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卷四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522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卷四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522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卷四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522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工业区位因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2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卷五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卷四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卷四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共8页。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马尔代夫由散布在印度洋上的1 200多个珊瑚岛组成,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土南北长约820千米,东西宽约130千米。首都马累所在的马累岛面积约1.5平方千米。中马友谊大桥由中国承建,是世界首座建在珊瑚礁上的跨海大桥,它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据此完成1~3题。
1.中马友谊大桥修建之前,马尔代夫岛屿之间几乎没有大桥连接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水平较低 B.国土面积狭小
C.居民出行需求小 D.经济水平落后
2.中马友谊大桥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 )
A.台风多发 B.海况复杂
C.气候湿热 D.地基不稳
3.大桥建成后对当地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
①缓解首都马累的交通压力 ②疏解马累过于集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 ③增强马累岛与其他岛屿之间的陆上联系 ④带动周边岛屿的物流业、旅游业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马尔代夫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马尔代夫岛屿之间几乎没有大桥连接。科技水平会影响大桥的修建,但并不是该国岛屿之间几乎没有大桥连接的主要原因;国土面积与大桥的修建关系不大;马尔代夫的航运及旅游业较发达,居民出行需求较高。第2题,马尔代夫受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海水侵蚀、海水深度等复杂海况影响大,这是大桥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马尔代夫靠近赤道地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小,难以形成气旋(台风);气候湿热会影响大桥的修建,但并不是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马尔代夫群岛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建设大桥的地基较为稳固。第3题,修通马累岛连接机场岛的大桥,使马尔代夫主要岛屿的发展空间发生质的飞跃,带动周边岛屿的发展。有效缓解马累岛的交通状况,为马累的城市功能拓展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中马友谊大桥只是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并不能增强马累岛与其他岛屿之间的陆上联系。
答案:1.D 2.B 3.D
(2021·天津高考)株洲作为铁路枢纽,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动力谷”,形成了“3+5+2”现代产业体系。完成4~5题。
4.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对株洲产业发展过程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A.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起到决定性作用
B.各个产业间的生产都具有上下游关系
C.轻工业替代了轨道交通为主的重工业
D.由交通装备制造专业化向综合性发展
5.株洲集聚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群,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
B.加强企业间交流,减少能源消耗
C.集中处理废弃物,保护环境
D.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对初期城市形成的影响较大,对后期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株洲各个产业间的生产大多不具有上下游关系;目前的“中国动力谷”仍然有轨道交通产业,并未被轻工业替代;该城市初期与中期主要是以交通装备制造专业化为主,后期向综合性发展。第5题,株洲集聚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群,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减少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不是株洲集聚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群的主要目的;降低劳动力成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不大。
答案:4.D 5.A
沪昆高铁途经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线路设计时速350千米,是中国东西向里程最长、经过省级行政区最多的高速铁路。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南昌至长沙段向南弯曲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与河流 B.资源与工业
C.人口与物产 D.地形与城市
7.沪昆高铁投入运营后,昆明至以下哪个城市的航空客源受冲击最大( )
A.贵阳 B.长沙 C.杭州 D.上海
解析:第6题,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形与居民点分布。第7题,高铁运营速度比普通铁路要快,比航空运输更方便灵活,对近距离航空运输的冲击最大。
答案:6.D 7.A
商合杭高铁(客运专线)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该铁路安徽、浙江段新建线路约570千米,其中桥梁122座,总长度约468千米,占82.1%。下图示意商合杭高铁线路。据此完成8~10题。
8.商合杭高铁安徽、浙江段的施工,需要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
A.地形崎岖 B.路网密集
C.河网密布 D.地质不稳
9.商合杭高铁的建成将直接( )
①减轻京沪铁路的运输压力 ②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提高该线的货运量 ③加强中原、江淮、长江三角洲之间的联系 ④实现东、中、西互联互补,促进互利共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商合杭高铁与郑徐、京九等高铁连接,反映了高铁运输的( )
A.高速化 B.专业化 C.大型化 D.网络化
解析:第8题,商合杭高铁安徽、浙江段多处于长江三角洲及江淮地区,“桥梁122座,总长度约468千米,占82.1%”,可判断沿线河网密布;“路网密集”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审图可知商合杭高铁安徽、浙江段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质较稳定。第9题,商合杭高铁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连接中原、江淮及长江三角洲,建成后将有利于实现客、货分线运输,缓解我国东部地区南北向的运力紧张状况,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铁为客运专线,故②中“提高该线的货运量”说法有误;商合杭高铁未直接连接西部地区。第10题,商合杭高铁与其他高铁线路连接成网,反映了高铁运输的网络化。
答案:8.C 9.D 10.D
桥隧比是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2017年12月6日,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西成高铁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桥隧比在90%以上。下图示意西成高速铁路专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影响西成高铁选线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气候 B.气候、地形
