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 测试题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 测试题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共19页。
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 测试题一、选择题1.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乙炔含有的键数目为B.甲苯含碳碳双键的数目为C.标准状况下,含有的分子数目为D.与足量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数目为2.下列三种有机物是某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有机物都是芳香烃B.三种有机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氯原子取代,其一氯代物都只有2种C.将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加入NaOH溶液中,阿司匹林消耗NaOH最多D.1mol 对羟基桂皮酸最多可以和1mol Br2反应3.化合物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中两个苯环一定处于同一平面B.不能与饱和溶液反应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两种D.化合物最多能与反应4.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A.乙酸的分子式: B.羟基的电子式:C.四氯化碳分子的结构式: D.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5.下列有关实验安全或实验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A.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用水冲洗B.吸入氯气中毒时,可吸入少量酒精或乙醚的混合蒸气解毒C.银氨溶液不能留存,否则久置后变成氮化银,容易爆炸D.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易被引燃,使用时须远离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B.甲醛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C.乙醛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加热至沸腾:HCHO+2[Ag (NH3)2]+ +2OH-HCOO-+NH+2Ag ↓+3NH3+H2OD.实验室用乙醇制乙烯: 7.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污染防治要求的是A.植树造林,以增加植被面积B.将煤进行气化处理,以减少粉尘、酸雨的危害C.用乙醇汽油代替传统汽油,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D.含酚类物质的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以减少成本投入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物质间的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CH3CH2CH2BrCH3CH=CH2CH3CHBrCH2BrB.C.石油CH3CH=CH2D.NaOH(aq)Cu(OH)2悬浊液Cu2O(s)9.最近,一种“本宝宝福禄双全”的有机物刷爆了朋友圈,其结构简式为:,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能够发生消去反应B.1个该分子最多有12个原子共面C.具有相同官能团且醛基在邻位的同分异构体还有5种D.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最多消耗2molNaOH10.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错误的是A.A B.B C.C D.D11.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A.乙酸的键线式:B.2-甲基丁醇的结构简式:C.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D.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12.下列关于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醛的官能团是-CHOB.甲醛和乙二醛互为同系物C.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D.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一定是乙醛13.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苯酚含有的氢原子数为B.光照条件下,与充分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C.聚乙烯含有的碳原子数为D.甲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4.从牛至精油中提取的三种活性成分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分子式为C15H26B.b分子存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C.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a、b、c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蒸馏时可以用毛细管代替沸石防止暴沸B.准确量取25.00 mL的液体可选用移液管、量筒或滴定管等计量仪器C.毛细现象是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在浸润情况下,液体上升,管中液面呈凹面D.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混合液加热充分反应,然后滴加稀硝酸中和,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二、填空题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键线式的系统命名为___________;(2)结构简式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3)物质乙的分子式为,乙与足量的反应可生成,且乙不能使溴的溶液褪色,乙分子中的官能团连在相邻的碳原子上。乙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3个峰,面积比为2∶1∶1。则乙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4)某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若烃A为链烃,与加成后只能得到一种产物,且该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5)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①将与的醇溶液共热制备②用新制悬浊液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和甲酸甲酯③用足量的溶液与矿物油和地沟油加热,可鉴别出地沟油。④与适量溶液反应制备⑤将氯丙烷与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滴加溶液,得白色沉淀,证明其中含有氯元素;17.I.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条件的注明条件(1)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_______。II.有机物A、B、C、D和E的结构简式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3)指出反应的类型:A→B_______;A→D_______。(4)在A~E五种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所有的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的物质是_______。(填序号)(5)写出D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18.I.现有下列几种有机物:①乙醇 ②乙醛 ③乙酸 ④甲酸乙酯 ⑤苯酚 ⑥溴乙烷。其中:(1)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2)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____。(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____。(4)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____。II.苯环上所连的基团不同,其性质也不同。(5)能区分苯和甲苯的试剂是____(填字母)。a.水 b.CCl4 c.酸性KMnO4溶液(6)能除去苯中少量苯酚的试剂是____(填字母)。a.乙醇 b.NaOH溶液 c.稀盐酸(7)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均属于苯的同系物 b.均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c.均能与Na2CO3溶液反应(8)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备聚苯乙烯塑料。①苯乙烯分子中能共平面的碳原子最多是____个。