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化学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常见的下列现象,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 汽油挥发,锅炉爆炸,糯米酿酒 B. 钢铁生锈,植物腐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C. 牛奶变酸,干冰升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金属导电,花生长霉,海水蒸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汽油挥发、锅炉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糯米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植物腐烂、钢铁生锈、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牛奶变酸、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海水蒸发、金属导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花生长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 湿衣服晾干 B. 糖块水中自动溶解
C. 校园内到处可嗅到桂花香 D. 今年春季华北地区出现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故A正确;
B、糖在水中自然溶解,是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去了,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
C、校园内到处可闻到桂花香是具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故C正确;
D、沙尘暴属于外力作用下的宏观现象,不能说明微粒的运动,故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是
A. 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B. 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 若取无腐蚀性药品可直接用手拿 D. 取用液体药品时标签朝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防止污染原试剂,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氧气和二氧化碳密度均比空气大,则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选项操作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触摸药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取用液体时,标签向手心,防止液体流下腐蚀标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4. 如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是同一化学符号,此化学符号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3H2S只能表示3个硫化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B、O3表示臭氧,表示1个臭氧分子,表示一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表示臭氧由一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NO2表示二氧化氮,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中有3个原子,表示二氧化氮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
D、NH3表示氨气,表示1个氨分子,表示一个氨分子中有4个原子,表示氨气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 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还可以溶解其它溶质,故C错;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熟悉常见物质溶于水伴随着的能量变化.
6. 下列是小兵同学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对有关知识的归纳,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一定相等
C. 单质中不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D.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为氧化物,该选项合理;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一定相等,该选项合理;
C、单质是指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则单质中一定只含一种元素,该选项不合理;
D、纯净物是指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该选项合理。
故选C。
7. 对含有固体物质的溶液进行过滤时,不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①铁架台 ②量筒 ③滤纸 ④玻璃棒 ⑤试管夹 ⑥漏斗 ⑦烧杯
A. ①③ B. ⑥⑦ C. ④⑥ D. ②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过滤时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滤纸、烧杯、漏斗、玻璃棒,即需要①③④⑥⑦,则不需要②⑤,故选D。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B. 当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有固体析出。
C. 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D. 搅拌可以使固体物质加快溶解,但不能使其溶解度增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相同温度下,溶剂质量相同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故选项错误。
B、当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不一定有固体析出,例如:氢氧化钙;故选项错误。
C、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故选项错误。
D、搅拌可以使固体物质加快溶解,但不能使其溶解度增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 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 用稀硫酸除净长期存放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色附着物
C.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 有人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可以将水变成汽油
【答案】A
【解析】
【详解】A、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除去油污,该选项做法正确;
B、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白色附着物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钙微溶于水,则无法除去,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C、水能导电,则家用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D、根据元素守恒,水不能变成汽油,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故选A。
10. 某四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碳原子 B. ②中x=2
C. ③表示O2﹣离子 D. ④中y一定等于10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为6,是碳元素,所以①表示的为碳原子,说法正确.
B、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最内层电子数最多为2个,所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粒子表示原子,即x=2,说法正确.
C、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为8,是氧元素,所以③表示的为氧阴离子,说法正确.
D、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为8电子稳定结构,可能表示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即y=10;也可以表示某原子失去外层电子后达8电子稳定结构,可表示为阳离子,此时y>10;还可表示某原子得到外层电子后达8电子稳定结构,因此又可表示为阴离子,此时y<10,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以及原子、离子间的相互转化规律,需加强记忆,不容易出错.
11. 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 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C. 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D.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质量守恒定律不仅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还与微观过程有关,错误,B、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正确,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D、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正确,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2. 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来制取CO2,其中在制取时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的试管底部有缺口,只要放入烧杯中,稀盐酸可以随时进入试管产生气体,不用时可以随时移出试管,故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B中虽然有带孔的塑料片,但是稀盐酸总是浸没大理石,所有无法控制反应的进行.C中石灰石在有孔塑料片上,用气体时,打开开关,U型管的右边压强减小,稀盐酸就会浸没石灰石产生气体,不用时关闭开关,压强增大盐酸又被压到塑料片以下,控制了反应的进行.D中的原理同A,可以上下移动铜丝,就移动了有孔的塑料瓶,因此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故选B
13. 根据下面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结论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乙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C. 参与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2:1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一定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由乙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乙物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乙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B错误;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与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2:1,故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一定没有改变,故D正确 ;
故选:B。
14. 在化学反应 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A和8g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
A. 9g B. 11g
C. 12g D. 14g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像可知,A与B2反应的质量比为1:1,将6gA和8gB2充分反应时,B2过量,即6gA和6gB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B的质量为:6g+6g=12g。
故选:C。
15. 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1=2”或“1+1≠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 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L
B. 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 在1g 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饱和溶液
