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解析)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解析)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解析)第3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解析),共32页。
    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黄土地貌
    1. 以区域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2. 以区域地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3.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带
    (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地域分异规律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秦岭南北的差异
    (2016年浙江高考真题)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土壤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土壤有机质含量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成土因素
    (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多年冻土


    核心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本要素:气候(大气)、地形(地貌)、水文(河流)、土壤、生物(植被、动物)。

    2.三大循环: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圈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两大新功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单一要素并不具备。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三、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
    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
    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

    考法一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2.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B 2.B
    【解析】
    1.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选B项。
    2.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导致降水多少不同,从导致自然带呈现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规律,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B项。

    考法二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3.C 4.A
    【分析】
    3.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故选C。
    4.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故选A。

    考法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6.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5.D 6.A
    【分析】
    5.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正确。
    6.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无。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分析出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出多年冻土偏南,位置的北移说明气候变暖。


    读“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的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可能代表的是( )
    A.冰川融化 B.酸雨增多 C.物种灭绝 D.森林减少
    2.图中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区域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位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植被以丛生的草甸、苔藓为主。在北半球冬季,其附近海域形成阿留申低压,它的强度和位置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下图是阿留申群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阿留申群岛上草甸、苔藓丛生,几乎无树木分布,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
    A.气温低,树木无法正常生长 B.西风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
    C.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 D.熔岩广布,不利于树木生长
    4.若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我国冬季的影响可能有( )
    A.西北季风风力更加强劲 B.东北地区暴雪频率上升
    C.华北地区出现暖冬现象 D.东南地区寒潮影响更大
    齿稃草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为北疆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如图所示)。短命植物又称短营养期植物、短期生植物。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齿稃草生长旺盛的月份为( )
    A.2~3月 B.4~5月
    C.7~8月 D.9~10月
    6.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为( )
    A.叶片厚 B.植株高
    C.根须细 D.花期长
    7.相比南疆,北疆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
    C.温差较大 D.风力较大
    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胡杨树周围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图,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林冠生长方向与风向息息相关,推测该地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9.林冠下比林冠外开始融雪时间更早的原因是( )
    A.日照时间长 B.枯枝落叶多 C.风力侵蚀强 D.积雪厚度小
    10.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会导致胡杨树主干周围( )
    A.虫害概率减小 B.地下水位下降 C.植被数量增加 D.积雪厚度变大
    【答案】1.A 2.D
    【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继而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所以图中甲可能代表的是冰川融化,故A正确。酸雨增多、物种灭绝、森林减少都与海平面上升无关,故BC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图中显示,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及高山上的冰川大量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低地,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3.A 4.C
    【分析】
    3.阿留申群岛纬度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多火山活动,熔岩分布广,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西风强劲、岛屿面积小、海浪影响大都不利于树木生长;该群岛纬度虽然较高,但受海洋调节影响,气温并不很低(大致同纬度的堪察加半岛都有森林分布)。故选A。
    4.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说明其气压值偏高,与亚洲高压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小,故冬季风较弱,西北季风风力变小,寒潮、暴雪等天气出现几率下降,华北地区冬季出现暖冬。故选C。
    【点睛】注意对“低压强度偏弱”这一信息的解读,阿留申低压属于低压中心,其强度偏弱表明整体气压值偏高,则其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所以我国冬季风势力减弱。
    【答案】5.B 6.C 7.A
    【分析】
    5.当地气候干旱,齿稃草不耐旱,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同时因为其不耐高温,必须避开夏季,所以在当地积雪融水导致水分条件改善的春季生长旺盛。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齿稃草为草本植物,加之其生长环境水肥不足,植物无法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叶片不厚;植株也并不高大;因其生长期也短,所以花期也不可能长,A、B、D错误。齿稃草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结籽(不把有机质多花在生长其他地方),而且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浅表,因此长成较细的根须,C正确。故选C。
    7.物种多样性和水分关系紧密,且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A正确。热量条件虽也利于多样性,但北疆低于南疆,B错误。温差与风力大等严苛环境不利于多样性的形成,CD错误。故选A。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等。
    【答案】8.A 9.B 10.C
    【分析】
    8.由材料可知,“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图中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可知,其延伸方向为向东南方向延伸,则林冠向东南方向生长,由于迎风一侧受到风的影响,树冠受袭击而损坏,而背风一侧生长茂盛,说明该地风向为西北风,故选A。
    9.由材料可知,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而林冠下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温作用强,融雪时间早,B对。林冠下的日照时数较周边地区短,A错。树冠下风力侵蚀较弱,C错。融雪开始早晚主要与气温高低有关,与雪厚度关系不大,D错。故选B。
    10.融雪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开始早,说明气温较高,病虫害概率大,A错。融雪后,下渗增强,地下水水位升高,B错。由于积雪融化,土壤水热条件好,植被数量增加,C对。融雪后,积雪厚度变小,D错。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及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核心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组合上的差异。
    地球表面大约有29%的面积为陆地,这些陆地的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区域的陆地由于面积大小不同,纬度位置不同,海陆位置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就产生了地球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着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条件完全不同的情况,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就存在这样的巨大差异。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地域分异会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重复性,在自然地理要素中最能直观体现地域分异的因素就是植被,这种地带性植被分布情况是判断自然带的重要依据。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是各地区热量条件不同,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大小的影响,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比较典型。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土壤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又叫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受到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典型。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土壤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三、非地带性现象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具体表现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四、自然带
    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2、 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布示意图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对应关系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带”。
    (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考法一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①板块张裂②板块挤压
    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甲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南坡1100米以下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原因是
    A.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
    B.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D.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答案】1.D 2.C
    【分析】
    1.雅鲁藏布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抬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②④正确。D正确。位于板块挤压处,不是板块张裂处,此地风力侵蚀较弱,不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①③错误。故选D。
    2.印度低压中心位置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北部,甲山地南坡1100米以下不是印度低压,A错误。大陆西岸40°-60°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此地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常年受季风影响,B错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遇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此地位于热带地区,因此形成了热带季雨林,C正确。此地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常年受季风影响,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错误。故选C。
    (2019·浙江高考真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地貌广布。完成下面小题。
    3.在黄土高原上分布着梁、峁、土石山等地形单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黄土高原东部主要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3.D 4.D
    【分析】
    3.黄土高原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梁、峁、土石山等为代表的典型黄土地貌,体现的是一种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由热量因素变化导致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是由水分条件变化导致的,垂直分异规律是由水热条件共同影响的,综上本题选择D。
    4.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在其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下自然带,因此本题选择D。

