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打包53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0章世界地理第1节世界热点地区教师用书
展开
第一节 世界热点地区
热点地区1 东南亚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20°N、100°E、110°E、120°E经线,观察其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写出图中字母和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中南半岛,B 马来半岛,C海南岛,D苏门答腊岛,E加里曼丹岛,F新几内亚岛,G爪哇岛,H菲律宾群岛,①北部湾,②泰国湾,③南海,④安达曼海,⑤太平洋,⑥爪哇海,⑦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项目
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
气候湿热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复杂
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平原分布于下游及沿海地区
植被茂密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河流众多
河流短促
自北往南流,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矿产丰富
锡、石油等资源丰富
锡、镍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中南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马来群岛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华人和华侨众多
城市
主要集中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区
产业
工业:以加工型低端产业为主,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农业: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
交通
海运便利,其中马六甲海峡是重要运输通道;重要铁路运输网络有泛亚铁路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运用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东南亚气候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东南亚气候的成因及特征。
气候
成因及特征分析
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全年高温;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雨季:每年5月至10月,受因气压带、风带移动而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旱季:11月至次年4月,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
(2)气候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河
流的
影响
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对植
被的
影响
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季雨林景观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对农
业的影响
热量充足,水源丰富,作物全年皆可种植与生长
旱季水量不足,雨季种植,旱季收获;旱涝灾害频繁
2.综合各要素分析中南半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我国与东南亚部分地区地形图及琅勃拉邦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要求。
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2)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3)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琅勃拉邦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1月、2月气温相对较低;
②老挝经济发展状况: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调动和运用知识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涝灾害频发;东南亚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灾害多发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农产品条件分析:“多种”——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优质”——质量好,环境污染少,农作物品质优良;农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人地协调观
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我的解答】
答案:(1)发展边境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培养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
(2)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
(3)处于旱季,降水相对少,气温相对低,湿度适宜,灾害相对少,出行安全。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梅州模拟)罗维亚纳潟湖地处所罗门群岛,由沙坝与外海相隔。19世纪潟湖上独木舟广泛分布,每年有段时间潟湖中所有独木舟停航。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独木舟逐渐减少。图1示意罗维亚纳潟湖位置,图2为20世纪初期罗维亚纳潟湖独木舟的老照片。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推测19世纪罗维亚纳潟湖的小型独木舟主要用于( )
①获取水源 ②捕捞鲜鱼 ③交通运输 ④军事防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罗维亚纳潟湖区域采用小型独木舟运输的主要原因是独木舟( )
A.制作可就地取材 B.运输连续性强
C.可达范围广 D.行驶阻力小
3.下列关于罗维亚纳潟湖区域每年独木舟停航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停航时间固定 B.停航单次时间较长
C.停航时独木舟易受损毁 D.停航次数逐年降低
1.C 2.A 3.C 解析:第1题,该岛地处热带海域,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量大,无须从潟湖获取水源,且潟湖湖水盐度较高;潟湖营养盐类物质聚集,渔业资源丰富;潟湖阻隔了交通,使用独木舟便于交通运输;小型独木舟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弱。第2题,独木舟易受天气条件影响,易停航,运输连续性差;独木舟无法远距离外海航行,可达范围小;与现代工艺制作的船舶相比,粗放制作的独木舟行驶阻力大;该地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茂密,可就地取材制作独木舟。第3题,停航最有可能是因为热带气旋,其每年发生的时间不固定,单次时间较短;风暴会对独木舟造成损毁;热带气旋发生的频次不会逐年降低。
热点地区2 西亚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观察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30°E、50°E穿过的地区,30°E、40°N的交点,30°N、50°E的交点。
(2)海陆位置定位。
国家
①土耳其,②伊朗,③阿富汗,④沙特阿拉伯,⑤巴基斯坦
水域
⑥里海,⑦黑海,⑧地中海,⑨红海,⑩阿拉伯海,⑪波斯湾
海峡和河流
a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与地中海,是亚欧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b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波斯湾和阿拉伯海;c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亚非两洲分界线;e底格里斯河,f幼发拉底河;g曼德海峡,沟通红海和阿拉伯海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位置
两洋三洲五海交界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气候
多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
地形
以高原为主,沙漠广布,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
植被
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少;典型植物是枣椰树
水文
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大,地表径流贫乏,河流短小、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河网稀疏
资源
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以白色人种为主,多民族聚居,半数以上是阿拉伯人
宗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大宗教发源地
产业
农业: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工业: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落后
交通
东西方交通要道,海上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综合分析西亚地区虽然临海但气候干热的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分析
大气
1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干旱少雨。北部受西风影响范围小,降水较少
环流
7月,本区受从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较少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度地区,故气温高
海陆分布
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阿拉伯半岛虽西临红海,但红海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小
地形
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2.探究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1)石油形成: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形成石油。石油多形成在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
(2)条件分析。
①生物条件:在地质史上,西亚和北非地区因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
②地质条件:西亚地处地壳下沉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湖盆及大陆架。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下图)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位置:纬度位置——副热带地区,全年高温;海陆位置——东西临海,西北靠近地中海,交通便利;
