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水循环及应用,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水循环,水循环的应用,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河流补给方式,河流水文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推理1:湖泊水分输入为径流(还有部分湖区降水),无径流输出→结论①水分输出只能是蒸发推理2:径流带来盐分,水分蒸发,盐分无法排出(无径流输出)→结论②盐分积累,形成咸水湖
解读、论证: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季炎热干燥,蒸发强烈,降水量较小→为结论①②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考查角度 水循环环节
2.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由材料信息“南侧谷地,谷底卵石堆积”
①经历过搬运、磨蚀河堆积过程→很可能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断流河道”最有可能;②湖盆沉积物粒径较小→排除“狭长湖盆”;③冰川堆积物磨圆度差,排除“古冰川槽谷”;④泥石流通道堆积物少且磨圆度差,排除“泥石流通道”
3.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水系重组后该地水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河流流向→地势北高南抵;谷地 (断流河道)为南北走向;④湖泊与上、下游组成的水系自北向南流
水系重组前:MN线南北的河流是连通的,且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水系重组后:MN沿线高地河道因为断流形成谷地,谷地南侧有自北向南的河流发育
变化前:MN一线地势北高南低;变化后:MN一线北部地势低,南部地势高,MN一线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2023·海南卷)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据图可知,降水量大的年份,水源涵养量也大;降水量小的年份,水源涵养量也小,趋势大致相同;不同年份的蒸散量都稳定在900mm左右,与水源涵养量不存在相关性。故D选项正确。
5.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材料信息: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上题结果: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推理判读:海南岛东部水源涵养量大,西部水源涵养量小,即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东部高、西部低
发生领域: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和陆地上空、海陆之间
发生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循环的水量最大
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循环的水量最少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①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况,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
②是地表各圈层、海陆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地表形态;⑤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受喀斯特(岩溶)地貌影响
植被、湖泊、湿地、梯田
地形是否阻挡、距海远近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评价思路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的思路
时间尺度:主要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空间尺度: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要保护沼泽
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地面硬化,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聚,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水源型缺水:人类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
水质型缺水:工业和生活大量排放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造成水源污染,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
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海陆交界,海水顶托作用强,排水不畅
凌汛现象,受凌汛影响,河流因冰凌阻而泛滥
考向1 水循环环节影响因素
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位于吕梁山中段西翼)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蒸腾量减少B.土壤蒸发量减少C.水面蒸发量减少D.土壤下渗量减少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流域植被恢复之后,植被数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会增加,A错误;植被可以增加下渗,D错误;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近年来水面蒸发量减少并不明显,且河床宽度小于30m,无大型水库,水域面积较小,蒸发量有限,C错误;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太阳辐射无法直接到达地面,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土壤蒸发量减少,B正确。故选B。
2.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是因为( )A.阴雨天多,光照减少B.大量灌溉,水面萎缩C.降水减少,空气干燥D.植被恢复,风速下降
【解析】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阴雨天气不会明显增多,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显示该地区进行大量农业灌溉活动,且推测植被恢复是由于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故耕地面积应该是减少的,灌溉用水也会缩减,B错误;植被恢复利于调节气候,植被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加,C错误;风速是影响蒸发的因素,风速越大,蒸发越强,植被恢复利于增加地面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D正确。故选D。
3.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A.河床下降 B.坡面径流增多C.降水明显增加 D.年均气温升高
3.森林植被会调节气温,使温差减小,不会导致年均气温升高,D错误;植被恢复,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植被恢复,河流含沙量减小,含沙量小于输沙能力,河流以冲刷为主,河床降低,A正确;故选A。
