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 (含解析)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八单元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构建(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八单元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构建(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八单元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构建
B卷能力提升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A
B
C
C
C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A
D
ABD
BD
CD
ABD
AD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A
【解析】A、剧痛、恐惧时,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A错误;B、边听课边写作业属于反射活动,反射活动的进行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B正确;C、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依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模上的受体结合完成,突触后模上的受体数量的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D、人在情绪激动、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D正确。故答案为:A。
2.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心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A
【解析】A、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A错误;B、在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B正确;C、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C正确;D、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故答案为:A。
3.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A、由题意可知,该神经元位于反射弧中,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则在该神经元上兴奋由树突传递到轴突,即由③向④传递,则①处是恢复静息电位过程K+外流,②处是形成动作电位Na+内流,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递时电信号不会减弱,波幅一直稳定不变,B正确;C、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C正确;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④处兴奋时两处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故答案为:A。
4.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肌肉痉挛是由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的,想要治疗应减少兴奋传递。
A、应通过药物减慢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不合理;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减少兴奋传递,B合理;C、降解神经递质的酶可以防止兴奋的过分传递,而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神经递质持续传递兴奋加重病情,C不合理;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使增加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使兴奋传递过度,加重病情,D不合理。
故答案为:B。
5.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与病原菌结合从而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繁殖
B.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都可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C.免疫活性物质都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A、抗体能与病原菌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繁殖,A正确;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如抗体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C错误;D、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6.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抗原检测法等,两种方法的效能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
B.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的病毒数量
C.核酸检测呈阴性可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
D.潜伏期和传染期后,均不能用抗原检测法
【答案】C
【解析】A、由于潜伏期可能检测不到抗原但可以检测到核酸,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A正确;B、由图可知,病毒载量低时,核酸检测就会呈阳性,而病毒载量高时抗原检测才呈阳性,说明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病毒数量,B正确;C、由图可知,潜伏期,核酸检测也可能呈阴性,故核酸检测呈阴性,不能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C错误;D、由图可知,潜伏期和传染期后,抗原检测法均呈阴性,故该时期不能用抗原检测法,D正确。故答案为:C。
7.人们部分皮肤裸露在外,易被开水,油等烫伤,而出现水疱,有些水疱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有些水疱会转变为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疱的成分中不含有蛋白质
B.化脓的水疱中不含有细胞成分
C.水疱是由血浆中的水扩散到组织液形成的
D.水疱自行消失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液体渗入了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A、水疱的成分属于组织液,其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A错误;B、化脓的水疱往往是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死亡形成的,显然其中含有细胞成分,B错误;C、水疱中的液体是组织液,组织液是由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因此水疱中的液体可由血浆中的水扩散到组织液形成,C正确;D、根据组织液的来源和走向可知,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导致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增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血清学诊断标准。已知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单体IgM以膜结合型出现于B细胞表面,而五聚体感染病毒IgM则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不存在于细胞表面。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体IgM作为抗原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并引发免疫应答
B.潜伏期1周内无法检测到核酸阳性,是因为血浆中不存在新冠病毒
C.若血清诊断为IgM和IgG阳性,说明此时机体正在剧烈地进行免疫反应
D.IgG数量庞大,可以消灭被感染的体细胞中的新冠病毒
【答案】A
