②该装置若用长颈漏斗,则需将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③气密性检查采用压水法,将导气管用止水夹关闭,在漏斗中加水能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乙装置为固体加热型
    ①适用于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特点是原料都为固体,反应需加热。
    ②若以高锰酸钾作原料,需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粉末通过导管进入水槽。
    ③气密性检查采用手握法,先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利用手温加热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2.收集装置:
    ①排水法适于收集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氧气、氢气等;
    ②向上(向下)排空气法分别适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如CO2、O2(H2)等气体。
    3.气体的验满与检验: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可往瓶内加入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步骤(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为例)(b)
    检查装置的__气密性__;装药品;固定试管,先下后上,先左后右;加热;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从水槽中移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知识拓展】
    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免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四、洗气瓶的应用(c)
    1.洗气瓶可用于收集气体
    排水法收集气体:装满水,b管进气;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装水,a管进;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装水,b管进。
    2.洗气瓶可用于净化气体
    吸收水蒸气:用浓硫酸;
    吸收CO2:用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HCl:用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CO2中的HCl: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洗气瓶可用于检验气体
    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
    检验HCl:用硝酸银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b)
    1.宏观表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__没有改变__,原子的数目__没有改变__。
    3.普遍性: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适用性: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反应有意义,对物理变化无意义。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或分子数守恒。
    6.质量分析:在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包括过量的反应物质量。
    二、化学方程式(b)
    1.书写:
    ①以__质量守恒定律__和__客观事实__为依据,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__相等__。
    ②说明反应条件。
    ③反应前没有气体(或沉淀)的,需在生成的气体(或沉淀)后面标注气体(或沉淀)符号。
    2.读法:以C+O2eq \(=====,\s\up7(点燃))CO2为例,读法为:
    ①质的读法: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②量的读法: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③微观读法: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c)
    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基本依据: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等于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式量比。
    (2)化学计算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题意假设未知量;
    ②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
    ④列出比例式;
    ⑤求出未知量;
    ⑥写出答案。
    (3)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
    ①有关纯净物之间的计算;
    ②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③有关多步反应的计算;
    ④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⑤有关无数据或少数据的计算;
    ⑥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1)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2)解答:常结合微观原理解答,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知识拓展】
    1.解题时应明确有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解答时要规范、完整、正确。
    第7课时 酸与碱
    一、酸碱性与酸碱度(b)
    1.酸碱性
    ①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红色__。
    ②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蓝色__;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红色__。
    2.酸碱度
    ①用__pH__来表示,用__pH试纸__测定物质的酸碱度。
    当pH>7时,溶液显__碱性__,pH越大,__碱性__越强;
    当pH=7时,溶液显__中性__;
    当pH<7时,溶液显__酸性__,pH越小,__酸性__越强。
    ②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时,不能直接把试纸浸入被测试的溶液中,而应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二、酸的性质(b)
    1.酸的含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__氢离子(或H+)__的化合物。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__氢离子(或H+)__。
    3.酸的特性
    ①浓盐酸具有__挥发性__和腐蚀性。
    ②浓硫酸具有__吸水性__(常用来作干燥剂)、脱水性和腐蚀性。
    ③浓硫酸的稀释:把__浓硫酸__沿容器壁慢慢注入__水__中,并不断地搅拌。
    【知识拓展】
    1.浓盐酸由于具有挥发性,所以长期放置溶质质量会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会下降。
    2.浓硫酸由于具有吸水性,所以长期放置溶剂质量会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会下降。
    三、碱的性质(b)
    1.碱的含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__氢氧根离子(或OH-)__的化合物。
    2.碱的通性
    ①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是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__氢氧根离子(或OH-)__。
    ②化学上研究的碱一般指可溶性碱。在碱的通性中,不溶性碱只能和酸反应。
    ③可溶性碱受热不能分解,而不溶性碱受热可能分解。
    3.碱的特性
    ①氢氧化钠俗称__苛性钠(或烧碱)__,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具有强腐蚀性。
    ②氢氧化钙俗称__熟石灰(或消石灰)__,__微__溶于水。
    【知识拓展】
    1.氢氧化钠由于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2.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检验二氧化碳。
    3.氢氧化钡既能检验二氧化碳又能较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四、酸与碱的反应(中和反应)(b)
    1.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专称为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__氢离子(或H+)__和__氢氧根离子(或OH-)__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2.应用: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如用__熟石灰__来中和土壤的酸性,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来中和过多的胃酸等。
    第8课时 盐
    一、常见的盐(b)
    盐是由__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__和__酸根离子__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拓展】
    1.盐类物质并不需要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也不需要全部都是酸根离子,如KHSO4、Cu2(OH)2CO3等都属于盐类。
    2.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3.碳酸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晶体里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碳酸钠晶体是纯净物。碳酸钠晶体易风化:常温时在干燥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化学变化)。Na2CO3·10H2O===Na2CO3+10H2O。
    4.并非所有盐的水溶液都呈中性。NaCl、K2SO4等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呈中性,(NH4)2SO4、CuCl2等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呈酸性,Na2CO3等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呈碱性。熟记:“纯碱不是碱,水溶液显碱性”。
    5.工业盐与食盐完全不同,工业盐指亚硝酸钠(NaNO2),是强烈的致癌物质。
    二、盐的化学性质(b)
    1.碳酸钙
    与酸反应:2HCl+CaCO3===CaCl2+H2O+CO2↑
    高温分解:CaCO3eq \(=====,\s\up7(高温))CaO+CO2 ↑(工业生产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2.碳酸钠(下列反应可用于检验NaOH是否变质)
    与酸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
    与碱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3.碳酸氢钠
    受热分解:2NaHCO3eq \(=====,\s\up7(△))Na2CO3+H2O+CO2↑
    与酸反应:HCl+NaHCO3===NaCl+H2O+CO2↑
    4.检验溶液中COeq \\al(2-,3)存在的方法
    ①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HCl,若有无色气泡产生,然后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存在COeq \\al(2-,3)(以碳酸钠为例);
    2HCl+Na2CO3===2NaCl+H2O+CO2↑
    Ca(OH)2+CO2===CaCO3↓+H2O
    ②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若溶液变浑浊,然后加入稀盐酸浑浊消失,则存在COeq \\al(2-,3)(以碳酸钠为例);
    Ca(OH)2+Na2CO3===CaCO3↓+2NaOH
    2HCl+CaCO3===CaCl2+H2O+CO2↑
    ③加入CaCl2或Ca(NO3)2溶液,若溶液变浑浊,则有可能存在COeq \\al(2-,3)(以碳酸钠为例)。
    CaCl2+Na2CO3===CaCO3↓+2NaCl
    Ca(NO3)2+Na2CO3===CaCO3↓+2NaNO3
    三、盐的溶解性与盐的制取(b)
    1.盐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易溶于水;盐酸盐中只有__氯化银__难溶;硫酸盐中只有__硫酸钡__难溶,硫酸钙和__硫酸银__微溶;碳酸盐多数难溶。
    【知识拓展】
    1.熟记盐的溶解性有助于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2.盐的溶解性记忆口诀:①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看不见;②盐酸盐除氯化银;③硫酸盐除硫酸钡,还有钙和银微溶。
    2.盐的制取
    工业上常根据盐的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原理来制取某些盐。“侯氏制碱法”就是其典型的应用。
    四、化肥(a)
