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后测评
展开\l "_Tc16452" 【题型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PAGEREF _Tc16452 \h 1
\l "_Tc5338" 【题型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
\l "_Tc16452" 【题型3 二氧化碳的用途】1 PAGEREF _Tc16452 \h 1
\l "_Tc5338" 【题型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13
\l "_Tc5338" 【题型5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0
\l "_Tc16452" 【题型6 一氧化碳的毒性】25
\l "_Tc5338" 【题型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26
\l "_Tc5338" 【题型8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3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1-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I-127
\l "_Tc16452" 【题型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2022秋•固安县期末)CO2和O2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密度都比空气大B.组成元素相同
C.都不溶于水D.都含有氧分子
【答案】A
【分析】A、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二者组成元素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2022秋•平泉市期末)教材中的某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 )
A.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B.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探究水的组成
【答案】C
【分析】根据图中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中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石灰水,故选项错误。
B、图中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项错误。
C、图中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D、图中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探究水的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2022秋•越秀区校级期末)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干冰的周围会产生大量白雾,因为( )
A.干冰蒸发出大量的水汽
B.干冰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C.干冰升华出大量白色的二氧化碳气体
D.干冰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成小液滴
【答案】D
【分析】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干冰的周围会产生大量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成小液滴。
故选:D。
4.(2022秋•双牌县期末)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
C.干冰放置在空气中有白雾出现
D.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试管中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生成
【答案】B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干冰放置在空气中升华吸热,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有白雾出现,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试管中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2022秋•北京期末)从26﹣A或26﹣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6﹣A计分。
【答案】单质;干冰。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
【解答】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石墨属于是单质;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故答案为:单质;干冰。
\l "_Tc5338" 【题型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6.(2023春•张店区期末)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答案】A
【分析】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石蕊溶液变红的原理进行分析,从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同时,由于二氧化碳减少,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小,大气压把石蕊溶液压入试管,所以,试管内液面上升,所以①②正确,③④⑤错误;
故选:A。
7.(2022秋•越秀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甲瓶中可盛放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或者氢氧化钠浓溶液,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紫色小花,小明同学通过调节阀门Ⅰ、Ⅱ或者改变甲瓶中溶液种类,能改变紫色小花的颜色,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甲瓶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可看到紫色小花不变色
B.若甲瓶中盛放浓硫酸,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可看到紫色小花变红
C.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变红
D.紫色小花变色是因为碳酸显酸性
【答案】B
【分析】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可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紫色小花变红;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进入乙中,紫色小花变红;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潮湿的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导致二氧化碳中的水分或二氧化碳消失,所以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紫色小花不变红;据此分析。
【解答】解:A.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甲瓶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再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看到紫色小花变色,故正确;
B.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盛放浓硫酸的甲瓶中,水分被吸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紫色小花变红,故错误;
C.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进入乙中,碳酸可知紫色小花变红,故正确;
D.石蕊遇酸变红,紫色小花变色是因为碳酸显酸性,故正确;
故选:B。
8.(2023春•莱山区期末)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的性质:①向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喷水;②将润湿后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的作用是验证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B.步骤②的现象是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C.该实验能够得出“CO2与H2O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D.将实验后的纸花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纸花由红色又变为紫色
【答案】C
【分析】A、向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喷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分析;
C、根据步骤①中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步骤②中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分析;
D、根据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解答】解:A、步骤①中向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喷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A不符合题意;
B、步骤②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B不符合题意;
C、步骤①中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但是步骤②中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因为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还需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C符合题意;
D、将实验后的纸花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纸花由红色又变为紫色,是由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3春•高青县期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遇到紫色石蕊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相同的现象。
(1)图一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所以二氧化碳常用于 灭火 。
(2)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3)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4)仿照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测写出C和D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2+H2O=H2SO3 ; SO2+Ca(OH)2=CaSO3↓+H2O 。
【答案】(1)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灭火;
(2)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H2O=H2CO3;
(3)溶液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4)SO2+H2O=H2SO3;SO2+Ca(OH)2=CaSO3↓+H2O。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二氧化硫也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将二氧化碳倒入装有高低阶梯蜡烛的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所以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A中能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B中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4)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二氧化硫也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二氧化硫也能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故答案为:(1)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灭火;
