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各地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各地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含解析)第1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各地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含解析)第2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各地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含解析)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巩固练习,共14页。
    A.甲骨文B.金文
    C.小篆D.录书
    2.(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3.(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 )
    A.纹饰精美,制作精湛B.泥范铸造,工序复杂
    C.数量增多,用途广泛D.用料考究,科学严谨
    4.(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是
    A.青铜器和甲骨文B.史学和文学
    C.铁制农具和牛耕D.雕刻和石窟
    5.(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6.(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技术水平。巨大的商代司母戊鼎和精美的四羊方尊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原始农耕文明出现B.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C.畜牧业的发达D.工商业的发展
    7.(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B.
    C.D.
    8.(2022·河南·平舆六中七年级期末)西周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推断该鼎内部的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9.(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0.(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下列青铜器中命名方式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B.
    C.D.
    11.(2022·河南鹤壁·七年级期末)考古发现商朝青铜器中不仅有酒器、食器,还有礼器,其中酒器就包括了卣(yǒu,口小腹大)、觚(gū,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爵(形状多样,三足)、斝(jiǎ,圆口,平底,三足。)等等。这最能体现商朝青铜器( )
    A.制作工艺高超B.种类丰富C.分布范围广泛D.数量众多
    12.(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先秦时期部分青铜器的原料配比,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泥范铸造法”使器物外形规整B.该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成熟
    C.该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粗糙D.青铜器承载着礼器的职能
    13.(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我国著名青铜器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1986年考古学家又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大量精美青铜器,即使在我国东海渔岛,也发现有青铜器。 这反映出我国青铜器的特点是
    A.种类丰富B.分布广泛C.工艺高超D.历史悠久
    14.(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
    A.B.
    C.D.
    15.(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三星堆青铜面具
    C.四羊方尊D.西周毛公鼎
    16.(2022·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的司母戊鼎,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夏朝时期青铜制造的有力见证
    B.是我国西周时代青铜器的精品
    C.是我国“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
    D.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有力证据
    17.(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纪录片《文明》中播出了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著名青铜器
    B.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造法”
    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D.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的青铜礼器,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的严格。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
    19.(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表明西周对青铜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B.贵族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C.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D.青铜器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2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D.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21.(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B.原始陶器C.青铜铸造D.瓷器烧制
    22.(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2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B.史料记载C.文学作品D.神话传说
    24.(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25.(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下列四幅图片的主题是
    A.书体的演变B.文明的演进
    C.书写材料的演变D.厚重的中原文化
    26.(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下图甲骨文所采取的造字方法是
    A.形声B.象形C.会意D.假借
    27.(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下列图片中的汉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②B.①④②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
    28.(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
    30.(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商朝的历史,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B.毛公鼎C.刻有文字的甲骨D.圆形方孔钱
    31.(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尚书•多士》中说“先人有册有典”。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甲骨文“册”字,作绳索穿绕竹木简之形,而“典”字作双手捧册之形。请你判断,这里所说的“先人”所处朝代最早应是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时期C.西周晚期D.春秋时期
    32.(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B.汉字全来源于象形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D.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33.(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40余种结论,最早时间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时间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达到112年。
    材料二
    铭文的大意是:武王讨伐商纣王是在甲子这天,清晨有“岁”(木星)出现,当属吉兆,周师向商王发起进攻并最终战胜商王,七天后(辛未)武王在阑师对有功人员进行赏赐。
    材料三 《史记》记载: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外学者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争论?他们得出各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武王克商的结果是结束了一个朝代,开启了一个新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束了哪个朝代,开启了哪个新王朝?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利簋的价值是什么?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
    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的演变进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制作精湛,A项正确;泥范铸造,是青铜器制作方法,题干内容无法体现,排除B项;数量增多,用途广泛、用料考究,科学严谨,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 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A项正确;史学和文学不能反映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排除B项;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雕刻和石窟不能反映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甲骨文都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故B正确;夏朝时期没有发现甲骨文,故排除A项;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甲骨文,故排除CD项。故选B。
    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AB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项正确;A项是隶书,B项是草书,D项是楷书,都不是最早出现的,排除。故选C项。