    1.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叶)。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常见的氮肥:NH4HCO3、(NH4)2SO4、NH4Cl、尿素等。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抗倒伏(壮秆)。植物缺钾时,叶尖发黄,叶片常有褐斑,易倒伏。常见的钾肥:KCl、K2SO4和草木灰。
    (3)磷肥: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穗数增多、籽粒饱满(催果),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缺磷时,叶片显暗绿色常带有紫红色,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常见的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
    2.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如KNO3、NH4H2PO4、(NH4)2HPO4等。
    【知识拓展】
    铵态氮肥中的铵根离子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是否显碱性。
    名称
    仪器示意图
    主要用途
    使用时注意事项
    试管
    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盛放溶液,可直接加热
    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夹持中上部。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蒸发皿
    用于蒸发液体,浓缩溶液,干燥固体,可直接加热
    瓷质仪器。当出现固体较多时,停止加热。耐高温,坩埚钳夹取
    烧杯
    溶解、配制溶液,大量试剂反应容器
    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下面要放石棉网,使之均匀受热
    烧瓶
    分平底和圆底两种,用作反应物较多且加热时间较长的反应容器
    加热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石棉网,平底的一般不用于加热。加热时液体不超过烧瓶容积的1/2
    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可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量取液体时应竖直放置,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取凹液面最低点刻度
    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固定各种反应容器和其他仪器
    酒精灯
    用于加热,酒精量1/4~2/3,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时使用外焰。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使用完毕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漏斗
    过滤
    集气瓶
    收集、贮存少量气体,组装少量气体发生装置
    不能加热。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试剂瓶
    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
    燃烧匙
    用于盛放固体物质在气体中燃烧
    胶头滴管
    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可插入或接触容器口及内壁
    锥形瓶
    用作反应容器,易使反应物摇匀
    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
    试管夹
    用来夹持试管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加热时用手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药匙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药品(药匙的两端是大小不同的两个匙)
    药匙用过后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玻璃棒
    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
    气体成分
    体积比(%)
    性质
    用途
    氮气
    78
    化学性质较不活泼,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作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液氮冷冻等
    氧气
    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
    0.93
    化学性质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气球填充气
    二氧化碳
    0.04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作温室气肥
    其他
    0.03
    装置图
    注意点
    试剂要求:足量红磷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操作要求: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大量白烟,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实验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__1/5__,可助燃;N2约占4/5,不可燃也不可助燃,难溶于水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eq \(=====,\s\up7(点燃))CO2

    生成大量白烟 4P+5O2eq \(=====,\s\up7(点燃))2P2O5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eq \(=====,\s\up7(点燃))SO2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2Mg+O2eq \(=====,\s\up7(点燃))2MgO 4Al+3O2eq \(=====,\s\up7(点燃))2Al2O3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3Fe+2O2eq \(=====,\s\up7(点燃))Fe3O4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物质
    俗称
    物理性质
    用途
    氯化钠NaCl
    食盐
    白色粉末,咸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调味品、防腐剂、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Na+能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等
    碳酸钠Na2CO3
    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碳酸氢钠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面食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碳酸钙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建筑材料、补钙剂
    第9课时 金属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a)
    大多数金属都有特殊的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除汞(俗称水银)外,所有金属在室温下都是固体。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b)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Mg、Al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Fe、Cu等在常温下几乎不能单独与氧气反应,点燃或加热情况下可以发生反应;Au、Ag等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Al、Zn、Fe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能置换出稀硫酸或稀盐酸中的氢。
    等质量的Mg、Al、Zn、Fe四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__Al>Mg>Fe>Zn__。
    3.金属与盐的反应
    表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Fe>Cu>Ag。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知识拓展】
    1.此类反应一定在溶液中进行,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一般不与金属反应,如Cu与AgCl不能进行置换反应。
    2.K、Ca、Na活动性非常强,但不能用它们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因为它们能同溶液中的水剧烈反应。
    三、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b)
    1.金属活动性顺序:
    __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__。
    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位置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三种活泼金属能直接置换出水中的氢。
    四、金属的锈蚀和防护(a)
    1.铁锈蚀的条件:水、氧气。
    铜锈蚀的条件:水、氧气、二氧化碳。
    2.防锈蚀的方法: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如制成不锈钢等;在金属表面形成各种保护层,如涂防锈油、油漆;形成氧化物保护膜等。
    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防止金属的腐蚀,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替用品等。
    五、金属材料——合金(a)
    1.合金是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形成条件:其中任一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金属的沸点(当由两种金属形成合金时)。
    3.常见的铁合金有碳素钢和合金钢(锰钢、硅钢、钨钢、不锈钢等)。
    常见的铜合金有青铜、黄铜、白铜等。
    【知识拓展】
    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日常使用的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是合金。
    第10课时 物质的分类
    一、纯净物与混合物(b)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从微观上看是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
    2.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从微观组成上看是由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3.混合物采用过滤、结晶或蒸馏的物理方法或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提纯为纯净物。
    二、纯净物的分类(b)
    纯净物eq \b\lc\{(\a\vs4\al\c1(单质\b\lc\{(\a\vs4\al\c1(金属,如Fe、Cu、Na等,非金属,如C、S、O2等)),化合物\b\lc\{(\a\vs4\al\c1(无机化合物\b\lc\{(\a\vs4\al\c1(氧化物,如CO等,酸,如H2SO4等,碱,如Ca(OH)2等,盐,如Na2CO3等)),有机化合物,如CH4、C2H5OH等))))
    【知识拓展】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氧气与臭氧都由同种元素构成,但其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属于不同的单质。
    三、无机化合物的分类(b)
    1.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知识拓展】
    1.按能否跟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
    2.按组成元素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3.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酸性氧化物,大多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如CO2、SO2、SiO2、SO3、P2O5等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但也有些非金属氧化物不能与碱反应,称为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等。
    4.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如Na2O、CaO、CuO、Fe3O4等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2.酸
    按是否含氧元素分为含氧酸(如H2SO4)和无氧酸(如HCl等)。无氧酸由氢和另一种元素组成;含氧酸一般由氢、氧和第三种元素组成,比无氧酸多一种氧元素。含氧酸也可由三种以上元素组成。
    按酸性强弱分类eq \b\lc\{(\a\vs4\al\c1(强酸,如HNO3、H2SO4等,中强酸,如H2SO3、H3PO4等,弱酸,如CH3COOH、H2CO3等))
    3.碱
    按碱的溶解性分类eq \b\lc\{(\a\vs4\al\c1(可溶性碱,如NaOH等,难溶性碱,如Fe(OH)3等))
    按碱性强弱分类eq \b\lc\{(\a\vs4\al\c1(强碱,如NaOH、KOH、Ca(OH)2等,弱碱,如Fe(OH)3、NH3·H2O等))