②甲、乙信息:乙地临海,且石油资源丰富;甲地位于西北部,较偏远,人烟稀少,有铁路和输油管道与乙地相连
调动和运用知识
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从原料、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科技、环境等角度分析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①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成本、资金、市场与交通等方面分析;
②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主要从气候、水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区域认知
甲地和乙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我的解答】
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且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卡塔尔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上,南面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卢赛尔体育场“金色之碗”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该体育场由我国企业承建,“金色之碗”设计为椰枣状,体现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下图示意建设中的卢赛尔体育场。据此完成1~2题。
1. “金色之碗”建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资金不足 B.技术落后
C.地质复杂 D.水源短缺
2. 推测椰枣的生长习性为( )
A.耐旱涝 B.耐盐碱
C.耐台风 D.耐低温
1.D 2.B 解析:第1题,卡塔尔是西亚重要的石油产出国,经济条件好,建设体育场资金充足,A错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B错误;卡塔尔位于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地质条件好,C错误;该国位于热带沙漠地区,施工建设以及工人施工对淡水需求量大,可能面临水资源不足的困难,D正确。第2题,卡塔尔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高,没有洪涝灾害,所以椰枣耐干旱、耐高温,但不耐洪涝,A、D错误;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靠近海边,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可以推断椰枣耐盐碱,B正确;卡塔尔位于西亚地区,不受台风影响,C错误。
热点地区3 非洲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20°W、0°、20°E、40°E等经线,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在图中查找: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几内亚湾、直布罗陀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岛、乞力马扎罗山、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气候
热带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地形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植被
以热带荒漠、热带草原为主
水文
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湖泊多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带
资源
矿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压力大;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南部以黑色人种为主
产业
采矿业、畜牧业
经济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图示分析非洲气候成因及特征
2.综合分析撒哈拉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的原因
因素
具体分析
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
风带
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大陆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海陆
轮廓
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小
洋流
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地形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3.图像归纳非洲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2021·浙江6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2为图1 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图1
图2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________河,以下河段支流多________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区域定位:西经8°~16°,北纬8°~16°;大西洋——非洲西部地区;
②河流信息: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③矿产信息:矿产资源丰富,有铝土、铁和金等矿产资源——海运出口
调动和运用知识
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矿产资源适合铁路运输,矿产资源产地与港口有铁路相连,图示地区河流下游径流量小,多为时令河,所以不适合水路运输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巴马科位于①河上游,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达喀尔年降水量较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河流有断流现象,说明①河丁城上游支流多常年河,下游多季节性时令河;两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河流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巴马科纬度较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雨季较长,河流下游地区纬度较高,雨季较短
综合思维
气候湿润、炎热的地区,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甲、乙、丙三地纬度较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由甲至丙,降水量逐渐增加,植被生产力逐渐增加,土壤厚度逐渐增加
【我的解答】
答案:(1)常年 时令 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
(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合肥模拟)撒哈拉沙漠极度干旱,局部区域白天的温度可达70 ℃,晚上的温度可达-40 ℃,环境恶劣,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位置及其南缘规划的绿化带。据此完成1~3题。
1.与撒哈拉沙漠极度干旱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受气压带、风带影响
②地形阻挡湿润气流
③沿岸洋流增温,加剧水汽蒸发
④人类对沙漠植被的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撒哈拉沙漠生态环境较为稳定,主要原因是( )
A.炎热干燥,气候稳定
B.物种类型多,自我调节能力强
C.人类活动的强度稳定
D.全球变暖,环境得到改善
3.撒哈拉沙漠绿化带大面积规划在其南缘,主要是因为南缘( )
A.人口稀少,搬迁投入较少
B.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
C.人口素质高,环保意识强
D.靠近热带草原带,水热条件较好
1.A 2.A 3.D 解析:第1题,北回归线贯穿撒哈拉沙漠,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加之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部更加干燥;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使其降水更加稀少;撒哈拉沙漠西侧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该地区人口稀疏,人类对沙漠植被的破坏影响有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故选A。第2题,撒哈拉沙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炎热干燥,气候稳定,能够在该地区生存的动植物都适应了沙漠的环境,沙漠环境和生物数量、种类较为稳定,所以生态环境较为稳定。当地物种类型多少,人类活动的强度不稳定,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有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3题,撒哈拉沙漠南缘靠近热带草原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好,适合绿化带的建设,且在其南缘建设绿化带能够阻挡撒哈拉沙漠向南扩张。D正确。位于沙漠边缘,一般不会吸引人口迁入;该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素质较低。ABC错误。故选D。
热点地区4 欧洲西部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在图中标注经纬线度数,并观察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西临A大西洋,南临B地中海,北临北冰洋。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C波罗的海,D北海,E斯堪的纳维亚半岛,F伊比利亚半岛,G亚平宁半岛,H巴尔干半岛。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气候
海洋性突出。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西渐变明显,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年温差逐渐增大,大陆性增强
地形
以平原、山地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
植被
大部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南部地中海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水文
