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
展开核心考点一 水循环和河流特征
1.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析方法 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渗和地表径流两个环节。
3.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析方法 通过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推断流域的地形、植被、气温、降水等因素。
(2)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判断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千米,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千米,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2)变化: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原因: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思维流程第(1)题: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B.开采周期长C.水质较差D.储量较少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岛屿地下淡水、咸水、海水之间是相通的,若要地下淡水区保持相对稳定,必须保持地下淡水区水位高于咸水区水位和海平面水位,这样就需要有“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和“足够的面积、完整的平面形态”等关键条件。此人工岛比较狭长,宽度较小,地下水易受南北方向海水的干扰,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宽度。第2题,人工岛陆地面积狭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如果作为日常水源,则会使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下淡水难以存在。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3~5题。3.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对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是( )A.a减弱B.b增强C.c增强D.d减弱
4.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绿地面积,吸烟滞尘B.补充城市地下水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城市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A.流量上升B.丰水期水位上升C.枯水期水位上升D.流速加大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a表示蒸发,b表示地表径流,c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径流,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对蒸发影响较小。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增加,主要目的是补充城市地下水。第5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增加,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减少,水位下降,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增加,水位上升。易错说明不能正确运用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分析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浅沟可以涵养水源,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对城市河流流量具有调节作用。
核心考点二 海水的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
探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1)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深度(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2)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3)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4.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水密度B.海水密度、海水盐度、海水温度C.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水盐度D.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海水温度(2)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A.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时,引起水分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1~2题。1.“海浩”现象常出现在( )A.春季子夜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D.冬季清晨2.“海浩”现象发生时( )A.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大,风力较大B.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大,风力较小C.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小,风力较大D.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小,风力较小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可知,“海浩”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冬季。冬季清晨,海洋降温慢,形成相对温暖的水面。第2题,根据材料“相对温暖的水面”“寒冷空气”可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大;同时,大风可以搅动海水,使得底层暖海水到达表层,增大蒸发量。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水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4.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冷海水上泛,水温较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水温较高;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项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海水异常增温,气流上升。第4题,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可能会出现绿洲,C项正确;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无关。易错说明不能准确应用原理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西部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影响太平洋东、西两部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进而影响其地理环境。
1.洋流分布图判读的一般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海水温度在南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进行判断。如上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可判断出该海区位于北半球。(2)判断洋流的性质。“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向高纬度,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度。如上图中②处有暖流流经,③处有寒流流经。
(3)判断洋流的流向。“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如上图中的洋流流向如下图所示(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
(4)确定洋流名称。结合具体的大洋即可确定洋流名称。假设上图中海区分布在太平洋,根据海陆位置可判断出④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岸,则图中的暖流为阿拉斯加暖流,寒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上图中A附近海域的洋流呈南北分流,没有形成寒暖流交汇,故不能形成渔场。
2.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海雾的分布规律(1)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2)寒流经过的中、低纬度海区夏季多海雾。(3)暖流经过的中、高纬度海区冬季多海雾。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洋流(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2)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海洋环流可分为表层的风生洋流和深层的温盐环流两部分,后者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读图,完成1~3题。
1.温盐环流( )A.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B.深层流速非常快C.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面D.净热量向北输送
2.引起温盐环流下沉区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A.地转偏向力大B.降水增多C.海水结冰D.蒸发量减小3.若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会导致( )A.墨西哥湾沿岸气温降低B.欧洲西部地区降水增加C.北海渔场渔业资 源减少D.巴西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定义判断,温盐环流在各大洋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温盐环流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深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递变幅度不大,因此密度差变化幅度小,故海水在深层的流速较慢;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主要是由海洋表面太阳辐射不均及降水差异引起的,因此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面;净热量不一定向北输送。第2题,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为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地转偏向力对海水盐度不产生影响;降水增多会减小海水盐度;蒸发量减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极小;海水结冰会导致盐分析出,加大未结冰海水的盐度,使海水密度增大,导致海水下沉。第3题,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表层海水北上增强,受其影响,欧洲西部降水会增加。
