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 )
    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
    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
    2、如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据表推断不同学派的共性特征( )
    A.思想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立场B.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C.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D.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政治主张
    3、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位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将爵位评定建立在其客观贡献的基础上。这一举措( )
    A.鼓舞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社会地位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6、从西周“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的严重B.铁犁牛耕的采用C.社会的稳定D.封建制度的确立
    7、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的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
    A.宗族血缘观念淡化B.文字逐渐走向统一
    C.生产方式发展变化D.家国同构观念萌生
    8、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维,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一景象( )
    A.说明临淄是战国时最繁华的都城B.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导致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9、孟子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也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上述言论反映的共同理念是( )
    A.天人和谐B.君权神授C.民贵君轻D.兼爱非攻
    10、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封建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D.小农经济只需些简单工具
    11、《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2、战国时代诸子蜂起,儒家和墨家内部都有不同的派系。庄子崇尚老子,倡导自然,韩非主张彻底抛弃文学、忠信、仁义、贤智,“一断于法”。此外,还有“离坚白”和“合同异”的名家,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自由发表言论,平等竞争,思想极度活跃。该状况( )
    A.反映出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B.根源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C.说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D.体现了诸子学派内部的分裂
    二、材料题
    13、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接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虎大的宗族集………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保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孟子主张的家庭成员行为准则是仁、礼、义、孝、敬。“仁”就是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义”就是要尊敬兄长;“礼”就是要谦让;“总”是长辈对晚要慈爱;“孝”和“敬”则是晚辈必须履行的对长辈的尊敬和赡养等义务。孟子认为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还能影响政治。
    ——摘编自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
    材料四: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国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摘自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三概括孟子的家庭观。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并且这时期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动力增强。排除A:材料只涉及四大货币本来的分布情况,没有体现铸币技艺的发展问题。排除B:在战国时期混乱割据的背景下,多地出现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现象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而不是阻隔。排除D: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体系的分布,不能体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2、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可以看出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主张虽然不同,但都是针对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故D项正确;墨子代表下层民众,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没有受到重视,故B项错误; C项是道家的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可知,战国时期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诸侯国重用,且在政治生活中比较自由,可以促进学术的自由发展,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士可以自由选择明主,并未强化家国一体(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士人选择明君而效力,并未涉及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排除C项;这一时期君主专制体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族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这表明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态度,得不出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之间的冲突,得不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将爵位评定建立在其客观贡献的基础上”可得出,商鞅变法中按军功大小进行授爵奖励,这有利于调动军队的战斗力,鼓舞了人们的进取精神,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基层管理,排除B项;军功爵制不是要提高平民的地位,排除C项;军功爵制与长治久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可知从西周到战国,生产力得到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并不稳定,故排除C。封建制度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D。故选B。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祭祀祖先场所、“宗庙”到“个体家庭”,先秦时期“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生产生活的组织经历了从集体到个体的发展过程,即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家”字含义的变化不能说明宗族血缘观念淡化,排除A项;文字逐渐走向统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家国同构观念萌生与“家”字含义变为“个体家庭”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可知,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B项正确;临淄是战国时期最繁华的都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进步,而不是手工业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趋于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禁发必有时等共同指向的理念是,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天人和谐的理念,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民贵君轻、兼爱非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和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等,强调了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即面对天灾人祸时容易破产和流离失所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落后性,排除C项;小农经济只需些简单工具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古籍记载人们用马耕田,考古发现春秋晚期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马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排除C项;铁犁马耕出现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根源于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及封建社会的形成,B项正确;A项表述中,“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谈不上丧失,排除C项;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主要特点:人口众多,集体大家庭;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强制推行一家一户家庭管理制度。
    (2)家庭观:在总原则上,倡导家庭和谐;在家庭成员个人品行方面,强调个人修养在家庭内部关系上,主张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在家国关系上,认为治家与治国有很大关系。
    (3)背景: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可知,人口众多,集体大家庭;根据“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可知,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根据“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格而埋没在大家庭之中”可知,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父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措施: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强制推行一家一户家庭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保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可知,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家庭观:从家庭关系角度看,由“孟子认为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不仅能使家庭和睦”可知,倡导家庭和谐;从家庭成员个人品行角度看,“孟子主张的家庭成员行为准则是仁、礼、义、慈、孝、敬”,即强调个人修养;从家庭内部关系角度看,孟子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两人都主张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从家国关系的角度看孟子认为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还能影响政治”,认为治家与治国有很大关系。
    (3)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主要是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子
    “仁政”
    荀子
    隆礼重法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