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高二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在机体的不断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体温维持在37 ℃左右,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不超过1℃,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C错误,D正确。
故选C。
2.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患下列哪种疾病时机体内环境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
A. 糖尿病
B. 高原性肺水肿
C. 稀释性低钠血症
D. 镰刀型细胞贫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详解】A、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的含量会高于正常值,A不符合题意;
B、高原性肺水肿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组织液变多,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血浆中钠含量过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C不符合题意;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血红蛋白在细胞内,故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3. 如图为排尿反射示意图。当膀胱内储存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纤维传到骶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中枢,并产生尿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婴儿无意识尿床,控制其排尿的中枢位于e
B. 神经递质由d释放作用于e不需要经过内环境
C. 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虽无尿意但能主动排尿,该过程调节中枢有e和g
D. 排尿时机体主要通过副交感神经控制逼尿肌收缩,使膀胱缩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婴儿无意识尿床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当中的低级中枢控制,即婴儿无意识尿床的排尿中枢位于e,A正确;
B、de之间有突触结构,d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经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内环境)传递至突触后膜,产生效应,B错误;
C、成年人无尿意但能主动排尿,主动排尿是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调控低级中枢(脊髓)的过程,参与的中枢有e和 g,C正确;
D、膀胱壁由三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肌层和外膜。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逼尿肌,逼尿肌收缩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在膀胱与尿道交界处有较厚的环形肌,形成尿道内括约肌。括约肌收缩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这两种肌肉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并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弛,促进排尿,因而,排尿时机体主要通过副交感神经控制逼尿肌收缩,使膀胱缩小,D正确。
故选B。
4. 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B.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完全独立,可以分割
C. 短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短时记忆经过多次重复,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答案】D
【解析】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
【详解】A、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主要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错误;
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短时记忆经过多次重复,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时记忆,D正确。
故选D。
5. 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
B. 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只是肝细胞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靶细胞可以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 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随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说明该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等,A正确;
B、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组织细胞,即几乎为全身各处细胞,B错误;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下丘脑细胞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之分泌的激素减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体液调节的特点、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 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叙述,未发生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
B. 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
C.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细胞免疫的第一步就是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一般不直接与病原体结合,而是裂解抗原侵入的靶细胞,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其释放抗原,D正确。
故选B。
7.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对这两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B. 若植物茎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b点对应浓度,则背光侧浓度一定在d点~e点对应浓度范围
C. 植株倒伏一段时间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点对应浓度
D. 该植物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浓度都能促进根、茎生长,而当大于一定浓度时,对根、茎生长都有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对这两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A正确;
B、茎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较快,若植物茎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b点对应浓度,则背光侧浓度为b点~e点对应浓度范围(不包括b、e两点),B错误;
C、植株倒伏一段时间后,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由根的远地侧向根近地侧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故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即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对应浓度,C正确;
D、由题图可知,根生长的最适浓度(a点对应的浓度)小于茎生长的最适浓度(d点对应的浓度),且较低浓度下根即可表现出促进,说明该植物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D正确。
故选B。
8. 科研人员发现物种甲和物种乙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其中物种甲和物种乙是捕食关系且物种甲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物种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甲的存在和进化会影响物种乙的生存和进化
B. 物种甲和物种乙的进化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没有关联
C. 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
D. 即使物种甲因某种外因灭绝,物种乙也不会快速灭绝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B、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而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其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物种甲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乙的进化,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B错误;
C、物种甲捕食物种乙,但物种乙并非物种甲唯一食物来源,因此,若物种乙是植物,即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
D、就物种乙而言,天敌的灭绝,会导致物种乙的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进行理解,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9.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C。
10. 某动物园中,一只猩猩突然暴躁不安,攻击其他猩猩,为了控制该猩猩,饲养员给其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物质,使之出现短暂性休克,为使它苏醒,饲养员给它注射了另一种物质。饲养员给该猩猩先后注射的两种物质分别是( )
A. 雌性激素和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葡萄糖溶液 D. 胰岛素和葡萄糖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低血糖会导致休克,而降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注射葡萄糖可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
【详解】A、雌性激素是卵巢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影响生殖和生育功能,A错误;
B、给猩猩注射胰岛素可出现低血糖休克,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虽然能升血糖,但作用较慢,若使之迅速苏醒,最好注射葡萄糖,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射甲状腺激素,只能使猩猩更加狂躁,C错误;
D、控制该猩猩,饲养员给其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物质,使之出现暂时休克现象,这是注射的胰岛素,若要使之迅速苏醒,可注射葡萄糖,注射葡萄糖可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②通过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 激素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②激素分泌减少