(2)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H2O=H2CO3;
(3)溶液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4)SO2+H2O=H2SO3;SO2+Ca(OH)2=CaSO3↓+H2O。
10.(2023春•肇州县校级期中)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由 紫 色变成 红 色,这是由于 CO2+H2O=H2CO3 的缘故(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将上述溶液加热后,溶液又从 红 色变成 紫 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H2O+CO2↑ 。
【答案】紫;红;CO2+H2O=H2CO3;红;紫;H2CO3H2O+CO2↑。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将上述溶液加热后,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又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溶液又从红色变成紫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故答案为:
紫;红;CO2+H2O=H2CO3;红;紫;H2CO3H2O+CO2↑。
11.(2023春•宁江区期中)根据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为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3)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充分证明二氧化碳与水能发生反应,在不改变实验装置的情况下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在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 。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在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在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来分析解答;
(2)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为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来分析解答;
(3)根据在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在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若a处试纸不变色,b处试纸变红就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烧杯中的实验现象为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由此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在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在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通入二氧化碳后,若a处干燥试纸不变色,b处湿润的试纸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故答案为:(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在a处放干燥石蕊试纸,在b处放湿润的石蕊试纸。
12.(2023春•利通区校级期中)如图是我们研究常见物质组成、性质的几个实验,根据图示实验回答。
(1)实验A中观察到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瓶底留有一些水的作用是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
(2)用实验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就为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 。
(3)实验C是通过水的分解证明水的组成,a、b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2:1 。
(4)实验D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答案】(1)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
(3)2:1;
(4)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分析】(1)根据铁丝燃烧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分析;
(3)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1)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实验A中瓶底留有一些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2)实验B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少,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
(3)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则a、b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4)实验D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
(3)2:1;
(4)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3.(2023春•肇源县期中)碳与碳的部分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CO2 ,说出该物质一种用途 灭火(合理即可) 。
(2)在物质的分类中,H2CO3属于 B 。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氧化物
(3)写出转化关系中属于分解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H2CO3═H2O+CO2↑(合理即可) 。
【答案】(1)CO2;灭火(合理即可);
(2)B;
(3)H2CO3═H2O+CO2↑(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碳与碳的部分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3)根据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碳与碳的部分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和碳酸、碳酸钙能相互转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用作气体肥料等;
(2)H2CO3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3)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故答案为:
(1)CO2;灭火(合理即可);
(2)B;
(3)H2CO3═H2O+CO2↑(合理即可)。
14.(2023春•萝北县期末)根据如图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回答相关的问题:
(1)图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通过该实验可以获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
(2)图B中,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中注入约体积的水,迅速拧紧瓶盖后,振荡,看到的现象是 软矿泉水瓶变瘪 ,得出结论是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
【答案】(1)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大;
(2)软矿泉水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进行分析。
【解答】解:(1)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大是物理性质;
(2)向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矿泉水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矿泉水瓶变瘪;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大;
(2)软矿泉水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l "_Tc16452" 【题型3 二氧化碳的用途】
15.(2023春•右玉县校级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不相符的是( )
A.金刚石作钻探机的钻头——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C.石墨用作电极——石墨很软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气的大
【答案】C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金刚石作钻探机的钻头利用了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这一性质,说法正确;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说法正确;
C、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与石墨很软无关,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气的大,说法正确。
故选:C。
16.(2023•长春)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答案】B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元素组成、微观构成、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7.(2023春•张家港市校级月考)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由2个氧原子构成
B.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78%
C.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D.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控制温度在氧气、氮气的沸点之间,氮气呈气态,氧气呈液态而分离
【答案】D
【分析】A、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由氧分子构成进行分析。
B、根据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进行分析。
C、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进行分析。
D、根据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的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2 个氧原子构成,故A不正确;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质量分数无准确数值,故B不正确;
