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蒙自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
B. 细胞代谢以及外界影响都会引起内环境发生改变
C.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内环境,受内环境pH、温度、渗透压影响
D.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详解】A、血浆的水可来自饮水、食物中的水、新陈代谢产生的水(来自细胞内液),A正确;
B、健康人的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代谢以及外界影响都可引起内环境理化性质发生改变,B正确;
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C错误;
D、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各种激素是以体液运输的,对激素含量的检查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D正确。
故选C。
2.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线粒体基质 B. 肾小囊内的原尿 C.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D. 突触间隙的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
【详解】A、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肾小囊内的原尿,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小肠内的消化液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3. 和同学打完一场激烈的篮球赛后,小明大汗淋漓,满脸通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打球时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B. 大量出汗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C 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 D. 此时血液中醛固酮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机盐平衡调节:(以Na﹢为例)
(1)Na﹢的来源与排出:主要来自食盐,经肾脏随尿液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2)参与激素: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产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小明大汗淋漓,会使其体温高于正常体温,进而通过皮肤这一最主要的人体散热器官进行散热,散热方式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A正确;
B、汗腺分泌的汗液与血浆相比,钠含量低,大量出汗时水的丧失大于钠的丧失,导致血钠浓度增高,从而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小明大汗淋漓后,会使其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引起皮肤热觉感受器兴奋,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小明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水分,会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多,D正确。
故选C。
4. 下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内容物的释放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B.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递质在②处的运输需ATP供能
C. 突触前膜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
D. 神经递质与③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引发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间隙,③表示突触后膜。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识别,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详解】A、①中内容物的释放为胞吐过程,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A正确;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递质在②处的运输为扩散,不需要ATP供能,B错误;
C、突触前膜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与③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引发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突触后膜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B。
5.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它们的调节过程都离不开信息分子和酶的作用。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酶、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B.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发挥作用后即失活
C.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D.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都可以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属于RNA,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温和的条件;
2、激素是由生物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3、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化合物,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受到抑制。
【详解】A、激素、酶、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但不一定是蛋白质,A错误;
B、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立即被灭活,B正确;
C、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激素,故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而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正确;
D、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都可以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6. 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母鼠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仔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好斗等,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社会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 社会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工作
C. 社会压力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属于负反馈调节
D. 社会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种群内个体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此过程属于种群内部因素导致的种群数量变化。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值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而社会压力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A错误;
B、由题意可知,社会压力加大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进而导致各系统工作异常,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社会压力增大导致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使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优选法升高,该种群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社会压力可能导致种群中个体表现低血糖、免疫力低下,雌鼠排卵功能减退等,说明社会压力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D正确。
故选A。
7.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B.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C. 机体内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D. 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或者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等。
【详解】A、抗原具有大分子性,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小分子氨基酸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错误;
C、机体内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正确;
D、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或者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免疫失调病。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所致,D错误。
故选C。
8. 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某些植物才能开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现象说明光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B. 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对植物激素的调节
C. 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与光敏色素有关
