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四年级下册数学奥数教案【秋季课程】
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6讲《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6讲《生活中的数学》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四年级 ) 备课教员:××× 第十六讲 生活中的数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跟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3、培养学生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5、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二、教学重点: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且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三、教学难点:生活是数学教育的中心,只有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感受到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6分)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数学题目,解答这类问题,常常不需要复杂的计算,而是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开动脑筋想一想,用巧妙的方法就能解答出来,甚至不列算式就可以知道答案了,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智巧趣题。师:再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说一个课前小故事,这个故事中就隐含着相关的智巧趣题。想听吗?生:想。师:好。话说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卡尔对阿派说到:我来考你一个问题吧。我家鱼缸里面养了10条金鱼,第二天早上发现死了2条,现在我家鱼缸里面还有多少条金鱼?阿派想了想说到:那还不简单,还剩下8条金鱼。米德走过来说到,阿派你说错了,应该还有10条金鱼。卡尔高兴地说道,米德你回答正确。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生:因为金鱼死了,还在鱼缸里。师:哈哈哈,没错,看来同学们有已经具备了面对这种智巧趣题的解题思路了。师:很好,今天我们就要来更深入的学一学这种好玩的智巧趣题的解题方法了,想不想学?生:想。师:很好,那这节课可要认真听讲哦。【出示课题“生活中的数学”并板书。】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一)例题一:(12分) 一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晚上爬,白天睡觉,每天晚上爬4米,白天又会滑下去2米,井深10米,它要多少天能出来?【课件出示例题一。】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一起来看看这个小蜗牛的故事。在井底的小蜗牛想爬到井外,看看外面的世界,它晚上爬,白天睡觉,一个晚上可以向上爬4米,但是呢,它白天睡觉的时候,又会不知不觉的往下滑2米。你们说,这样的话小蜗牛一天一夜可以前进多少米啊?生:2米。师:没错。因为前进了4米,又后退了2米,就只前进了2米嘛。还有呢,故事还没完,小蜗牛呆的这口井啊,足足有10米深呢。那么,请问,小蜗牛需要爬多少天才能爬出井底,看到外面的世界呢?生1:5天。师:哦?你是怎么算的?生1:用10米除以2米,就等于5天了。师:也就是说,你觉得小蜗牛直到爬到井口,都是每天只前进2米咯。其他同学都同意吗?生:同意。师:有没有不同意的?生2:我不同意。应该是4天。师:哦,你的答案比他的答案少一天,你是怎么算的?生2:小蜗牛爬行三天后,前进了6米,剩下的4米只要第四天的一个晚上就可以爬到井口了。师: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刚刚那位同学说得很正确,因为小蜗牛在第四天的晚上前,就已经前进了6米,而这时,整好距离还剩4米,而小蜗牛一整个夜晚就能前进4米了。所以,只需要多少天就够了?生:4天。【课件演示小蜗牛爬行的过程,配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本题的解题思路。】师:很好,都理解了吗?生:理解了。师:很好,那我们再来动手做一做,还是这只小蜗牛的故事哟。