【解析】A、单体IgM可以分布在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作为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B、潜伏期1周内无法检测到核酸阳性,是因为体内病毒含量较少,B错误;C、若血清诊断为IgM和IgG阳性,说明体内正在或曾经产生过免疫反应,不能说明机体正在剧烈地免疫反应,C错误;D、IgG分布在内环境中,无法进入细胞起到识别并结合抗原的作用,D错误。故选A。
9.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用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如图1),引起如图2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光刺激引起CRH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
B.兴奋在中间神经元与脾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
C.图2中激活B细胞的是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D.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分泌信息分子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答案】C
【解析】A、分析图2,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此时膜外电位是负电位,A正确;B、中间神经元与脾神经元是两个神经元,兴奋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B正确;C、图2中激活B细胞的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C错误;D、由图2知,脾神经元兴奋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作用于T细胞,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即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分泌信息分子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D正确。故答案为:C。
10.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甲组大鼠血糖浓度上升﹐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药物W有可能破坏了甲组大鼠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
B.甲组大鼠肾小管中原尿的渗透压高于正常水平可导致尿量增多
C.大鼠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使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D.可给甲组大鼠注射胰岛素来帮助确认血糖上升的可能原因
【答案】A
【解析】A、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甲组大鼠血糖浓度上升﹐药物W有可能破坏了甲组大鼠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得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无法下降,A错误;B、甲组大鼠肾小管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原尿的渗透压高于正常水平,导致重吸收水减少,可导致尿量增多,B正确;C、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尿中的葡萄糖,呈砖红色沉淀,C正确;D、可给甲组大鼠注射胰岛素来帮助确认血糖上升的可能原因,若注射胰岛素使血糖下降,则药物W很可能破坏了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减少,D正确。故选A。
11.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核衣壳蛋白质主要有L1和L2构成,并能与免疫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研究表明,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水平往往下降,可能导致子宫颈癌,而注射HPV疫苗能预防子宫颈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
A.HPV首次进入机体时引起体液免疫,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细胞免疫
B.HLA分子减少,导致被侵染的细胞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C.HPV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D.接种HPV疫苗的女性不会有患子宫颈癌的风险
【答案】B
【解析】A、HPV首次进入机体时主要引起体液免疫,再次进入机体时主要引起二次免疫,HPV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免疫,A错误;B、由题意“人乳头瘤病毒(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往往下降”可知,被HPV侵染的细胞由于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从而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B正确;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D、由于记忆细胞的时效性以及病毒的变异等原因,接种了HPV疫苗的女性仍然会有宫颈癌发病危险,D错误。故答案为:B。
12.Na+—K+泵是一种位于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每水解1个ATP分子,可以泵出3个Na+、泵入2个K+。下图是Na+—K+泵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工作模式图。已知寡霉素可抑制线粒体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K+泵既具有物质运输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
B.Na+—K+泵可同时运输Na+、K+,说明其不具有特异性
C.Na+—K+泵是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形成的原因之一
D.寡霉素可能改变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Na+-K+泵具有物质运输功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又具有催化ATP水解功能,A正确;B、钠-钾泵只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能说明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B错误;C、Na+-K+泵工作时向细胞膜外泵出3个Na+,同时向膜内泵入2个K+,是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形成的原因之一,C正确;D、Na+-K+泵对Na+- K+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寡霉素可抑制细胞呼吸,即可抑制Na+-K+泵对Na+、K+的运输,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与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有关,因此推测寡霉素可能改变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D正确。故答案为:B。
13.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B.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C.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D.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A、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若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A错误;B、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B错误;C、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散热增加,C正确;D、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压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电压门控K+通道无关
B.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电压门控Na+开放导致的
C.若刺激强度不断增强,电压门按Na+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增加,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上升
