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挑战满分】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复习精选精练(人教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挑战满分】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复习精选精练(人教版)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挑战满分】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复习精选精练(人教版)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挑战满分】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复习精选精练(人教版)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挑战满分】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复习精选精练(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挑战满分】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复习精选精练(人教版),共34页。
    专题4.3 几何图形初步(培优篇)专项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小敏同学经过研究得到如下5个结论,正确的结论有( )个
    ①用剪刀沿着它的棱剪开这个纸盒,至少要剪7刀,才能展开成平面图形;②用一平面去截这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三角形ABC,则∠ABC=45°;③一只蚂蚁在一个实心正方体木块P点处想沿着表面爬到C点最近的路只有4条;④用一平面去截这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可能是八边形;⑤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有11种不同的图形.

    A.1 B.2 C.3 D.4
    2.如图是一个时钟某一时刻的简易图,图中的条短线刻度位置是时钟整点时时针(短针)位置,根据图中时针和分针(长针)位置,该时钟显示时间是( )

    A.点 B.点 C.点 D.点
    3.如图,点为线段外一点,点,,,为上任意四点,连接,,,,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以为顶点的角共有15个
    B.若,,则
    C.若为中点,为中点,则
    D.若平分,平分,,则
    4.如图,有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的下底面标有字母“”,若沿图中的粗线将其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是( )

    A. B.
    C. D.
    5.如图,直线与相交于点,一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点重合,平分,现将三角尺以每秒的速度绕点顺时针旋转,同时直线也以每秒的速度绕点顺时针旋转,设运动时间为秒(),当平分时,的值为(  )

    A. B. C.或 D.或
    6.如图,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30°角的顶点和直角顶点放在一个矩形的对边上,若∠1=117°,则∠2的度数为(  )

    A.27° B.37° C.53° D.63°
    7.如图1,线段表示一条拉直的细线,、两点在线段上,且,.若先固定点,将折向,使得重叠在上;如图2,再从图2的点及与点重叠处一起剪开,使得细线分成三段,则此三段细线由小到大的长度比是( )

    A. B. C. D.
    8.已知,点C在直线 AB 上, AC=a , BC=b ,且 a≠b ,点 M是线段 AB 的中点,则线段 MC的长为( )
    A. B. C.或 D.或
    9.把 8.32°用度、分、秒表示正确的是( )
    A.8°3′2″ B.8°30′20″ C.8°18′12″ D.8°19′12″
    10.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下列结论:①若AD=BM,则AB=3BD;②若AC=BD,则AM=BN;③AC-BD=2(MC-DN);④2MN=AB-CD.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如图,点M在线段AN的延长线上,且线段MN=20,第一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和AN的中点;第二次操作:分别取线段和的中点;第三次操作:分别取线段和的中点;……连续这样操作10次,则每次的两个中点所形成的所有线段之和( )

    A. B. C. D.


    二、填空题
    12.如图,直线AB⊥OC于点O,∠AOP=40°,三角形EOF其中一个顶点与点O重合,∠EOF=100°,OE平分∠AOP,现将三角形EOF以每秒6°的速度绕点O逆时针旋转至三角形E′OF′,同时直线PQ也以每秒9°的速度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P′Q′,设运动时间为m秒(0≤m≤20),当直线P′Q′平分∠E′OF′时,则∠COP′=___.

    13.如图1,点C在线段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和,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的“好点”;如图2,已知.动点P从点A出发,以的速度沿向点B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的速度沿向点A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点P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当______s时,Q为线段的“好点”.

    14.十八世纪伟大的数学家欧拉证明了简单多面体中顶点数(v),面数(f),棱数(e)之间存在一个有趣的数量关系:v+f﹣e=2,这就是著名的欧拉定理.而正多面体,是指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的正多边形,虽然多面体的家族很庞大,可是正多面体的成员却仅有五种,它们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那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这几个立体图形中的“天之骄子”:

