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同步导学案
展开导学案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六 | 课题 | 17.古诗三首 | 主备人 |
| 课时 | 2 | |
辅备人 |
| |||||||||
【学习目标】 1.基础性目标:会写“涯、莺”2个字。 2.挑战性目标: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 ||||||||||
【学习重难点、关键】 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 ||||||||||
【课前预设】 1.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诗句。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懂诗中的景物人情,整体把握诗词大意。 | ||||||||||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 【课上生成】 | |||||||||
【自主学习】 一、问题一:朗读诗词 1.读通。自由练读古诗,读通古诗,读好停顿与节奏。 2.读懂。借助注释与插图、已有阅读经验、相关资料背景、想象画面等方式,走入诗的意境之中,读明白诗中的景物人情,整体把握诗词大意。 二、问题二:把握大意 1.连接新旧知识 ①学习课前搜集的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 ②熟悉诗句 ◇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__(黄河入海流) ◇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白云间)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 3.借助注释,观察插图,初步理解诗词大意。 一、指导朗读,读好诗词 1.有感情地朗读。 ①诵读诗词。师生对读、生生合作读、配乐展示读…… ②读出诗的内容,读懂诗的感受。 2.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二、借助不同方式,把握古诗大意 1.《浪淘沙》(其一) ①引导学生抓住“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黄河奔腾汹涌的姿态。 ②通过了解相关的典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典故: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 2.《江南春》 ①引导学生结合“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等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江南春景的有声有色。 ②结合诗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进一步感受江南春景烟雨迷蒙的朦胧美景。 3.《书湖阴先生壁》 ①指导学生理解“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苔”“畦”说一说诗意,感受画面的静态之美,读懂庭院之内景色的清洁优雅。 ③抓住“排闼”的注释解决理解上的难点,通过想象、朗读,感受画面的动态之美,读懂庭院之外景色的自然幽雅。 【展示反馈】 1.《浪淘沙》(其一)大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2.《江南春》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3.《书湖阴先生壁》大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达标检测】 1.书写 ◇涯:注意“丿”的穿插,以及“厂”里面的两个“土”。 ◇莺:“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结构稳定、平衡。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①《浪淘沙》(其一):前两句语速放缓,语调沉稳而有力,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读第三句节奏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出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②《江南春》:前两句应用柔和、舒缓的语调,读出江南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后两句语调稍稍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之感。 ③《书湖阴先生壁》:诗题根据意思停顿:书/湖阴先生/壁。全诗用较为舒缓、闲适的语气来读,读出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之感,读后两句节奏适当放慢,读出诗中的自然田园之美。 附: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豪迈 《江南春》——景美 《书湖阴先生壁》——人性高雅 |
| |||||||||
【课后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