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课件)
展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机制 类型 措施
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工程及其原理
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能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和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能分析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情况,阐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和特征。能用生态金字塔表征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等关系。能阐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通过分析碳循环过程,明确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构建物质循环模型。能阐明生物富集现象及其危害。通过比较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二者的关系。
明确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传递过程,能阐明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上的运用。明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的关系。
能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得影响。能阐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辨别生物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能阐明生态工程的概念,明确建设生态工程需遵循的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大基本原理。
明确生态平衡的概念,能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负反馈调节。能区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理解影响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能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了解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第十五单元 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如个体死亡,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同个体间差异过大等。
②以种群为研究对象,能量的流动渠道为食物链(或食物网),在分析时,可能因食物网的复杂性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③将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值和输出值。
2、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来源:太阳能。
②途径:光合作用。
③输入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①传递过程
a、能量在第一营养级的变化
提醒: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b、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变化
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②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不包含初级消费者的粪便
最高营养级没有这条能量去向
①生产者的能量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
②消费者的能量转化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
②途径:自身的呼吸作用
提醒: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生态金字塔
提醒 ①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②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
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大多也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一般也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可能是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摄食,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当总的来看,一年中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还是比浮游动物的多。
4、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作套种、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生产方式都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②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如果将秸秆用作饲料喂牲畜,可获得肉、蛋、奶等;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原料,可以生产沼气提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这样就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③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农田除草、除虫等
2、在一段时间内,某人每天都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但他的体重却没有发生变化。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摄取的能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随粪便排出的能量之和
3、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只显示部分)。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经测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 。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个种群
4、请判断对错。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过程( ) ②养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③每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就是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 ④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 ⑤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 ⑥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比例,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 ) ⑦外源补充能量时,一般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充的能量越多( ) ⑧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 ⑨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⑩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⑪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 ⑫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属于同一食物链( ) ⑬营养级数量越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越低( )
5、(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6、[福建卷]右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7、如表所示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表示的能量为200J/(cm2·a) B. 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至多为40J/(cm2·a) C. 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20%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掉 D. 表中四个量之间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8、(2022·北京东城高三模拟)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C.若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在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
9、(2021·广东省适应性考试模考)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如图所示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cm-2·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1 C.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 D.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
10、(2021·河东区一模)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B. 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D. 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11、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变温动物的d/c的值一般高于恒温动物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 C.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h D. 图中b=h+c+f
12、(2021·浙江6月选考)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 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13、(2019·全国Ⅱ卷)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m,各营养级输出的能量为n。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生产者,②③为消费者,④为分解者 B. m和n的能量形式分别是太阳能和化学能 C. ②比③同化量少是因为②的能量要用于呼吸作用 D. 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外部能量的持续输入 15、在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等于其同化的能量与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B. 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 C. 动物粪便、残落物及遗体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都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D. 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传递效率和利用率都大大提高
16、(2020·浙江7月选考)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17、(2022·山东潍坊期末)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许多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能量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由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与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有关 B.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且逐渐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由食物链交错连接成的食物网中,植食性动物所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D.一般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18、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如下。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 B. 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 C. 鱼同化的能量可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流向分解者 D. 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19、(2021河北期末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
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 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kJ C. 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 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20、(2021·朝阳高三模拟)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内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比例适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平衡,关于桑基鱼塘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因而效益高 B.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需要更多投放鱼苗 C.桑基鱼塘生态效益好是因为分层现象更明显 D.桑基鱼塘发挥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转化的作用
21、(2022·山东威海一模)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放牧强度小于b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上升 D.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22、(2020·海南高考)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23、(2021·全国甲卷)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 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若捕食者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自己会因为缺少食物无法生存
24、(2020·全国Ⅲ卷)假设某种蓝细菌(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 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的竞争者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启示: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 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 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分解者的 ; 。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4)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铅、镉、汞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
②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①途径:食物链(网)
②实例:以铅为例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方向不循环的。
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 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提醒:生物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
可以发生在同种生物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3、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1)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2)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如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3)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如动物的眼、鼻、耳、皮肤,植物的叶、芽 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光敏色素)等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延长光照刺激卵巢发育和雌激素分泌,提高产蛋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控制动物危害的三种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对生存环境无污染。
如:①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③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从而 减缓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循环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增加
种群密度下降,竞争减弱(捕食作用减弱)
2、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
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3、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还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4、某立体养殖的鱼塘中,野生鱼和草鱼都能根据食物的气味进行摄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机场附近的鸟类严重危害飞行安全,因此有必要进行人工驱鸟。请将以下人工驱鸟的措施按原理进行归类。 ①播放鸟类天敌的鸣叫声,②放置无公害的驱鸟剂,③燃放爆竹,④使用激光,⑤架设煤气炮(模拟猎枪的响声和火光),⑥布设鸟类害怕的图案,⑦声光威吓(将爆竹、猎枪声、激光、驱鸟火焰等方法结合),⑧遥控航模模拟天敌。上述方法利用物理信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化学信息的有____,利用行为信息的有____。
6、“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燕子表达的是哪一类信息?