考向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共识。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地表径流减少B.地下径流增加C.蒸发量减少D.下渗量增加
【解析】4.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不透水地面,导致下渗减少,雨季地表径流增加,A错误;城市不透水地面增加,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BD错误;城市化发展,硬化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城市区域内蒸发、蒸腾量减少,C正确。故选C。
5.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②解决城市洪灾问题 ③净化雨水能力更强 ④加快径流集聚时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5.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增加了下渗量,增加了地下径流,补充了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①正确;该模式增加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但不能解决城市洪灾,②错误;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净化雨水和减少径流集聚时间,③正确,④错误。故①③正确,故选B。
陆地水体特征及补给转化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A. 尼罗河流域B. 中南半岛C. 北冰洋沿岸D. 亚洲中部
由表格数据可知,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在40°N-50°N最高
尼罗河流域和中南半岛都位于低纬度地区,A、B两项不合符题意。北冰洋延安位于北极圈以北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只有亚洲中部符合,D项正确。
考查角度 河流补给方式
2. 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由表格可知,两个时段存在的差异是“春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远高于秋季”,影响融雪洪水灾害频次的要素主要包括积雪量和气温,融雪洪水灾害频次与两个要素为正相关关系
气温低;积雪量大灾害频次低
气温较高且处于升高时段;冬季积雪量大,融雪量大灾害频次高
气温高;积雪量小,继续消融灾害频次较低
气温较高但处于降低时段;春夏消融,积雪量小,融雪量小 灾害频次低
3. 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A. 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 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C. 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 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本题的设问是“破坏力”
A项描述的是频次,破坏力不一定大,A项错误
B项描述的是水的流动性,即流速,C项描述的是积雪消融,即径流量,显然与流速相比,径流量为主要的因素,产生的破坏力更大,C项更符合题意。由题干可知,升温型洪水中也常夹杂这冰凌和融冰,D项错误。
河流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及年际变化
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相一致;影响因素: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分布:发源于海拔很高地区的河流,如我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
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冬季的积雪融化,汇入河流形成汛期(春汛)。
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河流,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
山区的湖泊往往是河流的源头,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及湖泊水量的大小。
分布: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河流,如我国东部季风的众多河流
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地势
地下水补给具有普遍性。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取决于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大气降水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内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如索恩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较稳定。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判断: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3)根据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判断:
(2022·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题。
4.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据图可知,P、O两点示意了同一次洪水(1958年7月)过程中,同一河流断面(同一监测站)在洪峰前后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水位与流量情况,两点流速相同,水位不同,P点水位明显高于O点。在流量相同、水位不同的情况下,两点流速相比,O点流速显然大于P点,因为同一河流断面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O点水位较低,说明其河水横断面积较小,故可推知其流速较快。两点的水位变化趋势相比,O点水位上涨,因为O点水位低但流速快,说明上游来水动力大,河水处于上涨阶段。
考查角度 河流水文特征
5.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洪峰流量更小,洪水携沙能力弱,洪水含沙量更小
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位于下游,1996年8月洪峰流量小但水位高,说明河床海拔高
特征描述:流量大小及变化大小(季节和年际变化等)、有无断流
①河流的补给方式(主要考虑雨水、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水)
特征描述:大小及其变化
地形坡度:坡度达,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
土质状况(疏松/致密,坚固)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含沙量大
特征描述:快慢,水能蕴藏量大小
影响因素:①落差:落差大,流速快;②流量:流量大,流速快;③河道宽窄的变化:河道变宽,流速变慢;④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等
特征描述:水位高低和变化特征(季节变化大小等)影响因素:①流量变化及季节变化;②河床高低的变化;③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等
特征描述:**(月)季为汛期,汛期的长短
参考流量:流量最大时为汛期
注意:考虑雨季长短(我国要考虑锋面雨带推移规律(来早去晚,停留时间长,雨季长)大陆西岸:考虑低压带和西风带纬度距离,受其影响时间长,雨季长,汛期长