最好能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待会我要请学生来当当小老师,讲一讲这只小蜗牛的故事哦。【课件出示练习一,教师下台巡视、指导。适时辅导学生完成练习。】 10 - 4 = 6(米) 6 ÷(4-2) = 3(天) 3 + 1 = 4(天) 答:它要4天才能出来。 练习一:(8分) 蜗牛沿着9米高的柱子往上爬,白天它向上爬5米,而晚上又下降4米,问蜗牛爬到柱顶需要几天几夜? 分析:练习一主要难度在于问题问的是几天几夜,这个很多学生会出现疑虑,或者忽视,所以这道题旨在让学生熟悉例题一的这种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9 - 5 = 4(米) 4 ÷ (5-4) = 4(天) 4 + 1 = 5(天) 答:蜗牛爬到柱顶需要5天4夜。(二)例题二:(12分) 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1倍,30天能长到40毫米,长到5毫米时要用多少天? 【课件出示例题二。】师:刚刚我们说了很多小蜗牛的故事了,现在,我们要说说毛毛虫的故事了。师:话说啊,有一条长40毫米的毛毛虫,它呢,很爱吃青菜,每天都吃很多的青菜,所以成长的速度特别快,每天都能比前一天长大一倍呢。你们想知道这条40毫米长的毛毛虫长了多少天吗?生:想。师:那我就告诉你们,这条40毫米长的毛毛虫啊,整整长了30天呢。也就是说它30天长到了40毫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只毛毛虫长到5毫米的时候,用了多少天呢?师:仔细想一想,这道题给我们的这个问题,最难的是什么?生:最难的是不知道毛毛虫最初有多长。师:没错,因为题目没给我们这个信息,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这个信息,那从我们已知的信息入手,想一想,该怎么求。师:我们正向不行,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试试呢?生1:因为毛毛虫30天长了40毫米,所以29天的时候就是20毫米长了。师:没错吧?生:没错。师:很好,请继续往下说。生1:再往前一天28天的时候就是10毫米了,再往前27天的时候就是5毫米了,所以,毛毛虫长到5毫米时需要27天。师:厉不厉害?生:厉害。师:棒不棒?生:棒。师:懂了没有?生:懂了。师:咱班还真是人才济济啊,这么一会儿就完全理解了这道题的精髓了。来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吧。【这部分教师要配合课件,演示毛毛虫的29、28、27天的身长变化过程。以辅助学生理解。】师:你们觉得这种题有趣吗?生:有趣。师:那想不想再做一做这种题?生:想。师:好的,那现在请看练习二,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课件出示练习题二,教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板书,其他学生自觉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下台巡视。最后讲解的时候,要请板书的同学来复述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 第29天:40 ÷ 2 = 20(毫米) 第28天:20 ÷ 2 = 10(毫米) 第27天:10 ÷ 2 = 5(毫米) 答:长到5毫米时要用27天。 练习二:(8分) 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1倍,20天能长到36毫米,长到9毫米时要用几天? 分析: 这道题难度较低,整道题与例题二的差别仅仅在于数字的改动,旨在让学生能熟悉例题二的解题思路,以及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19天:36 ÷ 2 = 18(毫米) 第18天:18 ÷ 2 = 9(毫米) 答:长到9毫米时要用18天。 三、小结:(4分)师:今天我们了解了许多跟生活中,具体来说应该是大自然中有关的知识点,比如小蜗牛爬水井的故事,毛毛虫长身体的故事,听了这么多故事,你们有没有一些感触或者想法呢?生1: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乐趣。师:说得真棒!还有谁要表达吗?生2:我发现,数学跟大自然的关系很密切。师:说得没错,数学就是由大自然创造的,又能够运用于大自然之中,这就是数学的神奇所在。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第二课时(50分)一、复习导入(5分)师:孩子们,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讲的几个小故事吗?生:记得。师:那谁来给我回顾回顾?生1:第一个是小蜗牛的故事,在井底的小蜗牛要爬到井外去的故事。