②1mol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与____mol H2发生加成反应。19.某种信息素的结构简式为CH3(CH2)5CH=CH(CH2)9CHO,为验证该物质既含有醛基又含有碳碳双键,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了预测。a.向该物质中加入溴水,观察到溴水褪色,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到有银镜形成b.向该物质中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到有银镜形成,然后再加入溴水,观察到溴水褪色c.向该物质中滴加溴的CCl4溶液,观察到溶液褪色,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有银镜形成(1)你认为上述方案中行不通的是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写出溴的CCl4溶液、银氨溶液与该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20.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DDT的合成为人类的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入人体内会引起慢性中毒,我国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在生物体内DDT会在某种酶的作用生成毒性较低的DDE,从而使某些害虫产生抗药性。已知DDT的结构简式为,DDE的结构简式为(1)DDT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向DDE中滴加溴水,现象为___________。(2)写出DDT在生物体内转化生成DD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21.醇和酚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白藜芦醇( )广泛存在于食物中。①白藜芦醇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②白藜芦醇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③1mol白藜芦醇最多消耗___________mol NaOH。(2)如图所示的操作和实验现象,能验证苯酚的性质。 ①若验证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则操作1是___________,操作2是___________。②若验证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操作1是加NaOH溶液,则操作2是___________;操作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2.环扁桃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环扁桃酯的一种合成路线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填空:(1)A中官能团的名称___;②所需反应试剂和条件___。(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3)反应⑤中另一反应物F的结构简式为___。(4)检验D是否已经完全转化为E的操作是___。(5)满足下列条件,写出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i.能发生水解反应ii.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23.实验室中以2—丁醇[CH3CH(OH)CH2CH3]为原料制备2—氯丁烷,其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加热装置已略去):相关信息见表: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甲装置的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无水ZnCl2和100mL12mol·L-1浓盐酸,充分溶解、冷却,再加入46.25mL2—丁醇加热一段时间。步骤2:将反应混合物移至乙装置的蒸馏烧瓶内,蒸馏并收集115℃以下的馏分。步骤3:对馏分进行系列操作,分离出粗产品。步骤4:经过进一步精制得产品37.0g。步骤5:测定实验生成2—氯丁烷的产率。回答下列问题:(1)甲装置中圆底烧瓶的容积可选择____(填标号)。A.150mL B.250mL C.1000mL D.1500mL(2)甲装置中I处仪器的作用是____,乙装置中II处的仪器是____(填“A”或“B”)。(3)“步骤3”中先用蒸馏水洗涤,是为了除去____;再用10%Na2CO3溶液洗涤,该操作要迅速,原因是____;最后加入CaCl2固体干燥并过滤。(4)上述“步骤3”中除过滤外,还涉及的操作有____A.蒸馏B.分液C.萃取(5)2—氯丁烷的产率是____。A.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B.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简易制备NaClO消毒液C.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D.验证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物质熔点/℃沸点/℃密度/(g•cm-3)性质2—丁醇-114.799.50.80与水互溶2—氯丁烷-131.368.20.87微溶于水,碱性条件下水解【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A.乙炔结构式为H-C≡C-H,常温常压下,乙炔(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键数目为,故A正确;B.苯环结构中的碳碳键是大键,不是碳碳双键,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不是气态,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故C错误;D.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数目小于,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A。2.C解析:A.三种有机物都含有氧,因此不是芳香烃,故A错误;B.阿司匹林有机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氯原子取代,其一氯代物都有4种,故B错误;C.将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加入NaOH溶液中,1mol三种物质分别消耗氢氧化钠物质的量为2mol、1mol、3mol,因此阿司匹林消耗NaOH最多,故C正确;D.1mol 对羟基桂皮酸最多可以和3mol Br2反应,1mol发生加成反应,2mol发生取代反应,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3.D解析:A.化合物中下方的苯环通过单键和上方部分连接,单键可以旋转,分子中两个苯环不一定处于同一平面,故A错误;B.化合物中含有羧基,可以与饱和溶液反应,故B错误;C.X分子中含有酯基,酸性条件下水解后酯基转化为酚羟基和羧基且都在化合物X内部,水解产物只有一种,故C错误;D.酯基水解生成羧基和酚羟基,则1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3molNaOH反应,故D正确;故选D。4.D解析:A.乙酸的分子式,故A正确;B.羟基(-OH)的电子式中“—”只有一个电子,所以羟基的电子式为,故B正确;C.四氯化碳分子的结构式:,故C正确;D.图所示的是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而不是比例模型,故D错误;故答案D。5.A解析:A.苯酚易溶于酒精,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先用酒精洗涤,再用水冲洗,故A错误;B.酒精和乙醚具有麻醉作用,减弱对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咳嗽,则在实验室不慎吸入少量氯气时,可吸入少量酒精或乙醚的混合蒸气解毒,故B正确;C.久置后的银氨溶液会转变成容易爆炸的氮化银,为防止发生意外,银氨溶液必须现用现配,不能留存,故C正确;D.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属于易燃物品,故使用时必须远离明火和热源,用毕立即塞紧瓶塞,防止引发火灾,故D正确;故选A。6.C解析:A.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B.甲醛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C.乙醛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加热至沸腾的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D.实验室用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为:,D错误;故答案为:C。7.D解析:A.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以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环境保护,A正确;B. 将煤进行气化处理,可以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的使用、减少粉尘、酸雨的危害,B正确;C. 用乙醇汽油代替传统汽油,可以节省汽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C正确;D. 含酚类物质是剧毒物质,直接排放会引起环境污染,D错误;答案选D。8.C解析:A.CH3CH2CH2Br CH3CH=CH2,故A错误;B.因酸性:H2CO3>苯酚>,所以与NaHCO3(aq)不反应,故B错误;C.