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文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蒹葭苍苍,道阻且右,一词多义,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时间推移,道路艰难,飘忽不定伊人难求,地点变换,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CONTENTS 教学目录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关雎》,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抒情的名篇——《蒹葭》。
《蒹葭》:芦苇。篇名同样取自该诗第一句。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
(古义:向右迂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认真阅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
开头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了主人公的思慕之切和惆怅之情。“所谓伊人”似乎暗含“意中人”难以明言之意。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险而漫长,但主人公仍不放弃,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执着和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表现了追求者内心的交集
追求伊人之难,伊人行踪不定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未晞”,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高陡难登攀。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路又险又陡,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难,衬托了主人公思念之深切与焦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伊人飘忽不定,主人公眼前出现了幻象,表现了主人公因水相隔无法与所爱的人相见的痛苦与无奈。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伊人行踪不定,既增加了追寻的难度,也表现出追寻者的执着。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无论路途如何艰险,主人公始终不放弃对所爱的人的追寻。“所谓伊人,在水涘”“长”“跻”“右”“央”“坻”“沚”“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困难重重,突出了他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1.《蒹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萧瑟、冷寂(或凄清、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双声叠韵、比兴、重章叠句)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诗经》中的经典植物意象1.荇菜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诗经》中通常用这种水生植物的形象来表现女子和其多变的心情。从形态来分析,荇菜在水中有柔嫩摇曳之姿,颇有几分袅袅而行的女子的形态。从心态来分析,植物的姿态随风而变,正契合了女子心绪的易变和捉摸不定。这就使荇菜成为一种带有暗示性的意象。
2.飞蓬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这种枯后根断、随风飘飞、漂泊无依的意象,在后世诗文中被广泛运用,常常用作天涯游子的象征。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李白《送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等。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以《蒹葭》为例,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化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蒹葭》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如梦似幻、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顺理成章,具有“起情”的作用。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表现了其思念之绵长,也暗示了“伊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提示:在深入理解这两首诗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
五、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余冠英《诗经选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二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作品介绍,必备知识,创作背景,文学常识,文题解读,必记字词,古今异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关雎评课课件ppt,共3页。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蒹葭完美版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风》,“芦苇”,重点字注音,《蒹葭》结构内容,整体感知,主旨归纳,三节诗有什么特点,总结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