师:解答这种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什么?生2:应该注意小蜗牛最后一天爬了多少米。师:没错,这个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还讲了什么故事吗?生3:还讲了毛毛虫长身体的故事。师:没错,对于毛毛虫这类的问题,我们正向求不出毛毛虫的身长,可以怎样?生4:可以反过来算。师:没错,这就是锻炼你们的逆向思维。师:当然,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不止这些,今天我们同样要听几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了解一些更有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用水桶装水的事情。【课件出示例题三。】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一)例题三:(13分) 有两个水桶,小水桶能盛4千克水,大水桶能盛11千克,不要用秤称,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盛出5千克水? 师:我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桶,小的水桶最多只能装4千克水,大的水桶最多只能装11千克的水,我现在需要5千克水,可我的手里没有任何可以称水的工具,我该怎么使用这两个水桶装出5千克的水呢?师:看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还不太熟悉呀。不过没关系,你们只要回答我几个问题就好了。师:要想盛出5千克的水,我们只有4千克的水桶和11千克的水桶,你们觉得用哪个比较合适?生:用4千克的水桶比较合适。师:为什么?生:因为4千克跟5千克比较接近。师:没错,因为4千克跟5千克只相差1千克,所以,我们只要想办法用这一大一小的水桶来盛出1千克的水就可以了。对吧?生:对。师:那该怎么盛出1千克的水呢?这个就是问题的关键。师:同样的,再问你们一个问题,看到4千克的这个4,你们会想到什么?生:8。师:为什么?生:因为2乘以4等于8。师:没错,这是最正常的想法,也是最正确的想法。那么,我们既然想到了8,那8跟11相差多少?生:相差3。师:3跟4相差多少?生:相差1。生:哦,我明白了。师:嘿嘿,看来有很多同学都明白了,那谁来再把这个思路整理整理?生:用小水桶装满水倒入大水桶内,连续三次,这时候大水桶中已倒入8千克,所以第三次只能再倒入3千克,小水桶里剩下1千克。把大水桶里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水桶内的1千克水倒入大水桶中,然后再把小水桶盛满水,全部倒入大水桶里,这时大水桶里正好有5千克水。师:说得好不好?生:好。师:其他同学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很好,请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做的。【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时,要配合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师:这种解题方法很独特吧?师:接下来我就要请你们独自完成练习三,同样是用两个水桶取水的问题哦。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再把思路写完整。【课件出示练习题三。教师下台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答:首先把小水桶盛满水倒入大水桶内,然后把小水桶盛满水再倒入大水桶内,继续把小水桶盛满水倒入大水桶中,因为大水桶中已倒入8千克,只能再倒入3千克,小水桶里剩下1千克。把大水桶里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水桶内的1千克水倒入大水桶中,然后再把小水桶盛满水,全部倒入大水桶里,这时大水桶里正好有5千克水。练习三:(7分) 一个人带着两只水桶去河边取水,一只桶可盛水3千克,另一只可盛水5千克,现在要取4千克的水,应该怎样取? 分析: 这道练习题难度中下,题目的主干与例题三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学生给你理解了例题三的解题思路,就能很容易找到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在巡视的时候要多注意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的渗透与转化。答:首先把小水桶盛满水倒入大水桶内,然后把小水桶盛满水再倒入大水桶中,因为大水桶中已倒入3千克,只能再倒入2千克,小水桶里剩下1千克。把大水桶里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水桶内的1千克水倒入大水桶中,然后再把小水桶盛满水,全部倒入大水桶里,这时大水桶里正好有4千克水。 (二)例题四:(13分) 一家冷饮店,喝完汽水后,用2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卡尔买了4瓶汽水,她最多能喝多少瓶汽水? 师:同学们,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讲得我口干舌燥啊,该怎么办呀?生:喝水。师:可是我不喜欢喝水,我喜欢喝汽水,你们喜欢喝汽水吗?生:喜欢。师:大家都喜欢,卡尔也喜欢喝汽水呢,这不他进了一家冷饮店,一下子买了4瓶汽水,羡慕吧。生:羡慕。师:再说说这家冷饮店,有点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这家店的店长为了提倡环保,希望能从买饮料的顾客哪儿回收空饮料瓶,而且啊,两个空饮料瓶可以换1瓶汽水呢。很好吧。生:真好。师:现在,有个问题了,卡尔总共买了4瓶汽水,但是他只能喝到4瓶汽水吗?生:不一定。师:因为有了店长的制度,所以,卡尔不一定只能喝到4瓶汽水,因为他可以用空瓶子来换新的汽水。【课件展示例题四。】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这道题该怎么解。首先,我们知道卡尔有4瓶汽水,也就是说,他最少可以喝多少瓶汽水?生:4瓶。师:没错,那卡尔喝完这4瓶汽水之后,剩下的4个空瓶可以换多少瓶汽水?生:两瓶。师:没错,那喝完这两瓶汽水,还能继续换汽水吗。生:可以。师:没错,因为正好还有两个空瓶嘛。所以这两个空瓶还可以换几瓶汽水啊?生:1瓶。师:嗯,对。这样就又喝了一瓶汽水了。那现在就剩一个空瓶了,就换不了了对吗?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迟疑了。剩下的一个空瓶难道要扔掉吗?生:不可以。师:是啊,扔掉就太不环保了。有的同学说送给店长,那样我们不就损失了嘛。我们想一下,可不可以再找一个空瓶来,凑成两个空瓶来继续换呢?生:可以。师:那要找谁借?谁的空瓶最多就找谁借。生:店长。师:没错,这时,店长满足你们的要求,借了一个空瓶给你们,现在,我们有多少空瓶啊?生:两个。师:所以还可以换几瓶汽水?生:1瓶。师:那喝完这一瓶不是还有1个空瓶嘛,该怎么办?生:还给店长。师:真棒。我们借了一个,就得还人家一个嘛。所以卡尔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生:8瓶。【课件演示4个空汽水瓶交换汽水的动画,教师配合学生进行讲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办法。】师:好的,现在卡尔喝了8瓶汽水,可是喝撑了。但是阿派看到了,也想喝汽水了,不过他去了另一家冷饮店。现在,我要求你们自己算一算阿派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课件出示练习四,请两位中上的学生上台板书,并请他们讲解自己的思路,台下学生解答时,教师应多走动走动,指导不会的学生领会、理解。】 4 + 2 + 1 + 1= 8(瓶) 答:她最多能喝8瓶汽水。 练习四:(7分) 阿派买了24瓶汽水,每4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阿派共能喝到多少瓶汽水? 分析: 这道题难度中下,旨在让学生能更熟悉例题四这种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24 ÷ 4 = 6(瓶) 24 + 6 + 1 + 1= 32(瓶) 答:阿派共能喝到32瓶水。 (三)例题五(选讲): 很久以前,有3个人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为了回到陆地上,他们用一根木头做了一只船。这只木船最多载重90千克,而且3个人分别重60千克、50千克和40千克。他们怎样使用这只木船,才能脱险全部回到陆地上? 师:同学们,我们说了大自然的故事,说了生活中的故事,现在要说说我们人的故事了。请看例题五。说一说你觉得该怎么办。生:我觉的应该一趟一趟的送。师:没错,这是必然的,但是每一趟该怎么送人呢?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师:看到三个人的体重:60、50、40千克,再看看不能超过90千克,那也就是说,如果要两人一起回陆地上的话,只能是……生:体重是50千克和40千克的人一起才可以回去。师:没错。那剩下的体重是60千克的人该怎么办?生:找一个人回去接他。师:怎么接?50加60或者40加60都比90要大啊。生:可以让体重为60千克的人自己一个人回去。师:你的意思是第二趟把去接体重为60千克的人先留在孤岛上,让体重为60千克的人自己一个人回陆地,对吧。这样可以吗?生:可以。师:那这样不是还有一个人被留在孤岛上了嘛。生:再找人去接他。师:唯独不可以找谁?生:不可以找体重为60千克的人去接。师:没错。那现在,这三人能全部安全抵达陆地吗?生:可以。师:嗯,我们集全班同学的思路,终于想到了一个可行的,孤岛三人自救方法,真棒。