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2重点实验题(含解析)
展开2
题型02 重点实验题
实验一: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1.某同学制作了植物玻片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制作的是叶片的横切面切片标本
B.视野甲中的结构层次属于上皮组织
C.从视野甲-→乙,应当先转换物镜,再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D.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①⑤,⑤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某兴趣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各操作步骤下视野中的影响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步骤A是对光,转动[ ] ______ ,使 ______ (填“高”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用双手转动[ ]____________,得到白亮的视野。
(2)步骤B看到视野中有污点,移动玻片污点不动,转换物镜污点还在,则污点很可能在[ ] ______ 。
(3)步骤D,调节______________,看到清晰的物像。
(4)显微镜下发现物像偏向视野右上方,应向_______方移动。
(5)从结构上看,洋葱内表皮细胞与正常的叶肉细胞相比,缺少 __________ ;与普通动物细胞相比,多了________和 __________。
实验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2019·厦门模拟)图是显微镜视野中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视野中光线过强则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B.视野中可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C.图中口腔上皮细胞看不完整,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D.据图可知,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滴中是均匀涂抹的
4.(2019·黑龙江中考真题)如图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步骤①所滴加的液体是_____。
(2)步骤④操作中,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3)在观察细胞过程中,如果发现所观察到的视野较暗,调节显微镜时应使用_____。
A.平面镜和大光圈 B.凹面镜和大光圈 C.平面镜和小光圈 D.凹面镜和小光圈
实验三:观察种子结构
5.(2019·连云港中考真题)如图为蚕豆种子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粒浸软的蚕豆种子,剥掉种皮,用放大镜观察蚕豆种子胚的组成,可发现胚包括_____。
(2)蚕豆的受精过程为双受精。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_____发育成种子的胚。
(3)在蚕豆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子叶部分被染成了蓝色。说明蚕豆种子的子叶中含有_____。
(4)若在观察蚕豆种子的萌发过程实验中,观察到了甲组蚕豆种子萌发,乙、丙、丁组都没萌发,则甲组蚕豆种子的实验条件最可能是_____。(填正确选项的序号)
①温度为20℃,放在未浸湿的纱布上
②温度为20℃,放在浸湿的纱布上
③温度为0℃,放在未浸湿的纱布上④温度为0℃,放在浸湿的纱布上
实验四:观察叶片结构(叶片结构一般喜欢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综合检测)
6.(2020·江西模拟)图中的甲表示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乙表示叶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中两种生理活动的 强度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根部从土壤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图甲[5]叶脉中的__________输送给叶肉。
(2)图甲中的[6]__________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
(3)图乙中的a曲线表示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晚上停止,说明该生理活动在_________条件下进行,是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b曲线表示的生理活动全天都在进行,该生理活动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
实验五: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7.(2019·四川中考真题)如图,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圆纸片将C处两面遮盖,移到阳光下几小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部分变成黄白色
B.滴加碘液后发现A、C两处均变蓝
C.本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D.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8.某校初一学生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进行了如图1所示处理.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
(2)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_____.
(3)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_____.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④ |
(4)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_____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_____处(填写③或④)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_____(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_____,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氧平衡意义重大.
