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对应错误的是( )
A.生石灰可作为食品干燥剂是因其是碱性氧化物
B.碳酸氢钠常用来去除油腻是因其水溶液呈碱性
C.氯化钙可用于制作自加热罐头是因其溶解放热
D.可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使用盐酸、硫酸、醋酸时,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稀盐酸:除铁锈
B.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浓硫酸:干燥氯气
D.醋酸: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3、实验安全至关重要,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取用金属钠时,应该用镊子
B.金属钠着火时,用灭火毯(石棉布)灭火
C.剩余的金属钠可放入废液缸内
D.闻气体时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4、氯化铁是一种重要的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铁属于电解质
B.氯化铁可由铁与氯气反应制得
C.氯化铁溶液可由铁与盐酸反应制得
D.饱和氯化铁溶液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5、已知四氯化碳密度大于。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氯气经压缩液化保存在钢瓶中
B.漂白粉通常避光并置于阴凉处密封保存
C.金属钠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D.过氧化钠需干燥密闭保存
6、柠檬酸与小苏打可组成复合膨松剂。已知柠檬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柠檬酸是一元弱酸
B.柠檬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C.柠檬酸与小苏打的比例对膨松效果和食品口感无影响
D.柠檬酸只能解决碳酸氢钠作为单一膨松剂时造成的食品口味不佳的问题
7、下列五种溶液:①漂白粉溶液、②溶液、③饱和溶液、④稀溶液、⑤澄清石灰水,通入少量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⑤
8、在由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大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混合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B.该混合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C.该混合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D.可选用容量瓶将该混合液稀释至
9、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熔点为,其分子式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维生素C的摩尔质量为
B.维生素C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C.标准状况下,维生素C的体积为
D.适当食用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对人体有益
10、水培植物营养液含,则c( )
11、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氩气含原子数目为2
B.氯化镁溶液中含氯离子数目4
C.常温常压下,与混合物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目一定为
D.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的和所含分子数均为
12、分别能实现下列转化的单质是( )
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
A.和B.和CC.和CD.和
13、下列事实与胶体有关的是( )
A.利用活性炭净水
B.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水中的难溶杂质
C.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D.电影院中放映口形成的光柱
1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钠与水的反应:
B.小苏打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C.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稀硫酸与溶液的反应:
15、在无色强酸性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B.
C.D.
16、图1和图2分别是氯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溶液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不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
B.图2中a表示钠离子,b表示氯离子
C.氯化钠只有溶于水中才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D.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为
17、苯甲酸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某实验小组提纯粗苯甲酸(含少量和泥沙)的流程如下:
已知: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以上会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水的目的是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
B.操作1是趁热过滤,目的是防止苯甲酸结晶析出
C.操作2是蒸发结晶
D.洗涤苯甲酸晶体时用冷水洗涤效果更好
18、已知是一种白色固体,能与水发生反应。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用观察法鉴别和
B.中氧元素和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中的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
D.等物质的量的和分别与足量水反应可产生等物质的量的气体
19、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Ⅰ:验证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
B.图Ⅱ: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
C.图Ⅲ:除去中的HCl
D.图Ⅳ:验证氯气能否与水反应
20、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的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为了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上述溶液,加入过量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沉淀。
②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生成,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
B.溶液中一定不存在和
C.