石油裂解生成丙烯,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故C正确;D.丙酮结构为,其中不含醛基,因此丙酮与新制Cu(OH)2悬浊液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C。9.C解析:A.卤原子连接在苯环上的时候,是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故A错误;B.苯分子、甲醛中所有原子都共平面,所以该分子中最多所有原子共平面,即1个该分子最多有16个原子共面,故B错误;C.两个醛基处于邻位,如果F原子处于一个醛基的邻位,有3种结构;如果F原子处于一个醛基的间位,还有2种,所以具有相同官能团且醛基在邻位的同分异构体还有5种,故C正确;D.该物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个酚羟基,两个酚羟基和生成的HF、HCl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最多消耗4molNaOH溶液反应,故C错误;故选C。10.B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氧气,故A正确;B.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为,生成的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为了使生成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氯气应该在下面生成,所以下端是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上端为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B错误;C.中和热测定要保证热量不会过多散失,故C正确;D.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需要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时挥发出的乙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避免干扰实验结果,应将气体先通入水中以除去其中的乙醇蒸汽,故D正确;故答案选B。11.C解析:A.结构式在表示分子式时采用了分子数量和化学键配合,图示为乙酸的结构式不是键线式,A错误;B.结构简式可以省略部分化学键直接用化学符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分子式的组成;2-甲基丁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3)CH2OH,选项中的有机物为3-甲基-1-丁醇,B错误;C.填充模型是用一定大小的球体来表示不同的原子的模型,C正确;D.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D错误;故选C。12.A解析:A.醛的官能团是醛基,结构为-CHO,A正确;B.甲醛和乙二醛的官能团数目不同,不是互为同系物,B错误;C.甲醛的结构简式为HCHO,是H原子和醛基相连构成的醛,C错误;D.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因此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乙醛,也可能是甲醛、丙醛等,D错误;答案选A。13.C解析:A.标准状况下苯酚不是气体,苯酚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故A错误;B.CH4与Cl2发生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化氢五种物质,因此与充分反应,生成的分子数小于,故B错误;C.聚乙烯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碳原子,个数为,故C正确;D.甲基中含有6+3=9个电子,甲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故D错误;故选C。14.D解析:A.根据a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15H24,A错误;B.b分子的不饱和度为2,而芳香族化合物的不饱和度至少为4,所以b分子不存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B错误;C.c中含有3个碳原子连接在同一饱和碳原子上的结构,不可能所有碳原子共面,C错误;D.a、b均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都含有甲基,可以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c中含有酚羟基,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含有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甲基和酚羟基可以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15.B解析:A.为了清除在蒸馏过程中的过热现象和保证沸腾的平稳状态,常加沸石,或一端封口的毛细管,因为它们都能防止加热时的暴沸现象,把它们称做止暴剂又叫助沸剂,故A正确;B.量筒精确度为0.1mL,不能准确量取25.00 mL的液体,故B错误;C.毛细现象是具有细微缝隙的物质或直径很小的细管(称毛细管)与液体接触时,液体沿细缝或毛细管上升的现象称毛细现象。在浸润的情况下,液体上升,管中呈凹面;在不浸润的情况下,液体下降,管中液面呈凸面。毛细现象是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常见的纸张或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缝隙上升至地表等都是毛细现象,故C正确;D.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混合液加热充分反应,由于碱溶液过量,然后滴加稀硝酸将氢氧化钾溶液中和,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二、填空题16.(1)甲基丁醇(2)(3)(4)(5)②③解析:1)键线式中“拐点和终点”均为有C,则为五个C的饱和醇,系统命名为甲基丁醇。(2)与-OH相连的C上有H时能发生催化氧化,且有关系式2-OH~O2,则1mol结构简式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5mol。(3)物质乙的分子式为C4H8O2,不饱和度为1,1mol乙与足量的Na反应可生成1molH2,则乙分子中含两个羟基;乙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则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必含有环状结构;分子中的官能团连在相邻的碳原子上,则可能为 、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3个峰,面积比为2∶1∶1的为。(4)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则A的分子式为C6H12,不饱和度为1,若烃A为链烃,则A为己烯,与加成后只能得到一种产物,且该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5)①醇消去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 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制备CH3—CH=CH2不能实现,①错误;②乙醇与Cu(OH)2悬浊液不反应,互溶,无明显现象;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常温不反应,互溶,不分层,共热可产生砖红色沉淀;乙酸与与新制Cu(OH)2悬浊液常温下发生中和反应,悬浊液溶解;甲酸甲酯与新制Cu(OH)2悬浊液常温不反应,分层,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用新制Cu(OH)2悬浊液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和甲酸甲酯能实现,②正确;③矿物油属于烃,烃与NaOH溶液共热不反应,与NaOH溶液共热后分层;地沟油属于油脂,与NaOH溶液共热后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不分层,因此用足量的NaOH溶液与矿物油和地沟油加热,可鉴别出地沟油,③正确;④羧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羧基转化为羧酸钠,④错误;⑤加硝酸银之前需要先加硝酸进行酸化,⑤错误;综上所述,选②③。17.(1)CO2+H2O+C6H5ONaC6H5OH+NaHCO3(2)CH3CH2OH+ O22CH3CHO+2H2O(3) 氧化反应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4) CE C(5)+2NaOH+HCOONa+H2O解析:(1)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CO2+H2O+C6H5ONaC6H5OH+NaHCO3;故答案为:CO2+H2O+C6H5ONaC6H5OH+NaHCO3;(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和水:CH3CH2OH+ O22CH3CHO+2H2O。故答案为:CH3CH2OH+ O22CH3CHO+2H2O;(3)A→B是醇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属于氧化反应;A→D是醇羟基与甲酸反应生成甲酯,属于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故答案为:氧化反应;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4)在A~E五种物质中,CE分子式均为C9H10O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CE;C中所有碳原子均为sp2杂化,所有的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的物质是C。