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优秀学案
展开《劝学》同步学案
学习提示
①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②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u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² 荀子名言积累
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②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③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④思索以通之。
⑤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⑦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⑧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⑨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学,即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4.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扬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发表看法,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的本性才能最终改变。《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思想
宇宙观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相信人定胜天。
伦理观
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
政治观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礼治」。他积极鼓励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的恶性。
君民关系
荀子则主张「尊君」说,与孟子的「民本说」刚好相反。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 ) 輮( ) 槁暴( ) 就砺( )
参省( ) 须臾( ) 跂( ) 楫( )
跬步( ) 骐骥( ) 驽马十驾( ) 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 )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示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² 解读第一段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
②已:
思考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² 拓展:何为君子?
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有学问有修养、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④竹、莲花、菊花的别名,梅、兰、竹、菊称四君子。
⑤妻子称丈夫;也指男子。
² 解读第二段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
②蓝:
③中绳:
④輮:
⑤规: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
②有:
③槁暴:
④挺: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
②金:
③就:
④砺: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
②省:
③乎:
④知:
⑤过:
思考1: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² 解读第三段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假④舆马者,非利足⑤也,而致⑥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⑦也,而绝⑧江河。君子生⑨非异也,善假于物⑩也。
①跂:
②疾:
③彰:
④假:
⑤利足:
⑥致:
⑦水:
⑧绝:
⑨生:
⑩物:
思考1: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² 解读第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 ,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
①焉:
②渊:
③德:
④得: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
①跬:
②无以:
③骐骥:
④十驾: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
①锲: ②镂:
③用: ④跪:
⑤螯: ⑥躁:
l 知识拓展:
而
(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思考1: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考2:概括梳理整篇文章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比喻论证
内涵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用法
①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②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③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的特征来阐述道理。
④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对比论证
内涵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作用
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l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思考:《劝学》和《礼记·学记》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拓展:古人的劝学
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 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朱熹: “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④子思 “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⑤宋濂:余则縕袍(yùn páo)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⑥《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证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中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通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于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于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本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于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武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思考: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答案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zhòng ) 輮(róu) 槁暴(gǎo pù) 就砺(lì)
参省(cān xǐng) 须臾(yú) 跂(qǐ) 楫(jí)
跬步(kuǐ) 骐骥(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
金石可镂(lòu ) 螯(áo) 蛇鳝(shàn)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² 解读第一段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思考1:明确 开门见山,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总领下文。
² 解读第二段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思考1:明确 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
² 解读第三段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疾:劲疾
③彰:清楚
④假:借助,利用
⑤利足:善于奔走
⑥致:到达
⑦水:用作动词,游水
⑧绝:横渡
⑨生:同“性”,资质、禀赋
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思考1:明确 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
² 解读第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 ,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
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
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骐骥:骏马。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
①锲:刻。 ②镂:雕刻。
③用:以,因为。 ④跪:蟹的脚。
⑤螯:蟹钳。 ⑥躁:浮躁,不专心。
思考1:
明确
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比喻论证(正面)
学习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喻论证(反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贵在坚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成在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考2:明确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明确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l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明确 ①《劝学》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②《礼记·学记》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明确 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学案,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文学常识,分类突破,写作素材运用,拓展练习,拓展阅读,文学常识积累,古代的劝学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