    考法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浙江高考真题) 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6.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5.C 6.C
    【分析】该组试题以区域自然带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规律,试题难度适中。
    5.从图中可以看出,沿M方向纬度出现了变化,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自然带类型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不同纬度自然带类型不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6.甲地位于南美洲南纬30°-40°之间安第斯山以东,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和草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水分条件的增加满足了森林生长的条件,因此在甲处形成了森林。故选C。
    【点睛】中低纬度内陆或山地背风坡处,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地带性植被多为草原或荒漠。在这样的地区,对生物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水分条件,在山地地区更易形成降水,因此在山体的某一高度,往往会形成森林植被。
    考法三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 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从兰州到重庆,图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8.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A.临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
    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林
    【答案】7.D 8.C
    【分析】
    7.从兰州到重庆,自然植被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变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选D。
    8.“临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可以减少对城镇的噪声污染,与保护生态无关,A错;在铁路沿线应该设立生物通道,B错;采用桥梁或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C对;铁路北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错。
    【点睛】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规律: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成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成因: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不同。


    读“中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西安的气候特点是( )
    ①1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0℃②终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③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④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古诗“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描述的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在一些较封闭的河谷中,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递变规律,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示意金沙江(28°15′N)河谷两岸的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金沙江河谷西坡雪线较高的原因是( )
    A.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B.位于阳坡,光热充足
    C.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 D.位于阴坡,热量较低
    4.图中③区域的自然带是( )
    A.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高山荒漠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寒温带针叶林带
    读我国新疆某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山地针叶林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阳坡,热量充足 B.受山谷风影响,多夜雨
    C.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D.受西风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
    6.对该山地植被分布进行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D.GIS和GPS
    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得迟且短暂,大兴安岭主脉为东北-两向走向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林火发生率和燃烧率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点的高火险区之一、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东西坡林火发生率月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大兴安岭东西坡林区森林火灾”( )
    A.开始期与结束期完全一致 B.东坡林火发生次数远较西坡多
    C.东坡较西坡早一个月进入高峰期 D.春季是全年的高风险重灾季节
    8.大兴安岭林区林火多发的自然诱因是( )
    A.气象 B.土壤 C.地形 D.水文
    9.影响大兴安岭东西坡林火发生频率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局地气候 B.河网密度 C.季节风向 D.植被种火及生物量