河网密,水量大,长河少,水流平稳(缓慢),水能蕴藏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小,航运价值大,水运发达;湖泊多分布于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南北两侧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是世界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区。人口约5亿,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该地区也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有些国家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
产业
农牧业: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
工业地位: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制造业为主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综合分析欧洲西部水系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1)水系特征。
特征
原因分析
河网密布
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
地形:地势低平,有利于河流发育
多数
河流
流程
较短
①海陆轮廓限制:大陆轮廓曲折,便于河流入海,故流程短。
②地形阻挡:多山岭阻挡,不利于长河的形成。只有东欧平原的河流流程相对较长
(2)水文特征。
特征
原因分析
水量充沛
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
无结冰期
最低月均温高于0 ℃,无结冰期
无明显汛期
全年降水均匀,无明显汛期
落差小
地形平坦,河床(流)落差小,水流平稳,水能蕴藏量小
2.综合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1)河流本身:流域降水量丰沛,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而且水流平缓,便于航行;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2)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河流流速稳定。
(3)运河沟通:各河之间有运河相通,形成欧洲西部发达的内河运输网。
(4)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读芬兰简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芬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区域定位:东经20°~30°,北纬60°~70°;波罗的海——欧洲西北部地区;
②地形信息:北部以山脉为主;南部为平原,河湖密布
调动和运用知识
影响人口、农业分布因素——温度。图中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图中存在燕麦种植北界,说明北部地区基本不适合种植燕麦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芬兰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轻,木材加工业发达;气候湿润,草场质量好,且欧洲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故芬兰乳畜业发达
综合思维
燕麦种植北界空间差异——西部向北弯曲,说明西部热量条件较好;原因分析——据图中山脉、河流可判断,西部地形为平原,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热量条件好
【我的解答】(1)D (2)B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1~3题。
1.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全年湿润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2.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3.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在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
A.排出低地积水 B.碾磨谷物
C.压滚毛毡、造纸 D.发电供能
1.A 2.C 3.A 解析:第1题,木鞋虽然不太适合运动,但木鞋坚韧、成本低,具有防湿功能。荷兰是世界低地,气候湿润,而木鞋不畏湿气,这是荷兰人喜欢木鞋的主要原因。并且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材资源较为丰富,便于就地取材。第2题,荷兰地处欧洲西部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第3题,荷兰是世界低地,平均海拔较低,18世纪之前就遭受过多次水灾,但其地处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常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利用风车主要是不断的吸水、排水,保障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免受水患的威胁。同时利用风车也可以碾磨谷物、压滚毛毡、造纸等。
热点地区5 极地地区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一、南极地区
1.区域位置认知
观察图中经纬线,标注其度数。
2.海陆位置定位及其特征分析
纬度
位置
南极圈及其以南,距离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两洲之间为德雷克海峡
范围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包围
地形
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
自然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煤和铁的储量丰富;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生物资源丰富
中国科考站
D长城站,E中山站,F泰山站,G昆仑站
二、北极地区
1.区域位置认知
(1)观察图中经纬线,判断东经和西经,观察北极圈穿过的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被a北美洲、b欧洲、c亚洲三大洲包围,以e北冰洋为主体,包括沿岸的北美洲、欧洲、亚洲三大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如格陵兰岛。
2.区域特征认知
气候
温度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资源
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
中国科
考站
d黄河站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综合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1)纬度高:南极洲地处高纬度,加之地表冰雪覆盖,反射率大,一年之内地面接收太阳光热少,造成严寒。
(2)海拔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冰层,加剧了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3)气压高:酷寒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逆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强大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的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
(4)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漂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可见,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的气候特征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南昌模拟)2021年9月28日,历经1.4万海里、79天的风浪考验,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也是我国首次利用“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如图)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海底科考应用。“探索4500”没有缆线与母船连接,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执行探测。据此完成1~2题。
1.与以往相比,此次利用“探索4500”对北极地区进行考察的优点有( )
①续航时间更长 ②经历海区昼长更长 ③准确度更高 ④工作范围更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水下机器人的布放和回收难以在一个相对固定区域内实现,其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 )
A.冰层厚度 B.海水温度的变化
C.风、水流 D.海水盐度的变化
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此次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4500”),“探索4500”没有缆线与母船连接,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执行探测,因此续航时间更长,准确度更高,工作范围也更大,但经历海区的昼长只与日期有关,北极科考时间基本一致,因此与是否利用机器人无关,②错误,①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母船会因为风、水流等相互作用发生位移,因此难以在一个相对固定区域布放和回收机器人,C项正确;母船必须破冰才能行走或布放、回收机器人,因此冰层厚度不影响其布放和回收机器人,A项错误;海水温度变化、盐度变化与机器人的布放和回收无关,不受温度变化和盐度变化的影响,B、D两项错误。故选C。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磷虾集中分布于南极洲附近的南极聚合带。这个聚合带位于55°S~80°S,海水温度为1.3~3 ℃,是由西风漂流与沿岸环流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两大洋流之间,出现了大漩涡,如威德尔海。南极磷虾聚集在这个海域,形成了南极洲的一大族群,为其他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南极磷虾数量巨大,且营养丰富,被称为“海上粮仓”。多年来,世界渔业大国一直在进行南极磷虾的商业捕捞活动。下图旗帜示意我国某企业在南极捕捞磷虾的位置,阴影示意磷虾集聚区。
(1)说明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船员在威德尔海海域捕捞作业面临的风险。
解析:第(1)题,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有关。自极地高压辐散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极地东风,极地东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形成南极沿岸环流。第(2)题,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与该海域的洋流有关,该海域内,有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流经,扰动底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前往捕食。第(3)题,船员在威德尔海海域捕捞作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洋流、冰山、海洋生物及暴风。
答案:(1)自极地高压辐散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极地东风(东南风),极地东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