    (1)如图1,正四面体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__条棱.
    (2)如图2,正六面体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__条棱.
    (3)如图3是某个方向看到的正八面体的部分形状(虚线被隐藏),正八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那么它共有_______个顶点,_______条棱.
    (4)当我们没有正12面体的图形时,我们可以根据计算了解它的形状:我们设正12面体每个面都是正n(n≥3)边形,每个顶点处有m(m≥3)条棱,则共有12n÷2=6n条梭,有12n÷m=个顶点.欧拉定理得到方程:+12﹣6n=2,且m,n均为正整数,
    去掉分母后:12n+12m﹣6nm=2m,
    将n看作常数移项:12m﹣6nm﹣2m=﹣12n,
    合并同类项:(10﹣6n)m=﹣12n,
    化系数为1:m=,
    变形:,
    =,
    =,
    =,
    =.
    分析:m(m≥3),n(n≥3)均为正整数,所以是正整数,所以n=5,m=3,即6n=30,.
    因此正12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五边形,共有30条棱,20个顶点.
    请依据上面的方法或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正20面体共有_____条棱;_______个顶点.
    15.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BOD=∠COD,OE平分∠COD,设∠AOB=β,则∠BOE=_____.(用含β的代数式表示)
    16.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纸片ABCD分割成如图的四块,其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用这四块纸片拼成一个与正方形ABCD不重合的长方形MNPQ(要求这四块纸片不重叠无缝隙),则长方形MNPQ的周长是_________.

    17.如图,数轴上的O点为原点,A点表示的数为,动点P从O点出发,按以下规律跳动:第1次从O点跳动到OA的中点处,第2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第3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第n次从点跳动到的中点处,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跳动到点,,,…,(,n是整数)处,那么点所表示的数为_________.

    18.如图,长方形的长为、宽为,分别以该长方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将其旋转一周,形成圆柱,其体积为_____.(结果保留)

    19.如图,AM、CM平分∠BAD和∠BCD,若∠B=34°,∠D=42°,则∠M=_____.

    20.以的顶点O为端点引射线OC,使∶=5∶4,若,则的度数是__________.
    21.如图,在平面内,点是直线上一点,,射线不动,射线,同时开始绕点顺时针转动,射线首次回到起始位置时两线同时停止转动,射线,的转动速度分别为每秒和每秒.若转动秒时,射线,,中的一条是另外两条组成角的角平分线,则______秒.


    三、解答题
    2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
    图中的余角是______把符合条件的角都填出来;
    如果,那么根据______可得______度;
    如果,求和的度数.






    23.如图,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E为线段AB上的点,点D为线段AE的中点.

    (1)若线段AB=a,CE=b,且,求a,b的值;
    (2)在(1)的条件下,求线段CD的长.




    24.已知:如图1,点M是线段AB上一定点,AB=12cm,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M=4cm,当点C、D运动了2s,此时AC=   ,DM=   ;(直接填空)
    (2)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3)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2AC,则AM=   (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



    25.如图,∠AOB=120°,射线OC从OA开始,绕点O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速度为每分钟20°;射线OD从OB开始,绕点O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速度为每分钟5°,OC和OD同时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0≤t≤15).
    (1)当t为何值时,射线OC与OD重合;
    (2)当t为何值时,∠COD=90°;
    (3)试探索:在射线OC与OD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射线OC,OB与OD中的某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所夹角的角平分线?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题意的t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已知x=﹣3是关于x的方程(k+3)x+2=3x﹣2k的解.
    (1)求k的值;
    (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6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且BC=kAC,若点D是AC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
    (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从点A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从点B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2QD?



    27.如图①,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N=   ;(直接写出结果)
    (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
    (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分析】
    根据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判断②;根据一平面去截n棱柱,截面最多是(n+2)边形判断④;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⑤①;根据正方体有六个面,从P到C,可以走“前+上、前+右、左+上、左+后、下+右、下+后”这六处组合的面,这其中任何一个组合的两个面展开均是相同的长方形,而P到C的最短路线是这个长方形的对角线,判断③.
    【详解】
    解:(1)AB、BC、AC均是相同正方形的对角线,故AB=BC=AC,△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②错误;
    (2)用一平面去截n棱柱,截面最多是(n+2)边形,正方体是四棱柱,所以截面最多是六边形,④错误;
    (3)正方体的展开图只有11种,⑤正确;
    (4)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六个小正方形均是一连一关系,即必须是5条边相连,正方体有12条棱,所以要剪12-5=7条棱,才能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①正确;
    (5)正方体有六个面,P点属于“前、左、下面”这三个面,所以从P到C,可以走“前+上、前+右、左+上、左+后、下+右、下+后”这六处组合的面,这其中任何一个组合的两个面展开均是相同的长方形,而P到C的最短路线是这个长方形的对角线,这些对角线均相等,故从P到C的最短路线有6条;③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是①⑤,
    故选B
    【点拨】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初中数学中的典型题型“多结论题型”,判别时方法:①容易判别的先判别,无需按顺序解答;②注意部分结论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性.
    2.A
    【分析】
    先根据每个刻度间的角度确定12点或6点的位置,即可确定此时的时间.
    【详解】
    解:由图知:时针转动了4小格,每一小格代表: ,
    即时针转了24°,
    ∵分针每转动1°,时针转动 ,由此知:
    分针转动: ,
    由每一大格对应30°知: ,
    即分针走了9大格,3个小格,从而确定12点位置:

    由此确定此时是10点53分;
    故答案为:A.
    【点拨】此题考查角度的计算,根据指针的位置确定12点是关键.
    3.B
    【分析】
    由于B选项中的结论是,而,因此只要判断和是否相等即可,根据,而,因此得到,由此得出B选项错误.
    【详解】
    解:以O为顶点的角有个,
    所以A选项正确;

    ,
    ,即 ,

    所以B选项错误;
    由中点定义可得:,,


    ,

    ,

    所以C选项正确;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
    ,

    ,

    ,


    ,

    ,
    所以D选项正确,

    所以不正确的只有B,
    故选:B.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角和线段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正确判断角以及不同的角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能明确中点的定义,并能正确地进行线段之间的关系转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几何运算的能力.
    4.A
    【分析】
    根据无盖可知底面M没有对面,再根据图形粗线的位置,可知底面的正方形位于底面与侧面的从左边数第2个正方形下边,然后根据选项选择即可.
    【详解】
    ∵正方体纸盒无盖,
    ∴底面M没有对面,
    ∵沿图中的粗线将其剪开展成平面图形,
    ∴底面与侧面的从左边数第2个正方形相连,根据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可知,只有A选项图形符合.
    故选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
    5.D
    【分析】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转动较小角度的平分时,;当转动较大角度的平分时,;分别依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的值.
    【详解】
    解: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平分时,,

    即,
    解得;
    ②如图平分时,,

    即,
    解得.
    综上所述,当平分时,的值为2.5或32.5.
    故选:.
    【点拨】本题考查角的动态问题,理解题意并分析每个运动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6.A
    【分析】
    利用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1=∠BEF=117°,
    ∵∠FEG=90°,
    ∴∠2=117°﹣90°=27°,
    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7.D
    【分析】
    设OB=3x,依次表示出BP、OA、AP、AB的长度,折叠后从点B处剪开得到AB段为2x,OB=3x,BP=5x,即可得到比值.
    【详解】
    设OB=3x,则BP=7x,
    ∴OP=OB+BP=10x,
    ∵,
    ∴OA=4x,AP=6x,
    ∴AB=OA-OB=x,
    将折向,使得重叠在上,再从点重叠处一起剪开,
    得到的三段分别为:2x、3x、5x,
    故选:D.
    【点拨】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计算,设未知数分别表示各段的长度使分析更加简单,注意折叠后AB段的长度应是原AB段的2倍,由此计算即可.
    8.D
    【分析】
    由于点B的位置以及a、b的大小没有确定,故应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由于点B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四种情况讨论:
    ①当a>b且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

    ∵AC=a,BC=b,∴AB=AC+BC=a+b.
    ∵点M是AB的中点,∴AMAB=,
    ∴MC=AC﹣AM==.
    ②当a>b且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C=a,BC=b,∴AB=AC-BC=a-b.
    ∵点M是AB的中点,∴AMAB=,
    ∴MC=AC﹣AM==.
    ③当a<b且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3.

    ∵AC=a,BC=b,∴AB=AC+BC=a+b.
    ∵点M是AB的中点,∴AMAB=,
    ∴MC=AM﹣AC==.
    ④当a<b且点C在线段AB的方向延长线上时,如图4.

