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课件+习题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议论文阅读,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对比论证,参考答案B共4分,比喻论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目的是以理服人。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论题。议论文的论点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必须正确、鲜明。从形式上看,不能是短语、疑问句、比喻句等。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在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作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第二个分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一篇文章有且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分论点可以有多个。
论点与论题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论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同一论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论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区别:①定义不同。论题就是议论类文章中的“话题”,即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如“论教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②形式不同。论题一般是一个词语、短语,如“马说”“怀疑和学问”,也可以是一句话,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③位置不同。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的位置较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文末。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一篇议论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严密性、生动形象性。分析其准确严密性时,要重点关注其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分析其生动形象性时,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的运用。简言之,分析其语言特点,要从逻辑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性,从修辞、句式角度分析其生动形象性。
考点6 划分结构层次(10年1考)考点7 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0年2考)考点8 把握中心论点(10年4考)考点9 品析议论文的语言(10年1考)考点10 拓展延伸(热门考点)
考点1 分析词语的指代义(10年2考)考点2 概括、补写、辨析论据(10年2考)考点3 分析句段作用(10年3考)考点4 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3考)考点5 分析论证思路(热门考点)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2016安徽]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一层(第①段):批判网络阅读,进而提出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第二层(第②—④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阅读的重量在于它的“重”。第三层(第⑤—⑦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阅读的重量在于它的“轻”——无用之用。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考点1 分析词语的指代义[10年2考,2016、2012年考查]
1.[2016安徽,10]第①段中加点的“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短语的指代义。加点部分指代的内容一般是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解答时,首先根据题干提示仔细阅读第①段,然后分析“这样说”的上下文,可知加点的“这样说”应指代它前面“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一句。
失分点①理解有误,选择文中其他句子作答。②扩大指代内容,如将“逐渐替代……传统阅读”一句也答上。③审题失误,自己组织语言作答,未用文中原句回答。
一题多问①结合全文,说说“××”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②“××”一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③结合第×段内容,对“××”一词的具体含义作出解释。
参考答案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共2分)
[《谈创造性思维》,九上 P97]第三段中“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第一步:审读题干,锁定答题区域。 本题要求分析的加点短语出现在文章第三段,因此要认真阅读第三段,从第三段中寻找答案。第二步:通读第三段,辨别加点短语指代内容的位置。 第三段中,作者层层论述,指出“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进而得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的结论,因此“这一点”应是近指,且所指代内容应从上文中寻找。
第三步:明确指代范围。 指代短语指代的内容可多可少,要明确指代范围。第四步:摘录原文或组织语言作答。 题干中如果有类似“指代文中哪句话”的提示,作答时,要直接摘录原文;如果没有类似提示,既可直接摘录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本题中,“这一点”指代的内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第五步:将答案代入原文语境进行验证。 把所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直接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考点2 概括、补写、辨析论据[10年2考,2016、2010年考查]
2.[2016安徽,11]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乡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5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论据概括和中心论点提取。第一个空要求概括第②段所举的事例,我们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结果”的形式组织语言。人物是“我”,事件是“少年时偷偷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结果是“深受感动”。第二个空要求填写中心论点。联系前文可知,作者在第①段提出的“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一观点,即本文的中心论点,②③两段紧承该论点举例,对其起到论证作用。
参考答案“我”少年时偷偷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深受感动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共5分。前一空3分,后一空2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第一空只答出人物(“我”)、事件(偷偷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未答出结果(深受感动)。②第二空误答分论点“阅读的重量在于它的‘重’”或“阅读的重量在于它的‘轻’——无用之用”。③答题范围审读有误,第一空概括其他段落内容。
一题多问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段列举的两个事实论据。②请用一句话概括第×段所举的事实论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下P82]为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作者在文章第四段举了什么例子?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 根据本题的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概括第四段所举例子(事实论据)。第二步:明论点,辨论据。 如果指定的段落中有多个例子(事实论据),应首先明确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辨别出应概括哪个例子(事实论据);如果指定段落中只有一个例子(事实论据),则直接概括即可。本题中,第四段只举了王阳明一个例子,可直接概括。第三步:提要素,巧概括。 第四段所举例子(事实论据)的人物是王阳明,事件是王阳明在“格”竹子的过程中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果是宣告失败,因此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可概括为:王阳明在“格”竹子的过程中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果宣告失败。