燕子表达的是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7、请判断对错。 ①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 ②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 ③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⑤有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 ) 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⑦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 ⑧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 ) ⑨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 ⑩碳循环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 ⑪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 ⑫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 )
8、[2022·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B. 光合作用可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C. 非生物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类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9、[原创题]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10、[经典模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中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呼吸作用来实现的 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达到相对平衡 C.由于过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 D.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
11、[2022·思南中学高三一模]一种蛾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虫(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大量性外激素,人们通过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和防治 B.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会引起环境污染 C.性外激素属于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 D.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12、(2021·郑州高三质检)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物受到昆虫伤害启动抗虫反应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 D.开发能水解 Bt56 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13、(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野生动物园圈养草食性动物产生的大量粪便,可以用粪食性金龟进行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粪便的气味吸引粪食性金龟属于化学信息传递 B.金龟的食物来自草食性动物,处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 C.金龟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 D.金龟的活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14、萤火虫的成虫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萌发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萌发,使其找不到宿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15、[2020·全国卷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17、(2021·八省联考福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 A. 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B. 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 C. 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D. 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 18、(2022·北京西城高三模拟)有些植物在遭受疾病或干旱时会提前开花。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熊蜂频繁在叶片上打洞但并不多做停留,也没有把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被熊蜂打洞的植物会提前15~16天开花。人为模仿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后发现,植物虽然提前开花,但提前速度远比不上熊蜂打洞的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 B.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 C.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D.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19、(2021·吉林松原模拟)在自然界中,水蚤与三刺鱼、三刺鱼与翠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科研小组利用有不同密度水蚤的人工水域和悬挂在水域上的翠鸟模型,研究了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的取食行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蚤密度、有无翠鸟模型、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都属于自变量 B.实验过程中,三刺鱼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 C.实验过程中,翠鸟模型传递给三刺鱼的是行为信息 D.有“危险”时,三刺鱼的进攻次数会随水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0、(2021浙江月考)英吉利海峡中存在“绿藻→虾→宽吻海豚”的一条食物链。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在英吉利海峡附近的海豚体内发现“混合污染物”,包括高浓度的汞、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藻→虾→宽吻海豚”为捕食食物链 B. 海豚体内高浓度的汞等有毒物质是通过食物链移动和浓缩的 C. 测量单位面积中绿藻、虾和宽吻海豚的生物量可制成生物量金字塔 D. 英吉利海峡中生产者的个体大小、繁殖速度和纤维素含量决定其生物量金字塔的形状 21、(2022·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粪便作为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 B. 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2、(2021·海口模拟)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种群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填字母)。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2)图乙中d和c的种间关系是 。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b可利用的能量 。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 kJ。 (3)图乙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 。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7讲 发酵工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7讲 发酵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5讲 基因工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5讲 基因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方形地块,狭长地块,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能力训练,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