C.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D. 激素③和生长激素属于协同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作用于甲状腺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
B、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由分析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C正确;
D、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A。
12. 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纹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毒蚊与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
A. 竞争、捕食 B. 捕食、竞争 C. 捕食、寄生 D. 寄生、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紫腹巨蚊以毒蚊幼虫为食,说明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是捕食关系;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说明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是寄生关系,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 关于如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c段种群增长率不断升高、ce段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e点上移,以此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
D. 图中c点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其中c点表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e点表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
【详解】A、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A错误;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B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C正确;
D、当种群数量为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和传染病等
B.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C. 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温度影响
D. 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导致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⑴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竞争。⑵外部生物因素:天敌、竞争生物、寄生生物、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
【详解】A、传染病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A错误;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
C、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夏萌发,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气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
D、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引起的,干旱条件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A。
15. 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据图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主要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据图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主要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示中,箭头都起始于b,所以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a、b箭头都指向c,所以c表示分解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 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质目的是( )。
A. 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生产效益
B. 减少环境污染,发挥资源潜力
C. 征服自然世界,主宰经济发展
D.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 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符合的原则是( )
A. 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B. 使产出和输入的物质达到平衡
C. 尽量减少生物种类
D. 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中利用了循环的原理、整体原理等,它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生态农业应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出要大于输入,B错误;
C、生态农业中应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物之间相互牵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C错误;
D、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是生态农业的措施或注意点,而不是原则,D错误。
故选A。
18. 如图是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培育试管动物的大致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采集的精子不能直接与成熟的卵母细胞完成体外受精
B. ①②过程分别为受精和减数分裂
C. 自然孕育时,图中的①~④过程都是在输卵管中完成的
D. 早期胚胎在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雌性动物体内都可继续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是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培育试管动物的大致流程示意图,其中①是受精作用,②③④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
【详解】A、采集的精子必须经过获能处理后才能与培养成熟的卵母细胞完成体外受精,A正确;
B、过程①为受精作用,过程②为有丝分裂,B错误;
C、过程①为受精作用,②③④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自然孕育时,图中的过程①~④都是在输卵管中完成的,C正确;
D、早期胚胎在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雌性动物体内都可继续发育,需要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移植到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雌性动物体内,以完成胚胎的后期发育,D正确。
故选B。
19. 培育“试管山羊”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若要培育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有关激素使用其超数排卵
B. 乙过程的目的之,是促进卵母细胞和精子的成熟
C. 丙过程与乙过程中应采用相同成分的培养液
D. 丁过程中早期胚胎须移植到与供体性状相同的代孕母羊子宫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1)试管动物生殖实质是正常的有性生殖,只不过受精、早期胚胎发育是在试管中(体外)进行。
(2)克隆动物生殖的实质是无性生殖,依赖动物细胞核(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特有的操作程序是核移植。
【详解】A、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A正确;
B、乙过程的目的是促进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B错误;
C、丙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在发育培养液中完成,而乙是受精作用过程,在获能溶液或专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C错误;
D、胚胎移植时要保证受体和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而不是性状相同,D错误。
故选A。
20. 下列关于采用胚胎工程技术实现某良种肉用牛快速繁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取激素注射等方法对良种母牛作超数排卵处理
B. 体外培养发育到原肠胚期的胚胎即可进行移植
C. 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避免代孕牛对植入胚胎的排斥反应
D. 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同卵多胎较同卵双胎成功率更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体和受体的选择和处理(同期发情处理,超数排卵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进行胚胎移植。所以在发情期给良种母牛注射激素,促进母牛多排卵,这种处理属于超数排卵处理。
【详解】用促性腺激素对良种奶牛进行注射处理,可促使其超数排卵,A正确;进行移植的胚胎是桑椹胚或囊胚,B错误;受体对移植的胚胎几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C错误;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同卵双胎较同卵多胎成功率更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胚胎移植的详细过程,注意同期发情处理的方法、胚胎移植的时间,明确胚胎分割次数越多,成功的概率越低。
21. 下列不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A.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B. 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C. 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棉的棉花植株
D. 利用细胞工程培养“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花药的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后杂种细胞的培养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详解】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是植物的正常发育,没有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符合题意;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寒的番茄植株涉及重组细胞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不符合题意;
D、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涉及将杂种细胞培育为完整植株的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 如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 AA 和 BB。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过程①获得的a、b称为原生质体,过程②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c 细胞只有AABB这一种类型
C. 过程③和④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
