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中国地理第1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师用书
展开第一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热点地区1 北方地区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在图中绘出110°E、120°E、130°E、40°N、50°N等重要经纬线,观察其经过的地区。
(2)重要地理事物定位。
角度 | 内容 |
地形及地形区 | A六盘山,B三江平原,C山东丘陵,D太行山脉 |
主要河流 | E黑龙江,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界河;F松花江;G鸭绿江、H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两国的界河 |
主要矿产地 | ①鞍山铁矿,②鹤岗煤矿,③大同煤矿,④招远金矿,⑤中原油田,⑥胜利油田,⑦华北油田 |
主要铁路线 | a京哈线,b京沪线,c陇海线,e大秦线 |
工业基地 | 甲辽中南工业基地,乙京津唐工业基地 |
工业中心 | m沈阳,n西安 |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地形 | 跨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地势整体西高东低 |
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气温变化分明;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在7月 |
水文 | 以雨水补给为主;水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水量北大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
资源 |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天然林区 |
水资源不足 | |
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人口 | 人口数量多,约占全国的40%(面积占全国的20%),平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东北相对稀疏,华北最为密集 |
农业 | 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 |
工业 |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 |
交通 | 东北有稠密的铁路网;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运煤专线多;高速铁路、公路发展快 |
居民生活 | 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有利于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 |
生态问题 | 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综合分析东北平原黑土流失、湿地破坏的原因及措施
问题 | 产生原因 | 治理措施 |
黑土流失 |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伐林 | 退耕还林、还牧,营造防护林,土壤培肥 |
湿地破坏 |
2.综合分析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的原因及措施
问题 | 产生原因 | 治理措施 |
春旱 |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大、降水少,工业用水增加 |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
夏涝 | 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道 |
盐碱 |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 酸性物质中和;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
风沙 | 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冬季风强烈;土壤沙化严重 |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
3.北方地区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项目 | 有利条件 | 不利条件 |
东北平原 | ①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黑土肥沃;②夏季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③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 ①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响大;③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 |
华北平原 | ①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热量较丰富,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光照资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 | ①降水不够充沛,灌溉水源不足,集中于7、8月份;②容易引起春旱,春季多大风和沙尘天气,以及低温冻害;③地势低洼地区容易产生盐碱化问题 |
黄土高原 | ①暖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黄土由较细的粉砂颗粒组成,便于耕作;③黄土含有较多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 ①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降水较稀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严重;③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
4.辽中南地区地理条件对其重工业发展的影响
(1)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各类矿产丰富,发展重工业的资源、能源条件优越。
(2)工业基础:辽中南地区工业开发早,工业基础好。
(3)交通条件:东北地区有着完整的铁路系统,海运便利。
(4)劳动力条件:劳动力充足,素质相对较高。
(5)农业基础:东北平原广阔,耕种便利,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农业基础。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下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据此完成1~3题。
1.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
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
3.窑洞院落中少见造景植物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贫瘠 B.风大沙多
C.干旱少雨 D.日温差大
1.C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从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势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厢房式窑洞主要依山或沿沟而建,一侧靠山;厢窑式窑洞主要建设在山坡上,三侧被山体环绕;地坑院式窑洞主要分布在无山体可依靠的平坦黄土塬区。因此,从渭北到陕北,三种窑洞院落自南向北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厢房式窑洞—厢窑式窑洞—地坑院式窑洞。第2题,根据上题所述,造成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地貌。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风大沙多,造景植物在外会经常落满灰尘,观赏价值不高,因此少有造景植物。造景植物在院内需水量不大,生活废水足以够用,与当地降水量多少关系不大;造景植物在院内需土量不大,土壤肥力很容易解决;日温差对造景植物的存在与否关系不大。
热点地区2 南方地区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1.区域位置认知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105°E、110°E、115°E、120°E、北回归线、25°N、30°N等经纬线,观察其穿过的重要地形区。