凌汛:+有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条件
气温:零度以下,有结冰期
流向:纬度较低流向纬度较高
河道:宽窄(卡冰) 河心滩抬高水位
发生时间:初冬,初春(融冰和结冰的时间差)
①加强凌汛的观测和预报
⑤调节河道水流速度和温度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答题思路一般为:
比较同一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答题思路一般为:
不同河段所在地区补给类型
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
流经地区的降水、蒸发、下渗、用水多少、植被覆盖率等情况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6.(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解析】从大空间尺度看,地垒抬升,水系一分为二;从小空间尺度看,西侧形成古河道和新水系、东侧形成湖泊和新水系
【参考答案】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考查角度 河流水系特征
(2)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解析】沿水源补给的时空过程,从补给区和水源来源的特征进行分析;水源来源的特征可以从补给量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时间变化可以从年际或季节等尺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通过湖盆边缘或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
描述角度:发源地的地形区
判断依据:等高线、河流流向等
判断依据:支流、源头、分水岭
判断依据:陆域面积(一般岛屿上河流流程短)、经纬跨度、比例尺
描述角度: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
判断依据:取决于地形和降水状况
描述角度:自××向××流
判断依据:地势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判断依据:地形、地势特征
①根据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从等高线的弯曲处流过来。
②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就较小。
④根据河道剖面判断河流流向上游河谷多呈“V”形,中下游地区多呈槽形(河道较宽而浅)。
③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城市合理规划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区位,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食品厂等)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河流下游地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处等。
⑤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等潜水位线的数值大,表明地势较高;
⑥根据经纬网判定(这条河流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⑨根据水利工程符号判断:一般水利工程符号用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河流相重合,顶点一侧指示上游方向
⑦根据干支流的相对关系来判断(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90°。就像大树的树干和其上的枝桠,水流由支流向干流汇集。支流注入干流的方向大致可以指示干流流向,干流线条粗,支流线条细)
⑧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⑩不同时期瀑布位置变化判断:河流流向瀑布是流水侵蚀强烈的表现,瀑布自形成后,随时间推移,会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
11.利用沙坡的坡度(坡向)可以判断:沙坡是河床底部的一种微地貌类型,一般河流中均有存在。它是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一种结果,泥沙在缓坡(迎水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背水坡)一侧沉积
13.根据河流水系形态判断河流流向
12.根据堰塞湖的位置来判定:堰塞湖是由河流被两侧外来物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有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造成),既有堰塞湖的一侧为河流上游
宽阔的河段:为河道分汉提供空间
地形平坦开阔:为沙洲沉积提供地形条件
通过径流量影响携沙能力(径流量大,河流含沙量大)
降水的季节变化(径流季节变化)大
丰水期:因河道浅易发生泛滥改道枯水期:沙洲凸显,分隔水道产生分汉
①上游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到下游泥沙淤塞沉积;
②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湖泊的调蓄水量吸附沉降的能力下降,泥沙淤塞沉积;
②湿地开垦成农田,导致湿地水域面积缩小。湿地的调蓄水量吸附沉降的能力下降,泥沙淤塞沉积;
河道裁弯取直(渠道化)的影响
通航时间缩短,提高航运价值
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
河流的营养物质减少,水生生物减少
提供水资源利用率,丰富电力供应,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沿途居民收入水平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考向1 河流补给类型
克兰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全长265千米。克兰河流域冬季严寒漫长,夏秋季降水量大于春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降水量呈现冬季明显增加夏秋季有所减少的趋势。下图示意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1980~1989年和2001~2005年年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克兰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A.大气降雨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解析】1.由图和材料可知,该地冬季严寒漫长,降雪较多,4月份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径流量迅速增加,到5月份克兰河的径流量达到最大,并在夏季时流量减少,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克兰河地处我国的非季风区,因此其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所以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阿尔泰山南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强烈抬升会形成雨水补给,但是由于克兰河距离大西洋遥远,水汽损失量大,降雨量少,因此大气降雨不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所以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虽然比较稳定。但补给量较少,不是克兰河主要补给类型,因此B项错误;冰川融水的多少与气温呈正相关,理论上应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事实上克兰河的7月份的径流量较小,因此其冰川融水较少,所以C项错误。故选D。
