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研读,课堂小结,基础识记,文本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诗人情感及诗的意境,体会寓情于景等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咱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很多,如:杜甫,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韩愈,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王昌龄,刘禹锡,贾岛等等。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来自于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三、课文研读
(一)律诗知多少律诗一般每首分为五言、六言、七言句,而本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押韵字:双句末尾一字押韵:林、深、心、音。
(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读准字音易读错的“曲径”的“曲”qū 弯曲的小路
2. 读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根据课本的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名尝试翻译此首诗。
首联: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
颔联: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更显得幽深。
颈联:山光明净,使飞鸟更加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尾联: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四)品中悟请
以作者的身份试着写一写:从本诗的每联中“我”看到了或者是我听到了,内心是怎样的情感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时间入:美景之悠远古诗:地点照: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首句可见作者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突出了破山寺的优雅和宁静。(板书:静)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成语:曲径通幽曲径:弯曲的小路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板书:幽)由此句所蕴含的哲理:想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破山寺的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形容词作动词,使欢悦。“空”,消除,形容词作动词,使空。。人心:人的世俗之心。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上一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应。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是作者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写景生情。(板书:雅)
4.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成语:万籁俱寂万籁:指各种声响但余:只有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以声衬静,渲染出山寺幽静宁静的气氛,更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的宁静。
问题:“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作者是用钟磬声来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的宁静,运用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的宁静。(板书:寂)教师总结:同学们对这首诗的赏析很是精彩,首联的静,颔联的幽,颈联的雅,尾联的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大诗人形象。
五、课堂小结
《题破山寺后禅院》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院来写,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宁静,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送友人》描写了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及嘶鸣的班马等,刻画了动人的送别场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意。
第二课时 送友人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够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能够抓住送别诗的意象,体会作者对朋友所抒发的深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鉴赏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
2.抓住并领会送别诗的意象,学会用合适的意象写相关片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古时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么,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基础识记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孤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8】兹:声音词。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
1.划分诗歌节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翻译诗歌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二)文本探究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出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明确:【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2】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了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漂浮不定,写出了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明确:【1】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对友人的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四、文本主题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
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
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板书设计
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
颔联:与友话别,深情关切
颈联:对仗工整,情意绵绵 送别
尾联:班马长鸣,难舍难分
第三课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并背诵本词。
2.学习通过品味意象理解词人情感,感受词人形象。
3.学习词人坚持操守、坚守理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以“月”为媒介,分析“月夜孤鸿”,进而了解苏轼的心境与胸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它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大概写于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年初。)来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二、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文、词皆独步一时,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其词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一生著述宏富,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写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 1082 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 1083 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 1080 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 1084 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四、整体感知
1.划分朗读节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重点字词
【1】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2】漏断:指深夜。
【3】幽人:幽居之人。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孤鸿:孤单的鸿雁。
【6】省(xǐnɡ):理解,明白。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3.翻译词句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五、课文研读
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明确: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明确: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低落。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4.概括上片、下片的意义
明确: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主题思想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第四课时 卜算子·咏梅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生平,积累咏梅诗句。
2.抓住词眼“愁”,感受词中的意境,理解词人的精神品格。
3.反复诵读,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出示两组诗歌竞赛题目引出“梅”。屏幕显示梅花图片。草木皆有意,万物总关情
二、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坎坷不平,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 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
1.划分诗歌节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翻译诗歌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开了,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 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二)文本探究
1.自由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明确:例句: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孤独寂寞。
怎样理解“无主”这两个字?
明确:“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而是野生之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独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
(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明确:“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更著风和雨”这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凄惨阴沉的画面。
2.词中的“梅”、“群芳”的形象各自隐喻什么?联系本词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梅:饱经忧患的词人。群芳:当权的投降派。
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词又是如何这种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明确:“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4.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作简要分析。
明确:(1)拟人。“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2)反衬(衬托)。“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式微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研读,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课时,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