D.该溶液的组成
二、填空题
21、现有以下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④胶体、⑤、⑥溶液。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填标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
(2)⑤在水中电离方程式为______。
(3)离子反应可代表一类反应。上述物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制备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2、某同学利用与浓溶液制备“84”消毒液,装置如下图:
已知:①;
②与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时易发生副反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2)制备“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上述装置存在两处缺陷,会导致产率降低,改进的方法是______。
(5)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23、某同学需的溶液,现进行配制。
(1)经计算需固体的质量为______。
(2)配制步骤如下:
a.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滴加蒸馏水,使液面接近瓶到上的刻度线;
b.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并重复操作两次;
c.将已冷却的溶液注入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中;
d.根据计算,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
e.将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f.盖上容量瓶塞子,振荡,摇匀;
g.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
①步骤g中……的内容为______。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
②配制上述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______(填名称)。
(3)下列操作导致所配浓度偏低的是______。
A.未冷却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C.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
D.转移溶液时,少量溶液洒在容量瓶外面
24、某次化学实验后,回收的废液中存在。
(1)确定废液中存在的方法为______。
(2)现从废液中除去这些离子且回收铜、银两种金属。流程如图:
已知:。
①试剂a是______,试剂是b______。
②滤液2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
③固体3中加入试剂b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④流程中多次用到过滤,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还有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生石灰可作为食品干燥剂是因其能和水反应而吸水,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常用来去除油腻是因其水溶液呈碱性,在碱性条件下油污水解而去除,故B正确;
C.氯化钙溶解放热,可以给用来加热食物用于制作自加热罐头,故C正确;
D.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使蛋白质变性而杀菌消毒,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是由于其,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解析: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稀盐酸可以用于去除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B.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与大理石反应制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氯气反应,可用于干燥氯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醋酸酸性强于碳酸,故可以使用醋酸清洗水壶中的水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A.金属钠会和手上汗液中的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用镊子夹取,故A正确;
B.金属钠着火,应用干沙土或灭火毯盖灭,故B正确;
C.金属钠放入废液缸中和水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危险,应放回原试剂瓶,故C错误;
D.有些气体是有毒的,闻气体时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只会有少量气体进入我们的鼻腔,对人体的伤害较小,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氯化铁能完全电离出铁离子和氯离子,属于电解质,A正确;
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与铁单质加热生成氯化铁,B正确;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C错误;
D.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呈红褐色,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正确;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液氯为单质,储存在干燥的钢瓶中,A正确;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见光易分解,导致变质,因此要避光并置于阴凉处密封保存,B正确;
C.金属钠易与水和氧气反应,所以要隔绝空气保存,但是钠的密度比四氯化碳小,不能隔绝空气,C错误;
D.过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变质,因此应密封保存,D正确;
故答案选C。
6、答案:B
解析:A.根据柠檬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可知,柠檬酸为三元酸,故A错误;
B.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知柠檬酸强于碳酸,故B正确;
C.柠檬酸与小苏打的比例影响膨松效果和食品口感,故C错误;
D.柠檬酸具有酸性,可以解决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时造成的食品口味不佳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①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故少量二氧化碳和漂白粉溶液可以生成碳酸钙沉淀,故①符合;②碳酸比盐酸弱,与溶液不会反应,无沉淀生成,故②不符合;③通入饱和溶液中发生反应:,因为碳酸氢钠溶解度比碳酸钠小,所以有晶体析出,故③符合;④二氧化碳和碳酸氢钠稀溶液不反应,故④不符合;⑤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少量的与反应产生沉淀,故⑤符合;综上,有①③⑤正确,答案选C。
8、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1.0ml/L,该混合液中,NaCl的质量为0.1L×1.0ml/L×58.5g/ml=5.85g,正确;
B.=0.5ml/L,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1L×0.5ml/L=0.05ml,正确;
C.氯化钠提供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l,氯化镁提供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l×2=0.1ml,根据氯离子守恒,由提供的=0.3ml-0.1ml-0.1ml=0.1ml,则,错误;
D.先将0.1L该混合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并恢复至室温后,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备用,正确;
故选C。
9、答案:C
解析:A.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量是176,摩尔质量是,故A正确;
B.维生素C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下,维生素C是非气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故C错误;
D.维生素C能促进生长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可用作营养增补剂,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溶液呈电中性,即阴阳离子的总数相等,有0.01ml/L+0.01ml/L=0.005ml/L+×3,解得=0.005ml/L,故选:A。
11、答案:C
解析:A.标准状况下,氩气物质的量是,但其为单原子分子,含有原子数目为,故A错误;
B.氯化镁溶液不知道其体积,无法计算氯离子的数目,故B错误;
C.常温常压下,与混合物气体物质的量为中所含的分子数目一定为,故C正确;
D.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的和,质量之比为,物质的量之比是,但其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l,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水不是酸性氧化物,A错误。
B.Na与氧气反应生成,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碱,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盐;C与氧气反应生成,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B正确。
C.Cu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碱性氧化物,但是氧化铜与水不反应,C错误。
D.Fe与氧气反应生成,与水不反应,无法与反应生成酸性氧化物,D错误;