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克兰河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①汛期提前 ②结冰期延长 ③含沙量减少 ④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2.由图可知,与1980-1989年的流量相比,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提前,意味着克兰河的汛期提前,因此①正确;由材料可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的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因此②错误;由上题可知,克兰河的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根据所学知识,与其它补给类型相比,融雪补给时河流的输沙能力较弱,因此河流的泥沙来源较少,河流含沙量小;且夏季降水减少,也会导致输沙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所以③正确;由图可知,克兰河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大值要高;径流量的最低值与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低值相近,这意味着克兰河的2001-2005年径流量季节变化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要大,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考向2 河流水文特征
布哈河和沙柳河是汇入青海湖的两大支流,两河径流量占青海湖流域总径流量的64%,其中布哈河是青海湖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疏勒南山,沙柳河发源于刚察县境内第一高峰桑斯扎山南麓,源头为冰冻沼泽区。研究表明,1956~2007年之间,高原气候增暖,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青海湖水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图示意青海湖流域布哈河和沙柳河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沙柳河相比,布哈河的水文特征是( )A.年径流量较大 B.流域面积较大C.支流较多 D.流量季节变化小
【解析】3.题目所问的为河流的水文特征,BC描述为水系特征,故排除B、C。布哈河为青海湖第一大支流,且与沙柳河相比流程长,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年径流量较大,A正确。布哈河以冰川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对雨季降水、对旱季蒸发的响应更敏感、径流量季节差异大;沙柳河流域面积小,源头为冰冻沼泽区,涵养水源的能力更强,旱季时月径流量较布哈河大,故而布哈河流量季节变化比沙柳河大,排除D。故选择A。
4.1956-2007年青海湖水位整体下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蒸发旺盛 ②引用湖水较多 ③降水补给少 ④冰雪融化减少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③
4.题目所问为自然原因,引用湖水属于人为原因,且青海湖为咸水湖,流域人烟稀少,湖水引用较少,排除②。青海湖水量收入有河川径流、大气降水,水量输出主要是蒸发和下渗;河流径流量占青海湖总径流量的比重高,但“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的变化”;由于深居内陆,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增幅有限,对湖泊水位的抬升作用不明显。流域气温上升,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有所升高,湖面全年蒸发量增大,湖面萎缩,①③正确。由材料可知“布哈河和沙柳河是青海湖两大支流,两河径流量占青海湖流域总径流量的64%,年径流量1956-2007年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大体上水量平衡,在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大的情况下,冰雪融水等补给也加大,排除④。故选择D。
5.高原气候增暖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流域面积减小 ②生物多样性改变③湖泊盐度上升 ④河湖封冻期缩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5.高原变暖,湖泊蒸发加强,水位下降,水域减小,盐度上升,不容易封冻,流域内植被向耐旱种类演替,水生生物向咸水生物演替,②③④正确,流域面积是由汇水面积决定的,并不等同于湖泊和河流面积,所以,高原气候增暖不会影响流域面积,①错误。故选B。
海水的性质、运动及海-气相互作用
(2023·山东卷)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完成下面小题。
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相对干旱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C.沿岸流影响大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
水体盐度分析模型:水分、盐分的收支与对比;蒸发强烈、无径流、洋流输出量极小的水域,其盐分缺少排泄途径,盐分以积累为主,盐度较高
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项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项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项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且海水盐度一般在3‰左右,湖海盐度差异较大,说明水体交换较少,D项错误,故选A项。
考查角度 海水的性质
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密度流形成机制模型:有狭窄水道相通的相邻海域,因盐度差异大等会导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产生密度流。表层水流从低盐度水域流向高盐度水域,深层水流从高盐度水域流向低盐度水域,深层水流从高盐度水域流向低盐度水域。
马德雷湖湖水盐度高于墨西哥湾,说明密度大于外海,则湖面低于外海,因此两者之间会产生密度流,表层水流动方向是由海向陆,底层相反,A项正确。
(2022·山东卷)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包括降水、蒸发、淡水注入和洋流等。
甲海域地表径流注入较多,纬度较高,具有降水量大、蒸发量小的特点,因此盐度最小;乙海域地表径流注入较少,且降水量较小,蒸发量较大,盐度大于甲海域;丁海域无径流注入,且与乙海域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因此盐度大于乙海域;与丁海域相比,丙海域纬度位置较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且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的影响大,因此盐度大于丁海域。
4.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由材料可知“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
亚得里亚海海水的更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陆地径流的注入,二是与地中海之间的海水交换
