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0讲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展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内竞争和其他种群的影响等
能够阐述种群的各数量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概述两种方法的适应范围。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明确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数学模型)的方法。
能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能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种内竞争和其他种群的影响等),能阐明种群研究的实践意义。
1、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 特征。
①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a、黑光灯诱捕法:有趋光性的昆虫
b、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样方法的调查步骤:
关键: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植物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c、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提醒: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记物对所调查对象的生命活动无影响,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或容易脱落;。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改变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为什么?
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
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
3、2003 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1。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火的和谐稳定。
4、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渔网网目大,个头、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使幼龄个体比例上升,使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反之,网目过小,种群年龄结构改变成衰退型,鱼产量降低。
5、构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6、请判断对错。 ①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②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③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④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 ) ⑤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 ⑥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 ) ⑦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时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 ( ) ⑧若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 ) ⑨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 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都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 ⑪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 ⑫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
7、(2022·河北衡水金卷)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 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 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 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 8、(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9、(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10、(2021·山东高考)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 只/公顷
11、[2021·河南洛阳一模] 某正方形样地中有甲、乙两种大小相近的双子叶草本植物,目测发现植物甲分布比较稀疏,植物乙分布较为密集。某兴趣小组欲调查植物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植物甲、乙种群密度时所选样方的大小和数目应保持相同 B. 调查植物甲、乙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C. 植物甲、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为该种群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D. 若统计全部样方内及样方边线上的植株数,则调查结果会偏大 12、(2022·天津南开区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 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 D. 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
13、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哺乳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 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 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 D. 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14、(2019 年福建福州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记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 B. 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 C. 标记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D. 对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进行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
1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标记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n,则种群密度为(X1+X2+……+Xn)/n 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初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D.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 16、(2021·济宁二模)科研人员调查统计了某岛屿社鼠种群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春夏季之间 C.秋冬季社鼠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 D.冬季传染病对社鼠增长抑制作用最强
17、(2021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小 B. 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 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 与其他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18、(2021福建龙岩三模)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 d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0 m2的长方形才合理 B. 选取的3块麦田必须麦苗数、施肥、水土状况等均相同 C. 对照组调查结果计算平均值后必须四舍五入取整数 D. 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防治效果显著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表达形式 ①数学公式:科学、精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的“J”形增长
(1)概念 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 “J” 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模型假设(形成原因)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
(3)数学模型:Nt=N0λt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增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3、种群的“S”形增长
(1)概念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2)形成原因 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 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3)环境容纳量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提醒:①K值并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②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生存空间,改善栖息 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措施。
(4)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将停止增长。
高考题中所谓的增长率其实是指增长速率
4、种群数量的波动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对于低于种群延续所需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表现为增长、稳定、下降、消亡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流程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接种酵母菌→培养→不同时间取样→计数、记录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①用具:血细胞计数板
400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②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计数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
提醒:①本探究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已形成对照;②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多次计数,取其平均值。③每天要定期取样计数
①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 形曲线增长模型。 ②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 。
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20、种群“λ”值曲线分析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19、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吗?为什么?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形曲线增长。
21、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
(1)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
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在有的模拟题中,两条曲线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是重合的,则这个时间内无环境阻力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22、请判断对错。 ①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 ②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 ) ③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增大( ) ④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⑤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⑥若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 ⑦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 ⑧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⑨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 ⑩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 ⑪“S”形曲线的开始阶段是呈“J”形增长( )