(2)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流经,扰动底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前往捕食。
(3)南极沿岸寒流受南极半岛阻碍,形成大洋漩涡,洋面不稳定;南极大陆冰川崩塌入海,形成冰山,威胁作业船舶安全;大型海洋生物出没,对作业人员直接构成威胁;终年受极地东风控制,多暴风。
五十 世界热点地区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为10 909米。马里亚纳群岛由十几个岛屿组成,从最南端的关岛向北延伸约900千米,其形成与火山密切相关。塞班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面积仅次于关岛的第二大岛屿。读马里亚纳海沟及附近区域示意图,完成1~2 题。
1.从板块位置看,下图能正确表示“奋斗者”号坐底位置的是( )
A B C D
2.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1.C 2.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而形成的,A选项消亡边界,板块应相向运动;B为生长边界;C为消亡边界,板块运动方向正确;D为生长边界,板块应背向运动。第2题,根据马里亚纳海沟的位置,西部濒临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所以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鄂霍次克海为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季风环流显著。鄂霍次克海港口较多,夏季港区海雾弥漫,能见度差,不利于航运。下图为鄂霍次克海范围与主要港口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与夏季风相比,鄂霍次克海的冬季风( )
A.风向稳定,风力较弱 B.风力较大,势力较强
C.低温湿润,带来暴雪 D.饱含水汽,湿度较大
4.鄂霍次克海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带来空气对流运动
B.鄂霍次克海为面积广的陆间海
C.夏季鄂霍次克海水温较高
D.夏季风经过鄂霍次克海冷洋面
5.冬季风对鄂霍次克海航运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冬季风影响下,海上风急浪高
②寒潮频发,暴雪连绵
③寒暖流交汇,影响航向
④受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B 4.D 5.D 解析: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阐释鄂霍次克海季风环流显著的主要原因。 鄂霍次克海位于亚洲东北部,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季风气候。冬季,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且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季风风力大,势力强;夏季,陆地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风力与风向稳定,所以A错误,B正确;冬季风是由从陆地吹向海洋,与夏季风相比,冬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少,湿度小,CD错误。故选B。第4题,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夏季,相较于暖湿的夏季风而言,鄂霍次克海水温较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暖湿的夏季风受鄂霍次克海冷洋面作用,形成大雾,大气能见度差,阻碍海上交通,C错误,D正确;夏季风带来的空气流动是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是对流运动,A错误;鄂霍次克海为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B错误。故选D。第5题,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距离阿留申低压中心近,冬季风势力强,冬季风影响下,海上风急浪高,影响航行安全,①正确;冬季风寒潮频发,多大风雨雪天气,对航行的影响相较于海面结冰小得多,②错误;寒暖流交汇多海雾,不是冬季风带来的影响,相反还会吹散海雾,③错误;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南部海域出现大量浮冰,阻碍航运,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赣州二模)闪电是大气在强对流天气下的强烈放电现象,通常用闪电平均密度值来表示全年雷电活动的多少。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大陆东、西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平均密度。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大陆东、西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陆地轮廓 D.洋流
7.下列海上贸易航线中,受闪电活动威胁较大的是( )
A.纽约—伦敦
B.青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C.广州—孟买
D.上海—圣地亚哥
6.A 7.C 解析: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图中显示赤道附近大陆西部近海和南北纬大致23°-45°大陆东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密度高,赤道附近主要受到赤道低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而导致强对流天气,闪电活动强烈;而南北纬23°-45°之间大陆东岸海域主要受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气旋(包括飓风、温带气旋等)活动频繁,强对流天气较多,闪电活动密度较大,西部海岸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的影响,强对流天气少。综上所述,影响大陆东西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地形、 陆地轮廓、 洋流不会引起强对流天气,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选择A。第7题,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赤道附近大陆西部近海海域和南北纬23°-45°大陆东部近海海域闪电平均密度大。纽约-伦敦从大陆东部海域进入大陆西部近海海域,虽然纽约位于北纬40°东部近海海域,但向欧洲西部航行,海上航线威胁不大,故A不选;我国山东青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向高纬度航行,强对流天气逐渐减弱,闪电活动威胁逐渐减小,故B不选;广州到孟买由北纬23度附近,向低纬度方向航行,区间热带气旋活跃,闪电平均密度值较大,因此威胁也较大,故C正确;上海到智利,由大陆东岸海域,沿太平洋西海岸南行,经过大洋洲东岸赤道近海海域,闪电密度低,然后穿过太平洋,到达南美洲中纬度西岸,闪电密度也低,因此威胁较小,故D不选。答案选择C。
“船型屋”是苏拉威西岛望加锡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该地区干、湿季分明,鼠虫较多,某些月份火灾常发。下图分别为苏拉威西岛地形图和“船型屋”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船型屋”的建筑特点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挑屋面——采光防雨
B.底座架空——通风防潮
C.立柱光滑——防火防洪
D.竹子堆叠——防震防风
9.为保护“船型屋”免受火灾破坏,最应引起重视的月份是( )
A.2月 B.7月
C.9月 D.12月
8.B 9.C 解析: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拉威西岛降水较多,位于赤道附近,光照较强,全年高温。出挑屋面可以遮阳防雨,A错误;底座架空可以通风防潮,B正确;立柱光滑便于防鼠虫,C错误;这里处于赤道附近,风力小,竹子堆叠的屋顶架构稳定,抗震能力强;竹子重量较轻,可降低房屋倒塌带来的危害,但不是为了防风,D错误。故选B。第9题,该地地处低纬,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春季为旱季的后期,植物含水率低,空气干燥,易发生火灾,这里是南半球,9月为春季,因此为保护“船型屋”免受火灾破坏,最需关注的月份是9月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0.(2022·安康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为日本的粮食基地之一,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0%,人口密度约70人/千米2。北海道岛冬季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可达4米,导致多地交通瘫痪。该岛部分地区利用地热调节大棚内的温度,生产热带水果供应冬季市场。下图示意北海道岛等高线地形分布及该岛多年年均降雪量分布。
(1)指出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的分布特征。
(2)分析北海道岛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的主要原因。
(3)说明北海道岛种植热带水果的优势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从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分布图中可以直接看出,该岛降雪量整体上大致从西向东逐渐减少,西部降雪多,多为200—400毫米,东部降雪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日本海沿岸山地迎风坡地带降雪量较多,超过400毫米。第(2)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西北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的水汽,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由北海道岛等高线地形分布图中信息可知,北海道是一个岛屿,四面环海,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西部地势起伏大,来自日本海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气流上升,气温降低,形成降雪,雪量较大且降雪量变化较大;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导致降雪量增多。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岛屿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热资源丰富,可利用地热为大棚增温,热量充足,可节约成本;地热区遍布火山,地表多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冬季积雪量大,也可利用地热能融化积雪,然后利用融雪后的水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1)西部降雪多,东部降雪少;日本海一侧位于山地迎风坡,降雪较多;大致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或自东向西逐渐增加)。
(2)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西部地势起伏大,对水汽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变化差异大;经过日本海,水汽丰富;气候异常,导致降雪量增多。