D.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
【答案】A
【解析】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所以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电压门控K+通道有关,A错误;B、动作电位是由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因此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电压门控Na+开放导致的,B正确;C、动作电位的峰值与Na+浓度有关,若刺激强度不断增强,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电压门按Na+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增加,Na+内流增大,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上升,C正确;D、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 K+外流,恢复为静息电位,D正确。故答案为:A。
15.科研人员在杂交瘤细胞的基础上获得了双杂交瘤细胞,能够产生双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以同时结合两种抗原。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重链和轻链均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条重链依赖于A1或B1进行组装(A1与B1相同),重链与轻链的组装依赖于恒定区A2、a或B2、b(a与b相同),如图1,因此双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种类较多,其中有一种抗体能同时与抗原α与β结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科研人员将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引起体液免疫,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
B.制备杂交瘤细胞时,需将小鼠的脾脏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个细胞后再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多次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
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D.图2中若1是A2,则 2、3、4、5、6分别对应a、B2、b、α、β
【答案】D
【解析】A、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A正确;B、制备杂交瘤细胞时,需将上述小鼠的脾脏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细胞后,再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多次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抵抗抗原α或抗原β的抗体,B正确;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C正确;
D、有一种抗体能同时与抗原α与β结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图2抗体是双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变区的重链1和2位置存在A2或B2,若1是A2,则2为B2,根据图1信息判断(a与A2在可变区并结合α,b与B2在可变区并结合β),图2中3与1(A2)在可变区并结合5,故3对应a,5对应α,同时4与2(B2)在可变区并结合6,故4对应b,6对应β,因此 2、3、4、5、6分别对应B2、a、b、α、β,D错误。故答案为:D。
二、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多选、错选0分。
16.已知胰岛B细胞外Ca2+浓度是细胞内的15000倍,胰岛B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呈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和组织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持细胞内外Ca2+浓度差需要消耗能量
B.Ca2+能促进囊泡形成及胰岛素的运输和分泌
C.若胰岛B细胞葡萄糖载体蛋白合成缺陷,则胰岛B细胞内Ca2+增多
D.胰岛素可以改变靶细胞膜蛋白的数量
【答案】ABD
【解析】A、维持细胞内外Ca2+浓度差的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运输和分泌,B正确;C、若图中胰岛B细胞葡萄糖载体蛋白合成缺陷,即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减少,葡萄糖不能用于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ATP,引起ATP/ADP的比值下降,导致对ATP敏感的K+通道的开放和Ca2+通道的关闭,钙离子内流减少,故相对正常状态下,胰岛B细胞内Ca2+将减少,C错误;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增加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合成糖原、蛋白质和脂肪,D正确。
故答案为:ABD。
17.下图是靶细胞与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甲为激素,乙为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乙和载体蛋白一样,都具有特异性
C.若甲是甲状腺激素,则乙不可能存在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表面
D.图中分泌细胞合成及分泌激素甲都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
【答案】BD
【解析】A、甲为激素,乙为靶细胞表面的受体,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B、乙是受体,可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与载体蛋白一样,具有特异性,B正确;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下丘脑和垂体,若甲是甲状腺激素,则乙(受体)可能位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表面,C错误;D、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通常是来自细胞呼吸,D正确。故答案为:BD。
18.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若体温超过37.3℃,并且有咳嗽、咽喉痛,乏力或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佩戴口罩去发热门诊就诊,这对当前新冠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相关症状筛选出发热患者,目的主要是保护易感人群
B.体温维持在37.3℃的发热患者,其体温调节发生了紊乱,部分酶活性降低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D.发热患者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等方式进行散热
【答案】CD
【解析】A、通过相关症状筛选出发热患者,目的主要是控制传染源,A错误;B、患者体温维持在37.3℃,说明其体温调节没有紊乱,仍在发挥作用,由于体温升高,部分酶活性降低,B错误;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C正确;D、发热患者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方式,D正确。
故答案为:CD。
19.下图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机制,已知肌肉细胞内不存在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的酶(G-6-pase),cAMP是由ATP脱去两个磷酸后缩合而成的环状核苷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内缺少相关酶可能是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的原因
B.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后糖原合成酶失活会导致肝脏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减少
C.肝糖原磷酸解酶发挥作用时糖原可以直接被水解为葡萄糖运出细胞外
D.一系列酶的磷酸化过程依赖于ATP转变为cAMP时脱去的磷酸分子
【答案】ABD
