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
    • 解析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页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第2页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第3页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页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第2页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3•上海市松江区一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杨朴事
    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②,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③。’”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坐:因犯……罪。
    (1)【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及召对
    ②顾语妻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 、 ;【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 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6)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 ,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 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 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北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①等,等到。 ②回头。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写景 抒情 被皇上召见自言不能作诗,后拿出小妾之诗
    (5)C
    (6)以幽默的话语安慰妻子 平静闲适 乐观豁达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为:等到皇帝召见。及:等到。
    ②句意为:回头对妻子说。顾:回头。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直译为主。
    重点词:但,只,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和事件概括。甲文先叙事,入夜未眠,月色入户,寻友同游;接着写景,月光洒满庭院,澄澈透明;最后抒情,闲来赏月,不失快乐。乙文侧重叙事,根据“及召对,自言不能”“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可概括为:杨朴被皇上召自言不能作诗,后拿出小妾之诗而被放还山野。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乙文中苏轼的话让家人“失笑”,只是在自己入狱前安慰了家人而已,这笑里有悲伤,有无奈等诸多复杂的情愫,并没有愉悦之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苏轼入狱前给妻子将杨朴之事,并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以此幽默的话语宽慰妻子;苏轼被贬后,在夜晚月色入户之时,与好友张怀民一起“步于中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名句,足见其当时内心的平静闲适;综合两者来看,虽然苏轼经历坎坷,但他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处之,没有极度悲伤,没有自怨自艾。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和儿女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和儿女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2.(202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模)小于想要了解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元丰二年。苏轼因写诗获罪入狱,幸免一死。十二月,被贬黄州,担任闲职。
    元丰三年。二月,抵达黄州,寓居定慧院。
    (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元丰四年。居临皋亭,生活困窘,在东坡开荒十亩。
    (二)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①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③曳杖声。
    (《东坡》)
    元丰五年。在东坡修五间草堂,自题“雪堂”。常与客饮酒,出行。
    (三)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四)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④。夜阑风静縠⑤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⑥。
    (节选自《前赤壁赋》)
    元丰六年。十二月。
    (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赴汝州。
    【注释】①野人:村野的人。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③铿然:指声音响亮。④营营:指追求名利。⑤縠(hú)纹:形容水波细纹。⑥共适:共享。
    (1)请用“/”给材料(五)画线的内容断句(限断三处)。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的意思。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小于发现苏轼在黄州期间心境发生了变化,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缺月挂疏桐”到“东坡月色清”,看出苏轼走出痛苦,心情变得轻松愉悦。
    B.从“幽人独往来”到“倚杖听江声”,发现苏轼一直是孤独的,未能随性自适。
    C.从“惊起却回头”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可知苏轼已由惊惧转为释然、从容。
    D.从“寂寞沙洲冷”到“山头斜照却相迎”,可见苏轼已经超越落寞,变得旷达。
    (4)请你结合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及其诗文,推断苏轼旷达胸怀形成的原因。
    【答案】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3)B
    (4)《初到黄州》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苏轼在黄州有《东坡》:诗人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他保持着一颗发现美、欣赏美的敏感心灵。《定风波》则表达了更多的从容和旷达。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无论政敌们如何诬陷、打击、迫害,他照样舒畅地说笑吟歌,我行我素地漫步自己的人生,对困境安之若素,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夜归临皋》中“倚仗听江声”,渴望抛却功名利禄,回归自然。驾一叶扁舟,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展示了词人由人生失意到精神解脱的思想历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洒脱快意的文字表达了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合一的淡泊超然的思想。《前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上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自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是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他淡泊名利,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句意: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故可断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苟,如果;虽,即使。句意: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3)本题考查苏轼情感的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从“幽人独往来”到“倚杖听江声”,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的变化。所以“苏轼一直是孤独的,未能随性自适”句表述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变化地分析。
    《初到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自甘寂寞,孤高自赏,不随俗俯仰的政治操守的象征。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初到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自甘寂寞,孤高自赏,不随俗俯仰的政治操守的象征。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定风波》则表达了更多的从容和旷达。元丰五年三月,东坡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杖篱徐步,心定气闲,并引以为乐,写下了《定风波》一词:这首词正是苏轼后半生应世态度的写照政治失意。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无论政敌们如何诬陷、打击、迫害,他照样舒畅地说笑吟歌,我行我素地漫步自己的人生,对困境安之若素,从容面对,淡然处之。“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地举重若轻,大无大有,这也正是苏轼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他保持着一颗发现美、欣赏美的敏感心灵。苏轼在黄州有《东坡》: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概括他随缘自适的风格。逆境中的苏轼和其他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那么他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夜归临皋》中“倚仗听江声”,渴望抛却功名利禄,回归自然。驾一叶扁舟,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展示了词人由人生失意到精神解脱的思想历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洒脱快意的文字表达了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合一的淡泊超然的思想。《前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政治上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自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是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和对生命的彻底
    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他淡泊名利,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一)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三)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洒脱地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四)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五)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六)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2023•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一模)阅读三篇苏轼夜游文,完成研学单。
    苏轼的夜游之乐
    元丰六年(1083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四年。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七年( 1084 年),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途径石钟山。
    【乙】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至莫③夜月明,独与迈④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干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⑥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⑦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⑧,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⑨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⑩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注】①彭蠡:鄱阳湖的别称。②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③莫,同“暮”,日落的时候。④迈:苏迈,苏轼长子。⑤磔磔(zhé):鸟鸣声。⑥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⑦噌吰(chēng hóng):形容声音洪亮。⑧罅(xià):裂缝。⑨窾坎(kuănkăn)镗鞳(tāng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⑩无射:与后文的“歌钟”,均为古乐器名。
    元符二年(1099 年),六十三岁的苏轼因早期“以诗文讥刺圣上”之事,连遭贬谪,被放逐至海南儋州。
    【丙】书上元夜游(节选)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②,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⑤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注】①己卯上元:元符二年正月十五。②过:拜访,探望。③民夷:汉人和少数民族人士。④屠沽:指卖肉、卖酒的人。⑤三鼓:三更。⑥过:苏过,苏轼幼子。
    (1)阅读【乙】文,解释加点词,完成①到④空。
    (2)阅读【乙】文,摘录原文,填写⑤空。
    (3)结合【乙】文内容,完成⑥空。
    (4)阅读【丙】文,想象画线句场景,赏析此句写法的妙处,完成⑦空。
    (5)结合【丙】文创作背景和文本内容,我认为苏轼的“笑”是 ,(选择:A.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B.顿悟后的豁然开朗之笑;C. (自行填写)) 因为⑧ 。
    (6)结合三篇夜游文和表格内容,我体会苏轼多个层次的“夜游之乐”:⑨
    【答案】
    (1)①振动。 ②断。 ③表修饰。 ④对着。
    (2)周景王之无射也 魏庄子之歌钟也
    (3)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
    (4)动词描写,连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5)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从“予欣然从之”的“欣然”,从“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句中百姓安然的生活。从“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句中家人的宁静,可以看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
    (6)《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石钟山记》以探索“石钟山”命名原由为中心记游,整个过程具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科学探索特征。体现他本人高尚的情操与坚韧的意志。
    《书上元夜游》以“夜游”为界面,是他夜深人静时闭门自省,贬官生涯中修养身心的志趣。【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微风振动波浪。鼓,振动。
    ②句意: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不断。绝,断。
    ③句意:我慢慢地观察。而,表修饰。
    ④句意: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当,对着。
    (2)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填写。
    结合“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可知,“周景王之无射也”“魏庄子之歌钟也”两句引用了“周景王”和“魏庄子”的典故。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句子的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完整的文中有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从“予欣然从之”的“欣然”,从“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句中百姓安然的生活。从“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句中家人的宁静,可以看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
    (6)本题考查阅读的整合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石钟山记》以探索“石钟山”命名原由为中心记游,整个过程具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科学探索特征。先是漫无目的的月夜漂流,“森森然”的夜色不免有几分恐怖,所以作者差点放弃计划。就在这时“大声发于水上”,再次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于是在“舟人大恐”之时,作者反而镇定自若“徐而察之”。最后根据观察,联系古人对“周景王之无射”的记载,和郦道元《水经注》对石钟山的记载,得出科学的结论,倾吐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的科学态度和怀疑精神,体现他本人高尚的情操与坚韧的意志。
    《书上元夜游》写于贬谪之地惠州、儋州,作品以“夜游”为界面,记录了苏轼“人生挫折”时期的心路历程,是他夜深人静时闭门自省,贬官生涯中修养身心的志趣。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和哭泣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的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丙:
    元符二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4.(2023•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校级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ㅤㅤ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章子厚书
    苏轼
    ㅤㅤ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丙】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ㅤㅤ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乙文中“言此发公千里一笑”不仅是苏轼为妻子能医好病牛而笑,也为自己对乡村生活充满乐趣而笑。
    C.乙文中“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丙词在选材、语言、情感及人物形象上都展现出作者的豪放词风。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
    (1)B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②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姑且这样过了一年。
    (3)C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5)①运用历史典故;②报效国家。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像/按照;
    B.只是;
    C.差一点/数字“几”;
    D.说/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寝,睡觉;相与,一起。句意为: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②中重点词语有:耕,耕种;聊,姑且。句意为: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姑且这样过了一年。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正确断句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故选:C。
    (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甲】文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虽然处在贬官境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从【乙】文中“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可知,苏轼在被贬之后,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所以,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运用典故的语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仕途坎坷,此时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姑且这样过了一年。昨日有一头生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生的症状,说:“这只生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总是把自己当作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牛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您一笑。
    【丙】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我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苏轼的夜游之乐•研学单