    4.盐
    按溶解性分类eq \b\lc\{(\a\vs4\al\c1(可溶性盐,如NaNO3等,难溶性盐,如AgCl、BaSO4等))
    按所含离子分类:某盐(如钾盐等)和某酸盐(如硫酸盐)等。
    【知识拓展】
    酸与酸性物质、碱与碱性物质:(1)显酸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强酸弱碱盐也显酸性,如NH4Cl、CuSO4等水溶液都显酸性;(2)碱类物质不一定显碱性,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属于碱。难溶性碱不显碱性,如Fe(OH)3、Cu(OH)2等,而许多强碱弱酸盐能显碱性,如Na2CO3、CH3COONa等。
    四、有机化合物(a)
    1.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指含__碳__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及碳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归类于无机物。
    2.有机物的一般性质:熔沸点较低,多数易燃,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反应较慢且副反应较多。
    3.简单的有机物
    (1)常见的碳氢化合物
    甲烷,化学式__CH4__,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常用燃料。最简单的有机物。沼气和天然气主要成分,可燃冰也是甲烷的水合物。
    苯,化学式C6H6,可燃性液体,常用的有机溶剂。化工原料,有毒(致癌)。
    (2)常见的含氧有机物
    乙醇(C2H5OH),俗名__酒精__,易燃液体,常用溶剂。酒类的主要成分,商品酒精含量95%,体积分数75%的乙醇作医用酒精用于消毒。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甲醇(CH3OH),有毒。
    乙酸(CH3COOH),可简写成HAc,俗名__醋酸__。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显酸性,是一种常用的有机酸,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甲醛(CH2O),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对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易溶于水和乙醇。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是有刺激气味的无色液体。常用于生产木工胶水。
    4.常见有机物的燃烧化学方程式
    CH4+2O2eq \(=====,\s\up7(点燃))CO2+2H2O
    2C4H10+13O2eq \(=====,\s\up7(点燃))8CO2+10H2O
    2C2H2+5O2eq \(=====,\s\up7(点燃))4CO2+2H2O
    C2H5OH+3O2eq \(=====,\s\up7(点燃))2CO2+3H2O
    【知识拓展】
    1.有机物充分燃烧时,碳元素全部转化为CO2,氢元素全部转化为H2O。
    2.检验有机物的燃烧产物——检验有机物中的元素组成: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有水雾(水珠)产生,说明有氢元素存在;用内附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白膜),说明有碳元素存在。
    第11课时 化学反应的类型
    一、化学反应的实质(a)
    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相对于物理变化,其根本特点是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宏观)。所有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被拆分成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
    二、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a)
    1.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A+B―→AB。
    2.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AB―→A+B。
    三、置换反应(a)
    1.含义:由一种__单质__和一种__化合物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单质__和另一种__化合物__的化学反应叫置换反应,A+BC―→AC+B。
    2.典型反应:①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反应;②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的反应;③氢气、碳等单质作还原剂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
    【知识拓展】
    金属参与的置换反应应根据金属活动性来判断反应能否进行。
    四、复分解反应(a)
    1.复分解反应含义:由两种__化合物__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__化合物__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复分解反应条件:①反应物__可溶__(包括溶于酸);②生成物中应有__沉淀或气体或水__生成。
    3.复分解反应特例: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而不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4.复分解反应规律: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2.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可以划归为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例如CO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CO+CuOeq \(=====,\s\up7(△))Cu+CO2,不属于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五、氧化还原反应(a)
    1.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化学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狭义解释: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化学反应,即一种物质得到氧,同时另一种物质失去氧的化学反应。
    广义解释: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
    【知识拓展】
    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因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上来定义的,而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反应过程中得氧与失氧的角度来定义的。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是化合反应,可以是分解反应,还可以是置换反应等。
    六、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a)
    化学变化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有些是放热反应,如多数可燃物的氧化燃烧反应都放热,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生物的呼吸作用也都是放热反应。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吸热,如铵盐和碱反应需要吸热,H2、CO还原CuO或Fe2O3是吸热反应。
    第12课时 物质的转化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b)
    1.非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S+O2eq \(=====,\s\up7(点燃))SO2
    C+O2eq \(=====,\s\up7(点燃))CO2
    4P+5O2eq \(=====,\s\up7(点燃))2P2O5
    N2+O2eq \(=====,\s\up7(放电))2NO(NO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会与O2反应生成NO2,2NO+O2===2NO2)
    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
    2.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
    CO2+H2O===H2CO3(H2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eq \(=====,\s\up7(△))CO2↑+H2O)
    SO2+H2O===H2SO3(形成酸雨的原因)
    SO3+H2O===H2SO4
    3NO2+H2O===2HNO3+NO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b)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Fe+Seq \(=====,\s\up7(△))FeS(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后即可反应,反应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金属单质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2Fe+3Cl2eq \(=====,\s\up7(点燃))2FeCl3
    Cu+Cl2eq \(=====,\s\up7(点燃))CuCl2
    2.金属与氧化物反应
    2Mg+CO2eq \(=====,\s\up7(点燃))2MgO+C
    8Al+3Fe3O4eq \(=====,\s\up7(高温))9Fe+4Al2O3
    3.金属氧化物与水的反应
    CaO+H2O===Ca(OH)2(放出大量的热)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BaO+H2O===Ba(OH)2
    活泼金属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MgO、FeO、Fe2O3、CuO等氧化物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三、金属的冶炼(b)
    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C、CO、H2等)在高温下反应,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其还原成金属单质。
    C+2CuOeq \(=====,\s\up7(高温))2Cu+CO2↑
    C+CO2eq \(=====,\s\up7(高温))2CO
    CO+CuOeq \(=====,\s\up7(△))Cu+CO2
    3CO+Fe2O3eq \(=====,\s\up7(△))2Fe+3CO2
    H2+CuOeq \(=====,\s\up7(△))Cu+H2O
    【知识拓展】
    1.盛放CuO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先通H2,再加热,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停止后,继续通H2,直至试管冷却,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CuO。
    2.用CO还原金属氧化物时,因CO有毒,需注意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且应注意尾气处理,以免污染空气。
    四、物质转化的规律(c)
    1.反应条件:
    (1)置换反应: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判断依据是:__金属活动性顺序__。
    ①只有排在__氢前面__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__盐溶液__中置换出来。
    (2)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知识拓展】
    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的碱只能是可溶性碱,否则反应不能发生。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常见的非金属氧化物中CO、SiO2不能与水反应。
    2.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推测现象与结论:能预测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结论。
    设计实验装置:根据题中提供的实验装置,能按要求进行组合并实验。
    评价与优化过程:对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等用批判的思想进行否定或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并能说明相应的理由。
    【知识拓展】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反应原理是什么;②实验操作方法是否可行;③推理过程是否严密;④是否经济环保等。
    第13课时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一、常见离子的鉴别(c)
    1.H+与OH-:用酸碱指示剂。
    2.Cl-和SOeq \\al(2-,4):可用Ba(NO3)2或BaCl2溶液,但不能用AgNO3溶液。
    3.COeq \\al(2-,3):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加入稀盐酸后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Fe3+和Cu2+:加NaOH溶液(可溶性碱溶液)能分别生成红褐色沉淀和蓝色沉淀。
    5.NHeq \\al(+,4):与碱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二、常见沉淀的颜色(c)