D. 可通过人为控制光照时间实现花卉分批上市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期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详解】A、分析题意,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某些植物才能开花,说明光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正确;
B、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通过影响植物的代谢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而植物代谢的调节本质上是由基因来调控的,B错误;
C、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受到光刺激后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跟光敏色素有关,C正确;
D、根据题意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控制植物开花的时间,达到使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9. 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调查昆虫的卵、跳蝻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选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 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C. 密闭培养瓶中的酵母菌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会稳定在K值附近
D. 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结果较准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1、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2、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详解】A、调查昆虫的卵、跳蝻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选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便于计数,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宜将其作为调查对象,B错误;
C、密闭培养瓶中的酵母菌数量会呈“S”形增长,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在K值附近,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最终会使酵母菌数量下降,C错误;
D、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结果较准确,D正确。
故选D。
10. 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存稳定;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降低。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故选B。
11. 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曾经的毛乌素沙漠,已被建设成为“塞上绿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工治理后,沙漠重新成为绿洲,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沙漠治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因此同一群落中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可实现共存。
【详解】A、通过人工治理,沙漠变为绿洲,该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沙漠治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进而说明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C、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但生态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非重叠部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它们的类群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通过甲输入生态系统
B. 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有甲、乙和丙
C. 碳元素在乙与丙之间以形式传递
D. 丙主要是指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为双向箭头,因此甲为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
【详解】A、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太阳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A正确;
B、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甲和乙,B错误;
C、碳元素在乙和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B. 从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7.5%
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乙为初级消费者,其中同化量为200kJ;丙为次级消费者,其同化量为30kJ,丁为分解者;
2、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错误;
B、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250kJ;从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250×100%=16%,B错误;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能为植物提供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食物链中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故选D。
14. 某生态移民示范镇通过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引黄入滩等措施使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同时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带领当地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栽培的香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 秸秆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和能量
C. 养殖产业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产业
D. 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自生等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A、香菇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A错误;
B、秸秆中的有机物会被农田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能量是热能形式释放,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C、养殖产业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地方综合治理的首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环境,其次带动发展经济产业,C错误;
D、综合发展“干沙滩”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运用植树造林、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等措施,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自生等原理,D正确。
故选D。
15. 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是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
B. 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C. 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D. 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详解】A、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受排放和吸收双重影响,故其浓度仍可能增加,A正确;
B、过度的人工碳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B正确;
C、实现碳中和后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减慢,反而有助于碳循环的进行,C错误;
D、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C.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 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答案】A
【解析】
【详解】醋酸杆菌酿醋时需要持续通气,即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不是无氧呼吸,故A错。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故B正确;泡菜的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故C正确;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故D正确。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发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并熟练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17. 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A. 防止水分蒸发
B. 防止菜叶萎蔫
C. 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
D. 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泡菜腌制时需要乳酸菌发酵,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因此,坛子加水密封的目的是营造缺氧环境,利用乳酸发酵,否则有氧条件下乳酸菌发酵被抑制。