(填序号)故答案为:CE;C;(5)D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D的羧基和酯基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HCOONa+H2O,故答案为:+2NaOH+HCOONa+H2O。18.(1)③ (2)⑤ (3)②④ (4)③⑥ (5)c (6)b (7)b (8) 8 4解析:(1)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应该分子中含有-COOH,则该物质是乙酸,合理选项是③;(2)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物质分子中应该含有酚羟基,该物质是苯酚,故合理选项是⑤;(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分子中含有-CHO,该物质可能是乙醛或甲酸甲酯,故合理选项是②④;(4)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物质分子中不含-OH、-CHO,该物质可能为溴乙烷或乙酸,故合理选项是③⑥;(5)a.苯和甲苯都不溶于水,二者的密度都比水小,液体分层,油层在上层,现象相同,不能用水进行鉴别,a不符合题意;b.苯和甲苯都能够溶于CCl4,液体互溶不分层,不能用CCl4进行鉴别,b不符合题意;c.苯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因而KMnO4溶液不褪色;而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苯甲酸而使溶液紫色褪色,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c;(6)a.苯与苯酚都能够溶于乙醇中,因此不能使用乙醇除杂,a不符合题意;b.苯酚与NaOH反应产生可溶于水的苯酚钠,而苯不溶液水中,反应后液体分层,苯在上层,然后用分液方法分离除去,能够达到除杂的目的,b符合题意;c.苯与苯酚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不能使用稀盐酸除杂,c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7)a.苯甲醇和苯甲醛都是芳香烃的衍生物,但它们结构不相似,因此不能互为同系物,a不符合题意;b.苯甲醇和苯甲醛都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也都能够发生燃烧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和物质的燃烧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故二者都可以发生氧化反应,b符合题意;c.二者分子中无-COOH,都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c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8)①苯分子及乙烯分子都是平面结构,两个平面共直线,由于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两个平面可能共平面,则苯乙烯分子中能共平面的碳原子最多是8个;②苯环及碳碳双键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苯乙烯分子中含有1个苯环、1个碳碳双键,则1 mol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19. a、b 方案a中溴水能氧化醛基,方案b中溴水能与碱性溶液反应 CH3(CH2)5CH=CH(CH2)9CHO+Br2CH3(CH2)5CHBrCHBr(CH2)9CHO CH3(CH2)5CH=CH(CH2)9CHO+2Ag(NH3)2OHCH3(CH2)5CH=CH(CH2)9COONH4+2Ag↓+3NH3 +H2O解析:(1)由结构简式为CH3(CH2)5CH=CH(CH2)9CHO知既含有C=C 双键,又含有醛基。a.向该物质中加入溴水,因为C=C 双键和醛基都能使溴水褪色,所以a的方案是不正确的;b.向该物质中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到有银镜形成,说明含有醛基,因为此时溶液显碱性,碱能与溴水反应,所以观察到溴水褪色不能说明含有C=C双键,故b的方案是不正确的; c.向该物质中滴加溴的CCl4溶液,因为醛基不会和溴的CCl4溶液反应,所以观察到溶液褪色,说明含有C=C双键;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有银镜形成,说明含有醛基,故c 的方案是正确的;故为: a、b ;方案a中溴水能氧化醛基,方案b中溴水能与碱性溶液反应。(2)溴的CCl4溶液与该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5CH=CH(CH2)9CHO+Br2CH3(CH2)5CHBrCHBr(CH2)9CHO;银氨溶液与该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5CH=CH(CH2)9CHO+2Ag(NH3)2OHCH3(CH2)5CH=CH(CH2)9COONH4+2Ag↓+3NH3 +H2O。故为:CH3(CH2)5CH=CH(CH2)9CHO+Br2CH3(CH2)5CHBrCHBr(CH2)9CHO (4). CH3(CH2)5CH=CH(CH2)9CHO+2Ag(NH3)2OHCH3(CH2)5CH=CH(CH2)9COONH4+2Ag↓+3NH3 +H2O。20.(1) C14H9Cl5 溴水褪色(2) +HCl解析:略21.(1) (酚)羟基和碳碳双键 3(2) 加热 冷却 通入 解析:(1)①根据结构简式,得出白藜芦醇的分子式为:;②白藜芦醇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酚)羟基和碳碳双键;③1mol白藜芦醇中含有酚羟基,所以最多消耗;(2)①若验证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则操作1是加热,操作2为冷却;②若验证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操作1是加NaOH溶液,发生反应: ,则操作2是通入, 。22. 羧基 NaOH溶液、加热,酸化 取样,调节样品至碱性,向其中滴加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未完全转化,反之,则已完全转化 、、、(只写1个即可)【分析】由C的结构简式,结合A、B的分子式,可推知A为CH3COOH,B为ClCH2COOH,A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B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生成C,HOCH2CO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D为OHCCOOH,D与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由环扁桃酯的结构可知,E与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扁桃酯,故F为;据此回答。解析:(1) A为CH3COOH,A中官能团为:羧基,①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反应②中B→C,B为ClCH2COOH, B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生成C即HOCH2COOH,故所需试剂和条件:NaOH溶液、加热,酸化。(2)反应③为HOCH2COOH中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则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⑤为E即与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扁桃酯即,则 F的结构简式为。(4) D为OHCCOOH,E即,要检验D是否已经完全转化为E,只要检验醛基即可,操作是:取样,调节样品至碱性,向其中滴加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未完全转化,反之,则已完全转化。(5) E即, E的同分异构体要满足下列条件:i.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含有酯基,ii.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苯环含有2个不同的取代基且处于对位,可能的结构简式为:、、、(只写1个即可)。23.(1)B(2) 冷凝回流 B(3) HCl和2—丁醇 减少2—氯丁烷水解(4)B(5)80%解析:以2-丁醇[CH3CH(OH)CH2CH3]为原料制备2-氯丁烷的反应原理为CH3CH(OH)CH2CH3+HClCH3CHClCH2CH3+H2O,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实验步骤分析解答。(1)甲装置中圆底烧瓶加入少量无水ZnCl2和100mL12mol⋅L-1浓盐酸,充分溶解、冷却,再加入46.25mL2-丁醇加热一段时间,溶液的体积约为146mL,反应时圆底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容积的,因此圆底烧瓶的容积可选择250mL,故答案为:B;(2)甲装置中Ⅰ处的仪器为冷凝管,可以冷凝回流2-丁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乙装置中Ⅱ处的仪器为直型冷凝管,选B,故答案为:冷凝回流;B;(3)根据表格数据,“步骤3”中先用蒸馏水洗涤,是为了除去HCl和2-丁醇;由于2-氯丁烷碱性条件下水解,再用10%Na2CO3溶液洗涤,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该操作要迅速;故答案为:HCl和2-丁醇;减少2-氯丁烷水解;(4)上述步骤中除过滤外,分离2-氯丁烷与水相时需要分液,还涉及的操作为分液;(5)46.25mL2-丁醇的质量为46.25mL×0.8g⋅cm-3=37g,理论上可以生成2-氯丁烷的质量为×92.5g/mol=46.25g,2-氯丁烷的产率=×100%=80%,故答案为:80%。