(3)北海道岛地热资源丰富,可用地热调控大棚温室温度,热量充足;冬季降雪量大,水源充足;地表多火山灰,土壤肥沃。
热点地区1 东南亚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20°N、100°E、110°E、120°E经线,观察其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写出图中字母和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中南半岛,B 马来半岛,C海南岛,D苏门答腊岛,E加里曼丹岛,F新几内亚岛,G爪哇岛,H菲律宾群岛,①北部湾,②泰国湾,③南海,④安达曼海,⑤太平洋,⑥爪哇海,⑦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项目
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
气候湿热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复杂
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平原分布于下游及沿海地区
植被茂密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河流众多
河流短促
自北往南流,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矿产丰富
锡、石油等资源丰富
锡、镍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中南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马来群岛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华人和华侨众多
城市
主要集中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区
产业
工业:以加工型低端产业为主,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农业: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
交通
海运便利,其中马六甲海峡是重要运输通道;重要铁路运输网络有泛亚铁路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运用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东南亚气候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东南亚气候的成因及特征。
气候
成因及特征分析
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全年高温;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雨季:每年5月至10月,受因气压带、风带移动而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旱季:11月至次年4月,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
(2)气候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河
流的
影响
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对植
被的
影响
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季雨林景观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对农
业的影响
热量充足,水源丰富,作物全年皆可种植与生长
旱季水量不足,雨季种植,旱季收获;旱涝灾害频繁
2.综合各要素分析中南半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我国与东南亚部分地区地形图及琅勃拉邦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要求。
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2)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3)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琅勃拉邦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1月、2月气温相对较低;
②老挝经济发展状况: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调动和运用知识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涝灾害频发;东南亚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灾害多发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农产品条件分析:“多种”——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优质”——质量好,环境污染少,农作物品质优良;农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人地协调观
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我的解答】
答案:(1)发展边境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培养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
(2)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
(3)处于旱季,降水相对少,气温相对低,湿度适宜,灾害相对少,出行安全。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梅州模拟)罗维亚纳潟湖地处所罗门群岛,由沙坝与外海相隔。19世纪潟湖上独木舟广泛分布,每年有段时间潟湖中所有独木舟停航。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独木舟逐渐减少。图1示意罗维亚纳潟湖位置,图2为20世纪初期罗维亚纳潟湖独木舟的老照片。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推测19世纪罗维亚纳潟湖的小型独木舟主要用于( )
①获取水源 ②捕捞鲜鱼 ③交通运输 ④军事防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罗维亚纳潟湖区域采用小型独木舟运输的主要原因是独木舟( )
A.制作可就地取材 B.运输连续性强
C.可达范围广 D.行驶阻力小
3.下列关于罗维亚纳潟湖区域每年独木舟停航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停航时间固定 B.停航单次时间较长
C.停航时独木舟易受损毁 D.停航次数逐年降低
1.C 2.A 3.C 解析:第1题,该岛地处热带海域,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量大,无须从潟湖获取水源,且潟湖湖水盐度较高;潟湖营养盐类物质聚集,渔业资源丰富;潟湖阻隔了交通,使用独木舟便于交通运输;小型独木舟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弱。第2题,独木舟易受天气条件影响,易停航,运输连续性差;独木舟无法远距离外海航行,可达范围小;与现代工艺制作的船舶相比,粗放制作的独木舟行驶阻力大;该地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茂密,可就地取材制作独木舟。第3题,停航最有可能是因为热带气旋,其每年发生的时间不固定,单次时间较短;风暴会对独木舟造成损毁;热带气旋发生的频次不会逐年降低。
热点地区2 西亚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观察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30°E、50°E穿过的地区,30°E、40°N的交点,30°N、50°E的交点。
(2)海陆位置定位。
国家
①土耳其,②伊朗,③阿富汗,④沙特阿拉伯,⑤巴基斯坦
水域
⑥里海,⑦黑海,⑧地中海,⑨红海,⑩阿拉伯海,⑪波斯湾
海峡和河流
a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与地中海,是亚欧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b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波斯湾和阿拉伯海;c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亚非两洲分界线;e底格里斯河,f幼发拉底河;g曼德海峡,沟通红海和阿拉伯海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位置
两洋三洲五海交界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气候
多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
地形
以高原为主,沙漠广布,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
植被
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少;典型植物是枣椰树
水文
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大,地表径流贫乏,河流短小、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河网稀疏
资源
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以白色人种为主,多民族聚居,半数以上是阿拉伯人
宗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大宗教发源地
产业
农业: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工业: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落后
交通
东西方交通要道,海上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综合分析西亚地区虽然临海但气候干热的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分析
大气
1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干旱少雨。北部受西风影响范围小,降水较少
环流
7月,本区受从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较少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度地区,故气温高
海陆分布
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阿拉伯半岛虽西临红海,但红海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小
地形
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2.探究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1)石油形成: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形成石油。石油多形成在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
(2)条件分析。
①生物条件:在地质史上,西亚和北非地区因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
②地质条件:西亚地处地壳下沉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湖盆及大陆架。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下图)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位置:纬度位置——副热带地区,全年高温;海陆位置——东西临海,西北靠近地中海,交通便利;
