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后测评
展开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2022秋福建福清期中)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又与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交流互融,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独立发展 C.类型单一 D.多元一体
2.(2022秋北京石景山期末)有学者说,在商周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多 B.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3.(2022秋江苏仪征期中)如图是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宅兹中国”被认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由来。该青铜器最有可能采用的铸造方法是( )
A.雕刻铸造法 B.灌钢法 C.压铸铸造法 D.泥范铸造法
4.(2022秋山东招远期末)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为三层花式,第一层是几何纹,第二层主要是兽面纹,第三层主要是利用立体突起的纹饰进行装饰,如圆雕的兽首等。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种类十分丰富 B.体现等级的差异
C.制作工艺精湛 D.是国家权力象征
5.(2022秋广西梧州十一中期中)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指的是( )
A.四羊方尊 B.毛公鼎 C.司母戊鼎 D.利簋
6.(2022四川广安中考)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7.(2022秋河南南乐期中)甲骨文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有“一片甲骨惊天下”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甲骨文( )
A.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B.是字母文字的起源
C.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D.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西周的社会状况
8.(2022秋北京二中期末)殷墟出土的文物对人们识别甲骨文提供了一些帮助。通过以下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 )
A.甲骨文是刻写在青铜器、陶器上的文字
B.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仅仅涉及祭祀和饮食
C.象形是甲骨文使用的重要造字方法之一
D.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
9.甲骨文往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下表中的甲骨文反映了( )
甲骨文 | 现代汉字 | 意思 |
祖 | 高高的神主牌竖立在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 |
宗 | 高大的屋子中央,竖立着祖宗的神牌,这是宗庙 |
A.祭祀活动 B.军事行动 C.等级观念 D.生产方式
10.(2022湖南湘潭中考)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二、非选择题
11.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走进展馆,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展馆一】甲骨文的发现与创制
(1)如图是甲骨文“男”的写法。东汉《说文解字》的注释是“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文字使用的是哪一种造字方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展馆二】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状况
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2)据材料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展馆三】甲骨文的研究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近代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甲骨文研究的学术价值。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D 根据“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由材料“又与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交流互融,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是一体的,故D项符合题意。
2.答案 D 根据材料“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故选D。
3.答案 D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4.答案 C 根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为三层花式”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精湛。
5.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指的是司母戊鼎。
6.答案 A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因发掘出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7.答案 C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此有“一片甲骨惊天下”的说法。
8.答案 C 题干材料说明象形是甲骨文使用的重要造字方法之一。
9.答案 A 根据表中甲骨文祖、宗及意思解释可知,表中的甲骨文反映了人们的祭祀活动,和军事行动、等级观念、生产方式无关。
10.答案 C 观察汉字“中国”的演变过程,汉字“中国”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其演变历程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11.答案 (1)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从田”“从力”是指在田间出力。
(2)实行王位世袭制;宗法制雏形出现;存在等级差异;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王室与贵族之间有联姻;存在各种礼仪;等。
(3)甲骨文的发现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解析 (1)观察题干图片,由甲骨文“男”字的写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使用的是会意的造字方法,因为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从田”“从力”是指在田间出力。(2)根据材料分析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0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0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