2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迁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一定为Nt=N0λt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24、(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5、右图所示为某种鱼迁入太平湖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该种鱼迁入太平湖后呈“J”形增长 B.1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的种内竞争最激烈 C.20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将逐渐消失 D.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年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26、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13年的数据变化,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前4年间,田鼠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第4年到第5年间,田鼠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C. 第5年到第9年间,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值 D. 第10年到第11年间,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B.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 C.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D.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加强28、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29、(2022·江苏苏州期初)右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燕鹆和蝗虫的关系属于种群层次 B. 当种群数量处于S点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 当燕鹆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 D. 当种群数量较少时,曲线乙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30、[2022·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试题]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可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该探究不需设置对照实验 31、(2020·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3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下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 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33、(2022·湖北襄阳高三期末)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 B.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应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34、(2021·烟台高三一模)某小组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试管甲中加入10 mL无菌葡萄糖溶液和1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试管乙中加入11 mL无菌葡萄糖溶液。将两支试管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采用抽样检测法取样计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甲、乙试管中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统计结果 B.甲、乙两试管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C.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D.试管乙为空白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3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 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所用时间与培养液的体积无关 B. 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会使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延长 C. 0~8 h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D. 8~10 h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
36、(2022·山西太原五中质检)某小组将10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 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 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37、(2022·山东济南高三期末)某实验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平板划线法 B.0~2 h,酵母菌数量因种内竞争激烈而增长缓慢 C.8~10 h,接种量为1.5 mL的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液pH降低 D.8~10 h,接种量为0.5 mL的酵母菌的种群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38、某兴趣小组设置了4种不同的培养条件来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规律,培养条件及结果如图所示。结合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组只要继续按时更换培养基,则酵母菌种群就会呈指数增长 B. 更换培养液的时间缩短,可以提高酵母菌种群的K值 C. c组摇床可以让营养物质与酵母菌的接触更充分,因此达到K值时间较d组短 D.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
39、(经典高考题)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40、(2022·安徽皖江名校一联)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 与t3时相比,t2时的甲种群环境容纳量较大 C. 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D. 乙种群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增加
41、[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42、(2020·海南高考)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 (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①阳光: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 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②温度: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蚊类等昆虫在 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③水分: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 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 原因。
(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竞争)
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种间关系)
①捕食: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 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如果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 高的现象。
②竞争: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阳光和养分,草原上非洲狮与猎豹竞争猎物,这也会导致 种群数量的变化。
③寄生: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提醒: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1、意义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为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提供依据,以便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2)在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如在鼠害发生时,既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又通过引入天敌、减少获得食物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
43、简述密度制约因素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鼠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病越容易传播,种群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减少后,对食物的竞争减少,疾病不容易传播,种群数量又会慢慢增加。
44、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生活着包括雪兔在内的多种食草动物,雪兔食草量巨大、繁殖快。试分析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稳定可能起到的具体作用。
雪兔以植物为食,猞猁的存在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植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数量及相关食物链相对稳定,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45、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的原因是 。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6、请判断对错。 ①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 ②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 ③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④气温升高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 ⑤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 ⑥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 ) ⑦气温、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⑧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47、[2021·山东淄博一模] 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 ) A. 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B. 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 C. 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 D. 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48、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 C.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D.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49、(2021·湖北武汉一模)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量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间流行的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 B.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大于干旱环境 C.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
50、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B. 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 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51、(2021·浙江1月选考)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52、(2022·海南海口期末)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的春秋季会出现密度高峰,是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 C.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 D.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53、图为某一调查期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 A. 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B. 雪兔种群K值的大小受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的影响 C. 调查期间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均呈“S”形曲线 D. 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呈现循环因果关系
5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K值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部分家鼠后,其K值迅速降低 C.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种群数量增加,但K值不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 55、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 A.第三年 捕捞量为(K/2-O) B.第四年 捕捞量为(n-K/2) C.第五年 捕捞量为(m-n) D.第六年 捕捞量为(K-m)
56、[2022·河北唐山路北区高三入学检测]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 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57、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8、歌带鹀是一种鸟类,其幼鸟需要成鸟喂养长大。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年份中繁育期雌鸟数量及每只雌鸟养育的出飞幼鸟数量,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繁育期雌鸟越多,每只雌鸟养育的出飞幼鸟越少 B.每年的气温变化影响幼鸟的成活数量 C.不同年份中歌带鹀的年龄结构存在差异 D.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59、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1)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或概括是 ( ) A.与种内竞争无关 B.二者总是此消彼长 C.与植物种群数量无关 D.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2)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 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 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 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60、(2021·烟台高三二模)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右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B.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5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61、(2020·山东高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7讲 种群及其动态: 这是一份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7讲 种群及其动态,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特征,一个水池里的全部鱼,一个鱼缸里的全部金鱼,①一定地域内,概念要点,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7讲 发酵工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7讲 发酵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1讲 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31讲 群落及其演替(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节知识体系,CONTENT,考点分析,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