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教案,共4页。
22 《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4.初步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2.反复诵读课文,读出韵味,读懂文意,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背诵全文。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吗?“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强调“四书”“五经”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虽有嘉肴(yáo) 弗(fú)食 教学相长(zhǎng)学(xiào)学半 兑(yuè)命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其/此之谓乎三、整体感知1.学习有关文学常识。关于《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仪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把《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关于《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成器”“虽有嘉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等。2.朗读课文。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停顿,三要读懂文意。3.读懂文章。(1)同桌互译课文,解决疑难。(2)在班内提出疑难困惑,共同解决。(3)提问学生,班内分段翻译文章,纠正错误。(4)教师补充添加注释(课下注释中没有但很重要的)。[虽]有嘉肴 弗[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虽然 食:品尝 是故:所以(5)勾画课下重点注释:旨、至道、困、自反、教学相长、学学半。四、合作探究1.想一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明确:(1)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就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多使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为对偶句。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1)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2)终始典(3)于学”,其此之谓乎! (有改动)【注】(1)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2)念:想着。(3)典:经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知道(懂得道理)(2)是故古之王者(所以)(3)其此之谓乎(表推测语气,大概)(说)2.翻译下列句子。(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明确:玉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2)念终始典于学。明确:始终如一地经常想着学习。六、达标检测(2020·辽宁本溪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C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B.故曰:教学相长也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C.但能说之也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答案:讲解谈论文章(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夫 学 者 犹 种 树 也 春 玩 其 华 秋 登 其 实。答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目的。(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答案: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有利做事。参考译文:【乙】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对别人炫耀并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广利大众,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修身养性以求得一官半职。求学就如种树,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得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七、课堂小结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么“教”就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么“教”就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少年时期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八、布置作业1.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准确熟练地背诵课文。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