C.城市、技术 D.地形、城市
12.西成高铁通车后,将( )
A.加快沿线地区农矿产品的输出
B.促进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西成铁路货运能力
D.推动区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解析:第11题,西成高铁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桥隧比在90%以上,说明地形崎岖,影响铁路建设;西成高铁是客运专线,所以要通过主要的居民点,即影响西成高铁选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城市。第12题,西城高铁是客运专线,不会加快沿线地区农矿产品的输出;高铁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方便人们出行,会促进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西成铁路货运能力无关;高铁建设对技术影响小,也不会推动区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答案:11.D 12.B
(2022·广东高考)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如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14.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
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
解析:第13题,甲模式所示主要交通流在区域中心城市外围的一般城市间做双向流动,丙模式所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要素流动具有单向性,且缺少有联系的汇聚中心,甲模式和丙模式对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大。乙模式所示主要交通流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对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第14题,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能够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说明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职能并不一致,如果城市职能相似,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就会减少;丙模式中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交通流为主要交通流,说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不均衡;各区域城市能够产生较大的交通流,说明各区域空间并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丙模式中可以看到中间的中心城市周围的一般城市较少,城市等级较低,所以中心城市具有等级差异性。
答案:13.B 14.D
(2021·广东高考)随着我国高铁与民航快速发展,两城市互通高铁直达列车和航空航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形成日趋复杂的高铁-民航竞争网络。下图示意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拓展模式。据此完成15~16题。
15.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演变特征为( )
A.空间竞争由分散到集中
B.空间竞争范围由小变大
C.空间网络趋向于双极化
D.边缘城市参与机会渐少
16.该拓展模式主要体现了地理事物空间扩张的( )
A.均衡性 B.集中性 C.临近性 D.等级性
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我国高铁和民航早期空间竞争以北京、上海为中心,中期空间竞争延伸至多个省级行政中心及经济发达城市、旅游城市,后期逐渐向边缘城市扩张,空间竞争由集中到分散,空间竞争范围由小变大;由图中可以看出早期空间竞争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到后期逐渐呈现出“多中心”的竞争模式;后期边缘城市参与机会增多。第16题,高铁和民航的竞争受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的影响。从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等级上,均体现出了地理事物空间扩张的等级性;各时期城市等级和数量方面具有不均衡性,且空间竞争由集中到分散;高铁和民航适合中远距离出行,因此其空间竞争并不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其临近城市扩张。
答案:15.B 16.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芦潮港,北与沪芦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小洋山岛。下图是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图。
(1)图中的铁路交通线呈网状分布,可看出 和 等因素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东海大桥的修建,表明 因素对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2)东海大桥最需要防范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和 。
解析:第(1)题,该地区地处我国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形对铁路交通线路的选线限制较少,因此此处铁路交通线呈网状分布;另外交通线路主要联系重要城镇,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居民出行和客、货的中转集散;先进的建桥技术克服自然障碍使得东海大桥竣工通车。第(2)题,东海大桥地处我国东海海域,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和地震等。
答案:(1)地形 经济 科技
(2)台风 地震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元朝将大运河改道成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但由于淤积和缺水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济宁以北的运河基本失去航运功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大运河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东线调水。历史上的扬州得益于京杭运河,曾是我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但近现代,扬州的城市地位却越来越低。下图为京杭运河局部地区图和扬州附近的放大简图。
(1)指出放大简图中扬州市下属小城镇的分布特征是 ,长江对这些小城镇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 。
(2)从交通方面简述近现代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读放大简图可知,扬州市下属小城镇主要沿江分布于长江北岸;长江为这些小城镇形成提供了水源、航运及肥沃的土壤条件。第(2)题,扬州城市地位下降与其交通运输的变化密切相关。扬州为古代水运交通枢纽城市,但由于京杭运河的淤塞,运输地位下降;加之海运兴起、津浦铁路建成,客、货流主要从新的交通线经过,而扬州不临海且津浦铁路不经过,使扬州的城市地位迅速下降。
答案:(1)沿江河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 长江为小城镇形成提供水源、航运、肥沃的土壤
(2)京杭运河因淤塞导致运输地位下降,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建成,使扬州逐渐失去往日的地位。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之一的起点是南非开普敦,终点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列车运行的最东段是1970年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2017年1月中国宣布将再次参与该铁路的改造升级,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打造铁路沿线产业经济带。
(1)分析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原因。