    1.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2.可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CaCO3、BaCO3、Al(OH)3等。
    3.蓝色沉淀:Cu(OH)2。
    4.红褐色沉淀:Fe(OH)3。
    5.黑色物质(粉末):C(碳粉)、CuO、MnO2、Fe3O4、Fe(铁粉)等。
    6.红色物质:Cu、Fe2O3(铁锈)等。
    三、除杂提纯、鉴别与推断的思路(b)
    1.除杂分离物质
    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除杂分离的常用化学方法:
    2.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颜色、气味等不同来鉴别。例: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
    (2)溶解法:溶解法常用于鉴别不溶性物质与可溶性物质。
    (3)燃烧法:通过燃烧时的现象和产物的不同进行鉴别。例:要鉴别H2、CO、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能使烧杯内产生水滴的是H2或CH4,不能的是CO,再把内附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H2和CH4的火焰上方,其燃烧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H4,不能的是H2。
    (4)滴加试剂法:根据物质的不同化学性质滴加某种试剂鉴别。
    (5)综合法:运用观察、滴加试剂、两两混合等方法鉴别物质。
    3.物质推断方法
    (1)正向推理法
    对于以物质相互转化为内容的推断题,可将题意转化为图示,利用图示分析物质性质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物质特征和实验现象这条主线,先认定一个熟悉的反应特征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推理。
    (2)逆向推理法
    最后所得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或得到沉淀的成分,逆向推理原有物质中所含的成分。
    (3)离子确定法
    根据原有物质中或最后所得成分中所含的离子进行综合推断。
    【知识拓展】
    1.鉴别时应取样。
    2.鉴别物质应有明显的现象区别。
    3.连续滴加试剂鉴别时,应注意先加入的离子对后面物质鉴别是否会产生干扰。
    4.推断几种物质存在时,应特别注意物质能否共存。
    第14课时 化学解答
    一、有关溶液的计算(c)
    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1.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eq \f(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知识拓展】
    1.计算时溶质必须全部溶于溶剂中且不与溶剂发生反应。若溶质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
    2.若溶质与水发生反应,则须计算出反应后溶解在水中的产物质量,如6.2g Na2O溶解在水中,其溶质应为NaOH而不是Na2O。
    3.若溶质带有结晶水,其结晶水应作为溶剂水的质量计算,如25g CuSO4·5H2O溶解于一定量水中时,溶质质量为16g而不是25g。
    2.有关溶液浓缩与稀释的计算
    溶液浓缩和稀释前后关键是:溶质质量不变。
    3.有关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时,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要以溶质质量列比例,而不能直接用溶液质量或体积列比例。
    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c)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求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2.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以化合物AmBn为例。
    A、B元素的质量比:eq \f(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3.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以化合物AmBn为例。
    A元素的质量分数=eq \f(A的相对原子质量×m,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eq \f(某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100%。
    (二)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学式
    将各元素的质量分别除以其相对原子质量,得到的商之比即为相应的原子个数之比,进而确定其化学式。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化学式
    已知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可确定该化合物中各原子个数之比,进而确定其化学式。
    3.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利用这一点可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
    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c)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点
    要注意反应中的条件,如“充分反应”“完全反应”
    “恰好反应”“足量”“过量”等关键性词语,以作出正确判断。
    【知识拓展】
    化学图像型计算:正确解读坐标系中给出的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情况是用坐标系中的纵坐标表示生成的气体或者沉淀质量,读出并正确理解坐标系中的一些特殊“点”(如起点、拐点、终点)。
    第一步,理清题目中涉及哪几个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如果需要,还要判定它们反应的先后顺序;
    第二步,结合图像分析每段图像对应的化学反应,弄清“起点”“拐点”“终点”的化学含义,确定相关物质质量;
    第三步,将已知物质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求出未知量。
    物理部分
    第1课时 科学测量与物态变化
    一、科学观察(b)
    科学观察: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记录:方式有__文字描述__、__表格记录__、__图形记录__等。
    二、科学测量(b)
    (一)长度的测量
    测量工具: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
    长度单位: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单位换算:1千米(km)=1000米;
    1米=10分米(dm)=__100__厘米(cm)=__103__毫米(mm)=__106__微米(μm)=__109__纳米(nm)。
    (二)体积的测量
    测量工具: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要用__量筒__或__量杯__。
    体积单位: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单位换算:1升=__1__分米3; 1毫升=__1__厘米3;
    1升=__103__毫升。
    使用量筒:
    先观察:测量前,首先要看量筒的最小刻度值和量程;放正确: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面上;
    看正确:视线要与__凹形液面最低处__相平;
    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并记单位。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科学上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冰水混合物__的温度为0℃,__水沸腾时__的温度为100℃。
    2.温度的测量
    (1)温度计是利用__液体的热胀冷缩__的原理制成的。
    注:量程指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最小刻度值指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测量值。
    (2)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并带有刻度,玻璃泡内装有适量液体(酒精、煤油、水银等)。
    (3)正确使用温度计
    首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注意:①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触底,不能碰壁;③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体温计除外),视线与液柱表面平齐。
    3.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体温计量程不同,由于它测量的是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__35~42℃__。
    体温计最小刻度不同,一般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1℃,而体温计的最小刻度是0.1℃。
    体温计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力向下甩几下,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三、熔化和凝固(b)
    1.熔化是指物质从__固态变成液态__的过程;
    凝固是指物质从__液态变成固态__的过程。
    2.(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__有无一定的熔点,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__。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__熔点__。液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__凝固点__。冰的熔点为__0℃__。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__温度达到熔点__;②__不断吸收热量_。
    【知识拓展】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四、汽化和液化(c)
    1.汽化
    汽化是物体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的两种形式为__蒸发__和__沸腾__。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的__表面__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__温度的高低__;②__液体表面积的大小__;③__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__。
    (2)沸腾是在__一定的温度__下,在液体的__表面和内部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
    温度叫做__沸点__。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沸点为__100__℃。
    液体的沸腾条件:①__温度达到沸点__;②__不断吸收热量__。
    【知识拓展】
    1.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2.液化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液化方法:①降温;②压缩体积。
    罐装液化石油气、分离空气时的液态空气都是经压缩体积和降温而成的。
    【知识拓展】
    用分子观点解释汽化: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时,水分子的间距增大,水分子运动加快,但水分子本身的结构不变。所以水的汽化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五、升华与凝华(a)
    升华指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之称为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碘、灯泡内的钨丝都可以升华。结冰的衣服会干是一种升华现象,冬天的霜、雾凇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六、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a)
    1.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有:__熔化、汽化、升华__。
    2.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有:__凝固、液化、凝华_。
    第2课时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的测量(b)
    1.质量
    质量表示__物体含有物质__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的单位:常用单位是__千克(kg)__,比它小的单位有克(g)和毫克(mg)。
    质量的测量:实验室常用__托盘天平__测量物体质量。
    2.天平的使用
    调平衡:先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__零刻度线__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称量时,被测物体放__左盘__,砝码放__右盘__,加在天平上的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它的__量程__。用__镊子__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重新平衡。
    【知识拓展】
    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首先要看天平的最小刻度和量程;