②甲、乙信息:乙地临海,且石油资源丰富;甲地位于西北部,较偏远,人烟稀少,有铁路和输油管道与乙地相连
调动和运用知识
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从原料、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科技、环境等角度分析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①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成本、资金、市场与交通等方面分析;
②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主要从气候、水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区域认知
甲地和乙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我的解答】
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且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卡塔尔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上,南面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卢赛尔体育场“金色之碗”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该体育场由我国企业承建,“金色之碗”设计为椰枣状,体现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下图示意建设中的卢赛尔体育场。据此完成1~2题。
1. “金色之碗”建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资金不足 B.技术落后
C.地质复杂 D.水源短缺
2. 推测椰枣的生长习性为( )
A.耐旱涝 B.耐盐碱
C.耐台风 D.耐低温
1.D 2.B 解析:第1题,卡塔尔是西亚重要的石油产出国,经济条件好,建设体育场资金充足,A错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B错误;卡塔尔位于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地质条件好,C错误;该国位于热带沙漠地区,施工建设以及工人施工对淡水需求量大,可能面临水资源不足的困难,D正确。第2题,卡塔尔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高,没有洪涝灾害,所以椰枣耐干旱、耐高温,但不耐洪涝,A、D错误;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靠近海边,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可以推断椰枣耐盐碱,B正确;卡塔尔位于西亚地区,不受台风影响,C错误。
热点地区3 非洲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20°W、0°、20°E、40°E等经线,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在图中查找: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几内亚湾、直布罗陀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岛、乞力马扎罗山、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气候
热带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地形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植被
以热带荒漠、热带草原为主
水文
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湖泊多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带
资源
矿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压力大;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南部以黑色人种为主
产业
采矿业、畜牧业
经济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图示分析非洲气候成因及特征
2.综合分析撒哈拉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的原因
因素
具体分析
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
风带
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大陆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海陆
轮廓
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小
洋流
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地形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3.图像归纳非洲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2021·浙江6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2为图1 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图1
图2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________河,以下河段支流多________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区域定位:西经8°~16°,北纬8°~16°;大西洋——非洲西部地区;
②河流信息: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③矿产信息:矿产资源丰富,有铝土、铁和金等矿产资源——海运出口
调动和运用知识
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矿产资源适合铁路运输,矿产资源产地与港口有铁路相连,图示地区河流下游径流量小,多为时令河,所以不适合水路运输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巴马科位于①河上游,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达喀尔年降水量较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河流有断流现象,说明①河丁城上游支流多常年河,下游多季节性时令河;两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河流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巴马科纬度较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雨季较长,河流下游地区纬度较高,雨季较短
综合思维
气候湿润、炎热的地区,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甲、乙、丙三地纬度较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由甲至丙,降水量逐渐增加,植被生产力逐渐增加,土壤厚度逐渐增加
【我的解答】
答案:(1)常年 时令 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
(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合肥模拟)撒哈拉沙漠极度干旱,局部区域白天的温度可达70 ℃,晚上的温度可达-40 ℃,环境恶劣,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位置及其南缘规划的绿化带。据此完成1~3题。
1.与撒哈拉沙漠极度干旱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受气压带、风带影响
②地形阻挡湿润气流
③沿岸洋流增温,加剧水汽蒸发
④人类对沙漠植被的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撒哈拉沙漠生态环境较为稳定,主要原因是( )
A.炎热干燥,气候稳定
B.物种类型多,自我调节能力强
C.人类活动的强度稳定
D.全球变暖,环境得到改善
3.撒哈拉沙漠绿化带大面积规划在其南缘,主要是因为南缘( )
A.人口稀少,搬迁投入较少
B.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
C.人口素质高,环保意识强
D.靠近热带草原带,水热条件较好
1.A 2.A 3.D 解析:第1题,北回归线贯穿撒哈拉沙漠,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加之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部更加干燥;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使其降水更加稀少;撒哈拉沙漠西侧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该地区人口稀疏,人类对沙漠植被的破坏影响有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故选A。第2题,撒哈拉沙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炎热干燥,气候稳定,能够在该地区生存的动植物都适应了沙漠的环境,沙漠环境和生物数量、种类较为稳定,所以生态环境较为稳定。当地物种类型多少,人类活动的强度不稳定,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有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3题,撒哈拉沙漠南缘靠近热带草原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好,适合绿化带的建设,且在其南缘建设绿化带能够阻挡撒哈拉沙漠向南扩张。D正确。位于沙漠边缘,一般不会吸引人口迁入;该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素质较低。ABC错误。故选D。
热点地区4 欧洲西部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在图中标注经纬线度数,并观察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西临A大西洋,南临B地中海,北临北冰洋。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C波罗的海,D北海,E斯堪的纳维亚半岛,F伊比利亚半岛,G亚平宁半岛,H巴尔干半岛。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气候
海洋性突出。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西渐变明显,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年温差逐渐增大,大陆性增强
地形
以平原、山地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
植被
大部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南部地中海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水文
河网密,水量大,长河少,水流平稳(缓慢),水能蕴藏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小,航运价值大,水运发达;湖泊多分布于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南北两侧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是世界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区。人口约5亿,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该地区也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有些国家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