(2)概述该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因素要从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第(2)题,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善基础设施,利于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
答案:(1)穿越裂谷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气候湿热、病毒肆虐。
(2)改善基础设施,利于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拓展市场。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马尔代夫由散布在印度洋上的1 200多个珊瑚岛组成,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土南北长约820千米,东西宽约130千米。首都马累所在的马累岛面积约1.5平方千米。中马友谊大桥由中国承建,是世界首座建在珊瑚礁上的跨海大桥,它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据此完成1~3题。
1.中马友谊大桥修建之前,马尔代夫岛屿之间几乎没有大桥连接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水平较低 B.国土面积狭小
C.居民出行需求小 D.经济水平落后
2.中马友谊大桥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 )
A.台风多发 B.海况复杂
C.气候湿热 D.地基不稳
3.大桥建成后对当地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
①缓解首都马累的交通压力 ②疏解马累过于集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 ③增强马累岛与其他岛屿之间的陆上联系 ④带动周边岛屿的物流业、旅游业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马尔代夫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马尔代夫岛屿之间几乎没有大桥连接。科技水平会影响大桥的修建,但并不是该国岛屿之间几乎没有大桥连接的主要原因;国土面积与大桥的修建关系不大;马尔代夫的航运及旅游业较发达,居民出行需求较高。第2题,马尔代夫受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海水侵蚀、海水深度等复杂海况影响大,这是大桥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马尔代夫靠近赤道地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小,难以形成气旋(台风);气候湿热会影响大桥的修建,但并不是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马尔代夫群岛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建设大桥的地基较为稳固。第3题,修通马累岛连接机场岛的大桥,使马尔代夫主要岛屿的发展空间发生质的飞跃,带动周边岛屿的发展。有效缓解马累岛的交通状况,为马累的城市功能拓展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中马友谊大桥只是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并不能增强马累岛与其他岛屿之间的陆上联系。
答案:1.D 2.B 3.D
(2021·天津高考)株洲作为铁路枢纽,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动力谷”,形成了“3+5+2”现代产业体系。完成4~5题。
4.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对株洲产业发展过程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A.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起到决定性作用
B.各个产业间的生产都具有上下游关系
C.轻工业替代了轨道交通为主的重工业
D.由交通装备制造专业化向综合性发展
5.株洲集聚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群,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
B.加强企业间交流,减少能源消耗
C.集中处理废弃物,保护环境
D.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对初期城市形成的影响较大,对后期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株洲各个产业间的生产大多不具有上下游关系;目前的“中国动力谷”仍然有轨道交通产业,并未被轻工业替代;该城市初期与中期主要是以交通装备制造专业化为主,后期向综合性发展。第5题,株洲集聚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群,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减少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不是株洲集聚了动力装备制造产业群的主要目的;降低劳动力成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不大。
答案:4.D 5.A
沪昆高铁途经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线路设计时速350千米,是中国东西向里程最长、经过省级行政区最多的高速铁路。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南昌至长沙段向南弯曲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与河流 B.资源与工业
C.人口与物产 D.地形与城市
7.沪昆高铁投入运营后,昆明至以下哪个城市的航空客源受冲击最大( )
A.贵阳 B.长沙 C.杭州 D.上海
解析:第6题,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形与居民点分布。第7题,高铁运营速度比普通铁路要快,比航空运输更方便灵活,对近距离航空运输的冲击最大。
答案:6.D 7.A
商合杭高铁(客运专线)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该铁路安徽、浙江段新建线路约570千米,其中桥梁122座,总长度约468千米,占82.1%。下图示意商合杭高铁线路。据此完成8~10题。
8.商合杭高铁安徽、浙江段的施工,需要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
A.地形崎岖 B.路网密集
C.河网密布 D.地质不稳
9.商合杭高铁的建成将直接( )
①减轻京沪铁路的运输压力 ②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提高该线的货运量 ③加强中原、江淮、长江三角洲之间的联系 ④实现东、中、西互联互补,促进互利共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商合杭高铁与郑徐、京九等高铁连接,反映了高铁运输的( )
A.高速化 B.专业化 C.大型化 D.网络化
解析:第8题,商合杭高铁安徽、浙江段多处于长江三角洲及江淮地区,“桥梁122座,总长度约468千米,占82.1%”,可判断沿线河网密布;“路网密集”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审图可知商合杭高铁安徽、浙江段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质较稳定。第9题,商合杭高铁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连接中原、江淮及长江三角洲,建成后将有利于实现客、货分线运输,缓解我国东部地区南北向的运力紧张状况,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铁为客运专线,故②中“提高该线的货运量”说法有误;商合杭高铁未直接连接西部地区。第10题,商合杭高铁与其他高铁线路连接成网,反映了高铁运输的网络化。
答案:8.C 9.D 10.D
桥隧比是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2017年12月6日,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西成高铁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桥隧比在90%以上。下图示意西成高速铁路专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影响西成高铁选线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气候 B.气候、地形
C.城市、技术 D.地形、城市
12.西成高铁通车后,将( )
A.加快沿线地区农矿产品的输出
B.促进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西成铁路货运能力
