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品课件(部编版),共5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 步 教 学 课 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深入其中,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上一节课,我们随郦道元一起欣赏了三峡美景,今天,我们再随古人,学习两篇不同风格的歌咏山水美景的优美篇章——《短文两篇》,欣赏不同的景,感受别样的情。“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听课文朗读,划分停顿节奏,感受语言风格。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共同,一起。耸入(进入)。四季。都。交相。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将要。消散。确实,的确。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将要。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争相,争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但层次分明,试说明课文的层次结构。////总 领写 景抒怀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笔下的景色美在哪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美在山水相映。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美在色彩配合。“五色交辉”“青林翠竹”,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这些景物组织起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仰视、俯看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静景动景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收。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一、常考名句理解(1)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二、统编课下注释1. 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指水中潜游的鱼交相辉映四季坠落6.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1. 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_____2. 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_____3. 四时俱备 俱:___________________4. 猿鸟乱鸣 乱:___________________5. 沉鳞竞跃 竞:___________________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 三、其他常考实词耸入 全,都 纷乱,此起彼伏争相,争着奇丽景色四、一词多义夕日欲颓 ___________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快要 欲望意愿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少时,一狼径去 ___________________春冬之时 ___________________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时季,季节 与“少”连用,表示一会儿 季,季节 按时 五.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古义: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今义:和、给六、句子翻译(加粗字为重点字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课后题)(省略句:“古来”后省略“文人雅士”)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课后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句:“是”表判断)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坠落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听课文朗读,划分停顿节奏,感受语言风格。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想要,打算。门。睡觉。共同,一起。考虑,想到。高兴的样子。介词,在。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形容水的澄澈。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请找出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个关键字。游。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贬官之人张怀民黄州承天寺庭院赏月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东坡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①月色入户——月色很美。②念无与为乐者——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试赏析“月色入户”中的“入”字的精妙。“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什么?“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东坡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东坡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但是有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一丝孤独与清冷。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情绪,在这篇课文中东坡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捕捉到的?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东坡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心境——平静、悠闲、恬淡。词语——欣然、闲人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承天寺夜游,东坡先生发出怎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记承天寺夜游月下感慨庭中月色赏月缘由豁达乐观悲凉感慨议论描写叙述 一、常考名句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含蓄地表达对“忙人”的鄙夷和讽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统编课下注释1. 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5. 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子里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1. 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 三、其他常考实词于是 到,来到睡觉散步 介词,在 交错缺少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四、重点句子翻译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省略句(省略主语)]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答谢中书书》1.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2.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的作品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2.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3.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共:共同。交:交相。俱:都。入:耸入。 见:看见。将:将要。 乱:纷乱。欲:将要。 竞:争相,争着。·········词语的妙处:共,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交,岩壁五色斑斓,交有目眩神迷之意。俱,竹树青翠欲滴,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入、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将、欲,赋景物以动态,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 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写作提示:《答谢中书书》 可扩充为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包括问候语,发出与朋友共赏美景的邀请等。《记承天寺夜游》 可增补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谢谢聆听谢谢观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 步 教 学 课 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深入其中,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上一节课,我们随郦道元一起欣赏了三峡美景,今天,我们再随古人,学习两篇不同风格的歌咏山水美景的优美篇章——《短文两篇》,欣赏不同的景,感受别样的情。“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听课文朗读,划分停顿节奏,感受语言风格。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共同,一起。耸入(进入)。四季。都。交相。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将要。消散。确实,的确。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将要。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争相,争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但层次分明,试说明课文的层次结构。////总 领写 景抒怀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笔下的景色美在哪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美在山水相映。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美在色彩配合。“五色交辉”“青林翠竹”,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这些景物组织起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仰视、俯看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静景动景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收。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一、常考名句理解(1)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二、统编课下注释1. 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指水中潜游的鱼交相辉映四季坠落6.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1. 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_____2. 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_____3. 四时俱备 俱:___________________4. 猿鸟乱鸣 乱:___________________5. 沉鳞竞跃 竞:___________________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 三、其他常考实词耸入 全,都 纷乱,此起彼伏争相,争着奇丽景色四、一词多义夕日欲颓 ___________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快要 欲望意愿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少时,一狼径去 ___________________春冬之时 ___________________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时季,季节 与“少”连用,表示一会儿 季,季节 按时 五.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古义: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今义:和、给六、句子翻译(加粗字为重点字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课后题)(省略句:“古来”后省略“文人雅士”)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课后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句:“是”表判断)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坠落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听课文朗读,划分停顿节奏,感受语言风格。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想要,打算。门。睡觉。共同,一起。考虑,想到。高兴的样子。介词,在。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形容水的澄澈。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请找出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个关键字。游。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贬官之人张怀民黄州承天寺庭院赏月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东坡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①月色入户——月色很美。②念无与为乐者——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试赏析“月色入户”中的“入”字的精妙。“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什么?“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东坡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东坡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但是有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一丝孤独与清冷。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情绪,在这篇课文中东坡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捕捉到的?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东坡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心境——平静、悠闲、恬淡。词语——欣然、闲人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承天寺夜游,东坡先生发出怎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记承天寺夜游月下感慨庭中月色赏月缘由豁达乐观悲凉感慨议论描写叙述 一、常考名句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含蓄地表达对“忙人”的鄙夷和讽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统编课下注释1. 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5. 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子里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1. 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 三、其他常考实词于是 到,来到睡觉散步 介词,在 交错缺少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四、重点句子翻译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省略句(省略主语)]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答谢中书书》1.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2.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的作品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2.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3.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共:共同。交:交相。俱:都。入:耸入。 见:看见。将:将要。 乱:纷乱。欲:将要。 竞:争相,争着。·········词语的妙处:共,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交,岩壁五色斑斓,交有目眩神迷之意。俱,竹树青翠欲滴,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入、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将、欲,赋景物以动态,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 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写作提示:《答谢中书书》 可扩充为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包括问候语,发出与朋友共赏美景的邀请等。《记承天寺夜游》 可增补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谢谢聆听谢谢观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