(2)地形及地形区。
A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界线;B武夷山脉,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C四川盆地,其内部的成都平原,因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D长江中下游平原;E南岭是湖南省和广东省的界山。
(3)有色金属矿。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所在省级行政区域 | 江西 | 云南 | 广西 | 湖南 |
矿产种类 | 钨 | 锡 | 铝 | 锑 |
矿产地 | 大余 | 个旧 | 平果 | 锡矿山 |
(4)工业基地及电站。
工业基地:甲沪宁杭工业基地,乙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甲工业基地能源紧张,为缓解其能源不足的状况,从三峡输入水电,从塔里木盆地输入天然气。
水电站:a三峡,b葛洲坝,c二滩。
核电站:d秦山,e大亚湾。
(5)商品粮、棉基地。
商品粮基地:F江汉平原,G鄱阳湖平原。
商品棉基地:H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2.区域特征认知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地形 | 跨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小而分散,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
气候 | 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水文 | 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水能丰富(中上游),航运价值高(中下游) |
资源 |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
水资源丰富 | |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 特征 |
人口 | 人口稠密,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 |
农业 | 以水田农业为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
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 |
工业 |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主要为综合性工业基地;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
交通 | 内陆以铁路为主,内河航运发达 |
居民生活 |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
生态问题 | 洪涝灾害、水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 |
【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
1.综合分析南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 自然条件 | 农业生产 |
长江 中下游平原 |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 我国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
四川盆地 |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多紫色土,故又称紫色盆地),物产丰富 | 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我国重要农业区 |
东南丘陵 | 酸性红壤分布广泛(缺乏有机质,低产),地形多丘陵 | 适宜在红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经济林木种植多,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
云贵高原 | 纬度低,水热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 | 重要林区,高原上的“坝子”可发展种植业 |
横断山区 | 纬度较低,地形崎岖,高差大 |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受人类影响小,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
2.南方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1)南方低山丘陵。
问题 | 产生原因 | 治理措施 |
水土流失 | 自然因素: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人为因素:能源缺乏,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破坏植被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 |
红壤贫瘠 |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多,营养物质流失多 |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土壤掺沙,降低黏度;种植耐酸性的茶树、马尾松等,防止土壤流失 |
(2)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问题 | 产生原因 | 治理措施 |
洪涝 |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 |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
水污染 | 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
【学科素养·注重应用性】
(2023·北京模拟)晒秋是一些山区村民利用自家窗台、屋顶等处架晒农产品演变而成的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晒秋”的“秋”指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而非季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长江下游某地“晒秋节”的开始。下图为我国长江下游某地地形图及晒秋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一天中晒秋时间最长的村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2.“晒秋节”开始时控制该地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东南季风 B.副热带高压带
C.亚洲高压 D.亚洲低压
1.D 2.B 解析:第1题,一天中晒秋时间长,说明该地被太阳照射时间长,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纬度位置基本相同,昼长时数相同。但是从等高线分布状况看,丙和乙位于山谷地区,受地形影响,光照时数较短,故B、C错;而甲处西南侧有高大山地阻挡光照,晒秋时间较短,故A错。丁位于山坡上,结合指向标可知,只有东方有山地,其他方向均地势较低,对太阳光线阻挡较少,且秋季日出东南,东侧山地对光线影响不大,晒秋时间最长,故D对。故选D。第2题,长江中下游平原,果蔬成熟的季节在夏秋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晒秋节”开始,农历6月份一般对应阳历7月份,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高温少雨,适合晒秋。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 605.2公顷,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用地会占用部分农林用地;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会占用部分农林用地;与此同时,题目材料中提到过国道的建设,也需要占用部分农林用地。第(2)题,该题结合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结合材料,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交通条件等方面作答。第(3)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一是,考虑出售当地的农产品;二是,给外来企业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相关服务;三是,培训当地村民,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增加去外来企业就业的机会。