    ②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
    ③取放砝码要用__镊子__;
    ④潮湿的物品或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放在烧杯里称量,没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在天平两盘各放一张同样的白纸,然后称量。氢氧化钠等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更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二、密度(c)
    1.某种物质__单位体积的质量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计算公式:__ρ=m/V__。
    密度的单位:__kg/m3__或g/cm3。1g/cm3=__1×103__kg/m3。
    2.应用ρ=m/V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拓展】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的多少、体积的大小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相同。密闭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会因为质量发生变化体积却不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三、密度的测量(b)
    1.原理:ρ=m/V。
    2.主要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等。
    3.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用天平称质量;测体积(不规则物体可用排水法测体积);计算。
    4.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差值法”。
    ①把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为M;
    ②把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得体积为V;
    ③测得剩余部分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
    ④计算倒出部分液体的质量为__M-m__;
    ⑤计算液体的密度:ρ=__eq \f(M-m,V)__。
    5.应用浮力相关原理测量物体的密度。
    【知识拓展】
    1.测量过程中要尽量减小误差,测量液体密度用“差值法”就是为了减小误差。
    2.利用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3课时 光
    一、光的直线传播(a)
    二、光的反射(b)
    【知识拓展】
    1.可见光可以反射,不可见光同样可以反射。
    2.成虚像的判断依据:平面镜里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镜面的大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三、光的折射(b)
    四、透镜(b)
    1.凹透镜:对光有__发散__作用。
    2.凸透镜:对光有__会聚__作用。

    五、人的眼球(c)
    1.折光系统: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凸透镜__,能在视网膜上成__倒立、缩小的实像__(填像的性质)。
    成像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u>2f,__视网膜__相当于光屏。
    2.近视与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如图所示。
    3.不管是近视、远视还是正常的眼,视觉的形成部位不是眼睛,而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1)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远视眼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睛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看清近处的课文。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再也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他能通过镜片B区看清的课文是由于光的__折射__形成的。
    第4课时 力
    一、力(b)
    1.含义:力是__物体对物体的作用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常把两个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知识拓展】
    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它们同时存在,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常见的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却不相互接触的三种情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重力(万有引力)、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相互作用,即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作用效果: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1)力可以改变__物体的运动状态__(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__运动速度__和__运动方向__)。
    (2)力可以改变__物体的形状__。
    3.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力的测量常用__弹簧测力计__。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__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__。
    4.三要素:力的三要素指力的__大小__、__方向__、__作用点__,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弹力(a)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弹力是由于__物体发生弹性形变__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同一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三、重力(c)
    1.成因: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物体由于__地球吸引__受到的力叫重力,用字母__G__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方向:__竖直向下__;应用:重垂线是利用__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__的性质制成的。
    3.作用点:物体的__重心__,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__G=mg__,其中g=__9.8N/kg__(近似计算时,g=10N/kg),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其科学意义是__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__。
    【知识拓展】
    1.物体的重心有时会不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
    2.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常把作用点都画在重心上。
    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四、摩擦力(b)
    1.含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种。
    2.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
    (1)当__压力大小__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__压力越大__,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
    【知识拓展】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方面,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无关。
    2.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如一般家用小汽车前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为动力,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为阻力;自行车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为动力,前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为阻力。
    3.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无关,静摩擦力的大小需要从物体受平衡力角度分析。
    第5课时 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相对性(c)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或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二)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当物体被选为参照物后,就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分析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速度
    1.速度概念: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公式:速度=eq \f(路程,时间),即:v=eq \f(s,t)。
    3.速度的主单位:米/秒,单位符号: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单位符号:km/h。常见单位间的换算:1m/s=3.6km/h。
    4.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时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即:eq \(v,\s\up6(-))=eq \f(s总,t总)。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b)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换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知识拓展】
    1.牛顿第一定律是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而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一种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是有区别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三、二力平衡(c)
    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_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__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同物、等大、反向、同线),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或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知识拓展】
    1.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运动的方向性,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2.解题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条件是一对平衡力中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第6课时 压力与压强
    一、压力(a)
    1.含义:__垂直__作用在两个物体接触表面的作用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__垂直于受力面且指向受力面__。
    2.作用点:在__受力面上__。
    3.大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二、压强(b)
    1.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压力的大小__和__受力面积的大小__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__;当压力相同时,__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__。本实验研究问题的对照实验中,采用了__控制变量__法。
    2.压强
    (1)含义:物体__单位面积__受到的__压力__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__p=F/S__。
    (3)单位:__帕斯卡(Pa)__,1Pa=1N/m2。一张对折的报纸平铺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约__1__Pa。
    3.增大压强的方法:__增大压力__或__减小受力面积__;
    减小压强的方法:__减小压力__或__增大受力面积__。
    三、液体压强(a)