补写论据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一般为:第一步:明确论点。 明确中心论点,或所给段落的分论点,确保所补写的论据能论证该论点。第二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看清题干是要求补写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有没有字数限制等。 ①若要求补写事实论据,则所补写的内容要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注意人物要典型、有代表性,事件(事例)要具体、有说服力。 ②若要求补写道理论据,则所补写内容应是能突出论点的名言、俗语、谚语、格言等。直接引用原文时要摘录,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要尊重原文,不能曲解文意。第三步:组织语言作答。 注意补写时,语言要与上下文的语言特点一致,要流畅通顺。若有字数限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论据辨析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一般为:第一步:分析所给材料,明确材料论证的内容(或表达的观点)。第二步: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所给(各个)段落的分论点。第三步:分析比较,做出判断。 将材料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所给(各个)段落的分论点进行比较,若材料表达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某一段的分论点一致(相似),则表明所给材料可作为文章或某一段的论据;反之,则不能作为文章或某一段的论据。
考点3 分析句段作用[10年3考,2016、2012、2010年考查]
3.[2016安徽,12]第⑤段画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分析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它所在的位置。画线句在第⑤段,属于中间段落。文章第②—④段论述“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第⑤—⑦段论述阅读的重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所以画线句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失分点①答案出现错别字。如答成“呈上启下”“过度”等。②答案不全。如只答承接的内容或引出的内容。③答题角度有误。如答画线句在内容上或表达上的作用。
一题多问①文章第×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段?请简要分析。②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共4分。意思对即可)
[《敬业与乐业》,九上P20]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一步:明确所分析的段落位于文章的哪一部分(开头、中间、结尾)。 该段是文章第一段,这就决定了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不能出现“总结全文”“承接上文”“承上启下”“与上文相照应”等术语。第二步:从三个角度入手,结合段落的具体内容和位置进行分析。 内容上:交代了“敬业乐业”一词的由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结构上:①与文章标题《敬业与乐业》相呼应;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敬业乐业”这一话题的论述。 表达效果上: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言,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议论文中,具体语段的作用分析一、语段位于文章的开头:(1)结构上:①引出下文对中心论点的阐述;②呼应文章标题。(2)内容上:①引用故事、传说、个人经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生动的比喻等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②引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开篇点题,直接提出中心论点。(3)表达效果上: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发读者的思考。二、语段位于文章的中间:(1)结构上: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引出下文……的内容;③总结上文……的内容。(2)内容上: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三、语段位于文章的结尾:(1)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2)内容上:①强化(重申、补充论证)中心论点;②在文章的结尾明确(提出)中心论点;③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3)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
考点4 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3考,2016、2014、2012年考查]
4.[2016安徽,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阅读全文,由第①段中的“眼睛在网上……失重感”可知,作者推崇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第②—④段作者论证了“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即要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第⑤—⑦段则强调了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参考答案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似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表述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相悖。如答“不要做无用的阅读”。②直接摘录文中原句作答。③答案未分点,或虽分点,但某几点内容重复,遗漏要点。
一题多问②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推崇的阅读方式是怎样的?③读完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
[《山水画的意境》,九下P75]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才能使诗画获得意境?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答题内容。 本题要求概括文中阐述的“获得意境”的方式。第二步:确定作答区域,提取作答要点。 第五段提道:“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分析文章内容,可先锁定答案所在区域——第五至第八段,从中可提炼出每段的关键信息。第五段“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一句从两个方面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并引起下文。第六段“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和第七段“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则具体阐述了如何才能“深刻认识对象”。而第八段则将笔墨集中于中国画,从“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和“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两个方面阐述了“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根据题干的显性或隐性要求组织答案。 根据提取出的关键句作答:①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②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常常需要对信息进行简要提炼,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摘录法:寻找中心句、结论句、论点或分论点,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②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上。③归纳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提炼文章中心论点、概括作者观点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考点5 分析论证思路[热门考点]
5.[原创]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解答时,首先划分文章的层次,然后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作者首先由网络阅读逐渐替代传统阅读的现象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然后从“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和“阅读的重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两方面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首先,文章在分析网络阅读逐渐替代传统阅读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然后从“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和“阅读的重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共4分。每点2分)