【解析】A、由题意可知,肌肉细胞内没有G-6-pase,可能是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的原因,A正确;B、过多的葡萄糖在肝脏细胞中可以用于合成肝糖原,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后糖原合成酶失活会导致肝脏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减少,B正确;C、从图中看出,肝糖原磷酸解酶发挥作用时糖原先生成1-磷酸葡萄糖,再生成6-磷酸葡萄糖,所以是间接被水解为葡萄糖运出细胞外,C错误;D、cAMP是由ATP脱去两个磷酸后缩合而成的环状核苷酸,故可知一系列酶的磷酸化过程依赖于ATP转变为cAMP时脱去的磷酸分子,D正确。故答案为:ABD。
20.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来研究一个问题: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随后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的跳动也减慢(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神经元与心肌细胞间是否能传递化学信号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两个蛙的心脏是否有神经支配,心脏的大小、活性等应尽量保持相同
C.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出的液体内应该含有神经递质这种分泌蛋白
D.两个心脏的跳动减慢均依赖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使二者跳动减慢的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AD
【解析】A、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神经元与心肌细胞间是否能传递化学信号,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两个蛙的心脏是否有神经支配,心脏的大小、活性等无关变量应尽量保持相同,B错误;C、从A心脏所在营养液中取出的液体内应该含有神经递质,但神经递质不一定是分泌蛋白,如乙酰胆碱、甘氨酸等也是神经递质,C错误;D、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的跳动也减慢,说明两个心脏的跳动减慢均依赖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使二者跳动减慢的是同一种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AD。
三、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
21.(10分)下图1表示肿瘤细胞表面的PD-LI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实现肿瘤免疫逃逸;图2表示PD-1抗体阻断PD-1与PD-L1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的产生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抑癌基因的作用是 。
(2)图示中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过程属于 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功能。
(3)为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制备了PD-1抗体,利用 的原理,通过阻断PD-1与PD- L1的联系,从而促进 细胞杀伤肿瘤。
(4)除上述方法(制备了PD-1抗体)外,请结合图示再提出一种阻断癌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的方法: 。
【答案】(1)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细胞;监控和清除
(3)抗体与抗原能够发生特异免疫反应;效应T细胞
(4)制备PD-L1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相结合
【解析】 (1)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T细胞大量增殖、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3)由于抗体与抗原能够发生特异免疫反应,所以制备PD-1抗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能够杀伤肿瘤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
(4)由图1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PD-1相结合,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
22.(10分)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抗原并进行清除,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并获得如下资料:
资料1:科学家发现T细胞中存在PD—1基因,其表达的PD—1分子分布于T细胞表面,并证实PD—1分子与其他分子作用后,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
资料2: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存在于吞噬细胞表面的蛋白——PD—L1.在活化的吞噬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定量研究了PD—L1分子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细胞并进行清除,这一过程主要属于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体现免疫系统的 功能。
(2)分析A和B曲线,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3)PD—L1分子和PD—1分子均能抑制T细胞增殖,现有两种推测:①两种分子分别抑制T细胞增殖;②二者相互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你支持哪一种观点 。据图分析,请阐述你的理由 。
(4)结合已有知识及上述实验结果推测,人体内同时存在一些生理过程,才使得T细胞整体上维持平衡,维持T细胞平衡的生理过程有 。
【答案】(1)特异性免疫;免疫监控清除
(2)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
(3)②;C和D 曲线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敲除 PD-1基因小鼠为实验材料(敲除 PD-1基因后),PD-L1分子不能再抑制T细胞增殖;B和D曲线显示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存在 PD-L1蛋白的条件下,在没有敲除PD-1基因(有PD-1 分子)时,才能抑制T细胞增殖。
(4)吞噬细胞呈递抗原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而PD-L1 和PD-1 结合则能抑制T细胞增殖,有T细胞的凋亡
【解析】 (1)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免疫过程实现的,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
(2)A和B曲线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PD—L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使用PD—L1蛋白的情况下,T细胞的增增殖能力下降,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
(3)资料1显示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与其他分子作用后,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资料2表明,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据此可推测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与PD—L1分子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抑制T细胞增殖,即②推测是正确的,同时C和D 曲线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敲除 PD-1基因小鼠为实验材料(敲除 PD-1基因后),PD-L1分子不能再抑制T细胞增殖;而B和D曲线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存在 PD-L1蛋白的条件下,在没有敲除PD-1基因(有PD-1 分子)时,才能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能证明上述推测的合理性。
