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展开
| 《海陆变迁》 |
问候 | 同学们好,请坐(鞠躬加手势) |
导入 | 师:江西有许多的山,看,鹰潭龙虎山,上饶山清山,樟树阁皂山。这三座山都与一个宗教——道教有关。东晋有位道士葛洪写过一本神仙传,我们今天翻开其中一页。哇,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神仙姐姐,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停顿)她的名字叫麻姑,关于她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沧海桑田。据说曾经有一位仙人邀请麻姑仙子去他的门客家做客,麻姑仙子受到邀请后立刻就启程了,席间交谈时,仙人问麻姑仙子,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呢?麻姑仙子说,我最近在巡视东海,仙人又问她,在你巡视东海可曾发现东海有什么变化,麻姑仙子说在我巡视东海中,东海已经三次变桑田了。在做的宾客听到后都十分吃惊并啧啧称奇,原来东海会变成桑田,其实沧海桑田就是海陆的变迁。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课时的学习。 |
新授课 | 师:同学们,麻姑仙子是一位仙女,她看过三次沧海变桑田。作为我们人类仅有的生命而言,它的变迁过程我们能不能用肉眼去感受?(停顿)我们暂时不能,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这种现象?可以。好,那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寻找海陆变迁的证据。 一、初识海陆变迁 证据一 师: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证据,这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沈括。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梦溪笔谈》,在书中他详细记载在太行山发现的螺蚌化石。同学说,你们知道螺蚌生长在哪里吗?(停顿)噢,生活在海洋里,但现在呢?山上。那说明这里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举手回答。 师:好,这位男同学。他的声音有点小,老师重复一边哈,他说由海洋变陆地。 师范:对,非常棒。由于地壳的运动,海洋会变成陆地。 证据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证据,这是我国的,对,台湾,中间的海域是?台湾海峡,我们在台湾海峡又发现了什么? 生:森林 师:森林生长在哪里呢? 生:回答(齐答) 师:那说明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位男同学 生:回答 师:对不对?对,很聪明,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其实陆地也会变成海洋。 证据三: 师:同学们再看,这是哪个地方的地图?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南昌市。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一片汪洋。看,这里有记载,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停顿)奥,不清楚,那我们具体来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 师:首先让我们继续坐上时空穿梭机到20实际60年代,请看视频,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学说? 生:观看视频 师:科学家们提出什么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他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 生:齐答 师: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因而造成了海陆位置和地表形态的变化。那么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识记一下。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六大板块示意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两幅图中寻找位置和名字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下面给你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等下老师请同学回答。(举手手势) 生:小组讨论 师:有没有同学已经有答案了?好,这位同学 生:回答 师:她解释的非常具体,非常棒。同时,老师也要为第二组同学贴上一面小红旗,哪组的小红旗越多就有机会获得老师的奖品。 师: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对比发现,有几个名称是不变的?(停顿)非洲板块,还有呢?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还有南极洲板块,它们的名初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说里面包含的大洲有一些变化。我们具体来看下亚欧板块,主要包含的是哪些大洲? 生:亚洲和欧洲 师:而美洲板块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还有一部分海洋。再来看印度洋板块,除了你们刚刚所说的印度洋外,还包括?这是哪个洲?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还有亚洲的印度和阿拉伯半岛。 师: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六大板块。我们依次来识记一下。……等下我们有个头脑风暴的小游戏哦。 活动一: 承转:下面我们进行头脑风暴的小游戏,拿出学案,空白六大板块图中填写对应的板块名称。现时1分钟。 生:填学案 师: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面小红旗 板书: 师:哪位同学率先完成举手示意,好,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都有同学完成,好,把你们的导学案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眼。