    【答案】1.B 2.A
    【分析】
    1.从图示信息可知,西安1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0℃,①正确;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大,②错误;年降水量不超过800mm,③错误;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④正确。综上可知,故选B。
    2.古诗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说的是不同的地点春季来的(或植物发芽、开花)早晚不同,结合所给示意图可知,是由于西安、五原南北纬度不同即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综上对比四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两地的地理位置关系,并能结合诗句的基本含义,联系自然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基本规律的差异即可判断。

    【答案】3.A 4.D
    【分析】
    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沙江地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河谷东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低;西坡为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降水少,雪线高,A正确,C错误;东坡和西坡光照条件相差不大,雪线主要受降水影响,B、D错误。故选A。
    4.读图可知,③自然带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以下为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根据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和材料信息判断,③自然带位于暖温带自然带之上且水分条件较好,因此最可能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需要理解干热河谷的成因并结合材料分析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答案】5.D 6.A
    【分析】
    5.从图的海拔推断,此山应为天山,天山北坡是中纬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且针叶林带位于海拔2100-2800米的北坡,气温低。使其形成针叶林带。D正确,针叶林位于北坡,北坡为阴坡,热量不足,排除A;当地深居内陆,水汽少,山谷风很难形成夜雨,排除B;当地深居内陆,位于非季风区,不受东南季风影响,排除C。故选D。
    6.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信息。对该山地植被分布进行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A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B、C错误。GPS主要是定位,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图的信息可知该地降水量从且气温较低,从而形成针叶林,3S技术应用各不相同,应认真区分并熟记。

    【答案】7.D 8.A 9.B
    【分析】
    7.太兴安岭东西坡林区森林火灾的开始期与结束期基本一致,但并非完全一致;根据图文材料无法比较东西坡林火发生次数的大小;西坡较东坡早一个月进人高峰期;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得晚,时间短,大兴安岭的春季与华北地区的春季不同,当地5--6月春季才到,春季是全年的高风险重灾季节。故选D。
    8.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力等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密切相关。土壤、地形、水文等对林火多发影响不大,故A对,BCD错。故选A。
    9.局地气候 、季节风向、植被种火及生物量对林火发生都有明显作用,而河网密度差异与林火发生频率的季节差异无关。故B对,ACD错。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要抓住对林火发生起明显作用的是气象气候条件。

    核心考点三 土壤
    一、土壤的形成
    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形成过程