失分点①未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导致对论证思路的把握不准确。②未能准确答出文章的中心论点。③“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和“阅读的重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只答其中一点。
一题多问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③请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④第×段和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怀疑与学问》,九上P94]阅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全文还是某段,抑或是某几段的论证思路。 本题要求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第二步:通读文章(段落),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二段为第一层,引用北宋两位理学家的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第三至五段为第二层,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 第六段为第三层,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分论点。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然后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最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分论点。
题型一:概括全文的论证思路1.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论点/观点(或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提出……的论点);然后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重申/强调……的观点(或发出……的号召、提出……的希望)。2.论点在结尾: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引出……的论题;然后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题型二:概括某段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观点(或本段的论题),然后从……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点明、深化)……观点。题型三:概括某几段的论证思路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或从……角度论证了……),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
该题型比较灵活,考生在作答时要根据段落之间的内容灵活划分层次,有时前几个段落为一层,有时后几个段落为一层。归根结底,考生还是要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用表起承转合关系和能显示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词语组织答案。
变式探究一:文中第×段与第×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①表态(一般是“不能调换”。“能调换”的情况一般是: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且文中没有指明各并列层次的先后关系的句子)。②阐述理由:第×段的内容是……,第×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或这样的行文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与上/下文某处“……”一句相照应,或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③因此不能调换。变式探究二:文中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②阐述理由:该段的内容是……,其上/下文的内容是……,该段与上/下文存在……的逻辑关系(或该段是对上文的补充论证,或该段有效地引起下文……)。③该段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更周密。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2014安徽]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在未辩论之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强辩,决不作遁词【注】,更没有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现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了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删改)【注】 遁(dùn)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第一层(第①段):开篇引出论题。第二层(第②—⑤段):分析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与中国学者在治学态度、精神上的差异。第三层(第⑥段):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中国新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的生命。
考点6 划分结构层次[10年1考,2014年考查]
1.[2014安徽,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归纳论点)。本文第①段直接提出论题,第②—⑤段分析论证,第⑥段对上文进行归纳。
一题多问①请将文章划分成×个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层意。②请用“//”为文章(或第×段)划分层次。
[《创造宣言》,九上P101]阅读全文,用“//”为文章划分层次。(限划三处)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第一步:仔细审题,抓取题干关键信息,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用“//”将全文划分为四层。 第二步:阅读全文,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第①段)提出“我们要创造”的总论点;接着(第②—④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然后(第⑤—⑪段)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最后(第⑫ —⑯段)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危害,鼓励教育者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步:利用关键句段或标志性词语精准划分层次。 本文的关键句如第④段的“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标志性词语如第⑪段的“所以”等。借助这些关键信息,可准确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考点7 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0年2考,2014、2012年考查]
2.[2014安徽,12]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比论证及其作用。阅读文章可知,“中国学者”的精神与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作者提到“中国学者”是为了突出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暗示“中国学者”身上缺乏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提到“中国学者”,是和欧洲中古学者进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的精神,暗示了“中国学者”身上缺乏这种牺牲精神。(共6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没有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答题。②对论证方法的判断有误,误认为提到“中国学者”是举例论证。③没有对对比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④作用未答全,只答出“突出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而未能答出“暗示中国学者身上缺乏这种牺牲精神”。
一题多问①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敬业与乐业》,九上P20]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本题要求判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该论证方法的作用。第二步:通读句子,抓标志性词句,判断论证方法。 由“好像赛球一般”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第三步:结合论证方法的一般特点和语句(段落)内容,分析其作用。 把“职业竞争”比作赛球,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观点(或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职业竞争”比作赛球,论证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观点,使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四种常用论证方法的答题模板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使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的名言,阐述了……的内容,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使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③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强调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使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④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考点8 把握中心论点[10年4考,2016、2014、2012、2010年考查]