D. 获得的植物d,即使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能正常配对,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育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①是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是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⑤是再分化过程。
【详解】A、经①去除植物细胞壁过程获得的a、b称为原生质体,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若只考虑两两融合,则融合的细胞有三种:AAAA、BBBB、AABB,B错误;
C、过程④是杂种细胞诱导成为愈伤组织的过程,表示脱分化,⑤是愈伤组织发育为植株,表示再分化,C错误;
D、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植物d,因为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在减数分裂时能正常的联会、配对,所以可育,D错误。
故选A。
23. 我国科学家成功将小鼠的颗粒细胞(卵泡中卵母细胞周围的细胞)转化为GV卵母细胞,进而恢复减数分裂并顺利培育出健康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类似于再分化,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B. 过程③,受精后的X细胞会再释放出一个极体
C. 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Ⅰ,GV卵母细胞不具备受精能力
D. 上述过程③中涉及的技术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图解分析,小鼠的颗粒细胞(卵泡中卵母细胞周围的细胞)经过化学诱导,可转化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裂分化的能力,从而形成GV卵母细胞,并受精培养为健康幼鼠。
【详解】A、过程①类似于脱分化(将分化的细胞诱导为分化程度较低的干细胞),使细胞重新获得分裂分化的能力,A错误;
B、过程③,受精后的X细胞会再释放出一个极体,形成雌原核,B正确;
C、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Ⅰ,GV卵母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不具备受精能力,C正确;
D、上述过程中③是体外受精,受精后的受精卵需经早期胚胎培养才能移植到母鼠体内发育产生幼鼠,D正确。
故选A。
24.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防止发酵液受污染,应将选取的葡萄先去枝梗,再反复冲洗
B. 醋酸发酵前,必须先将葡萄汁进行酒精发酵
C. 当缺少糖源和氧气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变为乙酸
D. 腐乳制作过程中,有机物种类增加,但有机物的干重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3.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盐腌制。
【详解】A、为了防止发酵液受污染,应将选取的葡萄先冲洗再去枝梗,A错误;
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醋酸,因而未必需要先进行酒精发酵,B错误;
C、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转变为乙酸,C错误;
D、腐乳制作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物种类增加,但有机物的干重减少,D正确。
故选D。
25.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受精和胚胎早期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雌性动物排卵后遇精子即完成受精
B. 胚胎发育至囊胚时即已开始了细胞分化,这是由于基因开始进行选择性表达
C. 受精卵早期分裂时,胚胎中每个细胞的体积都增加
D. 哺乳动物的胚胎早期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卵裂→囊胚→桑葚胚→原肠胚
【答案】B
【解析】
【分析】哺乳动物的受精作包括精子的准备、卵子的准备和受精的过程;哺乳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其中胚胎发育的过程为:受精卵→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幼体,胚后发育指的是幼体发育为成体。
【详解】A、动物排出的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都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获能的精子受精,A错误;
B、胚胎发育至囊胚时开始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受精卵早期分裂时,胚胎中每个细胞的体积都减小,胚胎的总体积基本不变,C错误;
D、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幼体,D错误。
故选B。
26. 面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以下解决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一旦发现转基因产品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求马上停止实验,并封存转基因产品
B. 要求对外源DNA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毒害的或过敏的蛋白质
C. 对用大肠杆菌作为转基因受体的菌株,限定必须使用40 ℃以下便会死去的菌株
D. 把重组DNA的转移限制在遗传上没有缺陷的生物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详解】A、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试验,并销毁重组生物,A错误;
B、对外源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或过敏的蛋白质,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B正确;
C、大肠杆菌作为转基因受体菌株,可能对人体造成威胁,所以必须选择37℃人体体温下就会死亡的菌株,C错误;
D、重组DNA的转移限制在遗传上具有特定缺陷的生物上,D错误。
故选B。
27. 下列生理过程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 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
B.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
C. 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浆运输
D.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属于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浆运输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
D、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是细胞内发生的过程,不属于内环境中进行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28. 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①②③的含量要大于细胞内液的含量
B. 如果①与③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 ②不仅可以调节①与③间水分平衡,而且能将③中少量蛋白质运回①
D. ①②③和细胞内液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养料并排出代谢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
【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①②③统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体液中细胞外液的含量小于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约占1/3 ,细胞内液约占2/3,A错误;
B、①是血浆,③是组织液,如果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例如血浆蛋白含量过低,会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故淋巴能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水分平衡,还能将组织液中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
D、①②③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养料并排出代谢废物,D正确。
故选A。
29.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突触等部分构成
B. 在脑结构中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下丘脑中
C. 自主神经系统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以及神经中枢组成,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D. 刺激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A错误;
B、在脑结构中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出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C错误;
D、刺激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D正确。
故选D。
30.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图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 B 和 C
B. 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 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参与
D.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甲中B是血浆,A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细胞内液。图乙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是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进入细胞,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进入组织液。
【详解】A、 图甲中的B为血浆、C是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
B、图中D表示细胞内液,从图中可看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B正确;
C、图乙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三个过程均需要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带到全身或将代谢废物带到细胞外,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31. 下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特异性免疫中_________免疫的模式图。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细胞D中比较发达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①. 体液 ②. C和E ③.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④. ⑤. 效应T细胞 ⑥. 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⑦. 监控 ⑧. 清除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据图甲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细胞D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分析图乙,表示细胞免疫,其中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1)由试题分析可知,图甲是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的模式图。图甲中细胞C(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刺激时,细胞E(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细胞D是浆细胞,其可以分泌抗体(分泌蛋白,)与抗体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因此浆细胞中这些细胞器较为发达。
