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中国地理第2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师用书
展开第二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热点地区1 西北地区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80°E、90°E、100°E、110°E、120°E、40°N、45°N等经纬线,观察其穿过的重要地形区。
(2)重要地理事物定位。
地形及地形区 | 山脉:A大兴安岭,B阴山山脉, C贺兰山,D天山山脉。 平原:a河套平原,农业引用黄河水灌溉。 盆地:b塔里木盆地,c吐鲁番盆地 |
主要河流 | E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F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 |
主要矿产地 | ①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②甘肃金昌的镍;③新疆克拉玛依的石油 |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区域定位 | |
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全年降水少,干旱缺水,太阳辐射强,多大风 |
地形 |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多高大山地、宽广草原、沙漠 |
水文 |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流量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往往断流)和内流湖(多咸水湖),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
植被 | 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石质戈壁、沙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
资源 | 煤、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 |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人口、城市 | 地广人稀,主要沿水源地分布,如黄河沿岸及沙漠绿洲等;城市主要沿黄河分布,分布在盆地周围及河西走廊等 |
农业 | ①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草场。 ②全国著名的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
产业 | 工业相对落后,以矿产资源的加工为主,如煤炭、石油开采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主要工业基地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 |
交通 | 重大工程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铁路干线有兰新线、包兰线 |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干旱的地理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时要围绕干旱展开。如下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西北沙尘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
沙尘来源 | 就地起沙(冬季时节裸露的农田、河滩、湖滩,土质松散的裸地,施工工地,等等) |
形成 原因 | ①气候干旱;②植被稀少;③地表土质松散;④多大风;⑤大气层结构不稳定 |
①滥垦滥伐;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工程施工;⑤矿区过度开采 | |
治理措施 | 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合理放牧;④文明施工;⑤植树种草 |
3.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 | 表现 |
有利影响 | ①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
不利影响 | 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
5.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范围涵盖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
6.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该地区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内主要河流有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以河水、地下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被称为“西北仓”,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7.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北、东、南三面环山,向西开敞的喇叭形谷地可以大量接收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水汽,在山前地带形成丰富的降水。每年春夏季湿润的西风气流进入伊犁河谷,迎风坡降水可达到600~800毫米,成为新疆最湿润的地区,加上土地肥沃,伊犁河谷的冲积平原成为新疆粮仓;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天马故乡”之美誉;河谷兼有南北疆特点,既有牧场,又有农耕地,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北京模拟)青海省有“三面孔”(如图)之称,是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缩影,柴达木盆地内有黑、白、黄三原色。下图为青海三大自然区图。据此完成1~3题。
1.青海“三面孔”界线大致是( )
A.昆仑山 B.唐古拉山
C.祁连山 D.喜马拉雅山
2.柴达木盆地内黑、白、黄三原色依次指( )
A.黄土、钾盐、煤 B.石油、冰川、黄土
C.石油、冰川、风沙 D.煤和石油、钾盐、风沙
3.青海省东北部具有“东部季风区”的缩影,是指该地( )
A.沙漠广布 B.种植业较发达
C.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人口稠密