    ∵AC=a,BC=b,∴AB=BC-AC=b-a.
    ∵点M是AB的中点,∴AMAB=,
    ∴MC=AC+AM==.
    综上所述:MC的长为或(a>b)或(a<b),即MC的长为或.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中点的定义,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两点间的距离,掌握线段间的和差关系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9.D
    【分析】
    先把化成分,再把化成秒,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
    =,
    ∴8.32°=,
    故选:D.
    【点拨】此题考查度、分、秒间的换算,1度=60分,1分=60秒.
    10.D
    【分析】
    根据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可得AM=MD,CN=BN.
    由①知,当AD=BM,可得AM=BD,故而得到AM=MD=DB,即AB=3BD;
    由②知,当AC=BD时,可得到MC=DN,又AM=MD,CN=BN,可解得AM=BN;
    由③知,AC-BD=AM+MC-BN-DN=(MC-DN)+(AM-BN)=(MC-DN)+(MD-CN)=2(MC-DN);
    由④知,AB-CD=AC+BD=AM+MC+DN+NB=MD+MC+DN+CN=MD+DN+MC+CN=2MN
    逐一分析,继而得到最终选项.
    【详解】
    解:∵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
    ∴AM=MD,CN=NB.
    ①∵AD=BM,
    ∴AM+MD=MD+BD,
    ∴AM=BD.
    ∵AM=MD,AB=AM+MD+DB,
    ∴AB=3BD.
    ②∵AC=BD,
    ∴AM+MC=BN+DN.
    ∵AM=MD,CN=NB,
    ∴MD+MC=CN+DN,
    ∴MC+CD+MC=CD+DN+DN,
    ∴MC=DN,
    ∴AM=BN.
    ③AC-BD=AM+MC-BN-DN=(MC-DN)+(AM-BN)=(MC-DN)+(MD-CN)=2(MC-DN);
    ④AB-CD=AC+BD=AM+MC+DN+NB=MD+MC+DN+CN=MD+DN+MC+CN=2MN.
    综上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线段长短比较与计算,以及线段中点的应用.
    11.A
    【分析】
    根据,分别为的中点,求出的长度,再由的长度求出的长度,找到的规律即可求出的值.
    【详解】
    解:∵,分别为的中点,
    ∴,
    ∵分别为的中点,
    ∴,
    根据规律得到,
    ∴,故选A.
    【点拨】本题是对线段规律性问题的考查,准确根据题意找出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相对较难.
    12.或
    【分析】
    由题意,分两种情况讨论,当平分时,当平分时作出图形,分别画出对应图,对比开始时刻的角度,通过角度的加减计算即可.
    【详解】
    平分,



    以每秒的速度绕点O逆时针旋转,以每秒的速度点O顺时针旋转,
    ①如图1中,当平分时,


    解得

    ②如图2,当平分时,







    解得





    故答案为:或
    【点拨】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直的定义,通过旋转的速度和时间可得旋转的角度,对比旋转之前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13.或8
    【分析】
    根据题意,得;分、、三种情况分析,分别列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动点P从点A出发,以的速度沿向点B匀速运动
    ∴点P到达终点时,用时为:
    ∵点P,Q同时出发,点P速度点Q速度,且当其中点P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

    如图,Q为线段的“好点”

    ∵点Q从点B出发,以的速度沿向点A匀速运动
    ∴,则
    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分析;
    当时,