C.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干冰升华吸热,周围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看到的白雾是水,故C不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控制温度在氧气、氮气的沸点之间,氮气呈气态,氧气呈液态而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18.(2022秋•锦州期末)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碳家族成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家族成员中可用于灭火的物质是 CO2或二氧化碳 。
(2)石墨可作干电池的电极,原因是 石墨具有导电性 。
(3)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所以可用作 玻璃刀或钻头 。
(4)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答案】(1)CO2或二氧化碳;
(2)石墨具有导电性;
(3)玻璃刀或钻头;
(4)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分析】(1)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2)石墨有滑腻感,具有导电性;
(3)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可以刻划玻璃;
(4)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
【解答】解:(1)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故答案为:CO2或二氧化碳;
(2)石墨可作干电池的电极,原因是石墨具有导电性;故答案为:石墨具有导电性;
(3)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所以可用作玻璃刀或钻头;故答案为:玻璃刀或钻头;
(4)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答案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l "_Tc5338" 【题型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9.(2023•襄垣县一模)进入新时代,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下列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开私家车出行B.烧煤火力发电
C.扩大原煤开采D.开发新型能源
【答案】D
【分析】根据“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开私家车出行,增加了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不符合该理念,故选项错误。
B、烧煤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不符合该理念,故选项错误。
C、扩大原煤开采,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不符合该理念,故选项错误。
D、开发新型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该理念,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0.(2023•铜仁市一模)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做法是( )
A.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新能源
B.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C.促进山地增绿加快生态修复
D.积极倡导日常“低碳”生活
【答案】A
【分析】“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目的,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新能源,不能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正确;
B.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山地增绿加快生态修复,可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错误;
D.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C错误;
故选:A。
21.(2023春•莱阳市期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影响地球环境
C.教室中的某个氧原子有可能来自上世纪的欧洲田园
D.空气中敞口放置的饼干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案】A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以及各成分到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助燃剂,不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故A说法错误;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引起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环境,故B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教室中的某个氧原子有可能来自上世纪的欧洲田园,故C说法正确;
D、由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饼干变软的原因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22.(2023•雨花区模拟)(多选)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使用一次性餐具B.正反面打印,节约用纸
C.私家车出行D.多种草植树,绿化环境
【答案】BD
【分析】A、根据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行分析。
B、根据正反面打印,节约用纸,减少了森林的砍伐,进行分析。
C、根据私家车出行,会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进行分析。
D、根据多种草植树,绿化环境,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行分析。
【解答】解:A、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不正确;
B、正反面打印,节约用纸,减少了森林的砍伐,而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正确;
C、私家车出行,会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C不正确;
D、多种草植树,绿化环境,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正确。
故选:BD。
23.(2023春•讷河市期末)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写出一条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
(2)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请写出一条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植树造林 。
(3)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等都会造成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对人体有害 。(答一点即可)
【答案】(1)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2)植树造林;
(3)对人体有害。
【分析】(1)根据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来分析解答;
(2)根据要想减缓温室效应,则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来分析解答;
(3)根据空气污染的危害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有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
(2)要想减缓温室效应,则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故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等。
(3)空气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故答案为:(1)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2)植树造林;
(3)对人体有害。
24.(2023•桓台县一模)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力举措,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CO2 (写化学式);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氢能是一种最理想的绿色能源,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3)写出用石灰水捕集“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4)“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企业、群体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如何践行“碳中和”的理念,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写一点即可)。
【答案】(1)CO2;
(2)2H2+O22H2O;
(3)CO2+Ca(OH)2=CaCO3↓+H2O;
(4)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行为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4)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行为有:节约用水用电、单车或公交出行、不用一次性木筷、参加义务植树、使用节能电器、做好垃圾分类等。
故答案为:(1)CO2;
(2)2H2+O22H2O;
(3)CO2+Ca(OH)2=CaCO3↓+H2O;
(4)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25.(2023春•东营期末)化学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等。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手段进行防治: 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 、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 (请列出两种防治方法)。
(2)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里程,电影中当地球即将撞向木星时,木星表面的氢气与地球表面的大气混合,救援人员利用点燃混合气体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地球推离木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3)使用氢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单质硼(B)可与物质X反应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6X=2B(OH)3+3H2↑,则X的化学式为 H2O ,B(OH)3中B的化合价为 +3 价。
【答案】(1)温室效应;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
(2)2H2+O22H2O;
(3)H2O;+3。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会引起温室效应;为了减少温室效应,需要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H2+O22H2O。
(3)由化学方程式和原子数目守恒,可以得出反应物缺少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由于X的化学计量数是6,所以X的化学式是H2O;B(OH)3中的氢氧根是﹣1价,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以推出B的化合价是+3。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
(2)2H2+O22H2O;
(3)H2O;+3。
26.(2023•漳州模拟)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人们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等实现碳减排。