1.A 2.D 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青海“三面孔”指青海省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南高原区,即具有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从图中可知,青海省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与青南高原区特征明显分异的界线大致是昆仑山。故选A。第2题,结合材料和该区域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柴达木盆地中黑色指丰富的煤和石油,白色是指分布广泛的盐矿资源,黄色应指风沙多,故选D。第3题,由材料推出,青海省东北部具有东部季风区的特点,降水较多,且地处河谷地带,沙漠发育较少,自然条件较优越,种植业较发达;该区域气候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是高原高山气候;并非指该地区人口稠密,故选B。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暑期,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赴新疆开展了以“新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先从霍尔果斯出发,沿218国道穿越三面环山、水源充足的伊犁河谷,这一段国道中的部分路段每年冬季和夏季常因天气影响导致交通中断。沿途还经过了位于天山山脉深处海拔1 776米的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和雪崩研究站(K地),该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山地积雪及其灾害治理观测实验站,这里冬季降雪频繁,是雪崩的危险地段,也是观察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研学小组继续向南翻越天山山脉,抵达研学终点——库尔勒。这里有大片农田和聚落分布。图1示意研学线路,图2示意天山山脉山前洪积扇。
图1
图2
(1)从地形角度,分析在K地布局积雪与雪崩研究站的原因。
(2)218国道伊犁河谷段每年冬季和夏季常因天气影响导致部分路段交通中断,分别推测其形成的原因。
(3)研学小组发现塔里木盆地农田、聚落多位于冲积扇的边缘低地。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K地位于中纬度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形成降水,冬季降雪频繁;K地海拔1 776米,海拔高,气温低,多积雪;该地地势起伏大,是雪崩的危险地段,也是观察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第(2)题,218国道伊犁河谷段冬季降雪大,经常发生雪崩现象,冬季气温低,道路易结冰,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道路通行;夏季高山冰川融化量加大,河流流量大,该地地势落差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通行。第(3)题,冲积扇的边缘低地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冲积扇地貌 ,地形较为平坦开阔;流水堆积地貌,土壤厚度大、肥力高,农业收成好;远离山口,减少洪涝灾害影响,安全性高。
答案:(1)K地位于西风迎风坡,降雪量大;海拔高,气温低,多积雪;地势起伏大,易发生雪崩。
(2)冬季,降雪(或雪崩)、道路结冰等自然因素影响道路通行;夏季,冰雪融化量加大(或山区暴雨),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通行。
(3)地下水出露地表,水源充足;地形较为平坦;土壤厚度大、肥力高;远离山口,受山洪影响小。
热点地区2 青藏地区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30°N、35°N、80°E、90°E、100°E经纬线,观察其穿过的主要地区。
(2)重要地理事物定位。
地形 及地 形区 | 山脉:A横断山脉,B祁连山脉, C昆仑山脉,D巴颜喀拉山脉。 盆地:E柴达木盆地。 高原:F青藏高原。 谷地:L雅鲁藏布江谷地,W湟水谷地,是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分布区 |
主要河流 | M黄河,K金沙江,I澜沧江,H怒江,G雅鲁藏布江 |
能源基地 | ⑤拉萨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羊八井地热电站 |
矿产 | Q察尔汗盐湖的钾盐;T冷湖的石油 |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区域定位 | |
地形 | 平均海拔在4_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 |
气候 | 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 |
水文 |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多内流湖,主要有青海湖、纳木错等 |
植被 | 以高寒草地为主 |
资源 | 矿藏丰富(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太阳能、地热能(温泉)、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 |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人口、城市 | 人口较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环境承载力小 |
农业 | ①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 ②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 |
工业 |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
交通 | 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铁路有青藏铁路 |
环境问题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区“高、寒”的地理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有利: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2·中山模拟)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是位于藏北高原的内陆湖泊(如下图所示),湖面海拔4 500多米。某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对藏北高原进行科学考察。考察发现: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后来两湖逐渐分离,近40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藏北高原湖泊群水文特征变化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理考察最可能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推测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 )