产业
农牧业: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
工业地位: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制造业为主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综合分析欧洲西部水系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1)水系特征。
特征
原因分析
河网密布
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
地形:地势低平,有利于河流发育
多数
河流
流程
较短
①海陆轮廓限制:大陆轮廓曲折,便于河流入海,故流程短。
②地形阻挡:多山岭阻挡,不利于长河的形成。只有东欧平原的河流流程相对较长
(2)水文特征。
特征
原因分析
水量充沛
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
无结冰期
最低月均温高于0 ℃,无结冰期
无明显汛期
全年降水均匀,无明显汛期
落差小
地形平坦,河床(流)落差小,水流平稳,水能蕴藏量小
2.综合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1)河流本身:流域降水量丰沛,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而且水流平缓,便于航行;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2)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河流流速稳定。
(3)运河沟通:各河之间有运河相通,形成欧洲西部发达的内河运输网。
(4)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核心价值·提高创新性】
【典例】读芬兰简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芬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区域定位:东经20°~30°,北纬60°~70°;波罗的海——欧洲西北部地区;
②地形信息:北部以山脉为主;南部为平原,河湖密布
调动和运用知识
影响人口、农业分布因素——温度。图中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图中存在燕麦种植北界,说明北部地区基本不适合种植燕麦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
芬兰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轻,木材加工业发达;气候湿润,草场质量好,且欧洲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故芬兰乳畜业发达
综合思维
燕麦种植北界空间差异——西部向北弯曲,说明西部热量条件较好;原因分析——据图中山脉、河流可判断,西部地形为平原,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热量条件好
【我的解答】(1)D (2)B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1~3题。
1.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全年湿润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2.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3.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在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
A.排出低地积水 B.碾磨谷物
C.压滚毛毡、造纸 D.发电供能
1.A 2.C 3.A 解析:第1题,木鞋虽然不太适合运动,但木鞋坚韧、成本低,具有防湿功能。荷兰是世界低地,气候湿润,而木鞋不畏湿气,这是荷兰人喜欢木鞋的主要原因。并且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材资源较为丰富,便于就地取材。第2题,荷兰地处欧洲西部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第3题,荷兰是世界低地,平均海拔较低,18世纪之前就遭受过多次水灾,但其地处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常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利用风车主要是不断的吸水、排水,保障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免受水患的威胁。同时利用风车也可以碾磨谷物、压滚毛毡、造纸等。
热点地区5 极地地区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一、南极地区
1.区域位置认知
观察图中经纬线,标注其度数。
2.海陆位置定位及其特征分析
纬度
位置
南极圈及其以南,距离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两洲之间为德雷克海峡
范围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包围
地形
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
自然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煤和铁的储量丰富;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生物资源丰富
中国科考站
D长城站,E中山站,F泰山站,G昆仑站
二、北极地区
1.区域位置认知
(1)观察图中经纬线,判断东经和西经,观察北极圈穿过的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
被a北美洲、b欧洲、c亚洲三大洲包围,以e北冰洋为主体,包括沿岸的北美洲、欧洲、亚洲三大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如格陵兰岛。
2.区域特征认知
气候
温度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资源
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
中国科
考站
d黄河站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综合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1)纬度高:南极洲地处高纬度,加之地表冰雪覆盖,反射率大,一年之内地面接收太阳光热少,造成严寒。
(2)海拔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冰层,加剧了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3)气压高:酷寒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逆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强大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的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
(4)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漂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可见,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的气候特征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南昌模拟)2021年9月28日,历经1.4万海里、79天的风浪考验,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也是我国首次利用“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如图)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海底科考应用。“探索4500”没有缆线与母船连接,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执行探测。据此完成1~2题。
1.与以往相比,此次利用“探索4500”对北极地区进行考察的优点有( )
①续航时间更长 ②经历海区昼长更长 ③准确度更高 ④工作范围更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水下机器人的布放和回收难以在一个相对固定区域内实现,其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 )
A.冰层厚度 B.海水温度的变化
C.风、水流 D.海水盐度的变化
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此次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4500”),“探索4500”没有缆线与母船连接,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执行探测,因此续航时间更长,准确度更高,工作范围也更大,但经历海区的昼长只与日期有关,北极科考时间基本一致,因此与是否利用机器人无关,②错误,①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母船会因为风、水流等相互作用发生位移,因此难以在一个相对固定区域布放和回收机器人,C项正确;母船必须破冰才能行走或布放、回收机器人,因此冰层厚度不影响其布放和回收机器人,A项错误;海水温度变化、盐度变化与机器人的布放和回收无关,不受温度变化和盐度变化的影响,B、D两项错误。故选C。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磷虾集中分布于南极洲附近的南极聚合带。这个聚合带位于55°S~80°S,海水温度为1.3~3 ℃,是由西风漂流与沿岸环流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两大洋流之间,出现了大漩涡,如威德尔海。南极磷虾聚集在这个海域,形成了南极洲的一大族群,为其他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南极磷虾数量巨大,且营养丰富,被称为“海上粮仓”。多年来,世界渔业大国一直在进行南极磷虾的商业捕捞活动。下图旗帜示意我国某企业在南极捕捞磷虾的位置,阴影示意磷虾集聚区。
(1)说明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船员在威德尔海海域捕捞作业面临的风险。
解析:第(1)题,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有关。自极地高压辐散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极地东风,极地东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形成南极沿岸环流。第(2)题,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与该海域的洋流有关,该海域内,有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流经,扰动底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前往捕食。第(3)题,船员在威德尔海海域捕捞作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洋流、冰山、海洋生物及暴风。
答案:(1)自极地高压辐散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极地东风(东南风),极地东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