D.推动区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解析:第11题,西成高铁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桥隧比在90%以上,说明地形崎岖,影响铁路建设;西成高铁是客运专线,所以要通过主要的居民点,即影响西成高铁选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城市。第12题,西城高铁是客运专线,不会加快沿线地区农矿产品的输出;高铁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方便人们出行,会促进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西成铁路货运能力无关;高铁建设对技术影响小,也不会推动区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答案:11.D 12.B
(2022·广东高考)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如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14.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
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
解析:第13题,甲模式所示主要交通流在区域中心城市外围的一般城市间做双向流动,丙模式所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要素流动具有单向性,且缺少有联系的汇聚中心,甲模式和丙模式对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大。乙模式所示主要交通流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对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第14题,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能够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说明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职能并不一致,如果城市职能相似,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就会减少;丙模式中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交通流为主要交通流,说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不均衡;各区域城市能够产生较大的交通流,说明各区域空间并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丙模式中可以看到中间的中心城市周围的一般城市较少,城市等级较低,所以中心城市具有等级差异性。
答案:13.B 14.D
(2021·广东高考)随着我国高铁与民航快速发展,两城市互通高铁直达列车和航空航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形成日趋复杂的高铁-民航竞争网络。下图示意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拓展模式。据此完成15~16题。
15.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演变特征为( )
A.空间竞争由分散到集中
B.空间竞争范围由小变大
C.空间网络趋向于双极化
D.边缘城市参与机会渐少
16.该拓展模式主要体现了地理事物空间扩张的( )
A.均衡性 B.集中性 C.临近性 D.等级性
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我国高铁和民航早期空间竞争以北京、上海为中心,中期空间竞争延伸至多个省级行政中心及经济发达城市、旅游城市,后期逐渐向边缘城市扩张,空间竞争由集中到分散,空间竞争范围由小变大;由图中可以看出早期空间竞争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到后期逐渐呈现出“多中心”的竞争模式;后期边缘城市参与机会增多。第16题,高铁和民航的竞争受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的影响。从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等级上,均体现出了地理事物空间扩张的等级性;各时期城市等级和数量方面具有不均衡性,且空间竞争由集中到分散;高铁和民航适合中远距离出行,因此其空间竞争并不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其临近城市扩张。
答案:15.B 16.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芦潮港,北与沪芦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小洋山岛。下图是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图。
(1)图中的铁路交通线呈网状分布,可看出 和 等因素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东海大桥的修建,表明 因素对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2)东海大桥最需要防范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和 。
解析:第(1)题,该地区地处我国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形对铁路交通线路的选线限制较少,因此此处铁路交通线呈网状分布;另外交通线路主要联系重要城镇,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居民出行和客、货的中转集散;先进的建桥技术克服自然障碍使得东海大桥竣工通车。第(2)题,东海大桥地处我国东海海域,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和地震等。
答案:(1)地形 经济 科技
(2)台风 地震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元朝将大运河改道成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但由于淤积和缺水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济宁以北的运河基本失去航运功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大运河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东线调水。历史上的扬州得益于京杭运河,曾是我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但近现代,扬州的城市地位却越来越低。下图为京杭运河局部地区图和扬州附近的放大简图。
(1)指出放大简图中扬州市下属小城镇的分布特征是 ,长江对这些小城镇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 。
(2)从交通方面简述近现代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读放大简图可知,扬州市下属小城镇主要沿江分布于长江北岸;长江为这些小城镇形成提供了水源、航运及肥沃的土壤条件。第(2)题,扬州城市地位下降与其交通运输的变化密切相关。扬州为古代水运交通枢纽城市,但由于京杭运河的淤塞,运输地位下降;加之海运兴起、津浦铁路建成,客、货流主要从新的交通线经过,而扬州不临海且津浦铁路不经过,使扬州的城市地位迅速下降。
答案:(1)沿江河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 长江为小城镇形成提供水源、航运、肥沃的土壤
(2)京杭运河因淤塞导致运输地位下降,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建成,使扬州逐渐失去往日的地位。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非洲之傲”列车运行线路之一的起点是南非开普敦,终点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列车运行的最东段是1970年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2017年1月中国宣布将再次参与该铁路的改造升级,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打造铁路沿线产业经济带。
(1)分析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原因。
(2)概述该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影响坦赞铁路施工的自然因素要从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第(2)题,铁路改造升级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善基础设施,利于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
答案:(1)穿越裂谷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气候湿热、病毒肆虐。
(2)改善基础设施,利于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拓展市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