    1.成因:液体由于受到__重力__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特点:液体对容器的__底部__和__侧壁__会产生压强,液体内部__朝各个方向__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着__深度__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相等__;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四、大气压强(a)
    1.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__大气压强__,简称大气压。产生原因:气体受到__重力__作用,且有__流动性__,故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2.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马德堡半球实验__。其他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__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__、__利用吸管吸饮料__等。
    3.大气压的大小
    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其数值接近于__1.01×105__Pa。
    常用气压计种类:__水银气压计__、__空盒气压计__。
    4.大气压的影响
    (1)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高原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烧饭时用高压锅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2)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一般晴天气压比阴雨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
    五、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a)
    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__压强越小__。
    第7课时 浮力
    一、浮力(a)
    1.含义: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称作浮力。
    2.方向:__竖直向上__(与重力方向相反),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
    3.成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即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为浮力)。
    4.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__排开液体的重力__。
    公式:__F浮=G排=m排g=ρ液V排g__。
    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所受的浮力计算。
    【知识拓展】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液体的总体积等均无关。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b)
    1.当物体处于如下五种状态时,存在下列关系:
    2.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其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三、浮力的利用(b)
    1.密度计
    工作原理是物体漂浮时F浮=G物(漂浮时浮力一定,ρ液与V排成反比)。密度计的刻度特点“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2.轮船
    采用“空心法”,使船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漂浮在液面上。轮船的排水量即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为吨。
    3.潜水艇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4.气球和飞艇
    气球和飞艇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四、浮力的计算(b)
    1.浮力计算的一般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2.计算浮力的主要方法
    (1)称量法: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差值等于浮力。计算公式:F浮=G-F拉。
    (2)公式法:F浮=G排=ρ液V排g。多数浮力计算需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3)上、下表面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4)平衡法:
    ①如果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二力平衡,则F浮=G物,如图甲所示。
    ②如果物体用一绳子向下拉住浮于水中,则F浮=G物+F拉,如图乙所示。
    ③当物体沉底时,则F浮=G物-F支持,如图丙所示。
    第8课时 电流与电路
    一、电荷(a)
    1.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静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带负电,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__正电荷__,其电子转移的方向是__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__。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是__负电荷__,其电子转移的方向是__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__。
    二、电路(b)
    1.电路:把__电源__、__用电器__和__开关__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2.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断路)、短路。
    【知识拓展】
    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必须是通路。
    3.电路的连接: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图:
    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他支路仍可为通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三、导体与绝缘体(a)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__导体__,导体能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荷,金属导体是靠自由移动的电子导电的。
    2.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__绝缘体__。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烧红的玻璃会导电。
    4.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是硅和锗。
    四、电流(b)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科学上规定,__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__为电流方向(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方向相反,电子运动的方向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相反)。
    2.电流强度
    含义: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的多少。
    单位:安培(安),符号为A,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1A=103mA 1mA=103μA
    3.电流的测量:电流表
    (1)量程:两个量程(0~3A,分度值是0.1A;0~0.6A,分度值是0.02A),两个量程读数呈5倍关系。
    (2)电流表的使用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串联,电流表内阻很小,在电路中相当于一根导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接反指针会反向偏转,损坏电流表);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先选较大的量程,用试触法确定)。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4.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9课时 电压与电阻
    一、电压(b)
    1.含义: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
    常见电压值:一节普通干电池电压:__1.5V__;一只蓄电池电压:__2V__;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电压:__220V__;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 __≤36V__。
    2.电压的测量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其电路符号:____。实验室用的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__0~3V__和__0~15V__。
    使用时注意:①电压表要__并__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试触法选量程)。
    【知识拓展】
    电压表的内阻很大,接在电路中可看作是开路(此路不通电流),电压表可直接并联在电源两端测电源电压。
    3.串、并联电路的电压
    (1)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分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各用电器两端分电压都等于电源两端电压。
    二、电阻(a)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为R。单位是欧姆(欧),符号是Ω。
    2.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实验方法:__控制变量法__。
    实验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__长度__、__横截面积(粗细)__、__材料__以及温度有关。
    【知识拓展】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有无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
    三、变阻器(b)
    变阻器是__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__从而改变电路电流的装置。
    连接:串联在电路中,“一上一下”连接,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铭牌“20Ω 1A”中“20Ω”字样表示__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或变阻范围为0~20Ω)__;“1A”字样表示__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__。
    四、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a)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__电压表损坏__;②__电压表接触不良__;③__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__。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__电流表短路__;②__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__,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被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__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__。
    第10课时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c)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保持__电阻__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保持__电压__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结论: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内容:__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__。
    3.公式:__I=eq \f(U,R)__。
    【知识拓展】
    1.I、U、R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
    2.同一导体(即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同一电源(即U一定时),I与R成反比,不能说成是R与I成反比。
    3.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定。电阻值可通过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eq \f(U,I)计算,R与U和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电压U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即使电阻两端没有外加电压,内部没有电流通过,电阻依然存在。