可知陆地径流注入、与地中海之间的海水交换可以使海湾海水得到更新,北部和西部大量河流水注入海湾时,受水位抬高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大规模向南运动,然后从西侧流入地中海;地中海补偿海湾的海水(洋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从东侧流入。由此就形成了逆时针的洋流系统,据此即可判断东侧为暖流。因丁处受岛屿的影响,洋流流速较丙处小。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海洋生物: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水平分布:同一海域,夏季(水温高) 冬季(水温低);同一季节,高纬(水温低) 低纬(水温高);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水温高)寒流流过(水温低)
垂直分布: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化
①纬度:纬度较低,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海洋接受的热量较多,温度高
②天气: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时间长,该海域温度较高
③洋流:暖流经过增温,寒流经过降温
④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⑤海陆分布:靠海地区,受周边陆地影响大,海水温差大,冬冷夏热。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较小,海水温度差小,冬暖夏凉。
⑥深度: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化
调节大气温度: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①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
②入海径流:有大量的江河注入的海区,盐度较低;大洋的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对盐度起到稀释作用
③洋流: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④海域封闭性和形状: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使盐度异常
⑤冰情: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低
⑥流动性:水体流动性强,水体更新速度快,盐度低
水平分布: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垂直分布: 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①温度: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热膨胀);②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③深度:深度越大,压力越大,密度越大(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
依据河流入海口的盐度改变判读季节
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对海水起稀释作用,海水盐度降低,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
长江口的盐度改变应当是:冬季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枯水期比同海域盐度变大
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丰水期比同海域盐度变小
判读“高低〞弯曲规律:等盐度线受径流、洋流等影响发生弯曲,其弯曲方向符合“盐度高的向盐度低的方向弯曲(凸出),盐度低的向盐度高的方向弯曲(凸出)
判读高、低纬度:盐度自低纬向高纬减小的为中高纬海区,即处在副热带及更高纬度的海域;盐度自高纬向低纬增大的为低纬海区,即处在副热带与赤道间的海域。
①河流径流:入海径流使等盐度线发生弯曲,盐度较低的入海口处等盐度线向盐度较高的大洋弯曲〔凸出〕,径流量大的季节或地区等盐度线弯曲更明显。
②寒流、暖流:寒流流经区盐度低,暖流流经区盐度高;寒、暖流影响下的等盐度线弯曲方向在以副热带为界的南北两侧是不同的。
判读海水的流向。密度流的流向,表层海水是由盐度低的海区流向盐度高的海区,底层海水是由盐度高的海区流向盐度低的海区。
地形:地形平坦,利于布局盐田
海滩:泥质海滩,海水 不易下渗
光照:光照充足,蒸发旺盛
河流径流小,海水盐度高
远离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高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
①处在副热带海区,气流下沉,多晴天;②处在中低纬度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焚风效应);③深居内陆,夏天气温高,多晴天
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海水中溶解氧高
入海淡水增加,表层海水盐度降低,表层水温高,水体层状结构稳定,溶解氧低
径流增加带来更多自然界的有机物质,分解加剧消耗溶解氧
水草(藻类)等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耗氧量增大
人类活动强度大,有机污染物排放多
5.(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考查角度 海水的运动
【答案】(1)气候变冷,夏季风势力减弱,海水扰动减少;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海冰范围扩大且历时长,不利于上、下层海水交换;海平面下降,日本海与外海交换减弱,洋流影响减弱。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2)认同:现代对马暖流影响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距今约8千年,这些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开始同步增强,放映对马暖流自此开始全面影响这些海域,表明现代对马暖流基本形成。不认同: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仅暗示此时对马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撑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带)、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带)
暖流:水温高的海区→水温低的海区:寒流:水温低的海区→水温高的海区
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寒流)
洋流性质判读:第一步,由等温线数据判读南北半球;第二步,等温线凸出方向即洋流流向,画出洋流流向;第三步,由洋流概念判读出洋流性质。
极地东风带:南极极地环流
水平补偿流:赤道逆流,大多数南北向洋流
垂直补偿流:①上升补偿流:离岸风吹走岸边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寒流),如回归线大陆西岸的洋流,如秘鲁寒流等;②下降补偿流:
原因:由于各个海区的水温、河水汇入等原因导致盐度不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密度流主要出现在两侧海水盐度相差很大的狭窄海峡处,如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