A.地壳抬升,湖泊水位下降
B.气温降低,冰雪融化减少
C.断层发育,湖水大量渗漏
D.气候变干,湖泊水量减少
3.受气候变化影响,近40年来藏北高原地区湖泊群( )
A.水域面积缩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盐度减小 D.结冰期延长
1.B 2.D 3.C 解析:第1题,考察区域为藏北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寒为其主要的自然特征。科学考察的时间主要在夏季,气温较高,人体舒适度高。7—9月气温较高,有利于科学考察,B正确;A、C、D选项所示月份,气温低,较为寒冷,不适合科学考察。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隆起后,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藏北地区降水减少,湖泊面积萎缩,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D正确;青藏高原隆起时,该地区同步隆起,湖泊气温降低,不会使湖泊分离,且近40年来,气候变暖,B错误;藏北高原两地区地势抬升,不会使湖泊水位下降,A错误;青藏高原隆起时,该地区同步隆起,没有使裂隙发育,C错误。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D错误;气温升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B错误;全球变暖,使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补给量增多,水域面积扩大,盐度减小,A错误,C正确。
(2022·内江模拟)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酒是游客特别喜爱的旅游产品。下图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不同播种时间的青稞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A、B、C分别代表的青稞是( )
A.冬青稞、春冬青稞、春青稞
B.春青稞、春冬青稞、冬青稞
C.冬青稞、春青稞、春冬青稞
D.春青稞、冬青稞、春冬青稞
5.影响西藏自治区青稞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6.外地游客在西藏自治区购买青稞酒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A 5.B 6.B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A分布在西藏热量相对丰富的地区,为了更好地利用热量条件,争取一年多收,可种植冬青稞。图中C分布在热量相对贫乏的地区,冬季气温低,作物不能过冬,只能种植春青稞;中间地域是过渡地带,可以种植过渡种类。第5题,据图可知,图中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农作物类型差异,与热量相关。该地降水虽然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但对青稞种类分布影响小。光照从东南向西北递增,但不影响青稞种类。土壤对青稞地域分布影响较小。第6题,由材料可知,到西藏的游客特别喜爱以青稞为原料制作的青稞酒。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夏季气候凉爽,是西藏旅游的旺季,游客多。所以外地游客在西藏自治区购买青稞酒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三季气温低,不适合前往西藏旅游,西藏游客少。
五十三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2·天津一模)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较盆地内部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B.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好,肥力强
C.地表起伏大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决定
D.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2.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区域河谷地带盛产品质良好的瓜果
B.甲区域中的主要河流下游航运价值大
C.乙区域山麓水草丰美,可作为夏季牧场
D.甲区域的可可托海镇有利于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1.A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新疆,处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山地有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水资源较为丰富,气候垂直差异大,而盆地内部降水稀少,荒漠广布,气候单一,因此山地较盆地内部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A选项正确。土壤肥力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多少有关,该地区植被稀疏,土壤较贫瘠,B选项错误。图示区域的地表起伏大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风力作用影响较小,C选项错误。图示区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均较大,D选项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乙区域位于河谷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盛产优质瓜果,A选项正确。甲区域河流下游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冬季严寒而漫长,河流结冰期长,人烟稀少,客货运输需求量小,河流的航运价值较小,B选项错误。乙区域河谷山麓地带水草丰美,常作为冬季牧场,夏季牧场应位于林带以上的山地,C选项错误。读图可知,可可托海镇位于中国和蒙古的交界处,D选项错误。故选A。
兰州人喜面食,兰州牛肉面素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下图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由年降水量和位置判断,兰州位于我国(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干旱区 D.半干旱区