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五十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H山是兀立于广袤原野上的一座孤立的土质山丘,地层连续(如图),极具科考价值。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为主,还有哺乳的动物化石。据此完成1~3题。
1.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是( )
A.泥盆纪 B.白垩纪
C.第四纪 D.二叠纪
2.H山位于( )
A.东北地区 B.珠江三角洲
C.青藏地区 D.云贵高原
3.与②地层上部形成时期相比,下部形成时期的气候较( )
A.冷湿 B.干冷
C.暖湿 D.干暖
1.C 2.A 3.A 解析:第1题,由②地层中含有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哺乳的动物化石可知该时期有大量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由此推测是第四纪。第2题,由该地位于广袤原野上,且海拔仅为200米左右,可知为东北地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拔远远大于该地;珠江三角洲平均海拔50米左右,且该地第四纪以云杉、冷杉为主,可以排除珠三角。第3题,由文字材料可知,②地层下部形成时期的气候较上部形成时期更加冷湿。
(2022·廊坊模拟)偃松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或常绿灌木,树干基部多大分枝,并呈伏卧状伏于地面,其末端向上斜长,叶为针状。下图示意某季节记录的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垂直带谱。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植被所处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偃松可反映出其生存地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气温低,风力强 B.向阳坡,光照足
C.湿度大,降水多 D.坡度小,土壤肥
6.图中吉林省白城地区植被以草甸草为主,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地势高而开阔 B.光热资源丰富
C.全年降水充足 D.地下水位较高
4.D 5.A 6.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羊草、针茅草、草甸草等都已经枯黄,且主要乔木——落叶松、落叶林的树干都已经是光秃秃的枝干,说明该季节乔木类树上已经没有树叶,草本植物已经黄落,此时最可能是冬季。D正确,ABC错。故选D。第5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中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严寒干燥,冬季降水少。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一般乔木树种都难以生长,偃松是大兴安岭中部地区海拔1 500以上的代表树种,由于1 500米以上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风速较大,偃松树干只能伏卧地面匍匐生长,以适应低温大风的生境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甸是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形成发育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读图可知,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海拔较低,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秋冬春季雨雪较少,夏季降雨集中。但因地势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湿度相对较大,再加上纬度较高,年均气温较低,适宜草甸草的生长。ABC错误,故选D。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基建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建造了众多高难度的世界级桥梁。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山地中的一座大桥。该桥主跨380米,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规模庞大的高墩大跨四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要桥墩呈独特的“小蛮腰”造型,同一桥墩下的地下承重桩多达34根且长度不等,桩长度差值最大可达58米。读图,完成7~9题。
7.我国克服困难建造多座世界级桥梁,是为了( )
A.彰显综合国力 B.吸引外资进入
C.改善交通条件 D.打造网红景点
8.该大桥主桥墩承重桩桩差极大,是因为( )
A.地下基岩起伏不平 B.地表高低起伏不平
C.建造难度各不相同 D.永久冻土反复冻融
9.相比于国内传统桥塔造型的“H”形和“A”形,“小蛮腰”造型可以( )
A.降低桥墩自重 B.减小建造难度
C.适应自然环境 D.增加坚固程度
7.C 8.A 9.D 解析:第7题,我国克服困难建造多座世界级桥梁,是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彰显综合实力、吸引外资进入、打造网红景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桥梁建设关系不大。第8题,该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因桥位处强岩溶发育带和断层破碎带,基岩起伏不平,同一承台下34根桩最大桩长差达58米,创世界桥梁史上同一承台下群桩最大桩长差;桥墩需要打在基岩上,与地表起伏关系不大;大桥主桥墩在同一区域建设,建造难度相差不大;该桥位于亚热带地区,地表没有永久冻土。第9题,小蛮腰是力与美的结合,不但线形美观,而且刚度增加了7倍;不能降低桥墩自重;增加了建造难度;是为了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
二、非选择题
10.(2023·福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地表储水条件差,水资源极度贫乏。为了缓解区域缺水问题,国家在黄河支流——洮河上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跨区域调水。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该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通水,极大缓解了当地5市13县(区)用水短缺,600多万群众受益。下图示意该调水工程线路。
(1)分析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
(2)指出该工程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的优点。
(3)评价输水线路网状布局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表储水条件差意味着地表水易流失,流失的途径包括蒸发、下渗等,所以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可从下渗量大和蒸发量大两个角度分析。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由材料可知,该地气候干旱,地表水蒸发旺盛;该地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沙质土壤,下渗强。第(2)题,本题考查输水线路的特点。隧洞、暗渠和渡槽均能减少水分蒸发,减轻水体污染;由材料可知,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可以缩短单条线路长度。第(3)题,本题考查网状输水线路布局的积极意义。该区域水资源短缺,输水线路网状布局可以增加区域内水资源供给范围,满足沿线地区的用水需求;有利于完善沿线地区与供水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给有利于沿线地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答案:(1)植被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沙质土壤,下渗强。
(2)当地气候干旱,隧洞、暗渠和渡槽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降低线路坡度,呈直线布局可以缩短线路长度;减轻水体污染。
(3)增加输水线路覆盖面积,满足更多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沿线地区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