规律:表层密度流:密度小→密度大;深层补偿流:密度大→密度小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南半球40°S~60°S的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夏顺冬逆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著名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效率:速度、时间、燃料;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既要看洋流流向又要看航向方向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安全
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
①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②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③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海雾与洋流的关系(1)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尤其是寒暖流交汇处。(2)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3)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影响航海线路的因素分析
洋流流向(盛行风向)影响航速:充分利用洋流(盛行风)能节约能源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②夏季在中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域多海雾
③冬季在中高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
冰山:洋流带来的冰山会影响航行的安全,在中高纬海区,来自极地方向的洋流有可能会带来极地的冰山
(2022·湖北卷)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冬半年主要向较低纬度海域洄游;夏半年相反,(幼鱼)向较高纬度海域洄游
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时海水温度
考查角度 海洋渔业
7.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成鱼洄游路线的平均纬度高于幼鱼洄游路线的平均纬度
8.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厄尔尼诺年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高,幼鱼的活动范围向南偏移;拉尼娜年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低,幼鱼的活动范围向北偏移。
①光照:大陆架海区海水浅,阳光充足,利于光合作用
②水温:纬度低,热量充足,鱼类生长快;寒流经过,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深层营养盐类上泛,渔业资源丰富上升流使底层海水上泛,易形成渔场
④径流:河流径流汇入,带来营养盐类
⑤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化明显,上下层海水交换
⑥岛礁众多,栖息环境好,利于鱼类生长繁殖
(2023·北京卷)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由图可知( )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读图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候不稳定,A错误;
距今3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说明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
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而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因此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
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
考查角度 厄尔尼诺
10.该地最可能位于(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故选D。
概念: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海气的相互作用(热量交换)
西岸上升的暖湿气流带来大量的降水
东岸下沉气流使该地干旱少雨,富营养的冷水上涌,形成秘鲁渔场
强弱的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概念: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异常上升的现象
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小男孩厄尔尼诺)
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冷海水补充减少,水温比正常年份增高
西岸冷海水上泛,海水持续降温
沃克环流减弱,海气的相互作用(热量交换)
东海岸涌升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厄尔尼诺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夏季风弱,季风雨带偏南,北方高温少雨(南涝北旱)
南方持续低温降水,出现洪涝(南方进入梅雨期偏晚)
该现象发生后的冬季,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西太平洋沿岸,南部非洲干旱少雨
东太平洋沿岸,水温增高,降水增多
大西洋、西北太平洋风暴(台风)减少
概念: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女””(小女孩反厄尔尼诺)
沃克环流增强,海气的相互作用(热量交换)
东岸底层的冷海水补充增多
东岸水温比正常年份降低
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升高
拉尼娜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春季沙尘暴盛行,气候干冷
夏季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久,台风增多
冬春季节雨雪冰冻天气频繁
东太平洋地区干旱而严寒
美国、俄罗斯、西欧普遍降温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以及非洲降雨增多
渤海的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为28‰~31‰,是我国四大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域。海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所以海冰的含盐量接近淡水。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图为某年1月15日渤海湾海冰预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其他三大海域相比,渤海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A.注入渤海的河流较多,径流丰富B.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C.盐碱地得到改良,地下水盐分减少D.海域封闭,受大陆水系影响大
【解析】1.我国东海、南海也有大量河流注入,其河流径流量更大,渤海湾相比于其他三个海域,相对海湾封闭,与大洋交换较少,加之陆地河流注入,淡水在相对封闭的海域存留,使得渤海表层海水盐度低,A错误,D正确;虽然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海冰对盐度有影响,但此处海水盐度最低主要是因为受大陆水系的影响,B错误;海水盐度与陆地盐碱地的改良关系不大,排除C。故选D。