    【甲】《记承
    天寺夜游》
    【乙】《石钟山记》
    【丙】《书上元夜游》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是说也,人常疑之”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游历
    (略)

    释义方法
    词义
    阅读【丙】文,想象画线句场景,赏析此句写法的妙处。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⑦_____
    微风鼓浪
    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①_____
    如钟鼓不绝
    联系课内法:“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②_____
    徐而察之
    查阅字典法:A.表转折;B.表修饰;C.表并列;D.表承递
    ③_____
    有大石当中流
    参考成语法:锐不可当
    ④_____
    游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析略)
    直接体验:“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夜晚江水激荡岩石,发出许多 奇特声音,如同奏乐般动听。
    引发感想:“⑤_____”借用典故,将山水之声具象化,并增加了声音的历史厚重感。
    理性思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次夜游,苏轼得到了如下体悟:⑥_____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结合创作背景和文本内容,我认为苏轼的“笑”是_____,因为⑧_____。
    A.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B.顿悟后的豁然开朗之笑;C._____
    结合三篇夜游文和表格内容,我体会苏轼多个层次的“夜游之乐”:⑨_____
    A.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昨日一牛病几死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D.勿谓仆谪居之后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文
    甲文
    丙词
    关键词
    “闲”
    “狂”
    内容主旨
    文章对庭中月色的描写,营造了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结尾透露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上片密州出猎时的壮阔场面是词人豪放英勇的体现;下片① (写作手法)委婉表达出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和渴望② 的坚定决心。

    相关试卷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过关检测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过关检测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真题专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专题15 《记承天寺夜游》 (真题专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真题专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真题专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爱莲说》 (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专题11 《爱莲说》 (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11《爱莲说》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专题11《爱莲说》最新模拟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