    ∴符合题意;
    当是,


    ∴不符合题意;
    当时,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或8.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和线段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线段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
    14.(1)4;6;(2)8;12;(3)6;12;(4)30;12.
    【分析】
    (1)根据面数×每面的边数÷每个顶点处的棱数可求点数,用顶点数×每个顶点的棱数÷2即可的棱数;
    (2)用正六面体有六个面×每个面四条棱÷每个顶点处有三条棱可得正六面体共8个顶点,用8个顶点数×每个顶点处有3条棱÷2正六面体共有=12条棱;
    (3)正八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用八个面×每个面有三棱÷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它共有6个顶点,利用顶点数×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2可得正八面体12条棱;
    (4)正20面体每个面都是正n(n≥3)边形,每个顶点处有m(m≥3)条棱,则共有20n÷2=10n条梭,有20n÷m=个顶点.欧拉定理得到方程:+20﹣10n=2,且m,n均为正整数,可求m=,变形:求正整数解即可.
    【详解】
    解:(1)如图1,正四面体又四个面,每个面有三条边,每个顶点处有三条棱,
    共有4×3÷3=4个顶点,
    共有4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3条棱,每两点重复一条,
    正四面体共有4×3÷2=6条棱.
    故答案为4;6;
    (2)如图2,正六面体有六个面,每个面四条棱,每个顶点处有三条棱,
    共有6×4÷3=8个顶点,
    正六面体共8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3条棱,每两点重复一条,
    正六面体共有8×3÷2=12条棱.
    故答案为:8;12;
    (3)如图3正八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有八个面,每个面有三棱,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
    共有8×3÷4=6个顶点,
    它共有6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四条棱,6×4÷2=12条棱.
    故答案为:6;12;
    (4)正20面体每个面都是正n(n≥3)边形,每个顶点处有m(m≥3)条棱,则共有20n÷2=10n条棱,有20n÷m=个顶点.欧拉定理得到方程:+20﹣10n=2,且m,n均为正整数,
    去掉分母后:20n+20m﹣10nm=2m,
    将n看作常数移项:20m﹣10nm﹣2m=﹣20n,
    合并同类项:(18﹣10n)m=﹣20n,
    化系数为1:m=,
    变形:,
    =,
    =,
    =,
    =.
    分析:m(m≥3),n(n≥3)均为正整数,所以是正整数,所以n=3,m=5,即10n=30,.
    正20面体共有30条棱;12个顶点.
    故答案为:30;12.
    【点拨】本题考查正多面体的面数顶点数与棱数之间关系,掌握欧拉定理是解题关键.
    15.β或β
    【详解】
    解:如图1,∵∠AOB=β,OC是∠AOB的平分线,
    ∴∠COB=β,
    ∵∠BOD=∠COD,
    ∴∠BOD=∠COB=β,∠COD=β,
    ∵OE平分∠COD,
    ∴∠EOD=∠COD=β,
    ∠BOE=β+β=β;
    如图2,∵∠AOB=β,OC是∠AOB的平分线,
    ∴∠COB=β,
    ∵∠BOD=∠COD,
    ∴∠BOD=∠COB=β,∠COD=β,
    ∵OE平分∠COD,
    ∴∠EOD=∠COD=β,
    ∠BOE=β-β=β;
    故答案为:β或β

    【点拨】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解题关键是画出正确图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准确进行计算.
    16.10
    【分析】
    根据题意,将三角形和四边形移动位置,即可得到长方形MNPQ;再根据正方形纸片ABCD边长为2,通过计算即可得到长方形MNPQ的边长,从而完成求解.
    【详解】
    ∵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如下图,将三角形和四边形移动位置,即可得到长方形MNPQ;

    ∵正方形纸片ABCD边长为2
    结合题意,得,

    ∴长方形MNPQ的周长
    故答案为:10.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面图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
    17.
    【分析】
    根据题意找出规律,,,…,,求出的长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解:∵A表示的数是,

    ∵是AO的中点,
    ∴,
    同理,,…,,
    ∴,
    ∵在负半轴,
    ∴点所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是:.
    【点拨】本题考查找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数轴上中点的性质找出点表示的数的规律.
    18.或.
    【分析】
    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求解,再利用圆柱体侧面积求法得出答案.
    【详解】
    若以为轴,旋转一周,
    则为半径,
    所以,
    若以为轴,旋转一周,
    则为半径,
    所以,
    故答案为或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面动成体,关键是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和侧面积计算公式.
    19.38°
    【分析】
    如下图,设∠MCD=x°,∠MAD=y°,利用△MAE和△MFC内角和得到关于x、y和∠M的方程,可求解出∠M.
    【详解】
    如下图,设∠MCD=x°,∠MAD=y°

    ∵AM、CM平分∠BAD和∠BCD
    ∴∠BAF=y°,∠MCF=x°
    ∵∠B=34°,∠D=42°
    ∴在△ABF中,∠BFA=180°-34°-y°=146°-y°
    在△CED中,∠CED=180°-42°-x°=138°-x°
    ∴∠CFM=∠AFB=146°-y°,∠AEM=∠CED=138°-x°
    ∴在△AME中,y°+∠M+138°-x°=180°
    在△FMC中,x°+146°-y°+∠M=180°
    约掉x、y得,∠M=38°
    故答案为:38°
    【点拨】本题考查角度的推导,解题关键是采取方程思想,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出关于x、y和∠M的方程.
    20.、
    【分析】
    分射线OC在∠AOB的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
    解:如图1,

    当射线OC在∠AOB的内部时,设∠AOC=5x,∠BOC=4x,
    ∵∠AOB=∠AOC+∠BOC=18°,
    ∴,
    解得:∠AOC=10°,
    如图2,