(2)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即。
(3)细胞G的名称是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其作用是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32. 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CO2能够从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的原因是:CO2的浓度组织细胞内_____________(高于/低于)组织液中。
(2)内环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维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稳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长时间行走后,脚底会磨起“水泡”,刺破水泡,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______;若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图中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含量增多,引起水肿。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血浆的PH值为______________ ,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_____(会/不会)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持相对稳定。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②. a和b ③. 高于 ④.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⑤.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⑥. 组织液 ⑦. b ⑧. 无机盐和蛋白质 ⑨. 7.35~7.45 ⑩. 不会 ⑪. 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 ⑫. 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⑬.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淋巴,b是组织液,c是血浆,abc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a淋巴和b是组织液。CO2能够从组织细胞扩散进入组织液,因为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使得CO2的浓度组织细胞内高于组织液。
(2)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只有维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稳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长时间行走后,脚底会磨起“水泡”,刺破水泡,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若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图中b组织液含量增多,引起水肿。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的pH值为7.35~7.45,由于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所以,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使血液pH降低。
(5)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3. 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____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_______。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捕食者的数量为_______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1) ①. 垂直结构 ②. 种类数
(2) ①. 次生演替 ②. 增加
(3) ①. N2 ②. P2/2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可知,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种类处于动态变化中,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图2显示,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图中显示猎物的K值为N2,捕食者的K值在P2。
【小问1详解】
图1中的信息显示出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
【小问2详解】
图1表示的是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因为A~I阶段的植物物种数没有从零开始,因而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因而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小问3详解】
图2模型显示,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K值为N2,捕食者种群K值为P2,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种群数量为K/2,因此,捕食者的数量为P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4.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千克。
(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途径外,另一个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气味属于______信息。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①.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总量 ②. 125 ③.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 A ⑤.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⑥.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⑦. 化学信息 ⑧. 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甲表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①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⑤表示动物的摄食;
图2表示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根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故A表示鼠的同化量。
【详解】(1)据图分析,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1kg÷20%÷20%÷20%=125kg。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除图1中②和③所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①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
(4)根据分析可知,图2中字母A表示鼠的同化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的方向进行)、逐级递减(每一级都会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等散失)的特点;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其中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碳循环、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35. 某同学发现超市里袋装牛奶的灭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巴氏灭菌,保质期时间短;一种是超高温灭菌,保质时间长。该同学想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超高温灭菌的牛奶所含的细菌比巴氏灭菌的牛奶少(不考虑奶牛品种、产地等因素),以下是相关检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应含有______(写出四种)。
(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______,在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需要在______附近倒平板,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_____,这样放置的原因是______
(3)待测牛奶在涂布前需进行系列稀释,原因是______
(4)涂布牛奶稀释液应选择的工具是______,该涂布工具最适合的灭菌方法是_____。
(5)实验结束后,统计的菌落数目比实际活菌的数目要______(填“多”或“少”)。
(6)实验结果表明,超高温灭菌的牛奶形成的菌落数要比巴氏灭菌的少,从细菌中酶的角度理解,这体现了酶的_______的特性。
【答案】(1)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 ①. 湿热灭菌 ②. 酒精灯火焰 ③. 倒置 ④. 防止皿盖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避免水分过快地挥发
(3)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易于分散成单个细胞
(4) ①. 涂布器 ②. 灼烧灭菌法
(5)少 (6)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解析】
【分析】题图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对微生物进行分离与计数。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使用对象主要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合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与孢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使用对象主要有操作空间、实验者的双手等。
【小问1详解】
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一般来说,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应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小问2详解】
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湿热灭菌,在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可防止皿盖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避免水分过快地挥发
【小问3详解】
待测牛奶在涂布前需进行系列稀释,原因是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易于分散成单个细胞。
【小问4详解】
涂布牛奶稀释液应选择的工具是涂布器,涂布器一般用灼烧灭菌法。
【小问5详解】
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实验结束后,统计的菌落数目比实际活菌的数目要少。
【小问6详解】
超高温灭菌的牛奶形成的菌落数要比巴氏灭菌的少,是由于相比之下巴氏灭菌温度(75℃左右)要明显低于超高温灭菌温度(135℃以上),酶的作用温度更加温和,微生物更容易存活。因此,体现了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的特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62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已知某多肽链的分子量为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