    二、伏安法测电阻(c)
    1.伏安法测电阻原理:__I=eq \f(U,R)__。电路图如图所示:
    2.实验步骤
    ①连接实物电路。连接实物时先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连接,并将其调到最大阻值处。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注意“+”进“-”出及选择正确的量程。
    ②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三、串、并联电路的特点(b)
    第11课时 电与磁
    一、磁现象(a)
    1.磁体:磁性是磁体具有吸引__铁、钴、镍__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称为磁体。
    2.磁极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__磁极__(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能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__南极(S)__,指北的磁极叫__北极(N)__。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__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__。
    【知识拓展】
    1.最早的指南针叫__司南__。其勺柄是磁铁的S极,指向地理南方。
    2.一个永磁体分成多个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__两__个磁极。
    3.磁化是指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__得到磁性__的过程。
    4.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__吸铁性__判断;②根据磁体的__指向性__判断;③根据磁体__相互作用规律__判断;④根据__磁极的磁性最强__判断。
    二、磁场(b)
    1.磁场
    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的物质。可利用转换法根据磁场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点,__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__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
    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强弱、方向的一种科学模型。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__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__一致。磁感线的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__北极__出来,回到磁体的__南极__。
    【知识拓展】
    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__磁场的强弱__。
    3.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产生的磁场叫地磁场。小磁针总是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的北极在__地理的南极附近__,地磁场的南极在__地理的北极附近__。首先由我国宋代的__沈括__发现磁偏角(磁场方向与经线的夹角)。
    三、电流的磁场(b)
    1.奥斯特实验:小磁针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和__条形磁体__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__右手螺旋定则(或安培定则)__来判断。
    3.电磁铁
    电磁铁是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由开关来控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来控制;电磁铁的极性位置,可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4.电磁继电器
    (1)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自动开关。应用:用低电压和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电路的通断。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件是电磁铁、衔铁、弹簧和动触点。
    (2)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是一个利用电磁继电器来控制电动机的电路。其中电源E1、电磁铁线圈、电阻R、开关S1组成控制电路;而电源E2、电动机M、开关S2和触点开关S组成工作电路。当闭合S1时,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有磁性,将衔铁吸下,触点开关接通,电动机便转动起来;当断开S1时,电磁铁线圈中失去电流,电磁铁失去磁性,弹簧使衔铁上升,触点开关断开,电动机停止运转。
    四、电磁感应(b)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电路必须是闭合电路,必须有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五、家庭电路(b)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__进户线__(火线、零线)、__电能表__、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__并__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__并__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用电器是__串__联的。
    3.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
    (1)进户线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电压为__220V__。辨别火线与零线用__测电笔__,使用测电笔时手指接触笔尾金属体,但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
    (2)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电路消耗的__电能__。
    (3)闸刀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更换设备。安装时注意静触点在上、动触点在下,以防断开后的动触点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合上。
    (4)熔断器(内装保险丝)的保险原理是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自动熔断,起到保护电路作用。保险丝一般由__熔点较低__的铅锑合金制成。保险丝要串联接入电路,一般串联接在__火线__上。保险丝选用原则:__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的电流__。
    (5)插座的作用是连接家用电器。
    (6)用电器(电灯)、开关:
    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螺丝口灯泡的螺旋接灯头的螺旋套,进而接零线;灯泡尾部的锡块接灯头的弹簧片,再通过开关接火线,可防止维修时触电。
    【知识拓展】
    1.家庭电路中所用的保险丝不能用较粗的保险丝或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因为铜丝电阻小,产生的热量少,且铜的熔点高,在电流过大时,不易熔断。
    2.保险丝的选材料原则与电热丝的选材料原则不能相混,保险丝要求熔点较低,而电热丝要求熔点较高,两者都要求电阻率较大。
    3.家庭电路烧断保险丝的原因:①发生短路引起电流过大;②用电器功率过大而使电流过大;③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六、安全用电(c)
    1.安全电压一般指__36V及以下__的电压。生产动力电路的电压__380__V,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__220__V,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2.安全用电原则:__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12课时 电功与电功率
    一、电功(c)
    1.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2.公式:W=UIt=Pt(适用于所有电路)。
    3.单位:焦耳(J),常用单位:千瓦时(kW·h),俗称“度”。
    1度=1千瓦时=1kW·h=3.6×106J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I2Rt=eq \f(U2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I2Rt W1∶W2=R1∶R2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eq \f(U2t,R) W1∶W2=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总功都可用公式:W=W1+W2 。
    4.电功或电能测量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或电能的仪表。
    电能表上“220V”“5(10)A”“3000r/(kW·h)”分别表示:该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上使用;额定电流为5A,在短时间内使用时电流可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10A;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3000转。
    二、电功率(c)
    1.含义: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而不是其额定功率)。
    2.公式:P=eq \f(W,t)=UI=I2R=eq \f(U2,R)。
    3.单位: 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I2R P1∶P2=R1∶R2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eq \f(U2,R) P1∶P2=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可用公式:P=P1+P2 。
    4.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电功率。
    P额=U额I额=eq \f(Ueq \\al(2,额),R) R=eq \f(Ueq \\al(2,额),P额)
    三、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b)
    原理:P=UI
    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多次测量观察小灯泡在不同功率时的亮度变化。计算额定功率时要选取额定电压那一组数据进行计算。伏安法测功率不需要计算三次实验的平均功率。
    四、电热器(c)
    1.电流的热效应的探究实验
    该实验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影响因素。实验原理是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采用煤油的原因是煤油比热容小且绝缘。
    2.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计算公式:Q=I2Rt(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eq \f(U2t,R)=W=Pt。
    3.电热器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发热设备。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知识拓展】
    所谓纯电阻电路指的是工作时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电动机属于典型的非纯电阻电路,电动机工作时将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少量转化为内能。
    电动机的耗电功率即为总功,计算公式:P总=UI。
    发热功率指电动机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功率,计算公式:P热=I2R(此处的R指电动机的纯电阻)。电动机的机械功率不能直接求得,只能通过前两者相减:P机=P总-P热=UI-I2R。
    第13课时 功与功率
    一、功(c)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公式:
    W=Fs………定义式
    =Gh………克服重力做功
    =fs………克服摩擦力做功
    =Pt………已知功率和做功时间求功
    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知识拓展】
    1.三种情况不做功:一是有力而无距离;二是有距离而无力;三是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
    2.计算功的大小时,一要注意是哪个力在做功,二要注意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率(c)
    1.含义: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用字母P表示。功率是用来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P=W/t=Fs/t=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常用单位:kW。
    单位换算:1kW=103W
    三、杠杆(b)
    1.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2.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处于__静止__或__匀速转动__状态。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水平位置__平衡,目的是便于从杠杆上直接量出力臂。