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 测试题一、选择题1.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乙炔含有的键数目为B.甲苯含碳碳双键的数目为C.标准状况下,含有的分子数目为D.与足量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数目为2.下列三种有机物是某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有机物都是芳香烃B.三种有机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氯原子取代,其一氯代物都只有2种C.将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加入NaOH溶液中,阿司匹林消耗NaOH最多D.1mol 对羟基桂皮酸最多可以和1mol Br2反应3.化合物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中两个苯环一定处于同一平面B.不能与饱和溶液反应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两种D.化合物最多能与反应4.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A.乙酸的分子式: B.羟基的电子式:C.四氯化碳分子的结构式: D.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5.下列有关实验安全或实验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A.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用水冲洗B.吸入氯气中毒时,可吸入少量酒精或乙醚的混合蒸气解毒C.银氨溶液不能留存,否则久置后变成氮化银,容易爆炸D.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易被引燃,使用时须远离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B.甲醛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C.乙醛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加热至沸腾:HCHO+2[Ag (NH3)2]+ +2OH-HCOO-+NH+2Ag ↓+3NH3+H2OD.实验室用乙醇制乙烯: 7.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污染防治要求的是A.植树造林,以增加植被面积B.将煤进行气化处理,以减少粉尘、酸雨的危害C.用乙醇汽油代替传统汽油,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D.含酚类物质的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以减少成本投入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物质间的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CH3CH2CH2BrCH3CH=CH2CH3CHBrCH2BrB.C.石油CH3CH=CH2D.NaOH(aq)Cu(OH)2悬浊液Cu2O(s)9.最近,一种“本宝宝福禄双全”的有机物刷爆了朋友圈,其结构简式为:,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能够发生消去反应B.1个该分子最多有12个原子共面C.具有相同官能团且醛基在邻位的同分异构体还有5种D.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最多消耗2molNaOH10.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错误的是A.A B.B C.C D.D11.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A.乙酸的键线式:B.2-甲基丁醇的结构简式:C.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D.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12.下列关于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醛的官能团是-CHOB.甲醛和乙二醛互为同系物C.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D.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一定是乙醛13.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苯酚含有的氢原子数为B.光照条件下,与充分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C.聚乙烯含有的碳原子数为D.甲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4.从牛至精油中提取的三种活性成分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分子式为C15H26B.b分子存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C.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a、b、c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蒸馏时可以用毛细管代替沸石防止暴沸B.准确量取25.00 mL的液体可选用移液管、量筒或滴定管等计量仪器C.毛细现象是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在浸润情况下,液体上升,管中液面呈凹面D.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混合液加热充分反应,然后滴加稀硝酸中和,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二、填空题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键线式的系统命名为___________;(2)结构简式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3)物质乙的分子式为,乙与足量的反应可生成,且乙不能使溴的溶液褪色,乙分子中的官能团连在相邻的碳原子上。乙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3个峰,面积比为2∶1∶1。则乙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4)某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若烃A为链烃,与加成后只能得到一种产物,且该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5)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①将与的醇溶液共热制备②用新制悬浊液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和甲酸甲酯③用足量的溶液与矿物油和地沟油加热,可鉴别出地沟油。④与适量溶液反应制备⑤将氯丙烷与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滴加溶液,得白色沉淀,证明其中含有氯元素;17.I.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条件的注明条件(1)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_______。II.有机物A、B、C、D和E的结构简式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3)指出反应的类型:A→B_______;A→D_______。(4)在A~E五种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所有的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的物质是_______。(填序号)(5)写出D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18.I.现有下列几种有机物:①乙醇 ②乙醛 ③乙酸 ④甲酸乙酯 ⑤苯酚 ⑥溴乙烷。其中:(1)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2)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____。(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____。(4)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____。II.苯环上所连的基团不同,其性质也不同。(5)能区分苯和甲苯的试剂是____(填字母)。a.水 b.CCl4 c.酸性KMnO4溶液(6)能除去苯中少量苯酚的试剂是____(填字母)。a.乙醇 b.NaOH溶液 c.稀盐酸(7)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均属于苯的同系物 b.均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c.均能与Na2CO3溶液反应(8)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备聚苯乙烯塑料。①苯乙烯分子中能共平面的碳原子最多是____个。②1mol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与____mol H2发生加成反应。19.