(4)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进而能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而T细胞表面的PD-1 和PD-L1 的结合则能抑制T细胞增殖,使T细胞的凋亡,进而使T细胞整体上维持平衡,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23.(10分)(1)回答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
①培养基灭菌过程中影响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有温度、压力、时间,以及 ,若对含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灭菌,通常设置的压力要求是 。
②果蔬破碎后的果浆比较黏稠,压榨取汁非常困难且出汁率很低。生产上用的果胶酶能催化果胶完全降解为 ,破坏了果胶的黏着性及稳定悬浮微粒的特性,有效降低黏度、改善压榨性能,提高出汁率,同时有利于后续的澄清、过滤和浓缩工序。果胶酶可来自 等微生物。由于酶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因此常将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制成 。
③利用自然生长的植物幼苗进行组织培养时,需先将材料在 中浸泡一定时间,再用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以达到 的目的。然后将幼苗带芽切段置于 。
A.LB培养基 B.MS培养基+NAA/6-BA=1:10 C.MS培养基+NAA/6-BA=10:1 D.MS培养基+NAA/6-BA=1:1)上可长成丛状苗。
④经过炼苗的幼苗移栽到实验室外前需要洗苗,目的是洗掉根部的琼脂,以免琼脂发霉引起烂根,洗苗时通常用 (自来水、无菌水)。
(2)如图为灭活新冠疫苗生产的一般流程,某国产疫苗生产中用于培养的细胞是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和著名的Hela细胞系一样是常用的连续细胞系。
⑤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获取通常是从动物体中取出样品→经胰蛋白酶酶解,消化组织中的 ,获得单个的细胞悬浮液,转入特殊培养液中进行,并经连续 培养形成发生了转化的细胞系,此时Vero细胞通常为 核型。
⑥为提高Vero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通常采取的措施除了选择适宜的培养液,还需往培养液中添加 、 ,并用 支持生长,将细胞培养瓶放在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⑦将新冠病毒接种于Vero细胞培养得到大量病毒株,并经β-丙内酯处理得到灭活疫苗,推测β-丙内酯灭活的成分是 ,疫苗的有效成分是 。
【答案】(1)灭菌材料和数量、锅内空气含量;500g/cm2压力;半乳糖醛酸;黑曲霉##苹果青霉;固定化酶;70%乙醇;消毒;B;自来水
(2)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其他成分或蛋白质;原代培养、传代;异倍体;血清;激素;滋养细胞;病毒RNA;病毒蛋白质
【解析】(1)影响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有温度、压力、时间,以及灭菌材料和数量、锅内空气含量等。若对含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灭菌,通常设置500mg/cm2压力。
(2)果胶酶可催化果胶分解,生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可来自黑曲霉或苹果青霉等微生物.由于酶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因此常将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制成固定化酶。
(3)组织培养中的消毒为先用70%的乙醇浸泡10min,再用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将原球茎培养长成丛状苗,需细胞分裂素大于生长素(MS培养基+NAA/6-BA=1:10 ),促进芽的分化。
(4)炼苗:将无菌幼苗移栽到实验室外,先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的琼脂,以免琼脂发霉引起烂根,幼苗需适应外界环境,无需用无菌水洗。
(5)获取通常是从动物体中取出样品→经胰蛋白酶酶解,消化组织细胞中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或蛋白质,获得单个的成纤维细胞悬浮液,转入特殊培养液中进行,并经连续原代、传代培养形成发生了转化的细胞系,此时Vero细胞通常为传代,异倍体核型。
(6)为了提高动物细胞克隆形成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添加动物血清、激素等天然成分,以滋养细胞支持生长。培养箱中通常要维持一定的CO2浓度,CO2的作用是持培养液的pH。
(7)灭活疫苗是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经过灭活、减毒处理使其失去致病性,注入人体后可以刺激人体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推测β-丙内酯灭活的成分是病毒的RNA,疫苗的有效成分是病毒蛋白质。
24.(10分)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 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2)如图所示,觉醒后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经GLUT2以 方式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的变化为 ,引起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 方式释放。
(3)胰岛素通过促进 、促进糖原合成与抑制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等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细胞分泌的 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4)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素B细胞损伤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5)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 的特点,而 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答案】(1)肝糖原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由负变正;胞吐
(3)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胰高血糖素
(4)①③
(5)昼夜节律;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
【解析】(1)肝糖原是人体的储能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肝糖原会转化为血糖,故填:肝糖原。
(2)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葡萄糖是有高浓度向低浓度,而且借助了 GLUT2 通道,属于协助扩散;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内K+外流,是膜内呈现负电位,根据文字信息可知 ATP敏感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 ,阻止了K+外流,使膜内呈现正电位;通过图示可以看到胰岛素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故填: 协助扩散 ; 由负变正 ; 胞吐
(3)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来降低血糖;胰岛细胞不仅可以产生胰岛素,还可以产生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用来升高血糖,故填: 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 ; 胰高血糖素 。
(4) 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也就说明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不理想, 如① 中拮抗激素增多,会使血糖的降低的不明显;也可能是靶细胞上接受胰岛素的受体表达下降,接受到的胰岛素的数量少,胰岛素发挥的数量较少。故选: ①③ 。
(5)分析资料可知, 昼夜节律是受基因调控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表明为“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故填:昼夜节律 ; 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一单元 实验探究与设计精编(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三单元 细胞工程(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二单元 发酵工程(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