普里兹湾是靠近中山站的南极大陆第三大海湾,湾口发育有弗拉姆浅滩和四女士浅滩。沿岸地区冬季有大量海冰且风速大,沿岸的洋流强度冬夏季节不同,调查发现受海冰、海风、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普里兹湾内的海洋浮游植物数量全年都高于湾外的深海区。下图示意普里兹湾的地理位置及海水流动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普里兹湾沿岸地区风速较大,且冬季强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B.冬季西风强劲C.狭管效应增大风速D.冬季海冰覆盖,风阻小
5.普里兹湾沿岸洋流的强度会发生季节性的改变,与冬季相比,当地夏季的洋流强度( )A.大,海冰融化后海水流动速度加快B.大,西风南移后带动海水流动C.小,海水盐度下降导致对外交换少D.小,南极环流的顶托作用加强6.普里兹湾内海洋浮游植物数量全年高于湾外深海区的原因有( )①全年有太阳照射 ②海域较为封闭 ③沿岸有上升流提供养分 ④陆源物质融化后汇入海洋 ⑤中山站的人类活动较为频繁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解析:第4题,考查影响风速的主要因素。冬季,南极大陆降温快于海洋,海陆气温差异显著,水平气压差异大,风速相对夏季大,A项正确;该沿岸地区纬度高,受西风影响小;图中地区不存在狭管效应;冬季海冰覆盖,风阻较大。第5题,考查影响洋流速度的主要因素。由上题可知,冬季沿岸的风力大于夏季,在风的作用下,冬季洋流流速大于夏季;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海水盐度下降,与外界水体交换少,C项正确;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南极环流顶托作用小。第6题,考查浮游植物丰富的原因。该海域较为封闭,与外界水体交换少,生态环境稳定;由于离岸风的作用,沿岸有上升流提供养分;陆源物质随着冰雪融化后的径流汇入海洋,增加养分,B项正确。易错说明浮游植物的多少与太阳辐射、生态稳定情况、洋流、陆地淡水汇入等有关,分析时容易遗漏的是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后带来营养物质。
微专题(二) 湖泊的类型和水文特征
1.湖泊类型(1)按成因分类。
2.湖泊水文特征(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排泄量→取决于气候。(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气温。(4)补给水源→以什么为主要补给水源。(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6)含沙量→取决于流域植被覆盖率。(7)风浪大小→取决于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距今约8 300—4 700年前,火山熔岩流入牡丹江河谷,堵塞河谷形成堰塞湖——镜泊湖。镜泊湖湖岸曲折多变,四周群山起伏、森林密布,湖泊的出口处是由玄武岩构成的陡峻峭壁,湖水漫流过熔岩台地,冲泻而下形成瀑布。据此完成1~2题。
1.镜泊湖湖水南浅北深,其成因可能是( )A.火山熔岩堵塞,南部厚度较大B.河谷南高北低,北部堵塞蓄水C.流水侵蚀严重,南部湖面宽阔D.南部支流较多,泥沙沉积量大2.镜泊湖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时间可能是( )A.4—5月B.6—7月C.8—9月D.10—11月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水坝、瀑布的位置,即湖泊出口的位置可推知,湖水大致由南向北汇流,山谷海拔大致自南向北降低,镜泊湖北端由于熔岩台地和人工堤坝的阻挡,水位提高,所以该湖泊南浅北深,B项正确;火山熔岩堵塞北部;随着堰塞湖的形成,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侵蚀减弱;该区域森林密布,河流泥沙含量小。第2题,该河段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水源补给类型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其中以大气降水为主,汛期集中在夏季。东北地区的雨季在7—8月,考虑到汇水过程,8—9月镜泊湖水位高,所形成的瀑布景观也最为壮观,C项正确。
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5米,平均深度144.8米,湖水透明度21.5米,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853米,平均深度18.7米,湖水透明度1.5~7.2米,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3~4题。
3.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雨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4.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B.水深C.水量D.水质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无河流注入,没有河流水补给;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且该湖泊沿断层形成,地下裂隙发育广泛,因此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C项正确;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冰雪融水补给。第4题,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渔业资源应该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故渔产不丰富,D项正确。
热点聚焦(二) 城市内涝与海绵城市建设
1.城市内涝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1)城市内涝的原因。①降雨强度大,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城市降水。②城市盲目扩张,地表径流不断增大;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③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步伐,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④城市路面硬化面积扩大,降水时地表水难以下渗,导致路面积水。
(2)防治措施(工程措施)。①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②改造地下管网: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③增加排涝设施: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等。④增加调蓄能力: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⑤增加渗透能力:铺设透水路面,建下凹式绿地等。
2.海绵城市(1)海绵城市的功能。
(2)海绵城市建设方法。①缺水地区优先采用铺装透水砖、建下沉式绿地、建生物滞留设施、修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削减地面径流。②其他地区优先利用池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基础对接]该热点与水循环部分知识联系密切,需要结合影响下渗的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下渗产生的影响等有关原理分析问题。[命题预测]高考命题中,可能以城市内涝和海绵城市为载体,考查城市内涝的成因、应对城市内涝的措施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内涝的意义。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近年来,雨水花园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有效解决了雨水径流处理的难题。我国自然环境多样,为应对某些地区的特殊环境,相关研究人员设计了错置型雨水花园。据此完成1~2题。
1.采用错置型雨水花园的地区,其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 )A.地势起伏大,降水较集中B.河网稠密,污染严重C.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严重D.地势低平,内涝多发2.与常规雨水花园相比,错置型雨水花园( )A.可种植的植物种类更多B.雨水汇水范围更大C.净化雨水能力更强D.维护和管理更方便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图2可知,错置型雨水花园需要通过接力方式引导径流,说明该地在降雨过程中的雨量较大;错置型雨水花园有上下错置、有一定落差的雨水花园和上下连通的溢流管,说明当地地势起伏较大,A项正确。河网分布和植被覆盖状况依据图文信息无法判断。第2题,对于同一地区来说,两种类型的雨水花园可种植的植物种类和雨水汇水范围差别不大;错置型雨水花园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雨水从上往下,先后经过双层甚至多层雨水花园的过滤,故净化效果更好,C项正确;错置型雨水花园有上下错置的两层甚至多层雨水花园,维护和管理没有常规雨水花园方便。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内涝增多。下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据此完成3~5题。3.城市内涝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A.蒸发加强,降水增多 B.地面硬化,下渗减少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人口增多,排水量大4.城市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A.地表蒸发减少B.地表径流增加C.大气降水减少D.地表水下渗增加
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水循环及应用,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水循环,水循环的应用,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河流补给方式,河流水文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水循环及应用,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水循环,水循环的应用,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河流补给方式,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3影响降水的因素,命题点二河流特征,微专题3湖泊,2按成因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