4.兰州人喜食面汤,除了牛肉面汤的味道鲜美外,还体现出的当地气候特征是( )
A.空气湿度大 B.干燥多风
C.暴雨天多 D.阴雨天多
5.当地形成牛肉和面食这种搭配,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是( )
①当地环境特别适宜牦牛的生长 ②多民族聚居,食品种类兼具 ③位于农耕区和畜牧区过渡地带 ④当地只适合小麦生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D 4.B 5.C 解析:第3题,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多为“湿润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区多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区多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多为“干旱区”,兰州降水量为200-400毫米,为半干旱区。第4题,当地干燥多风,面汤能够较好地补充水分;空气湿度大,暴雨天多,阴雨天多,不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第5题,牦牛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环境湿度较高的地区,①错误;多民族聚居,食品种类兼具,不同的饮食文化融合,②正确;位于农耕区和畜牧区过渡地带,面食与牛肉搭配,③正确;当地农作物多样,并非只有小麦,④错误,所以选择C。
(2023·武汉模拟)西宁某中学的小明,暑假期间到青海湖进行了为期3天的环湖研学旅行,于8月2日晚露营在湖边某地,并于次日观看了美丽又壮观的青海湖日出。下图示意青海湖周边区域。据此完成6~8题。
6.小明环湖研学的最佳出行方式是( )
A.骑行 B.乘汽车
C.乘船 D.坐火车
7.夜晚露营青海湖,小明需要注意( )
A.地质灾害 B.防寒保暖
C.蚊虫叮咬 D.高原反应
8.观看青海湖日出的最佳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B 7.B 8.A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西宁某中学的小明,暑假期间到青海湖进行了为期3天的环湖研学旅行。出行距离较近,研学旅行,需要选用机动灵活的交通方式,因此最佳的出行方式是乘汽车。第7题,青海湖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夜间露营应注意防寒保暖。地质灾害、高原反应,不仅仅是夜间才需要注意的问题,AD错误。夜间气温低,蚊虫少。第8题,由材料可知,小明研学旅行的时间在8月份,日出东北,要观看壮观青海湖日出,观测点向东北方向应为湖泊,最符合这一条件的是甲处。
土壤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土壤热交换量,其值取决于上下土层间的温度梯度和土壤的导热率。北麓河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 500 米以上,盛行西南风。盆地内某监测场地阳坡(34.836 7°N,92.920 6°E),阴坡(34.848 6°N,92.926 8°E)。下图示意2019年10月16日至12月16日北麓河阴阳坡0.1米深度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期间,北麓河盆地土壤热量传递方向为( )
A.由阴坡向阳坡 B.由阳坡向阴坡
C.由地表向地下 D.由地下向地表
10.图示期间,北麓河盆地阳坡土壤热通量明显高于阴坡,主要是因为阳坡( )
A.风速较弱 B.土壤干燥
C.植被丰富 D.太阳辐射弱
9.D 10.B 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该时段为冷季,土壤热通量为负值,说明土壤处于放热状态,土壤热通量由地下向地表传输。故选D。第10题,结合上题可知,冷季土壤处于放热状态,阳坡绝对值大于阴坡,说明阳坡土壤热通量明显高于阴坡,主要是因为阳坡太阳辐射强,风速大,蒸发强,土壤干燥,植被覆盖差,土壤导热率高,放出的热量高于阴坡。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2022·重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扎日南木错是西藏著名的咸水湖,海拔4 613米,是一个位于冈底斯山北坡断裂陷落盆地中的构造湖。其最大水深71.55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地质、气候环境的变迁,湖泊日趋萎缩,相较12万年前,现代湖面缩小,湖面高度下降123米。下图为扎日南木错12万年前及现代湖泊范围分布示意图。
(1)说出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扎日南木错流域内气候、冰川的影响。
(2)推测自12万年前至今,扎日南木错日趋萎缩的原因。
(3)简述扎日南木错萎缩对其水生生物的影响。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变化主要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海拔高,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降水减少,气候变干;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如冈底斯山等,山岳冰川发育。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扎日南木错为内流湖,日趋萎缩最主要原因是蒸发量大于补给量。青藏高原持续隆升,进入的水汽减少,气候日益干旱,蒸发加剧,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面缩小;地壳抬升,地形变化,导致湖泊分裂,加剧萎缩;根据材料,湖面高度下降123米,说明断裂构造继续发育,湖水渗漏严重,加快湖泊萎缩。第(3)题,扎日南木错为内流湖,湖泊萎缩,一方面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另一方面湖水盐度升高。湖泊水域面积减小,生物生存空间变小;湖水盐度升高,生物种类改变;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阻碍生物种群交流;湖泊生态环境变得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气候变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变干;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山岳冰川发育。
(2)气候日益干旱,蒸发加剧,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面缩小;地壳抬升,地形变化,导致湖泊分裂,加剧萎缩;断裂构造继续发育,湖水渗漏严重,加快湖泊消亡。
(3)湖泊萎缩,生物生存空间变小;湖水变咸,生物种类改变;湖泊被分割,变得破碎,阻碍生物种群交流;湖泊生态环境变得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