【详解】A、密封的目的不是防止水分蒸发,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A项错误;
B、密封的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不是防止菜叶萎蔫,B项错误;
C、密封的目的是防止氧气进入,而不是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C项错误;
D、乳酸菌是厌氧菌,需要无氧环境,所以密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泡菜制作的原理,掌握乳酸菌的异化类型,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熟练掌握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18. 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消毒能杀死物体表面的全部芽孢和孢子
B. 液态的牛奶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
C. 培养皿、胶头吸管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
D. 湿热灭菌时间达到后立即排气降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菌操作技术有消毒和灭菌,消毒是能够杀灭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病原菌营养体,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灭菌中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工具、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
【详解】A、消毒仅能杀死物体表面的部分芽孢,A错误;
B、液态的牛奶不耐高温,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可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养成分基本不被破坏,B正确;
C、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胶头吸管可用湿热灭菌,C错误;
D、湿热灭菌时间达到后待压力降至零时,再打开排气阀排气,D错误。
故选B。
19. 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属于二者的共同点的有几项( )
①可以用相同成分的培养基 ②都要对操作者双手,培养皿等进行灭菌
③都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 ④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⑤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⑥都可以使用液体培养基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
线分离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适用于好氧菌
稀释涂布
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兼性厌氧
【详解】①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成分相同的固体培养基,①正确;②都要对操作者双手进行消毒而不是灭菌,②错误;
③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针进行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进行操作,③错误;
④纯化时,要进行无菌操作,需要在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入培养基,④正确;
⑤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而不能用于计数,⑤错误;
⑥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④,共两项,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关于“菊花的组织培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B. 在本实验中,应将切好的外植体全部插入培养基中
C.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
D. 整个培养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营养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该实验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废物对细胞的伤害,A正确;
B、在菊花的组织培养实验中,应将切好的外植体的1/3~1/2插入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B错误;
C、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防止污染,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一定的营养条件和植物激素、适宜温度和一定光照、无菌条件等,D正确。
故选B。
21. 下图表示以某种杂合体名贵花卉的绿色叶片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该植物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不同结果出现主要是由是否提供光照造成的
B. A通过脱分化得到B通过再分化得到C
C. 利用花粉粒进行单倍体育种也能培养出该杂合体花卉
D. B组细胞的全能性高于A组和C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分为脱分化(避光)和再分化(光照),在不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例下会形成根或芽。
【详解】A、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不同导致的,A错误;
B、愈伤组织B在不同植物激素比例下分化为A根或C丛芽,B错误;
C、利用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得到的一般为纯合体,C错误;
D、B组细胞分化程度很低,其全能性最高,D正确。
故选D。
22. 运用细胞工程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下列操作不必要的是( )
A. 对小动物注射抗原 B. 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
C. 培养杂交瘤细胞 D. 将胰蛋白酶注入小鼠腹腔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来源: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效应B细胞,因此对小动物注射抗原,A错误;
B、为了集合效应B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的优点,需要将两个细胞融合并筛选出杂交瘤细胞,B错误;
C、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需要克隆化培养获取单克隆抗体,C错误;
D、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但是在体内培养不需要胰蛋白酶处理,因此该步骤不必要,D正确。
故选D。
23.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B. 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难度高于体细胞核移植
C.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D. 二倍体动物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可见,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来自两个亲本,即供核生物提供细胞核遗传物质,供质生物提供细胞质遗传物质。
【详解】A、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比例,A正确;
B、哺乳动物核移植包括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由于胚胎细胞全能性高于体细胞,所以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核移植,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二倍体动物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有限的,只有少数细胞突变后可无限传代,D错误。
故选A。
24. 实验小鼠皮肤细胞进行贴壁生长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丙过程为原代培养,J过程为传代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小鼠皮肤组织皮肤细胞细胞培养1细胞培养2
A. 甲过程是取样过程,取样时需要对小鼠的取样部位进行灭菌处理
B. 乙过程可用机械的方法,或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的方法
C. 丙过程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增殖,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
D. 丁过程是将无限增殖的细胞处理后制成细胞悬液,再分瓶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取实验小鼠的组织细胞,乙表示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皮肤细胞,丙表示原代培养,丁表示传代培养。
【详解】A、甲表示取实验小鼠的组织细胞,取样时需要对小鼠的取样部位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
B、乙过程可用机械的方法,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等处理的方法,B正确;
C、丙表示原代培养,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变化,C错误;
D、丁表示传代培养,是将原代培养的细胞用胰蛋白酶处理、离心法收集,制成细胞悬液,再分瓶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25. 试管动物是通过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最终在受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取的精子经获能后才能进行体外受精
B. 精子和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后即可移入母体子宫
C. 与克隆动物不同,试管动物的培育属于有性生殖
D. 受体对来自供体的胚胎基本上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试管动物的培育,需要经过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体外早期培育的培育,一般需培育至桑葚胚或囊胚阶段再进行胚胎移植。
【详解】A、精子获能后才能与发育至减数分裂II中期的卵细胞进行体外受精,A正确;
B、精子和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后需要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移入母体子宫,通常是桑葚胚或囊胚阶段,B错误;