(每个小组看) 师:好,,第一小组都完成了,说明你们很优秀。第二组还有两位同学没完成,第三组也都完成了,可以放下。第四组也都完成了。除了第二组有两位同学没有完成,我们给其他3个小组都贴上小红旗。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对比你们所写的有没有和老师一致,好,都订正好了吗? 活动二 师:下面有请小组代言人从老师这里抽取一个板块。请拿到板块的小组观察你们拿到的板块是哪一块,写上它的名称。老师手上还多了两块,还有没有同学先体验下。好,这位同学离老师最近,这位男同学举手最快。 师:好,都完成了吧。现在请拿到板块的同学站到讲台上来。举起手中的板块,我们先从第一位女同学开始,你介绍一下你手中的板块。 生:介绍板块。 师:他们说的怎么样?那你们应该怎么表示?他们说的都非常棒,说明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都转化为自己的表达 活动三: 师:下面老师再交给你们六个人一个任务,能不能将六大板块在黑板上拼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六大板块示意图。 生:拼图 师:如果你拼好了,觉得自己拼对了就回到自己所在的小组。 师:我们看到同学们已经完成了,他们拼完整了吗?有些同学还有些疑问,好像不太对诶,我们还有若干小板块。有没有同学想体验一下,除了刚刚已经举过手的同学。 生:抽板块 师:你抽一块,将它填充完整。同学们都非常厉害,现在已经是一副完整的六大板块运动图了。 三、板块的运动 承转:那么这些板块是静止不动的吗?你们在拼的过程中能不能感受的到?拼的过程中会严丝合缝吗?说明了什么? 生:举手回答 师:他解释得很好。既然板块在运动,那板块运动的方式有哪些呢?我们来看图例,绿色表示板块的边界,红色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在图中有哪种运动方式? 生:回答 师:一种是相向的,一种是相离的。有没有同学解释这两种运动方式。 师:理解的很到位,但用词还不够专业。相向运动称为碰撞挤压,相离运动成为板块的张裂。下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这两种运动方式分别会对我们地表产生怎样的变化? 师:请看,碰撞挤压会不断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如果有海洋,海洋面积会不断缩小。在张裂运动下,陆地会形成裂谷,海洋面积会不断扩大。 小组讨论: 地中海的面积为什么会缩小,红海的面积为什么会扩张? 生: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回答的非常准备。 师:我们来看一下,地中海正处于亚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它的面积在缩小,而红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处,因此它的面积在扩大。所以有人说未来地中海会消失,红海会成为新的海洋,你们相信吗? 活动: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红海位置的板块运动形式,从黑板上取出红海位置的两个板块,站在讲台面向同学演示红海位置的板块运动形式。 生:演示 师:他们演示的是正确的,两个板块在不断的分开分开。 师:喜马拉雅山脉怎么形成的?珠穆朗玛峰还会变高吗? 生:举手回答 师:他们讲的都非常正确,由于喜马拉雅山处于亚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板块交界处隆起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由于板块在不断运动过程中,所以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变高。 承转;那么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山脉,这些山脉都跟我们今天板块的学习都有什么关联呢? 生:举手 师:你不加思索地就举手了,老师看你说的对不对。 师:他解释的很到位。板块的碰撞挤压除了形成山脉,还会造成什么现象?如果你不断和你同桌碰撞挤压,你觉得他会怎么对你?如果是在地球上发生了这样的现象呢? 生:举手并回答 师:他说会发生火山或者地震,我们来看一看她说的对不对。这是一幅世界地震灯光影像图,灯光越亮的地方说明这里地震越频繁,那这幅图和我们刚刚学的板块分布图有什么关联,仔细看,看清楚了吗?看清楚的话不要着急举手。在你们的学案上画出你认为地震比较多的区域并把它连成线,可以对比黑板上的地震灯光影像图。 师:老师也想请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为没有上台展示的同学。 生:上台展示 师:看清楚他画的了吗?她画了几条呀?两条对不对?那两条呢?一条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另外一条看出来了吗?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师:图中闪烁绿点的是哪个地方呢?南昌,从你们出生到现在,在南昌有没有发生过地震?为什么呢? 生:举手回答 师:因为南昌处于板块内部,内部相对稳定。而边界地带非常的活跃。老师在地震台网找到的地震信息,其实我们江西也会发生地震,只是震级比较小,一般是无感地震,只能说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师:如果发展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个视频了解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讲的都是自然的力量造成的海陆变迁,我们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海陆的变迁,比如南海的吹沙造岛。我们回顾一下麻姑仙子,我们寻找到海陆变迁的证据,将这封信寄给麻姑仙子,麻姑仙子也回信相信我们终有一天在麻姑山相遇。
|
作业 |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推测未来海陆分布格局并说明理由。 |
|
|
板书 |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2、火山地震带 |
初中地理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a href="/dl/tb_c492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4页。
初中地理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