某种信息素的结构简式为CH3(CH2)5CH=CH(CH2)9CHO,为验证该物质既含有醛基又含有碳碳双键,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了预测。a.向该物质中加入溴水,观察到溴水褪色,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到有银镜形成b.向该物质中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到有银镜形成,然后再加入溴水,观察到溴水褪色c.向该物质中滴加溴的CCl4溶液,观察到溶液褪色,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有银镜形成(1)你认为上述方案中行不通的是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写出溴的CCl4溶液、银氨溶液与该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20.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DDT的合成为人类的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入人体内会引起慢性中毒,我国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在生物体内DDT会在某种酶的作用生成毒性较低的DDE,从而使某些害虫产生抗药性。已知DDT的结构简式为,DDE的结构简式为(1)DDT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向DDE中滴加溴水,现象为___________。(2)写出DDT在生物体内转化生成DD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21.醇和酚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白藜芦醇( )广泛存在于食物中。①白藜芦醇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②白藜芦醇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③1mol白藜芦醇最多消耗___________mol NaOH。(2)如图所示的操作和实验现象,能验证苯酚的性质。 ①若验证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则操作1是___________,操作2是___________。②若验证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操作1是加NaOH溶液,则操作2是___________;操作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2.环扁桃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环扁桃酯的一种合成路线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填空:(1)A中官能团的名称___;②所需反应试剂和条件___。(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3)反应⑤中另一反应物F的结构简式为___。(4)检验D是否已经完全转化为E的操作是___。(5)满足下列条件,写出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i.能发生水解反应ii.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23.实验室中以2—丁醇[CH3CH(OH)CH2CH3]为原料制备2—氯丁烷,其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加热装置已略去):相关信息见表: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甲装置的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无水ZnCl2和100mL12mol·L-1浓盐酸,充分溶解、冷却,再加入46.25mL2—丁醇加热一段时间。步骤2:将反应混合物移至乙装置的蒸馏烧瓶内,蒸馏并收集115℃以下的馏分。步骤3:对馏分进行系列操作,分离出粗产品。步骤4:经过进一步精制得产品37.0g。步骤5:测定实验生成2—氯丁烷的产率。回答下列问题:(1)甲装置中圆底烧瓶的容积可选择____(填标号)。A.150mL B.250mL C.1000mL D.1500mL(2)甲装置中I处仪器的作用是____,乙装置中II处的仪器是____(填“A”或“B”)。(3)“步骤3”中先用蒸馏水洗涤,是为了除去____;再用10%Na2CO3溶液洗涤,该操作要迅速,原因是____;最后加入CaCl2固体干燥并过滤。(4)上述“步骤3”中除过滤外,还涉及的操作有____A.蒸馏B.分液C.萃取(5)2—氯丁烷的产率是____。A.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B.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简易制备NaClO消毒液C.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D.验证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物质熔点/℃沸点/℃密度/(g•cm-3)性质2—丁醇-114.799.50.80与水互溶2—氯丁烷-131.368.20.87微溶于水,碱性条件下水解【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A.乙炔结构式为H-C≡C-H,常温常压下,乙炔(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键数目为,故A正确;B.苯环结构中的碳碳键是大键,不是碳碳双键,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不是气态,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故C错误;D.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数目小于,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A。2.C解析:A.三种有机物都含有氧,因此不是芳香烃,故A错误;B.阿司匹林有机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氯原子取代,其一氯代物都有4种,故B错误;C.将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加入NaOH溶液中,1mol三种物质分别消耗氢氧化钠物质的量为2mol、1mol、3mol,因此阿司匹林消耗NaOH最多,故C正确;D.1mol 对羟基桂皮酸最多可以和3mol Br2反应,1mol发生加成反应,2mol发生取代反应,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3.D解析:A.化合物中下方的苯环通过单键和上方部分连接,单键可以旋转,分子中两个苯环不一定处于同一平面,故A错误;B.化合物中含有羧基,可以与饱和溶液反应,故B错误;C.X分子中含有酯基,酸性条件下水解后酯基转化为酚羟基和羧基且都在化合物X内部,水解产物只有一种,故C错误;D.酯基水解生成羧基和酚羟基,则1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3molNaOH反应,故D正确;故选D。4.D解析:A.乙酸的分子式,故A正确;B.羟基(-OH)的电子式中“—”只有一个电子,所以羟基的电子式为,故B正确;C.四氯化碳分子的结构式:,故C正确;D.图所示的是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而不是比例模型,故D错误;故答案D。5.A解析:A.苯酚易溶于酒精,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先用酒精洗涤,再用水冲洗,故A错误;B.酒精和乙醚具有麻醉作用,减弱对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咳嗽,则在实验室不慎吸入少量氯气时,可吸入少量酒精或乙醚的混合蒸气解毒,故B正确;C.久置后的银氨溶液会转变成容易爆炸的氮化银,为防止发生意外,银氨溶液必须现用现配,不能留存,故C正确;D.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属于易燃物品,故使用时必须远离明火和热源,用毕立即塞紧瓶塞,防止引发火灾,故D正确;故选A。6.C解析:A.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B.甲醛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C.乙醛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加热至沸腾的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D.实验室用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为:,D错误;故答案为:C。7.D解析:A.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以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环境保护,A正确;B. 将煤进行气化处理,可以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的使用、减少粉尘、酸雨的危害,B正确;C. 用乙醇汽油代替传统汽油,可以节省汽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C正确;D. 含酚类物质是剧毒物质,直接排放会引起环境污染,D错误;答案选D。8.C解析:A.CH3CH2CH2Br CH3CH=CH2,故A错误;B.因酸性:H2CO3>苯酚>,所以与NaHCO3(aq)不反应,故B错误;C.石油裂解生成丙烯,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故C正确;D.