    通过实验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__F1L1=F2L2__(用公式表示)。
    3.分类:
    四、滑轮(a)
    1.定滑轮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
    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其特点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eq \f(1,2)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距离sG(或速度vG)的2倍。
    【知识拓展】
    1.动滑轮计动滑轮自重时,F=eq \f(1,2)(G物+G动)。
    2.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其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eq \f(1,n)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eq \f(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距离sG(或速度vG)的n倍。
    第14课时 能的转化与守恒
    一、机械能(a)
    1.动能和势能
    (1)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其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的重力越大(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
    (3)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同一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在相同的形变程度下,不同的物体弹性势能不同。
    (4)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知识拓展】
    1.物体具有能,但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可分别用公式E动=mv2/2和E势=Gh=mgh来帮助理解,但这两个公式不要求计算。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单摆、滚摆等一定质量的物体加速下降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减速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带着小球做弹性运动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小球的动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大小可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比较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可利用转化法进行观察。
    (4)机械能守恒:一个物体在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若不考虑因摩擦等因素引起的能量损失,则机械能守恒。
    二、分子的热运动与内能(a)
    1.含义:分子运动论观点认为: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做__无规则__的热运动。微观粒子之间有__间隔__,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__相互作用力__(包括引力和斥力)。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宏观上表现为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快。物体具有内能就是因为物体内部大量的微观粒子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快,物体的内能越大。
    【知识拓展】
    1.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不同物体的内能多少无法比较。
    2.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块吸热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
    2.内能的改变
    (1)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__做功__和__热传递__。
    摩擦生热、压缩气体等都是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高温气体(如水蒸气)将瓶塞冲出,是物体(气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对物体加热可以增加物体内能,对物体冷却可以减少物体内能。这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的量度
    热传递是物体间的能量转移,发生转移的能量称为热量,用Q表示。
    热量的计算公式:__Q=cmΔt__。
    公式中的c是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是J/(kg·℃)。水的比热容是__4.2×103__J/(kg·℃)__。公式中的Δt指物体热传递前后的温差。
    【知识拓展】
    内能和热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内能指一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热量是指热传递或能量转化过程中,转移或转化的能量多少。可以类比说明:一个水库中的总水量可看作是“内能”,而“热量”可看作是水库水坝放出来的水量。
    3.热值与热机
    (1)热值
    __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__称为热值。热值是评价一种燃料品质的重要指标。热值可用q来表示,单位是J/kg(如果是气体燃料时,单位一般用J/m3)。热值计算时可用:Q=mq(气体燃料计算时用:Q=Vq)
    (2)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汽油机是重要的内燃机之一。所有内燃机的能量转化方式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有汽缸、活塞、连杆、曲轴、火花塞等。
    汽油机工作过程一个周期分为四个冲程:__吸气__冲程、__压缩__冲程、__做功__冲程、__排气__冲程。其中吸气冲程吸入的是经化油器而来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缩冲程时活塞对混合气体做功,混合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做功冲程时火花塞点火,汽油燃烧放热,推动活塞向外运动,该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排气冲程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汽油机。
    【知识拓展】
    1.燃料的“完全燃烧”指燃料中的碳元素全部变成二氧化碳,氢元素全部变为水。燃料的热值不需要记忆。
    2.汽油机一个工作周期,曲轴转两圈,做功一次。
    3.从图中识别汽油机工作过程的四个冲程,要注意观察的细节是:活塞的上下运动情况、进气门和出气门的打开和关闭情况、火花塞是否点燃等。
    三、核能的利用(a)
    核能指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又称为原子能等。核反应包括__重核裂变__和__轻核聚变__两种类型。
    四、能量的转化与守恒(a)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或转移。能量的转化过程会改变能量的形式;能量的转移过程能量的形式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__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__。能量的转化和转移都是具有__方向性__的。
    金属
    条件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或备注)
    Mg
    点燃
    2Mg+O2eq \(=====,\s\up7(点燃))2MgO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Al
    常温
    4Al+3O2===2Al2O3
    表面生成致密保护膜
    点燃(氧气中)
    4Al+3O2eq \(=====,\s\up7(点燃))2Al2O3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Fe
    常温、潮湿空气
    4Fe+3O2+nH2O===2Fe2O3·nH2O
    在氧气和水共同作用下,会生成暗红色疏松的铁锈
    氧气中点燃
    3Fe+2O2eq \(=====,\s\up7(点燃))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Cu
    加热
    2Cu+O2eq \(=====,\s\up7(△))2CuO
    铜丝表面逐渐变为黑色
    潮湿空气
    2Cu+O2+CO2+H2O===Cu2(OH)2CO3
    铜表面生成一层绿色物质
    Au、Ag
    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金属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剧烈反应,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放热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剧烈反应(比镁稍缓),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放热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反应较剧烈,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放热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不反应
    实验操作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
    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Fe+CuSO4=== Cu+FeSO4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Cu+2AgNO3=== Cu(NO3)2+2Ag
    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
    举例
    化气法
    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除去
    除Na2SO4中的Na2CO3,可加适量稀H2SO4:Na2CO3+H2SO4===Na2SO4+ CO2↑+ H2O
    沉淀法
    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除NaCl中的Na2SO4,可加适量BaCl2:Na2SO4+ BaCl2===BaSO4↓+2NaCl
    转化法
    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原物质
    除FeSO4中的CuSO4,可加过量铁粉,再过滤:CuSO4+Fe===Cu+FeSO4
    溶解法
    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除去
    除C粉中的CuO粉,可加适量稀H2SO4,再过滤:CuO+H2SO4===CuSO4+ H2O
    吸收法
    将杂质用某种试剂吸收除去
    除H2中的HCl,可将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NaOH+HCl===NaCl+H2O
    漂浮
    F浮=G
    ρ物<ρ液
    V排<V物
    上浮
    F浮>G
    ρ物<ρ液
    V排=V物
    最终漂浮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V排=V物
    下沉
    F浮<G
    ρ物>ρ液
    V排=V物
    最终沉底
    沉底
    F浮<G
    ρ物>ρ液
    V排=V物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路
    电流
    I=I1=I2
    I=I1+I2
    电压
    U=U1+U2
    U=U1=U2
    电阻
    R=R1+R2
    eq \f(1,R)=eq \f(1,R1)+eq \f(1,R2)或R=eq \f(R1R2,R1+R2)
    分压或分流
    eq \f(U1,U2)=eq \f(R1,R2)
    eq \f(I1,I2)=eq \f(R2,R1)
    名称
    结构特征
    优、缺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省距离
    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竿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相关学案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共15页。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共6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和观察,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温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科学探究,能量的获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复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复习(含答案),共6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大气层,大气压,天气和气候,风和降水,天气预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