2.与辽东湾相比,莱州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间的距离较近,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低,气温较高B.海水深度浅C.径流汇入少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解析】2.由材料,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图中辽东湾地区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相比,偏离程度较大,莱州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间的距离较近,是由于莱州湾与辽东湾相比,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海水不易结冰,故A正确;都在大陆架附近,两处海湾海水深度差别不大,B错误;莱州湾靠近黄河入海口,径流汇入并不少,C错误;人类活动差异并不大,D 错误。故选A。
考向2 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
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受多方面的影响,水温的局部分布格局影响大气环流,造成局部气压场的变化,进而对生物圈产生影响。图为印度洋某月份海洋表面水温分布示意图(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甲地某季节有明显的上升流,此季节北印度洋海域( )①盛行东北风 ②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③受副高控制 ④海水流向东北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解析】3.甲地地处北印度洋海域,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吹离岸风,形成上升流,①错误;夏季时该海域因盛行季风环流而受副高影响小,③错误;该海域的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动,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②④正确。故选C。
4.受盛行上升流影响时,甲海域( )①降水增多 ②浮游生物聚集 ③海水温度较低 ④营养盐类较少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解析】4.受盛行上升流的影响,甲海域出现冷海水上泛,海水温度较低,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①错误,③正确;上升流给表层海水带来营养盐类,使海水的营养盐类增多,浮游生物集聚,渔业资源丰富,②正确,④错误。故选D。
考向3 海-气相互作用
某一海区与相邻海区之间的淡水运输量取决于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及海水相对运动状况,正值表示淡水增加。图1为阿拉伯海位置示意图,图2示意图1中A、B之间断面(9°N)阿拉伯海月平均输运淡水量。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 )A.冬季,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来自于断面东部B.夏季,A处断面淡水主要取决于垂直补偿流C.5、6月份,没有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低盐度海水D.8、9月份,印度洋表层低盐度海水由断面东部流出
【解析】5.“某一海区与相邻海区之间的淡水运输量取决于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及海水相对运动状况”。图中9°N以南低纬海区属于低盐海水,冬季阿拉伯海盛行东北风,受其影响,阿拉伯海海水逆时针方向流动,低盐海水主要从东部断面注入,使冬季的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增加,A正确;夏季,A处断面受西南风控制,阿拉伯海海水顺时针方向流动,低盐海水主要从西部断面注入,B错误;5、6月份,该地已经开始受西南季风影响,存在从印度洋低纬度海区带来低盐度海水,图2中5、6月份淡水运输量虽然为负值,只能说明5、6月份进入的低盐度海水没有流出的多,不代表没有,C错误;8、9月份,西南风还未退去,印度洋表层低盐度海水由断面西部流进,D错误。故选A。
6.海—气之间既有淡水交换也有能量转移。大气向阿拉伯海输送能量最多的月份是( )A.1月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6.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因此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风浪(风暴潮)和风海流。北印度洋中,夏季风明显强于冬季风,且夏季多热带气旋和风暴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冬季平均Nin3.4指数是衡量沃克环流的重要指标,当指数值大于1,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指数值小于-1,对应拉尼娜现象。左图示意1982-2015年冬季平均Nin3.4指数值,右图为世界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判断,1992年( )A.东南信风增强,甲附近海水异常增温B.赤道逆流减弱,乙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C.东南信风减弱,甲附近渔场渔业减产D.赤道逆流增强,乙沿海地区森林火灾减轻
【解析】7.据图判断,1992年冬季平均尼诺3.4指数大于1,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升温,盛行上升气流,沿岸降水增加,秘鲁渔场的渔获量较往年减产,智利沿海地区的干旱程度缓解,AB错误;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沿上升流受到抑制,营养盐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减产,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秘鲁寒流减弱,同时南赤道暖流也减弱,到达乙沿岸的暖海水变少,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澳大利亚东海岸山火概率增加,D错误。故选C。
8.据图判断,2010年甲海区海水等温线及盐度( )A.数值减小,向北弯曲幅度加大盐度增大B.数值减小,向北弯曲幅度减小盐度减小C.数值增大,向南弯曲幅度加大盐度减小D.数值增大,向南弯曲幅度减小盐度增大
8.2010年冬季平均尼诺3.4区指数小于-1,对应拉尼娜现象,沃克环流增强,东南信风增强,上升流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根据等值线的弯曲“凸高值低”的特征,等温线向温度高的低纬度方向弯曲,沿岸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海洋盐分上泛,盐度增大。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大气受热过程,考查角度逆温,题型特训·命题预测,大气运动与降水,大气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地球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地方时计算,光照图中地方时的计算,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日期变更,日界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水循环及应用,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水循环,水循环的应用,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河流补给方式,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