    8.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这为金文,B项正确;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小篆、 隶书均从金文 演化而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B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题干图片表明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能从图片中看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属于以功能命名的青铜器,C项正确;莲鹤方壶、四羊方尊属于以装饰特征命名的青铜器,排除A项、B项;凤鸟纹爵属于以装饰特征命名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由材料“商朝青铜器中不仅有酒器、食器,还有礼器”“酒器就包括了卣(yǒu,口小腹大)、觚(gū,圈足,敞口,长身”,可见商朝青铜器种类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无关制作工艺、分布范围和数量多少,排除ACD。故选B项。
    12.B
    【解析】如图是先秦时期部分青铜器的原料配比,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该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成熟。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B项正确;材料内容仅能说明该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成熟,看不出“泥范铸造法”的作用和青铜器承载的职能,排除AD项;这一时期青铜器造型精美,并不粗糙,排除C项。故选B项。
    13.B
    【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大量精美青铜器,即使在我国东海渔岛,也发现有青铜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分布广泛,B项正确;ACD项都是我国青铜器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强调,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正确;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毛公鼎铭文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青铜面具体现了商代大兴巫术的风气,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正确;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西周毛公鼎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体现商朝青铜铸造技术水平的高超,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有力证据,D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其中,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8.B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的严格”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由酒器为主变为以礼器为主,由食器发展为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或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说明了礼器的类型和数量的多少能反映出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因此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政治活动,B项正确;经济生产、艺术审美、日常交往都与题干“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的严格”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西周对青铜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可知,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礼乐待遇,说明西周的王公贵族之间存在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B项正确;ACD项是对青铜铸造业发展的描述,没有体现本质问题,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D
    【解析】“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大意是说金器制造(其实是指铜)有六种冶炼的比例,六成铜一成锡混合,是制造钟鼎这样的礼器的做法,因此反映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D正确,B排除;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A排除;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C排除。故选D。
    21.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22.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传说、神话、记载、化石、遗物、遗址等都是我们用来寻找历史的途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A项正确;史料记载的价值较大,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作者主观意志的体现,排除C项;神话传说不存在太大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解析】根据“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B正确;没有比较是谁更先进,排除A;CD项都太绝对,排除。故选B。
    2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文字载体上,从甲骨到青铜到简帛到纸,载体越来越轻便易于推广,C项正确;甲骨、青铜、简帛、纸,这体现的是书写材料的变化,不是书体的演变,排除A项;文字、载体,是文明、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6.B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象形,B项正确;ACD项都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A
    【解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它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由此可知,①④③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D项正确;商代文字指说明甲骨文出现的时期,不足以“惊天下”,排除A项;“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只能说明甲骨文的书写工具,排除B项;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字母,排除C项。故选D项。
    29.A
    【解析】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是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0.C
    【解析】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符合题意;半坡居民制作人面鱼纹彩陶盆,A排除;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B排除;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D排除。故选择C。
    31.B
    【解析】依据题意“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结合课本所学,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题意;甲骨文出现商朝,AC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32.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鱼字形状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项正确;题干中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通折射出汉字发展的脉络,并不是说明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表述也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式,排除B项;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而非由简到繁,排除C项。故选D项。
    33.(1)武王克商的年代;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
    (2)商朝周朝/西周
    (3)解开了武王克商的年代谜团;确定了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此外从铭文文字本身、利簋铜器本身,均体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任答2点即可)相互佐证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40余种结论……”可得出中外学者围绕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展开了争论;他们得出各自结论的依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
    (2)
    根据所学知识,“武王克商”是指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故“武王克商”结束了商朝,开启的是西周。
    (3)
    根据材料一“武王讨伐商纣王是在甲子这天,”而得出利垦的价值是:解开了武王克商的年代谜团;根据材料二“武王讨伐商纣王是在甲子这天,清晨有“岁”(木星)出现,”、材料三“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可知利垦的价值:确定了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根据材料二了“利垦“”利垦底部的铭文“可得出利垦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此外从铭文文字本身、利簋铜器本身,均体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二“武王讨伐商纣王是在甲子这天,清晨有“岁”(木星)出现,当属吉兆,周师向商王发起进攻并最终战胜商王,……”、材料三“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可得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相互印证。

    相关试卷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课后作业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后作业题,共1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