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能达到逐条说出的程度,这个“说出”不是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对即可。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表面上看,是要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实际上是需要学生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基于这种理解,模拟演示就不能仅仅“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还应该模拟演示火山、地震的发生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够举例说明。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
3.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并说出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板块运动试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通过模拟试验,理解并体会火山地震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六大板块的划分及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
2.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授课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1:设疑激趣
井陉在6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繁茂的植物群落埋没于水底泥沙中,日积月累形成煤层,称为井陉煤田。该煤田探明地质储量2.5亿吨,可开采量1.65亿吨,盛产的优质主焦煤享誉中外,曾有“北方最良煤田”的称号。
井陉地区发现了煤田,说明本地区曾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海陆的变迁。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沧海桑田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或假设:学生分组实验,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2)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寻找自己猜想或假设的事实证据。
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老师可与同学互动,多媒体展示如下图片证据,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进行地理事实的验证发现。
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猜想或假设的地理事实验证发现预设如下。
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③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2.老师多媒体点拨提升
承转: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图片进行承转,把学生带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索。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或假设:学生分组观察,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老师在这里可以链接课文,给学生展示友情提示,以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这一个探索发现可真是不简单,老师可以分步展示下面的几幅图片,以期给学生探索发现方向上的引导,可以给学生提出“哪两个大洲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的探究问题”,引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探索发现讨论结果预设: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凹凸特别吻合,我猜想以前它们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2)学生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寻找证据
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图片,力图帮助学生发挥想象,探索到当时魏格纳可能寻找到的证据。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为自己刚才的发现(或者是魏格纳当时的发现)寻找着证据。
2.老师多媒体点拨提升
这时候老师讲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已经水到渠成了。
承转: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图片进行承转,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先自主学习最后一目的课文,把学生带到板块运动问题的探索之中。
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板块的运动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问题情境,科学探索
学生分组观察,结合思考问题一步步地发现自己的探索成果。
2.老师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拨提升
歌谣小结,情感收获
求知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次愉快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去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探索带来的快乐!
畅谈收获,感悟提升
学习有限,探索无限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课后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质教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