C、克隆动物技术属于无性生殖,与其不同,试管动物因为有精卵结合的过程,故属于有性生殖,C正确;
D、受体对移入子宫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胚胎在受体内能够存活的生理基础,D正确。
故选B。
26. 下图为产业化繁育良种牛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E和F的繁育过程中,A、B、C牛都必须是遗传性能优良的个体
B. 过程①是体外受精,需要经过体外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的卵细胞和精子
C. 过程③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处理,目的是激活重构胚
D. E的遗传物质来自供体A和C,F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供体B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产业化繁育良种牛部分过程,其中①表示体外受精或配种,②表示去核,③表示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重组细胞。
【详解】A、生产上要求A、B、C都是遗传性能优良的个体,要求D是生产性能优良的个体,A正确;
B、过程①是体外受精,需要经过体外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的卵细胞和精子,B正确;
C、过程③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形成重组胚胎,C正确;
D、通过核移植方法培育的克隆动物F遗传物质大部分来自供体细胞核B,少部分来自受体的细胞质A,D错误。
故选D。
27. 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DNA和蛋白质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提取DNA
B. DNA不溶于酒精,在2mol/L的NaCl溶液中不能溶解
C. 提取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适量洗涤剂有利于DNA的释放
D. 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溶液蓝色深浅反映DNA含量多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溶解性:
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中溶解度最低);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
【详解】A、DNA和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据此可以提取DNA,A正确;
B、DNA可以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B错误;
C、在提取洋葱细胞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作用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DNA的释放,C正确;
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溶液蓝色深浅反映DNA含量多少,D正确。
故选B。
28. 实验室常用PCR技术对DNA进行体外扩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B. 反应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延伸
C. 90℃时DNA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D. 引物与模板结合后向5′方向延伸
【答案】B
【解析】
【分析】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半保留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PCR操作过程中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不需要DNA连接酶,A错误;
B、反应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延伸,B正确;
C、90℃时DNA的氢键断开,C错误;
D、引物与模板结合后向3方向延伸,D错误。
故选B。
29. 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的操作中使用了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 应用DNA探针技术,可检测④细胞中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C. 一般情况下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D. ③→④过程利用了膜的结构特性,显微镜下观察③细胞的Ti质粒是筛选标志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3)“分子运输车”--载体。
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详解】A、①、②的操作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中使用了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
B、细胞中目的基因是否表达需要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B错误;
C、一般情况下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质粒,该基因工程可以利用个体水平进行鉴定,即植株的叶片是否具有抗虫效果,D错误。
故选C。
30.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有证据表明产品有害,就应该禁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B. 将玉米的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中,可以防止基因污染
C. 生殖性克隆是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的细胞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细胞
D. 试管婴儿需要对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有可能得到智力超群的“完美婴儿”
【答案】B
【解析】
【分析】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2、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详解】A、科技是把双刃剑,要发展有利的一面,限制有危害的一面,不能因噎废食,A错误;
B、将玉米的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转入植物中,由于α-淀粉酶基因可以阻断淀粉储藏而使花粉失活,因此可以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B正确;
C、生殖性克隆是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独立生存的新个体,C错误;
D、试管婴儿对植入前胚胎一般不需要进行遗传学诊断,而设计试管婴儿往往为了避免后代患某种遗传病,需要进行遗传学诊断,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 洪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有“湖北之肾”的美称,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是湿地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重要区域,是长江中下游乃至华中地区湿地物种“基因库”。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全部的生物称为______。能量流动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______和______是其两大特点。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及不易分解的污染物,经食物链层层积蓄,称为______作用。
(2)人工修复湿地过程中,在某一区域不同水深人工种植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这是利用了群落的______结构,这种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有利于更多动物迁入。
(3)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______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湿地公园不仅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更是在缓解温室效应、净化水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答案】(1) ①. 群落 ②. 单向流动 ③. 逐渐递减 ④. 生物富集
(2) ①. 垂直 ②.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 ①. 非生物环境 ②. 直接和间接
【解析】
【分析】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小问1详解】
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则保护区内全部的生物称为群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则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及不易分解的污染物,经食物链层层积蓄,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小问2详解】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人工修复湿地过程中,在某一区域不同水深人工种植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这是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动物也有垂直结构,有利于更多动物迁入。
【小问3详解】
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湿地公园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湿地公园在缓解温室效应、净化水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2. 奶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尿素分解菌。现有科学小组利用屠宰场提取的奶牛瘤胃内容物,对其进行分离计数,过程如下图。请据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配制培养基时,用______作为唯一氮源,这些细菌之所以能分解该物质,是因为它们能合成______,催化该物质分解,并利用分解后产生的物质作为氮源。
(2)将5g内容物加入______mL无菌水制成滤液,并继续进行系列浓度梯度稀释。取不同浓度稀释液各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并涂布,操作过程需在______。
(3)用该方法接种并统计菌落数,其结果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科学小组同学在稀释倍数为的培养基中测得三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212、254、236,则这5g内容物样品中的菌落数是______。
