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按作品的性质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合计305篇。周朝专门采集民歌的官员,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四处搜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而集中起来的是“风”,即《国风》包括十五 国风,共160篇。
“雅”是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主要叙述祖先的史迹与武功,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大部分为周王室衰微后的政治讽喻诗,用于祭祀和宴饮共105篇。“颂”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用于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音乐舒缓。“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那么到底是谁在说“岂曰无衣”呢?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历来说法不一,最典型的有这么四种:第一,讽谏说。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秦国百姓讽谏他们的君王好战,穷兵黩武,平常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临战才说“与子同袍”,是要受到百姓诘责的;君王如能做到与百姓同甘苦,百姓自然愿为明君上战场。
第二,美秦说。以宋代大儒朱熹为代表,他认为:“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在朱熹看来,“秦人之俗,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诗中所写是将士“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的豪情,是对秦人“强毅果敢”的褒扬。后人很是推崇朱熹的看法,清代吴闿生认为,朱熹之说胜于旧说,诗中所透露的豪气,“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
第三,哀公赋说。此诗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秦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左传》)。意思是,这首诗是秦哀公为士卒哀声所动,请求将士出征而写的“承诺书”。第四,逐犬戎说。此诗作于秦人攻逐犬戎时,是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据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于是奋起抗击。那么诗中的“王”,就是指周王了。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试分析本诗重叠复沓的特点。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其结构完全相同,形成重章叠唱的效果。但是并不意味内容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感态度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
2.试体会整首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军人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与同仇敌忾、慷慨赴敌的高昂士气和豪迈气概,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三单元一 伐檀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8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一 伐檀完美版课件ppt</a>,共1页。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伐檀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伐檀优秀课件ppt,共1页。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教学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