答案选B。
13、答案:D
解析:A.活性炭净水,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吸附色素和异味,与胶体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滤除食盐中的难溶杂质,是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分离,与胶体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是乳浊液,不是胶体,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形成光柱,是典型的丁达尔效应的特征,符合胶体的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A.该离子方程式质量不守恒,正确方程为,故A错误;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主要是碳酸氢根,碳酸氢根和酸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B正确;
C.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钠和水先反应,然后再发生氢氧根离子沉淀铜离子,正确方程为,故C错误;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正确的方程为,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A.无色强酸性溶液中,与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无色强酸性溶液中,是淡黄色的,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C.无色强酸性溶液中,与氢离子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D.无色强酸性溶液中,均可以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16、答案:B
解析:A.图1为氯化钠固体,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故A错误;
B.水分子中氧带负电,吸引,故表示钠离子,表示氯离子,故B正确;
C.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故C错误;
D.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A.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水的目的是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故A正确;
B.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操作1是趁热过滤,目的是防止苯甲酸结晶析出,故B正确;
C.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操作2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故C错误;
D.洗涤苯甲酸晶体时用冷水洗涤,可以防止苯甲酸钠溶解而损失,故D正确;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A.为黄色固体,为白色固体,观察法可以鉴别,故A错误;B.中氧元素和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故B正确;C.中阳离子为、阴离子为,故阴阳离子个数比为2:1,而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故C错误;D.与水发生反应,而能与水发生反应,故等物质量的和分别与足量水反应可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B。
19、答案:D
解析:A.盛放氢氧化钠的试管应该换成盛放澄清石灰水,故A错误;
B.金属钠的燃烧试验应该将钠放在坩埚中进行,故B错误;
C.饱和碳酸钠会将二氧化碳反应而吸收一部分,在除杂的同时会造成所需要的物质的损失,故C错误;
D.氯气分别经过干燥布条和湿润布条,对比现象可以得知氯气是否和水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C
解析:A.①中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和碳酸钡,气体为,故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则溶液中一定不存在和,故B正确;C.根据分析溶液中含0.01ml的、,故沉淀为碳酸钡、氢氧化镁和硫酸钡,0.01×233+0.01×197+0.01×58=4.88g,故C错误;D.根据分析溶液中,溶液的组成,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C。
21、答案:(1);①.②④⑥;②.③⑤
(2)
(3)或
(4)
解析:(1)溶液和胶体是分散系属于混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故答案为:②④⑥、③⑤;
(2)碳酸钙在水中溶解的部分,全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氢氧化钠和硫酸或者氢氧化钠和硫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故答案为:或;
(4)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产生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获得氢氧化铁胶体,方程式为:。
22、答案:(1);①.分液漏斗;②.NaClO
(2)
(3)
(4)在氯气通入氢氧化钠之前加一个盛放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适当减小,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置于冰水浴中
(5)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1)a指向的是分液漏斗,84消毒液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的溶液,其中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故答案为:分液漏斗、NaClO;
(2)制备“84”消毒液是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方程式为:,答案为:;
(3)圆底烧瓶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生成氯气,反应方程式:,答案为:;
(4)导致产率降低的两处缺陷分别是:①产生的氯气里面有氯化氢杂质②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而在加热条件下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酸钠和氯化钠,故答案为:在氯气通入氢氧化钠之前加一个盛放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适当减小,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置于冰水浴中;
(5)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故C的作用是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答案为: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23、答案:(1)20.0g;
(2);①.至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②.decbagf;③.锥形瓶
(3)CD
解析:(1)要配制2ml/L的NaOH溶液250mL,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m(NaOH)=2ml/L×0.25L×40g/ml=20.0g;
(2)①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配制250mL2ml/L的NaOH溶液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则上述操作步骤的顺序是decbagf;
②根据配制物质的量溶液的步骤,可知配制NaOH溶液需使用的仪器有药匙、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不需要锥形瓶。
(3)A未冷却直接转移,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水的体积偏少,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不符合题意;
B定容时,俯视标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由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根据可知: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不符合题意;
C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水的体积偏多,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符合题意;
D转移溶液时,少量溶液洒在容量瓶外面,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由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最终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D。
24、答案:(1)在废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稀硫酸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含有
(2)①.Fe;②.HCl;③.;④.;⑤.漏斗、玻璃棒
解析:(1)原本溶液中有银离子,硫酸银微溶,需要用氯离子将银离子全部沉淀之后再用稀硫酸即可检验钡离子,故答案为:在废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稀硫酸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含有;
(2)a为Fe、b为HCl;在固体2中加入过量的铁离子,铁离子被铜还原为亚铁离子,铜被氧化为铜离子,因此滤液2中阳离子为;加入b(盐酸)和过量的铁反应,离子方程式为:,过滤需要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故答案为:Fe,HCl,,,漏斗、玻璃棒。
离子
物质的量浓度
1
0.5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