3.[2014安徽,13]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把握中心论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明确论题,依据论题寻找论点;②锁定位置找论点,论点经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③通过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把握论点。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结尾段就包含了论点,考生提取关键词,用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进行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中国新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的生命。(共4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直接摘录原文语句,不加以归纳概括。②只答第⑥段“总之”后面一句,而没有联系全文,忽视了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一题多问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③请从文中找出能作为中心论点的语句。④请为文章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敬业与乐业》,九上P20]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本题要求答出作者的论点,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整合概括。第二步:仔细阅读文章,选择恰当的方法确定论点。 方法一:看标题。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判断文章是否是围绕文章标题展开论述的。有的标题本身就可以作为中心论点。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别把论题当论点;二是标题往往不是一句完整的话,需要稍加整理。 方法二:看开头语段。作者往往在开头语段中借助事例、名言等提出论点,可注意语段中相关的提示语,如“可见”“由此观之”“故”等。
方法三:看结尾语段。就是所谓篇末点题的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方法四:看中间过渡语句。 方法五:概括中心论点。整体感知全文,概括层意,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就《敬业与乐业》一文而言,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题与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区别①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题是议论的话题,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等;而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话题(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应该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区别。文章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中心论点,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分论点是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变式探究一:辨析中心论点第一步:通读全文,厘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第二步:仔细浏览备选项,分析文章是否可围绕该选项展开论述。或掌握提取论点的方法,自己提出中心论点,在备选项中找出可与之匹配的一项。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原因。
变式探究二:补写或概括分论点(1)若文段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其段首句或段尾句往往就有总领或总结段落内容的作用,则段首句或段尾句可以直接作为分论点。(2)若文段不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则可阅读文段内容,找到文段的论据,进而判断分论点。若论据是道理论据,则从所论述的道理中找关键词语,概括分论点;若论据是事实论据,则概括所举事例内容,组织语言概括分论点。(3)看其他文段分论点的位置,或研读文章中间的过渡内容及文章结尾的总结内容,由此概括该段的分论点。变式探究三: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到(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2)明确中心论点的位置,由此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A.若中心论点在开头语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引用故事或生动的比喻,提出中心论点;②由社会现象引出中心论点;③引用名言警句提出中心论点;④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B.若中心论点在结尾语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运用……的论证方法,得出……的结论,提出中心论点;②通过对……论点的驳斥,得出……的结论,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4.[2014安徽,11](内容理解与概括)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根据题干的要求,可从第③段中找答案。根据“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一句可知,应从该句前找答案。
参考答案作强辩,作遁词,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共4分。意思对即可)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2012安徽] 乔 叶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汲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
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⑥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第一层(第①②段):引出本文的话题——成长。第二层(第③—⑤段):从“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三方面对“成长”进行论述。第三层(第⑥段):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考点9 品析议论文的语言[10年1考,2010年考查]
1.[原创]第⑤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品析议论文语言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表态,一般回答“不能删去”;接着分析加点词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分析删去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点明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什么特点。就本题而言,“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在句中对“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进行修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1分)“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在句中是说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大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但并不排除有生理上年轻但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存在的情况,删去后,表达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2分)加点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表态有误,认为可以删去。②表态无误,但没有解释“往往”的本义。③表态无误,但没有阐明“往往”的语境义。④表态无误,但没有分析删去后的表达效果。⑤表态无误,但没有点明“往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或答成了“生动形象”的特点。