    当射线OC在∠AOB的外部时,设∠AOC=5x,∠BOC=4x,
    ∵∠AOC=∠AOB+∠BOC,又∠AOB=18°,

    解得:∠AOC=90°,
    故答案为:10°或90°.
    【点拨】本题考查了几何图形中角的计算.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21.4或5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在第t秒时,射线OA转过的角度为40°t,射线OB转过的角度为20°t,然后按照OA、OB、OC三条射线构成相等的角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OA平分∠BOC;②当OC平分∠AOB;③当OB平分∠AOC,分别列方程即可求出t的值.
    【详解】
    解:根据题意,在第t秒时,射线OA转过的角度为40°t,射线OB转过的角度为20°t,
    ①当OA,OB转到OA′,OB′的位置时,如图①所示,∠A′OC=∠A′OB′,

    ∵∠A′OC=180°-40°t,∠A′OB′=∠AOA′-∠AOB-∠BOB′=40°t-60°-20°t=20°t-60°,
    ∴180°-40°t =20°t-60°,
    即t=4;
    ②当OA,OB转到OA′,OB′的位置时,如图②所示,∠A′OC=∠B′OC,

    ∵∠A′OC=40°t-180°,∠B′OC=180°-∠AOB-∠BOB′=180°-60°-20°t=120°-20°t,
    ∴40°t-180°=120°-20°t,
    即t=5;
    ③当OA,OB转到OA′,OB′的位置时,如图③,∠B′OC=∠A′OB′,

    ∵∠B′OC=20°t-120°,∠A′OB′=∠A′OC=(180°-∠AOA′)=[180°-(360°-40°t)]=20°t-90°,
    ∴20°t-120°=20°t-90°,此时方程不成立.
    综上所述:t的值为4或5.
    故答案:4或5.
    【点拨】题主要考查角的和、差关系,难点是找出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需要结合图形来计算,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动手操作,在旋转的过程中得到不变的量.
    22.(1)∠BOC、∠AOD(2)对顶角相等,160(3)26°
    【详解】
    试题分析:(1)根据互余两角和为90°,结合图形找出即可;
    (2)从图形中可知∠AOC和∠DOB为对顶角,直接可求解;
    (3)根据角平分线可求∠AOD的度数,然后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可求解.
    试题解析:(1)图中∠AOF的余角是∠BOC、∠AOD(把符合条件的角都填出来);
    (2)如果∠AOC=16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BOD=160度;
    (3)∵OE平分∠AOD,
    ∴∠AOD=2∠1=64°,
    ∴∠2=∠AOD=64°,∠3=90°﹣64°=26°.
    23.(1)a=15,b=4.5;(2)1.5.
    【分析】
    (1)由,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推出a、b的值;
    (2)根据(1)所推出的结论,即可推出AB和CE的长度,根据C为线段AB的中点AC=7.5,然后由AE=AC+CE,即可推出AE的长度,由D为AE的中点,即可推出DE的长度,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出CD的长度.
    【详解】
    (1)∵,
    ∴=0,=0,
    ∵a、b均为非负数,
    ∴a=15,b=4.5,
    (2)∵点C为线段AB的中点,AB=15,
    ∴,
    ∵CE=4.5,
    ∴AE=AC+CE=12,
    ∵点D为线段AE的中点,
    ∴DE=AE=6,
    ∴CD=DE−CE=6−4.5=1.5.
    【点拨】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平方和线段的和差.能通过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是解决(1)的关键;(2)能利用线段的和差,用已知线段去表示所求线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4.(1)2,4;(2)6 cm;(3)4;(4)或1.
    【分析】
    (1)先求出CM、BD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2)先求出BD与CM的关系,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3)根据已知得MB=2AM,然后根据AM+BM=AB,代入即可求解;
    (4)分点N在线段AB上和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再分别根据线段的和差倍分即可得.
    【详解】
    (1)根据题意知,CM=2cm,BD=4cm,
    ∵AB=12cm,AM=4cm,
    ∴BM=8cm,
    ∴AC=AM﹣CM=2cm,DM=BM﹣BD=4cm,
    故答案为:2cm,4cm;
    (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
    ∵AB=12 cm,CM=2 cm,BD=4 cm
    ∴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
    (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
    ∴BD+MD=2(MC+AC),即MB=2AM,
    ∵AM+BM=AB,
    ∴AM+2AM=AB,
    ∴AM=AB=4,
    故答案为:4;
    (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