(2)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流经,扰动底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前往捕食。
(3)南极沿岸寒流受南极半岛阻碍,形成大洋漩涡,洋面不稳定;南极大陆冰川崩塌入海,形成冰山,威胁作业船舶安全;大型海洋生物出没,对作业人员直接构成威胁;终年受极地东风控制,多暴风。
五十 世界热点地区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为10 909米。马里亚纳群岛由十几个岛屿组成,从最南端的关岛向北延伸约900千米,其形成与火山密切相关。塞班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面积仅次于关岛的第二大岛屿。读马里亚纳海沟及附近区域示意图,完成1~2 题。
1.从板块位置看,下图能正确表示“奋斗者”号坐底位置的是( )
A B C D
2.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1.C 2.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而形成的,A选项消亡边界,板块应相向运动;B为生长边界;C为消亡边界,板块运动方向正确;D为生长边界,板块应背向运动。第2题,根据马里亚纳海沟的位置,西部濒临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所以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鄂霍次克海为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季风环流显著。鄂霍次克海港口较多,夏季港区海雾弥漫,能见度差,不利于航运。下图为鄂霍次克海范围与主要港口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与夏季风相比,鄂霍次克海的冬季风( )
A.风向稳定,风力较弱 B.风力较大,势力较强
C.低温湿润,带来暴雪 D.饱含水汽,湿度较大
4.鄂霍次克海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带来空气对流运动
B.鄂霍次克海为面积广的陆间海
C.夏季鄂霍次克海水温较高
D.夏季风经过鄂霍次克海冷洋面
5.冬季风对鄂霍次克海航运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冬季风影响下,海上风急浪高
②寒潮频发,暴雪连绵
③寒暖流交汇,影响航向
④受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B 4.D 5.D 解析: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阐释鄂霍次克海季风环流显著的主要原因。 鄂霍次克海位于亚洲东北部,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季风气候。冬季,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且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季风风力大,势力强;夏季,陆地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风力与风向稳定,所以A错误,B正确;冬季风是由从陆地吹向海洋,与夏季风相比,冬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少,湿度小,CD错误。故选B。第4题,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夏季,相较于暖湿的夏季风而言,鄂霍次克海水温较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暖湿的夏季风受鄂霍次克海冷洋面作用,形成大雾,大气能见度差,阻碍海上交通,C错误,D正确;夏季风带来的空气流动是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是对流运动,A错误;鄂霍次克海为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B错误。故选D。第5题,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距离阿留申低压中心近,冬季风势力强,冬季风影响下,海上风急浪高,影响航行安全,①正确;冬季风寒潮频发,多大风雨雪天气,对航行的影响相较于海面结冰小得多,②错误;寒暖流交汇多海雾,不是冬季风带来的影响,相反还会吹散海雾,③错误;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南部海域出现大量浮冰,阻碍航运,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赣州二模)闪电是大气在强对流天气下的强烈放电现象,通常用闪电平均密度值来表示全年雷电活动的多少。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大陆东、西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平均密度。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大陆东、西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陆地轮廓 D.洋流
7.下列海上贸易航线中,受闪电活动威胁较大的是( )
A.纽约—伦敦
B.青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C.广州—孟买
D.上海—圣地亚哥
6.A 7.C 解析: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图中显示赤道附近大陆西部近海和南北纬大致23°-45°大陆东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密度高,赤道附近主要受到赤道低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而导致强对流天气,闪电活动强烈;而南北纬23°-45°之间大陆东岸海域主要受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气旋(包括飓风、温带气旋等)活动频繁,强对流天气较多,闪电活动密度较大,西部海岸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的影响,强对流天气少。综上所述,影响大陆东西部近海海域闪电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地形、 陆地轮廓、 洋流不会引起强对流天气,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选择A。第7题,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赤道附近大陆西部近海海域和南北纬23°-45°大陆东部近海海域闪电平均密度大。纽约-伦敦从大陆东部海域进入大陆西部近海海域,虽然纽约位于北纬40°东部近海海域,但向欧洲西部航行,海上航线威胁不大,故A不选;我国山东青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向高纬度航行,强对流天气逐渐减弱,闪电活动威胁逐渐减小,故B不选;广州到孟买由北纬23度附近,向低纬度方向航行,区间热带气旋活跃,闪电平均密度值较大,因此威胁也较大,故C正确;上海到智利,由大陆东岸海域,沿太平洋西海岸南行,经过大洋洲东岸赤道近海海域,闪电密度低,然后穿过太平洋,到达南美洲中纬度西岸,闪电密度也低,因此威胁较小,故D不选。答案选择C。
“船型屋”是苏拉威西岛望加锡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该地区干、湿季分明,鼠虫较多,某些月份火灾常发。下图分别为苏拉威西岛地形图和“船型屋”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船型屋”的建筑特点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挑屋面——采光防雨
B.底座架空——通风防潮
C.立柱光滑——防火防洪
D.竹子堆叠——防震防风
9.为保护“船型屋”免受火灾破坏,最应引起重视的月份是( )
A.2月 B.7月
C.9月 D.12月
8.B 9.C 解析: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拉威西岛降水较多,位于赤道附近,光照较强,全年高温。出挑屋面可以遮阳防雨,A错误;底座架空可以通风防潮,B正确;立柱光滑便于防鼠虫,C错误;这里处于赤道附近,风力小,竹子堆叠的屋顶架构稳定,抗震能力强;竹子重量较轻,可降低房屋倒塌带来的危害,但不是为了防风,D错误。故选B。第9题,该地地处低纬,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春季为旱季的后期,植物含水率低,空气干燥,易发生火灾,这里是南半球,9月为春季,因此为保护“船型屋”免受火灾破坏,最需关注的月份是9月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0.(2022·安康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为日本的粮食基地之一,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0%,人口密度约70人/千米2。北海道岛冬季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可达4米,导致多地交通瘫痪。该岛部分地区利用地热调节大棚内的温度,生产热带水果供应冬季市场。下图示意北海道岛等高线地形分布及该岛多年年均降雪量分布。
(1)指出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的分布特征。
(2)分析北海道岛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的主要原因。
(3)说明北海道岛种植热带水果的优势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从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分布图中可以直接看出,该岛降雪量整体上大致从西向东逐渐减少,西部降雪多,多为200—400毫米,东部降雪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日本海沿岸山地迎风坡地带降雪量较多,超过400毫米。第(2)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西北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的水汽,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由北海道岛等高线地形分布图中信息可知,北海道是一个岛屿,四面环海,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西部地势起伏大,来自日本海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气流上升,气温降低,形成降雪,雪量较大且降雪量变化较大;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导致降雪量增多。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岛屿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热资源丰富,可利用地热为大棚增温,热量充足,可节约成本;地热区遍布火山,地表多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冬季积雪量大,也可利用地热能融化积雪,然后利用融雪后的水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1)西部降雪多,东部降雪少;日本海一侧位于山地迎风坡,降雪较多;大致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或自东向西逐渐增加)。
(2)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西部地势起伏大,对水汽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变化差异大;经过日本海,水汽丰富;气候异常,导致降雪量增多。
(3)北海道岛地热资源丰富,可用地热调控大棚温室温度,热量充足;冬季降雪量大,水源充足;地表多火山灰,土壤肥沃。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