【课件出示例题五,教师配合学生演示思路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吧。】师:这种题目有趣吗?生:有趣。师:想不想再看看其他人所遇到的问题?生:想。师:那好,请看练习五。看完这个小故事,请你们给这个人想出一个可行的带东西过河的方法。【课件出示练习五,教师下台巡视,指导未理解透彻的学生,然后课件演示解题思路,最终与学生核对方法。】答:第一趟:让体重为50千克和40千克的人一起坐木船回陆地,然后让体重为50千克(或40千克)的人再坐船返回孤岛。第二趟:让体重为60千克的人独自回陆地,然后让已经回到陆地的体重为40千克(或50千克)的人再坐木船返回孤岛。第三趟:体重为50千克和40千克的两人再一起回陆地。这样,三人就都能安全回到陆地上了。 练习五:有一个人要乘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筐白菜带过河去,船上只能容纳一个人和一只狼或一只羊或一筐白菜。但如果没有人看管而留着狼或羊,狼就会吃掉羊,留着羊和白菜,羊就把白菜吃掉,这个人怎么把东西带过河? 分析:这道题难度中上等,解题的前提要求是学生要知道狼是不吃白菜的。这道题旨在让学生能熟悉例题五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思路,能够熟练的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这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答:第一趟:带羊过河; 第二趟:带白菜(或狼)过河,把羊带回去; 第三趟:带狼(或白菜)过河,独自回去; 第四趟:带羊过河。 三、总结:(3分)师:同学们,这两天,我们讲了很多故事,还能回忆起来吗?生:可以。师:光是回忆故事可不行,故事中的解题方法可一定要记住并掌握。当然与生活中相关联的数学不仅仅只有我们这两节课所学到的这些。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隐藏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数学的眼睛,还有有一颗聪慧的大脑。有信心做到吗?生:有。师:很好,我也相信你们可以做到。四、随堂练习1. 有一根5米高的竹竿,一只调皮的小蜗牛,爬到竹竿的最顶端。它白天往下爬3米,到了晚上又向上爬2米。小蜗牛第几天才能爬到地面? (5-3)÷(3-2)=2(天) 2+1=3(天) 答:小蜗牛第3天才能爬到地面。2. 把一根绳子对折3次,然后从中间剪开。剪开后的绳子共有几段? 对折一次:2+1=3(段) 对折两次:2+1+2=5(段) 对折三次:2+1+2+4=9(段) 答:剪开后的绳子共有9段。3. 某人有12升啤酒一瓶,想从中倒出6升。但是他没有6升的容器,只有一个8升的容器和一个5升的容器。怎样的倒法才能使8升的容器中恰好装好了6升啤酒?答:从12升的酒瓶中倒到8升的容器中倒满;然后从8升的容器中倒到5升的容器中倒满;这时12升的酒瓶里有4升酒,8升的容器里有3升酒,5升的容器里里有5升酒。现在把5升的容器里的酒倒回到12升的酒瓶中,8升的容器里的酒倒到5升的容器中,这时12升的容器里有9升酒,8升的容器里没有酒,5升的容器里有3升酒,最后从12升的容器中倒到8升的容器中到满,再从8升的容器倒2升酒到5升的容器中,这时12升的酒瓶里有1升酒,8升的容器里有6升酒,5升的容器里有5升酒。4. 一家冷饮店,一瓶可乐1元钱,喝完可乐后,用2个空瓶可以换1瓶可乐,若你有20元钱,最多可以喝到几瓶可乐? 第一次:20÷1=20(瓶) 第二次:20÷2=10(瓶) 第三次:10÷2=5(瓶) 第四次:5÷2=2(瓶)……1(瓶) 第五次:(2+1)÷2=1(瓶)……1(瓶) 第六次:(1+1)÷2=1(瓶) 第七次:(借1+1)÷2=1(瓶) 20+10+5+2+1+1+1=40(瓶) 答:最多可以喝到40瓶可乐。5. 传说古代有一个小孩,挑着两颗白菜和一只小白兔到外婆家去。走到河边要坐船过河,船上只能装一个人和一只小白兔,或者装一个人和一颗白菜。如果小白兔和白菜在一起没人看管,它就会吃白菜。请你想一想应当怎样过河? 答:第一趟:带小白兔过河,留下两颗白菜; 第二趟:带一颗白菜过河,回来时带小白兔回来; 第三趟:带另一颗白菜过河,留下小白兔; 第四趟:带小白兔过河。家庭作业 主管评价 主管评分 课后反思(不少于60字)整体效果 设计不足之处 设计优秀之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四年级下册 第16讲:生活中的数学 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奥数六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6讲《生活中的数学》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6讲《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