    ∵AN﹣BN=MN,
    又∵AN﹣AM=MN
    ∴BN=AM=4
    ∴MN=AB﹣AM﹣BN=12﹣4﹣4=4
    ∴;
    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N﹣BN=MN,
    又∵AN﹣BN=AB
    ∴MN=AB=12
    ∴;
    综上所述或1
    故答案为或1.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上的动点问题,线段的和差,较难的是题(4),依据题意,正确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
    25.(1)t=8min时,射线OC与OD重合;
    (2)当t=2min或t=14min时,射线OC⊥OD;
    (3)存在,详见解析.
    【分析】
    (1)当OC与OD重合时,根据角度关系可知∠AOC=∠AOB+∠BOD,利用题中射线的旋转速度,由角度=时间×旋转速度,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到射线OC与OD重合时的时间t;
    (2)当∠COD=90°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当OC位于OD的右边时:∠BOD+120°=∠AOC+90°;当OC位于OD左边时:∠AOC-90°-120°=∠BOD,列出对应的方程,求解即可;
    (3)分三种情况来考虑,当OB为角平分线时:120°-∠AOC=∠BOD;当OC为角平分线时:∠AOC-120°=∠BOD;当OD为角平分线时:∠AOC-120°=2∠BOD,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由题意得,20t=5t+120°,解得t=8,
    即当t=8分钟时,射线OC与OD重合;
    (2)当OC位于OD的右边时:∠BOD+120°=∠AOC+90°,则可得5t+120°=20t+90°,解得t=2分钟;
    当OC位于OD左边时:∠AOC-90°-120°=∠BOD,则可得20t-90°-120°=5t,解得t=14分钟;
    故当t=2或14分钟时,∠COD=90°;
    (3)存在.
    当OB为角平分线时:120°-∠AOC=∠BOD,则可得120°-20t=5t,解得t=4.8分钟;
    当OC为角平分线时:∠AOC-120°=∠BOD,则可得20t-120°=×5t,解得t=分钟;
    当OD为角平分线时:∠AOC-120°=2∠BOD,则可得20t -120°=2×5t,解得t=12分钟.
    故当t=4.8或或12分钟时,射线OC,OB与OD中的某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所夹角的角平分线.
    【点拨】本题由角的边的旋转考查了角的和差运算,注意运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多可能性.
    26.(1)2;(2)1cm;(3)秒或秒
    【分析】
    (1)将x=﹣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为线段AB上靠近A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
    (3)求出D和B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秒后有PD=2QD,用x表示P和Q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在PQ之间时,②当点Q在PD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
    【详解】
    (1)把x=﹣3代入方程(k+3)x+2=3x﹣2k得:﹣3(k+3)+2=﹣9﹣2k,
    解得:k=2;
    故k=2;
    (2)当C在线段AB上时,如图,


    当k=2时,BC=2AC,AB=6cm,
    ∴AC=2cm,BC=4cm,
    ∵D为AC的中点,
    ∴CD=AC=1cm.
    即线段CD的长为1cm;
    (3)在(2)的条件下,∵点A所表示的数为﹣2,AD=CD=1,AB=6,
    ∴D点表示的数为﹣1,B点表示的数为4.
    设经过x秒时,有PD=2QD,则此时P与Q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4﹣4x.
    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D在PQ之间时,
    ∵PD=2QD,
    ∴,解得x=
    ②当点Q在PD之间时,
    ∵PD=2QD,
    ∴,解得x=.
    答:当时间为或秒时,有PD=2QD.
    【点拨】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
    27.(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
    【解析】
    整体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1)如图②,∠AOC=120°,
    ∴∠BOC=180°﹣120°=60°,
    又∵OM平分∠BOC,
    ∴∠BOM=30°,
    又∵∠NOM=90°,
    ∴∠BOM=90°﹣30°=60°,
    故答案为60°;
    (2)如图③,∵∠AOP=∠BOM=60°,∠AOC=120°,
    ∴∠AOP=∠AOC,
    ∴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
    (3)如图④,∵∠AOC=120°,
    ∴∠AON=120°﹣∠NOC,
    ∵∠MON=90°,
    ∴∠AON=90°﹣∠AOM,
    ∴120°﹣∠NOC=90°﹣∠AOM,
    即∠NOC﹣∠AOM=30°.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