Ⅰ.碳排放
(1)大量燃烧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加剧了温室效应 。
Ⅱ.碳减排
(2)自然界通过植物的 光合作用 实现碳的固定。
(3)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流程如图所示。
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成 电 能;流程中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制取甲醇的反应中,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是 3:1 。
【答案】(1)加剧了温室效应;
(2)光合作用;
(3)电;2H2O2H2↑+O2↑;3:1。
【分析】(1)从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光合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3)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据方程式判断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
【解答】解:(1)大量燃烧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加剧;
(2)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叶绿素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因此自然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了碳的固定;
(3)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因此制取甲醇的反应中,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是3:1。
故答案为:
(1)加剧了温室效应;
(2)光合作用;
(3)电;2H2O2H2↑+O2↑;3:1。
27.(2023春•右玉县期末)碳达峰和碳中和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一即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C 。
A.一氧化碳
B.单质碳
C.二氧化碳
D.碳元素
(2)二氧化碳溶于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3)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4)作为一名学生,为了减少碳排放,请写出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氢气被认为是理想、清洁的高能燃料。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答案】(1)C;
(2)CO2+H2O═H2CO3;
(3)光合;
(4)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2H2+O22H2O。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溶于水时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4)为了减少碳排放,可以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故答案为:(1)C;
(2)CO2+H2O═H2CO3;
(3)光合;
(4)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2H2+O22H2O。
\l "_Tc5338" 【题型5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8.(2023•长沙模拟)对比分析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关于CO、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CO、CO2均由分子构成
B.性质:CO、CO2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C.用途:CO、CO2都可用于灭火
D.鉴别:CO、CO2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
【答案】A
【分析】根据CO、CO2的构成、性质和用途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A、CO、CO2均由分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CO、CO2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用,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说法不正确。
C、CO具有可燃性,不可用于灭火;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故C说法不正确。
D、CO、CO2都是无味的气体,不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9.(2023•雨花区一模)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都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难溶于水,CO2能溶于水
D.不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区分CO和CO2
【答案】B
【分析】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碳和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无味的。
【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该选项正确。
B、碳和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均可用于冶炼金属,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用于冶炼金属,该选项不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该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该选项正确。
故选:B。
30.(2023春•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先点燃装置①的酒精灯,再通一氧化碳
B.实验中可观察到装置①的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红色
C.装置②可验证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一定量二氧化碳
D.实验结束时,先熄灭装置①的酒精灯,继续通一氧化碳至玻璃管冷却
【答案】A
【分析】A、根据由于CO具有可燃性,防止爆炸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单质铜,氧化铜是黑色,单质铜是红色的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液体变浑浊分析;
D、根据加热的铜能被空气重新氧化分析。
【解答】解:A、由于CO具有可燃性,防止爆炸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所以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然后点燃装置③的酒精灯,再点燃装置①的酒精灯,故A错误;
B、因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单质铜,氧化铜是黑色,单质铜是红色,故B正确;
C、因为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液体变浑浊,可检验二氧化碳并吸收一定的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因为加热的铜能被空气重新氧化,故要继续通一氧化碳至玻璃管冷却,故D正确。
故选:A。
31.(2023春•江都区月考)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我国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1)通过燃烧反应,CO可转化成无污染的CO2,写出化学方程式: 2CO+O22CO2 。
(2)汽车尾气的催化转化装置可有效降低CO和氮氧化物(如NO)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催化转化过程可分为储存和还原两个步骤,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通过储存和还原,BaO可实现循环利用,是尾气处理过程中的催化剂。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装入BaO的质量为0.5kg,理论上使用一年后其质量为 = 0.5kg(填“>”、“=”、“<”)。
Ⅱ.央视四套播出的“记住乡愁”栏目中介绍如皋千年特产“天水茶”。所谓“天水”,就是天上降下来的雨水。雨水经纱网进行两次过滤后,存入水缸中继续沉降,留待制作“天水茶”。
(3)“天水”的主要成分是 H2O (填化学式),它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4)净化过程中,除了用纱网过滤、静置沉降杂质外,还可以用 活性炭 吸附少量可溶性杂质。
(5)“天水”与井水、河水相比,用水壶烧开后水垢很少,说明“天水”里Ca2+ 少 (填“多”或“少”),属于 软水 (填“软水”或“硬水”),因而带来了口感等方面的巨大不同。
【答案】(1)2CO+O22CO2;
(2)=;
(3)H2O;氢元素和氧元素;
(4)活性炭;
(5)少;软水。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4)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来分析;
(5)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1)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2)通过储存和还原,BaO 可实现循环利用,是尾气处理过程中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理论上使用一年后其质量仍为0.5kg;
(3)所谓“天水”,就是天上降下来的雨水,其主要成分是水,化学式为:H2O;由化学式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少量可溶性杂质;
(5)“天水”与井水、河水相比,用水壶烧开后水垢很少,说明“天水”里钙离子少,难以形成水垢;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故“天水”属于软水。
故答案为:(1)2CO+O22CO2;
(2)=;
(3)H2O;氢元素和氧元素;
(4)活性炭;
(5)少;软水。
32.(2023春•讷河市期末)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人身安全的保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需要在烧杯底垫 陶土网 。
(2)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3)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先通一氧化碳,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爆炸 。26﹣A
26﹣B
石墨属于是 单质 (填“单质”或“化合物”)。
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 干冰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84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3 水的组成课时练习</a>,文件包含43水的组成专题训练七大题型原卷版docx、43水的组成专题训练七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a href="/hx/tb_c984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随堂练习题</a>,文件包含42水的净化专题训练五大题型原卷版docx、42水的净化专题训练五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课题1 爱护水资源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hx/tb_c98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1 爱护水资源同步练习题</a>,文件包含41爱护水资源专题训练三大题型原卷版docx、41爱护水资源专题训练三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