【答案】(1) ①. 尿素 ②. 脲酶
(2) ①. 45 ②. 酒精灯火焰旁
(3)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4)1.17×1010
【解析】
【分析】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小问1详解】
土壤中存在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这些细菌之所以能将尿素分解,是因为能合成脲酶。要从土壤中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小问2详解】
将5g内容物加入45ml无菌水制成滤液,这样可以稀释10倍,并继续进行系列浓度梯度稀释。待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时,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进行操作,否则温度太高会杀死菌种,所以取不同浓度稀释液各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为防止杂菌污染,操作过程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小问3详解】
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偏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构一般用菌落数而不用活菌数来表示。
【小问4详解】
科学小组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106的培养基中测得三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212、254、236,则这5g内容物样品中的菌落数是(212+254+236)÷3÷0.1×1×106×5=1.17×1010。
33. 球姜酮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某研究小组以鼠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实验前,常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块以获得分散的单个细胞,这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该处理不能选用胃蛋白酶,请从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____。实验所需肝组织一般取自幼龄小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动物细胞培养时,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___________和CO2,其中前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已知肝细胞中X基因的过量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若要检测球姜酮的抑癌效果,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请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 ②. 多数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而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约为2,胃蛋白酶在此环境中没有活性 ③. 幼龄动物的细胞增殖能力强,有丝分裂旺盛蓝,老龄动物的细胞则相反(一般来说,幼龄动物的细胞比老龄动物的细胞易于培养)
(2) ①. O2 ②. 细胞代谢所必需
(3)将鼠肝癌细胞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球姜酮,乙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经适宜条件培养后,(从甲、乙两组收集等量细胞,)通过分别检测X基因在甲、乙两组细胞中表达的蛋白质水平的差异
【解析】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小问1详解】
酶具有专一性,进行实验前,常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块以获得分散的单个细胞,这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条件,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约为2,而多数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胃蛋白酶在此环境中没有活性,故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不能选用胃蛋白酶;一般来说,幼龄动物的细胞增殖能力强,有丝分裂旺盛,老龄动物的细胞则相反,故实验所需肝组织一般取自幼龄小鼠。
【小问2详解】
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主要是氧气和CO2,其中氧气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
【小问3详解】
结合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检测球姜酮的抑癌效果”,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球姜酮的有无,因变量为X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鼠肝癌细胞分为甲、乙两组(无关变量一致);甲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球姜酮,乙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单一变量);经适宜条件培养后,(从甲、乙两组收集等量细胞,)通过分别检测X基因在甲、乙两组细胞中表达的蛋白质水平的差异(检测因变量)。
34. 下图中亲本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A、B、C、D表示以亲本植株为材料进行的四种人工繁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人工繁殖过程都用到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______,该技术除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外,还能用于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某同学取A过程的薄壁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可观察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______。B过程中①需经过的生理过程有______。C过程出现先芽后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②过程表示原生质体融合,其原理是____________。
(4)图中______过程获得的子代植株基因型与亲本基因型相同。
【答案】(1) ①. 植物组织培养 ②. 培育脱毒植株、生产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培育、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 ①. 2 ②. 脱分化和再分化(或分裂和分化) ③. 一开始需使细胞分裂快,需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大,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大时最先分化出芽
(3)细胞膜的流动性 (4)B、C
【解析】
【分析】图示为植物细胞培养的4种技术,A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所以代表单倍体培养;过程B经历了胚状体阶段,所以是组织培养;过程C的先芽后根,代表悬浮细胞培养;过程D具有去壁后原生质体,所以属于原生质体培养。
【小问1详解】
分析图中的4种人工繁殖过程,可知都用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用途很广,包括微型繁殖、快速繁殖、培育脱毒植株、制造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培育、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
【小问2详解】
A过程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具有2个染色体组。B过程为组织培养过程,外植体需经过脱分化再分化才能形成胚状体。植物激素的配比不同会导致器官发生和形态构建的不同,C过程出现先芽后根现象,具体原因是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生长素含量的。
【小问3详解】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原生质体能够融合的结构基础。
【小问4详解】
A过程得到的是单倍体,D过程形成的是多倍体,B、C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所以B、C过程形成的子代植株基因型与亲本基因型相同。
35. 以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储存方式,现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回答下列有关以转基因番茄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的胰岛素的问题:
(1)用目的基因与农杆菌的______结合构建表达载体。为确保人工合成人胰岛素基因在番茄中表达,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插入特定的______。
(2)在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土壤农杆菌时,通常依据的是土壤农杆菌是否表达______所控制的性状。
(3)欲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番茄细胞,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其原理是____________。从分子水平检测该番茄细胞中是否产生了人胰岛素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质粒 ②. 启动子
(2)目的基因 (3) ①. DNA分子杂交 ②. 抗原—抗体杂交法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即用目的基因与农杆菌的质粒结合构建表达载体。为确保人工合成人胰岛素基因在番茄中表达,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插入特定的启动子。
【小问2详解】
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因此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土壤农杆菌时通常依据质粒上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其所控制的性状。
【小问3详解】
通过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DNA上,可以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即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从分子水平检测该番茄细胞中是否产生了人胰岛素常用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