丙酮结构为,其中不含醛基,因此丙酮与新制Cu(OH)2悬浊液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C。9.C解析:A.卤原子连接在苯环上的时候,是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故A错误;B.苯分子、甲醛中所有原子都共平面,所以该分子中最多所有原子共平面,即1个该分子最多有16个原子共面,故B错误;C.两个醛基处于邻位,如果F原子处于一个醛基的邻位,有3种结构;如果F原子处于一个醛基的间位,还有2种,所以具有相同官能团且醛基在邻位的同分异构体还有5种,故C正确;D.该物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个酚羟基,两个酚羟基和生成的HF、HCl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最多消耗4molNaOH溶液反应,故C错误;故选C。10.B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氧气,故A正确;B.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为,生成的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为了使生成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氯气应该在下面生成,所以下端是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上端为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B错误;C.中和热测定要保证热量不会过多散失,故C正确;D.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需要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时挥发出的乙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避免干扰实验结果,应将气体先通入水中以除去其中的乙醇蒸汽,故D正确;故答案选B。11.C解析:A.结构式在表示分子式时采用了分子数量和化学键配合,图示为乙酸的结构式不是键线式,A错误;B.结构简式可以省略部分化学键直接用化学符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分子式的组成;2-甲基丁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3)CH2OH,选项中的有机物为3-甲基-1-丁醇,B错误;C.填充模型是用一定大小的球体来表示不同的原子的模型,C正确;D.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D错误;故选C。12.A解析:A.醛的官能团是醛基,结构为-CHO,A正确;B.甲醛和乙二醛的官能团数目不同,不是互为同系物,B错误;C.甲醛的结构简式为HCHO,是H原子和醛基相连构成的醛,C错误;D.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因此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乙醛,也可能是甲醛、丙醛等,D错误;答案选A。13.C解析:A.标准状况下苯酚不是气体,苯酚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故A错误;B.CH4与Cl2发生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化氢五种物质,因此与充分反应,生成的分子数小于,故B错误;C.聚乙烯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碳原子,个数为,故C正确;D.甲基中含有6+3=9个电子,甲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故D错误;故选C。14.D解析:A.根据a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15H24,A错误;B.b分子的不饱和度为2,而芳香族化合物的不饱和度至少为4,所以b分子不存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B错误;C.c中含有3个碳原子连接在同一饱和碳原子上的结构,不可能所有碳原子共面,C错误;D.a、b均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都含有甲基,可以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c中含有酚羟基,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含有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甲基和酚羟基可以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15.B解析:A.为了清除在蒸馏过程中的过热现象和保证沸腾的平稳状态,常加沸石,或一端封口的毛细管,因为它们都能防止加热时的暴沸现象,把它们称做止暴剂又叫助沸剂,故A正确;B.量筒精确度为0.1mL,不能准确量取25.00 mL的液体,故B错误;C.毛细现象是具有细微缝隙的物质或直径很小的细管(称毛细管)与液体接触时,液体沿细缝或毛细管上升的现象称毛细现象。在浸润的情况下,液体上升,管中呈凹面;在不浸润的情况下,液体下降,管中液面呈凸面。毛细现象是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常见的纸张或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缝隙上升至地表等都是毛细现象,故C正确;D.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混合液加热充分反应,由于碱溶液过量,然后滴加稀硝酸将氢氧化钾溶液中和,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二、填空题16.(1)甲基丁醇(2)(3)(4)(5)②③解析:1)键线式中“拐点和终点”均为有C,则为五个C的饱和醇,系统命名为甲基丁醇。(2)与-OH相连的C上有H时能发生催化氧化,且有关系式2-OH~O2,则1mol结构简式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5mol。(3)物质乙的分子式为C4H8O2,不饱和度为1,1mol乙与足量的Na反应可生成1molH2,则乙分子中含两个羟基;乙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则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必含有环状结构;分子中的官能团连在相邻的碳原子上,则可能为 、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3个峰,面积比为2∶1∶1的为。(4)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则A的分子式为C6H12,不饱和度为1,若烃A为链烃,则A为己烯,与加成后只能得到一种产物,且该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5)①醇消去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 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制备CH3—CH=CH2不能实现,①错误;②乙醇与Cu(OH)2悬浊液不反应,互溶,无明显现象;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常温不反应,互溶,不分层,共热可产生砖红色沉淀;乙酸与与新制Cu(OH)2悬浊液常温下发生中和反应,悬浊液溶解;甲酸甲酯与新制Cu(OH)2悬浊液常温不反应,分层,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用新制Cu(OH)2悬浊液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和甲酸甲酯能实现,②正确;③矿物油属于烃,烃与NaOH溶液共热不反应,与NaOH溶液共热后分层;地沟油属于油脂,与NaOH溶液共热后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不分层,因此用足量的NaOH溶液与矿物油和地沟油加热,可鉴别出地沟油,③正确;④羧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羧基转化为羧酸钠,④错误;⑤加硝酸银之前需要先加硝酸进行酸化,⑤错误;综上所述,选②③。17.(1)CO2+H2O+C6H5ONaC6H5OH+NaHCO3(2)CH3CH2OH+ O22CH3CHO+2H2O(3) 氧化反应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4) CE C(5)+2NaOH+HCOONa+H2O解析:(1)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CO2+H2O+C6H5ONaC6H5OH+NaHCO3;故答案为:CO2+H2O+C6H5ONaC6H5OH+NaHCO3;(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和水:CH3CH2OH+ O22CH3CHO+2H2O。故答案为:CH3CH2OH+ O22CH3CHO+2H2O;(3)A→B是醇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属于氧化反应;A→D是醇羟基与甲酸反应生成甲酯,属于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故答案为:氧化反应;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4)在A~E五种物质中,CE分子式均为C9H10O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CE;C中所有碳原子均为sp2杂化,所有的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的物质是C。