    二、成土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地貌
    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1、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母质:所谓母质就是土壤形成之前的物质,这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比如岩石由于受到风、流水、温度、雨水等风化的方式不同,形成的风化物也不一样,如有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黄土状母质等。母质由于其组成和理化性质不同,对以后形成土壤的肥力等都有影响.
    (2)气候:气候要素主要是温度和降水。风吹雨打、冷热交替本身是风化的形式。此外,母质受到的温度与降水不同,会影响成土过程,也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影响有机物分解产物的迁移,以及土壤的水热状况。
    (3)生物: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主要是植被,它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质量,如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素进行选择性吸收,集中在地表并积累起来,会促进表层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对土壤也有重要的影响。
    (4)地形: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地形的温度和降水条件不同,从而对土壤物质起到再分配作用。
    (5)时间:沧海桑田,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和发展的程度。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晒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千水稻须根的发展。典型水稻土的耕作层呈深灰色,锈色条纹多:其下为犁底层,紧密坚实,有锈色斑点。水稻土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及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洲的部分地区,我国的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华北、东北分布则相对分散。水稻土的肥力,因其所分布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而各异。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2、森林土比草原土有机质含量低:
    一般情况来说,森林土比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低。因为有森林植被覆盖的土壤说明当地气候比较湿润,气温相对温暖,或者说在夏季气温较高,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下,真菌以及其他一些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繁殖较快,能够快速分解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导致土壤有机质较低;另外,森林雨水较多,没有被及时分解的有机质也被雨水冲走。虽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较高,但同时消耗有机质的能力也强,所以,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考法一 土壤肥力(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答案】1.B 2.B
    【分析】
    1.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2.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故选B。
    考法二 土壤有机质(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浙江高考真题)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4.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B 4.B
    【解析】
    3.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选B项。
    4.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导致降水多少不同,从导致自然带呈现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规律,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B项。
    考法三 成土因素(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5.C 6.A
    【分析】
    5.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故选C。
    6.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故选A。
    考法四 冻土(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浙江高考真题)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8.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7.D 8.A
    【分析】
    7.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正确。
    8.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无。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分析出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出多年冻土偏南,位置的北移说明气候变暖。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孔
    针阔混交林
    59
    17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833
    1.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2.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
    A.地表径流大 B.植物种类多 C.枯枝落叶多 D.年均温较高
    盐化沼泽冻土区域完整冻土剖面从上至下分为融化层、融冻过渡层、冻结层、冻结过渡层、暖土层。7月份,土壤盐度随土层深度先增后减,9月份,盐分表聚。下表为东北某地区盐化沼泽土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平均值。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3.具有完整冻土剖面的月份是( )
    A.4月 B.7月 C.9月 D.12月
    4.12月,融冻过渡层的深度最有可能是( )
    A.0cm B.70cm C.140cm以下 D.无
    2019年黑龙江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在我国各省市中均位于首位,有着“中华大粮仓”的美誉, 黑土功不可没。完成下面小题。
    5.与浙江相比,黑龙江种植粮食的主要优势区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大 B.雨热同期
    C.消费市场广阔 D.水源充足
    6.与黑龙江黑土相比,浙江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低。下列关于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②成土母质营养丰富
    ③森林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 ④降水量多,淋溶作用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8.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答案】1.D 2.A
    【分析】
    1.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大,对应地产生径流的时间最迟也是最长的。故选D。
    2.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说明土壤肥沃。植物种类多,正是说明土壤中养分多而活跃、有机质多的表现,与B选项有关联;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层,增加有机质,与C选项有关联;地表坡度小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D选项有关联;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和土壤肥力还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关,地表径流大会加剧有机质流失,因此与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关联度最小,故选A。
    【点睛】本题以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但是考查的但是常规基础内容,要求考生要充分利用表格和文字材料信息,熟练掌握教材基础内容,灵活调动运用。

    【答案】3.A 4.D
    【解析】
    3.据表格可知,4月为融冻期,0~50cm为融化层,50cm上下为融冻过渡层,50~120cm为冻结层,120~140cm为冻结过渡层,140cm以下为暖土层,故4月具有完整冻土剖面。A正确。故选A。
    4.据材料可知,12月为冻结期,土壤表层冻结,融冻过渡层应位于冻结层以上,因此12月份没有融冻过渡层。D正确。故选D。

    【答案】5.A 6.C
    【分析】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耕地比重不大,而黑龙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面积广阔,有利于耕作,耕地面积大,且黑龙江的人口密度远小于浙江,因此黑龙江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这是黑龙江种植粮食的主要优势,A正确;两省区均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共有的自然条件,B错误;从大范围来看,两地粮食消费市场均为全国,差异不大,从当地来看,浙江位于人口密集地区,黑龙江人口相对稀疏,本地消费市场浙江大于黑龙江,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主要位于湿润和半湿润区,而浙江湿润区,与浙江相比,黑龙江的水源不具有优势,D错误。故选A。
    6.红壤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气温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使得红红壤中有机质含量低,①正确;成土母质中不含有机质,成土母质营养丰富与土壤有机质丰富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森林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是有机质丰富的原因,不是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③不符合题意;红壤分布区,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导致有机质容易流失,从而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春季土壤化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融冻水形成的土壤土层滞水使土壤过湿,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

    【答案】7.A 8.D
    【分析】试题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7.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A正确。
    8.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草原一般分布在半干旱地带,可判断出丙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D正确。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Ⅱ代表森林地区土壤。
    【点睛】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相关试卷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讲义)(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讲义)(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讲义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讲义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沟谷季雨林出现的主导因素是,四地中沙漠化现象最严重的是,上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形成北坡热带雨林带的因素有,附近]进行小气候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