D. 1g硫粉在1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间有间隔,所以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不等于2L,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应小于2g,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所以在1g 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不会溶解,仍然得到1g氯化钠饱和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硫燃烧的方程式:,可知S和O2的质量关系为32:(16×2)=1:1,所以1g硫粉在1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6. 在反应2A+B=C+2D中,9.8gA与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生成D1.8g B. A、B、C、D的质量比为49:40:71:18
C. 生成D3.6g D.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1:1:2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题意可知,9.8gA与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出D的质量,故A不正确;
B、A、B、C、D的质量比为,故B正确;
C、D的质量为,故C正确;
D、反应为2A+B=C+2D,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故D不正确。故选B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30分)
17. 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铜原子_____________;
(2)标注氯化镁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
(3)3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__;
(4)m个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______;
(5)n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__;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
【答案】(1)2Cu (2)
(3)3Fe2+ (4)mCO2
(5)n
(6)Al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铜原子表示为:2Cu。
【小问2详解】
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氯化镁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书写在氯化镁中氯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故可表示:。
【小问3详解】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3Fe2+。
【小问4详解】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m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mCO2。
【小问5详解】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n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
【小问6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化学式为:Al。
18. 现有下列物质:①氢气 ②氮气 ③氦气 ④明矾 ⑤氧气 ⑥水,根据所学的知识,按要求填空(只填序号):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2)常用于净水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3)可代替氢气作探空气球的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 (2)④
(3)③ (4)⑥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选填:②;
【小问2详解】
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能吸附杂质,使其沉降,则常用于净水的物质是明矾,故选填:④;
【小问3详解】
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稳定,可代替氢气作探空气球,故选填:③;
【小问4详解】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选填:⑥。
19. 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滴1~2滴水,棉花便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将一小块金属钾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是______________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奇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小明魔术失败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除此外,通常物质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放热 ②. 加水太多,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以上 ③. 与氧气接触
【解析】
【详解】加水后棉花立即燃烧起来,说明棉花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说明钾和水反应放热;
由于水蒸发吸热,则加入水过多可能没有使棉花达到着火点以上;
物质燃烧除了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之外,还需要与氧气接触。
20. 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
(2)将时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____________,无溶质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__.
(3)20℃时,将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g.
(4)若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烧杯底无固体)分别升温到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B>A>C
(2) ①. A ②. C (3)70
(4)B>A>C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B>A>C。
【小问2详解】
将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时降温到 t1℃ 时,A、B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C溶解度增大,没有晶体析出,且A溶解度变化较大,则A析出晶体最多。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2℃时,A的溶解度为40g,则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的质量为,则将30g A 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0g+50g=70g。
【小问4详解】
若将t1℃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烧杯底无固体)分别升温到t2℃时,A、B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仍与t1℃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溶解度减小,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t1℃B的溶解度>t1℃B的溶解度>t2℃C的溶解度,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21. 小明在家中做了灼烧铜丝的家庭小实验.他从家中找来长约的铜芯线,除掉外部包层,将铜丝两端绕成螺旋状,用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在③图中画出对铜丝停止灼烧并冷却后的情况.并解释原因:____。
【答案】 铜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的质量等于铜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解析】
【详解】由于铜加热消耗氧气生成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则铜丝左低右高,③图为 。
22. 如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物质分别是我们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D均为不溶性固体(A为黑色单质、D为白色化合物),B、C均为气体氧化物,且两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生成D;M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B_____;D_____.
(2)同一种物质A,与相同的物质M分别发生不同的反应,而所得产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与A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
D+稀盐酸: _______________.
(4)反应C→B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是_________(填名称)元素,该反应属于________ (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 ①. C ②. CO2 ③. CaCO3
(2)氧气浓度不同 (3) ①. ②.
(4) ①. 碳 ②. 化合反应
【解析】
【分析】已知A、D均为不溶性固体(A为黑色单质、D为白色化合物),B、C均为气体氧化物,且两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生成D,则B为二氧化碳、则C是一氧化碳,D为碳酸钙,M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则M为氧气,A可以和M氧气反应生成B二氧化碳,则A为碳,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C,B为CO2,D为CaCO3。
【小问2详解】
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氧气充足时,产物为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产物为一氧化碳,所得产物不同的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
【小问3详解】
B与A在高温下反应即碳单质在高温下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D+稀盐酸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反应C→B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由+2价变为+4价,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碳元素化合价升高,该反应具有“多变一”的特征,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3. 某同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_______(填步骤名称).
(2)上图中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__,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
(3)计算所需的质量为________g.
(4)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下图三位同学的观察方式.
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溶解 (2) ①. 药匙 ②. 玻璃棒 (3)3
(4) ①. 胶头滴管 ②. 偏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M药匙;
实验过程中,称量需要托盘天平和药匙,量取需要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需要烧杯和玻璃棒,则图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为玻璃棒。
【小问3详解】
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时,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60g×5%=3g。
【小问4详解】
量取水时,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
图C为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一包的白色粉末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该包白色粉末完全变质.
【收集证据】
(1)①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②酚酞试液遇到含有的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探究】
(2)
实验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一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澄清后再滴加2滴酚酞试
酚酞变红色
说明粉末中_______(填“有”或“没有”)
【答案】(1)
(2)有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红,则说明粉末中含有氢氧化钙。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下列对化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滨州邹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邹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4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