一题多问①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第×段加点词语分析。②第×段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九下P7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片面”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第一步:表明态度。 一般回答“不能删去”。就本题而言,“片面”一词也是不能删去的。第二步:定性,解释词语本义,并结合语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片面”指偏于一面的,不全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山水画如果只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将感动不了别人。
第三步:分析删去后句子的意思。 如果删去,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不符。第四步:点明词语体现的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片面”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五步:根据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不能删去。“片面”指偏于一面的,不全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山水画如果只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将感动不了别人。如果删去,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不符。“片面”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一、品析议论文语言可从准确严密性和生动形象性两方面入手:①准确严密性,应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首先从词语的本义入手,明确其在频率、程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这些词一般以副词和形容词居多;然后结合议论文语言严谨、简明、准确的特点和文章内容分析作答。②生动形象性,应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分析。若使用修辞手法,则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修辞的作用。附:议论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板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二、品析议论文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模板题型一: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能否换成“××”)?为什么?①表态(通常回答“不能删去”)。②原文中“××”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表示……。③若删去(或换成“××”一词)则只有……的意思,与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不相符。④“××”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或生动形象性)。题型二: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①加点词语“××”一词的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②“××”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或生动形象性)。
考点10 拓展延伸[热门考点]
2.[原创]文章结尾说:“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初中生活,举一例谈谈你是如何“感觉到自己的成长”的。(4分)
解题思路首先通读全文,可知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不断学习是成长,积蓄力量是成长,吸取教训是成长……然后选取一段自己获得成长的经历,按要求谈谈自己是如何“感觉到自己的成长”的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体育素质检测中,我第一次没跑及格,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没有灰心,坚持练习,一学期后,终于获得满分。这让我体会到成长就是一件不断积蓄、不断提高自己的事情。在这一学期的练习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我每天都在朝着更好的自己成长。
失分点①所举事例不恰当,不能很好地体现“成长”。②没有结合文章谈感受。
这一考点综合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逐渐被命题者青睐。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全面理解文本内容,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谈感悟(或观点、建议、原因等)。首先要读懂题意明确要点,然后结合文本全面作答。 答题时注意题干中“从作者的观点出发”“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等要求。若要求写个人获得的启示,一定要写清楚该观点在自己人生中所起到的作用,由此表达自己获得的启示。切忌写名人事例,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若要求提建议,则看题干要求从哪个方面提建议,建议应紧扣文章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建议要合理,可操作性强。
议论文拓展延伸类试题的答题模板题型一:谈谈阅读文本后的感受、启示①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观点。②联系生活实际阐明为什么或怎样做。③总结重申观点。题型二:阅读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①提炼链接材料的主要观点。②结合原文观点进行阐述,得出结论。
原因分析类和建议方法类试题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即可,但结合文章是作答的关键。
3.[2012安徽,5](把握中心论点)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解题思路仔细阅读文章,可知文章题目和前两段仅仅引出了论题,第③—⑤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⑥段总结全文。全文并没有一句话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因此考生将第③—⑤段的三个分论点概括,即可得出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2012安徽,6](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4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从开头内容看,作者介绍小时候对于成长的错误认识,这是个别现象,而加上“和许多人一样”这一状语,则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使作者的阐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2012安徽,7](分析句段作用)第②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解题思路本题实质上是要求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②段的作用。分析时,应从该段的位置入手,该段位于文章中间,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则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共3分。内容2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
6.[2012安徽,8](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④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由题干“‘蹲苗’的比喻” 及文章内容可知,此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意在阐述“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的观点。分析“好处”时,则要结合比喻论证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道理: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好处: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共4分。“道理”和“好处”各2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帮,真题帮,知识帮,议论文概念,议论文论点,抢分秘籍,议论文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结构,议论文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议论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帮,真题帮,知识帮,议论文概念,议论文论点,抢分秘籍,议论文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结构,议论文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件1,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帮,真题帮,知识帮,一内涵解读,二文本特征,一文字型材料,二图表型材料,考点帮,考点速览,考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