实验六: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9.(2019·云南中考)某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结果如下表。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
C.1号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己被分解为麦芽糖
D.该实验结果说明低温抑制淀粉的消化
10.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冷却的浆糊;②再向l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③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请回答:
(1)该实验是观察_____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_____号试管,淀粉被分解的是_____号试管,除口腔外,淀粉的消化分解还可在人体的_____内进行。
(3)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再重复D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_____。(变蓝或不变蓝)
实验七: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1.为观察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同学们做了“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以下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尽可能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小鱼进行观察
B.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滴水,目的是为小鱼提供饮水
C.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D.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小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
12.(2020·广西月考)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做了“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图一是对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用_____(干燥/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鰓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图二中,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是:只允许_____。根据观察,可以判断①是_____血管,③是_____血管。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叶片的横切面切片可观察到表皮、叶肉和叶脉,图中视野只有表皮,A不正确;
B.视野甲中的结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B不正确;
C.从视野甲→乙,应先向左下方移动玻片,再转换高倍物镜观察,C不正确;
D.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①目镜和⑤物镜,且放大倍数为目镜好物镜的乘积,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D正确。故选D。
2.① 转换器 低 ③ 反光镜 ④ 目镜 细准焦螺旋 右上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
【解析】
(1)对光时:转动①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同时用双手转动③反光镜,得到白亮的视野。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玻片标本,污点移动就在玻片标本,不动就不在玻片标本;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标本,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污点不动,转换物镜污点还在,则污点很可能在④目镜。
(3)步骤D物像变得更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的物像。
(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当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洋葱内表皮细胞与正常的叶肉细胞相比,缺少叶绿体。与普通动物细胞相比,多了液泡和细胞壁。
3.B
【解析】
A、影响显微镜视野亮度的有光圈的大小、反光镜、放大倍数等,若视野中光线过强,可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把光圈调的小一些,A正确;
B、由于观察的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所以没有液泡,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B错误;
C、图中口腔上皮细胞不清楚,被几个气泡所遮挡,气泡的产生是由于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盖盖玻片时,应该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然后轻轻盖在载玻片上,可避免产生气泡,C正确;
D、据图可知,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滴中,无重叠现象,可见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滴中是均匀涂抹的,D正确。
故选B。
4.生理盐水 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B
【解析】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为:擦→滴→刮→涂→盖→染→吸等;①滴,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2)步骤④操作中,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此若光线太弱,应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5.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受精卵 淀粉 ②
【解析】
(1)蚕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结构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其中胚包括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
(2)子房受精后的发育情况如图:
由图可知,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了种子中的胚。
(3)蚕豆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而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滴加稀释的碘液,被染成蓝色的部位是子叶。
(4)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②正确。
6.导管 气孔 光照 光合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析】
(1)叶脉为输导组织,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根部从土壤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叶脉的导管运输到叶肉中。
(2)甲图中的6为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也是蒸腾作用的窗口。
(3)曲线a代表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晚上停止,在有光下才进行的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则曲线b代表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B
【解析】
酒精能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因此“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绿色部分变成了黄白色,A正确;
叶片A处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C处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加碘液后发现A、C两处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A没有叶绿体、C缺乏光照,B错误;
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B处遇碘后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C正确;
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D正确。
8.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 B C 光 ④ 水 二氧化碳
【解析】
试题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B,故选B.
(3)①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③处叶片有水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④切断主叶脉导致④处叶片缺乏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①③,故选C.
(4)①见光部分与②遮光部分唯一的变量是光,①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④处(填写③或④)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水(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氧平衡意义重大”.
9.A
【解析】
A、据表中信息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A错误;
B、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使唾液与馒头碎屑充分混合,B正确;
CD、实验现象:1号不变蓝,因为淀粉己被分解为麦芽糖;2号变蓝,说明低温抑制淀粉的消化,CD正确。
10.唾液 1 2 小肠 变蓝
【解析】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2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因此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变蓝; 2号试管不变蓝。该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除口腔外,淀粉的消化分解还可在人体的小肠内进行。
(3)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将实验装置放在5℃的环境下,酶的活性受到影响,2号试管中的淀粉也没有被分解或分解不彻底,因此滴加碘液后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都会变蓝色。
11.C
【解析】
A、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因此应选取尾鳍色素较少的活小鱼作为观察材料。A错误;
B、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B错误;
C、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因此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C正确;
D、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D错误。
12.浸湿 红细胞单行通过 小动脉 小静脉
【解析】
(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图中①的血液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因此,是毛细血管,③从分支流向主干是小静脉。
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6判断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6判断50题(含解析),共9页。
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5资料分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5资料分析(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小轩的学校是一所花园式学校,阅读资料,分析回答,请据资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4概念图(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三轮冲刺题型专练:题型04概念图(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