(填序号)故答案为:CE;C;(5)D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D的羧基和酯基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HCOONa+H2O,故答案为:+2NaOH+HCOONa+H2O。18.(1)③ (2)⑤ (3)②④ (4)③⑥ (5)c (6)b (7)b (8) 8 4解析:(1)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应该分子中含有-COOH,则该物质是乙酸,合理选项是③;(2)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物质分子中应该含有酚羟基,该物质是苯酚,故合理选项是⑤;(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分子中含有-CHO,该物质可能是乙醛或甲酸甲酯,故合理选项是②④;(4)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物质分子中不含-OH、-CHO,该物质可能为溴乙烷或乙酸,故合理选项是③⑥;(5)a.苯和甲苯都不溶于水,二者的密度都比水小,液体分层,油层在上层,现象相同,不能用水进行鉴别,a不符合题意;b.苯和甲苯都能够溶于CCl4,液体互溶不分层,不能用CCl4进行鉴别,b不符合题意;c.苯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因而KMnO4溶液不褪色;而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苯甲酸而使溶液紫色褪色,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c;(6)a.苯与苯酚都能够溶于乙醇中,因此不能使用乙醇除杂,a不符合题意;b.苯酚与NaOH反应产生可溶于水的苯酚钠,而苯不溶液水中,反应后液体分层,苯在上层,然后用分液方法分离除去,能够达到除杂的目的,b符合题意;c.苯与苯酚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不能使用稀盐酸除杂,c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7)a.苯甲醇和苯甲醛都是芳香烃的衍生物,但它们结构不相似,因此不能互为同系物,a不符合题意;b.苯甲醇和苯甲醛都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也都能够发生燃烧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和物质的燃烧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故二者都可以发生氧化反应,b符合题意;c.二者分子中无-COOH,都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c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8)①苯分子及乙烯分子都是平面结构,两个平面共直线,由于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两个平面可能共平面,则苯乙烯分子中能共平面的碳原子最多是8个;②苯环及碳碳双键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苯乙烯分子中含有1个苯环、1个碳碳双键,则1 mol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19. a、b 方案a中溴水能氧化醛基,方案b中溴水能与碱性溶液反应 CH3(CH2)5CH=CH(CH2)9CHO+Br2CH3(CH2)5CHBrCHBr(CH2)9CHO CH3(CH2)5CH=CH(CH2)9CHO+2Ag(NH3)2OHCH3(CH2)5CH=CH(CH2)9COONH4+2Ag↓+3NH3 +H2O解析:(1)由结构简式为CH3(CH2)5CH=CH(CH2)9CHO知既含有C=C 双键,又含有醛基。a.向该物质中加入溴水,因为C=C 双键和醛基都能使溴水褪色,所以a的方案是不正确的;b.向该物质中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到有银镜形成,说明含有醛基,因为此时溶液显碱性,碱能与溴水反应,所以观察到溴水褪色不能说明含有C=C双键,故b的方案是不正确的; c.向该物质中滴加溴的CCl4溶液,因为醛基不会和溴的CCl4溶液反应,所以观察到溶液褪色,说明含有C=C双键;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观察有银镜形成,说明含有醛基,故c 的方案是正确的;故为: a、b ;方案a中溴水能氧化醛基,方案b中溴水能与碱性溶液反应。(2)溴的CCl4溶液与该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5CH=CH(CH2)9CHO+Br2CH3(CH2)5CHBrCHBr(CH2)9CHO;银氨溶液与该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5CH=CH(CH2)9CHO+2Ag(NH3)2OHCH3(CH2)5CH=CH(CH2)9COONH4+2Ag↓+3NH3 +H2O。故为:CH3(CH2)5CH=CH(CH2)9CHO+Br2CH3(CH2)5CHBrCHBr(CH2)9CHO (4). CH3(CH2)5CH=CH(CH2)9CHO+2Ag(NH3)2OHCH3(CH2)5CH=CH(CH2)9COONH4+2Ag↓+3NH3 +H2O。20.(1) C14H9Cl5 溴水褪色(2) +HCl解析:略21.(1) (酚)羟基和碳碳双键 3(2) 加热 冷却 通入 解析:(1)①根据结构简式,得出白藜芦醇的分子式为:;②白藜芦醇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酚)羟基和碳碳双键;③1mol白藜芦醇中含有酚羟基,所以最多消耗;(2)①若验证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则操作1是加热,操作2为冷却;②若验证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操作1是加NaOH溶液,发生反应: ,则操作2是通入, 。22. 羧基 NaOH溶液、加热,酸化 取样,调节样品至碱性,向其中滴加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未完全转化,反之,则已完全转化 、、、(只写1个即可)【分析】由C的结构简式,结合A、B的分子式,可推知A为CH3COOH,B为ClCH2COOH,A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B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生成C,HOCH2CO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D为OHCCOOH,D与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由环扁桃酯的结构可知,E与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扁桃酯,故F为;据此回答。解析:(1) A为CH3COOH,A中官能团为:羧基,①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反应②中B→C,B为ClCH2COOH, B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生成C即HOCH2COOH,故所需试剂和条件:NaOH溶液、加热,酸化。(2)反应③为HOCH2COOH中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则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⑤为E即与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扁桃酯即,则 F的结构简式为。(4) D为OHCCOOH,E即,要检验D是否已经完全转化为E,只要检验醛基即可,操作是:取样,调节样品至碱性,向其中滴加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未完全转化,反之,则已完全转化。(5) E即, E的同分异构体要满足下列条件:i.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含有酯基,ii.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苯环含有2个不同的取代基且处于对位,可能的结构简式为:、、、(只写1个即可)。23.(1)B(2) 冷凝回流 B(3) HCl和2—丁醇 减少2—氯丁烷水解(4)B(5)80%解析:以2-丁醇[CH3CH(OH)CH2CH3]为原料制备2-氯丁烷的反应原理为CH3CH(OH)CH2CH3+HClCH3CHClCH2CH3+H2O,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实验步骤分析解答。(1)甲装置中圆底烧瓶加入少量无水ZnCl2和100mL12mol⋅L-1浓盐酸,充分溶解、冷却,再加入46.25mL2-丁醇加热一段时间,溶液的体积约为146mL,反应时圆底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容积的,因此圆底烧瓶的容积可选择250mL,故答案为:B;(2)甲装置中Ⅰ处的仪器为冷凝管,可以冷凝回流2-丁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乙装置中Ⅱ处的仪器为直型冷凝管,选B,故答案为:冷凝回流;B;(3)根据表格数据,“步骤3”中先用蒸馏水洗涤,是为了除去HCl和2-丁醇;由于2-氯丁烷碱性条件下水解,再用10%Na2CO3溶液洗涤,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该操作要迅速;故答案为:HCl和2-丁醇;减少2-氯丁烷水解;(4)上述步骤中除过滤外,分离2-氯丁烷与水相时需要分液,还涉及的操作为分液;(5)46.25mL2-丁醇的质量为46.25mL×0.8g⋅cm-3=37g,理论上可以生成2-氯丁烷的质量为×92.5g/mol=46.25g,2-氯丁烷的产率=×100%=80%,故答案为:8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