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秀ppt课件
展开从这些自然中,你读出了……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
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4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揣摩本文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zhú zhēn)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炎热( ) 簌簌( ) 物候( )农谚( ) 连翘( ) 悬殊( )纬度( ) 经度( ) 销声匿迹( )
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载途:次第:萌发:周而复始: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本文是什么样的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篇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再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明确: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本文先介绍了_______和_________的含义,接着概括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明确研究物候学的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yùn( )育 簌簌( ) 衰草连天(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载”意思应为( ) 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 D.又;且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C.“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这句话没有语病。(修改意见:在“农业丰产的”的后面加“科学”二字。)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因素。
一、分析文章1--4段的内容
1.第1段主要描写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炎热 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地落下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4.找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品析画线的词。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5.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3)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注意标点符号。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第2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有什么作用?
列举三个例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6.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三四月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塞外风光: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说明,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提示: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 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大连青岛庐山昆明
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
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三、阅读第11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能说出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3段)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3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第2段中的“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第4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第7段)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第10段)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下列句中的加红色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明确: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明确: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以上这些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也有语言。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会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吧!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_______ ②_____ ③_____
传语 暗示 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描写,对偶、拟人。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是经度的差异。D.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就此,写倡议书或读后感。
初中人教部编版黄河颂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黄河颂优质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黄河颂》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黄河颂》教学设计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黄河颂》同步检测doc、5《黄河颂》导学案教师版doc、5《黄河颂》导学案学生版doc、5黄河颂演唱mp3、黄河颂风在吼wav、配乐朗读视频mp4等8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完美版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9《枣儿》pptx、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9《枣儿》导学案教师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9《枣儿》同步检测含答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9《枣儿》导学案学生版doc、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9《枣儿》教学设计doc、19枣儿朗读mp3、第七十三封信mp4、陈红-常回家看看mp4等8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7《屈原》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7《屈原节选》同步检测含答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7《屈原节选》导学案学生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17《屈原节选》导学案教师版doc、屈原节选mp3、5156edu-6938-20814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