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共30页。
    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A组 考点专练
    考向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浙江高三月考)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70° N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下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林火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右图示意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林火后的前15年生产力水平迅速升高的原因有( )
    ①土壤酸性增强②有机质降解变慢③土壤温度升高④林下光照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是( )
    A.乔水 B.灌木 C.草本植物 D.苔藓地衣
    【答案】1.C 2.B
    【分析】
    1.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林下部分获得较充足的光照;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土壤温度升高,改善温湿环境;有机质降解加快,促进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故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C。
    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北方针叶林纬度高,林木焚毁后,短时间内很难复原,气温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损最大;在高强度林火后,由于土壤温度升高、林下光照增多,缺乏苔藓地衣的生存环境;灌木根系深,受林火损伤最小,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林火后快速生长为优势物种。故B对,ACD错。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图文信息的阅读,通过对图文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试题解答。
    (2020·浙江嘉兴一中其他模拟) 下图为天山林区季节性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冻结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最快
    ②土壤融化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长最快
    ③整个图示期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灌丛
    ④整个图示期间,各群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先降后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土壤深冻期,各群落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低的原因是( )
    A.林冠截留雨水,土壤水分条件差 B.林冠遮挡作用,土壤光照条件差
    C.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条件差 D.地表积雪厚度小,土壤热量条件差

    【答案】3.B 4.D
    【分析】
    3.读图分析,土壤冻结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最快,①正确;土壤融化期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长最快,②错误;生长季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灌丛,③错误;整个图示期间,各群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先降后升,变化趋势一致,④正确。故选B。
    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活的和死的生物体(不含活体植物根系)内氮的总和。读图分析,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土壤的冻结程度而变化,而土壤的冻结程度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由此可推断土壤深冻期各群落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低是因此此时土壤温度最低,此时土壤温度低的最可能原因是地表积雪厚度小,土壤热量条件差,D正确;其他选项均与土壤温度低无关,ABC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正确读取图中的信息,理解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2019·浙江期中)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围湖造田 C.森林破坏 D.气候变化
    6.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整体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
    【答案】5.C 6.B
    【分析】
    5.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调蓄径流能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防风固沙的功能减弱,土地荒漠化加剧,所以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C正确。人口数量增多、围湖造田、气候变化,不会导致图中的其他事象都出现相应的变化,A、B、D错误。故选C。
    6.图示反映的是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因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正确;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不能体现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A、C、D错误。故选B。

    考向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浙江一模) 下图为某山地北坡部分气候指标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海拔②段相比,①段均温( )
    A.变化大,为低值区 B.变化大,为高值区 C.变化小,为低值区 D.变化小,为高值区
    8.1月该山北坡绵羊迁往山麓地带,应需要做好的措施,有①防雪②防风③防沙④防寒(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7.A 8.D
    【分析】
    7.读图可知,①段均温从450米处的-20°C变化为600米处的-13°C,②段从600米处的-13°C,变化为2350米处的-10°C,与海拔②段相比,①段均温变化大,气温低,为低值区,故选A。
    8.由材料可知,该山脉1月份山麓地区气温低,北坡绵羊迁往山麓需要防寒,同时,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由于气温低,降水以降雪形式为主,受西风影响,风速较大,需要防雪和防风,由于北坡降水相对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不需要防沙,故选D。
    【点睛】均温变化大小主要看气温折线图的变化情况,如果弯曲较大,说明变化大,较为平缓则变化小。
    (2020·浙江月考) 小五台山位于太行山脉的北段,是太行山的主峰。下图是该山地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坡向上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据图,正确的叙述是( )
    A.北坡针叶林面积占比显著大于南坡 B.南坡阔叶林面积占比大于北坡
    C.北坡灌丛和草甸面积占比小于南坡 D.南坡的裸地面积显著多于北坡
    10.导致小五台山南北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答案】9.C 10.D
    【分析】
    9.根据图中的南北坡植被分布比例可看出,北坡的灌丛和草甸面积比例较南坡小,C正确。南北坡针叶林占比相差不大,A错。南坡阔叶林面积占比小于北坡,B错。南坡裸地面积和北坡相近,D错。故选C。
    10.小五台山的北坡为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更好,因此,影响其植被分布和面积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气温、地形、土壤在该山地两侧没有较大差异。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2019·浙江高三一模)下图为某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1.自然带③的典型植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2.影响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条件 C.洋流性质 D.土壤肥力
    【答案】11.C 12.C
    【分析】
    11.根据图中经纬度和地理事物名称分析,该地应位于亚欧大陆中西部,其中③地区气候类型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对应自然带应为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故选择C。
    12.①自然带一直延伸到波罗的海沿岸,这证明①应是在温带海洋气候影响下所形成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自然带在欧洲西岸宽度较大一直可以延伸到60°N附近,其主要是因为欧洲西岸沿岸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高纬地区,促使了自然带一直向北延伸。所以使得①自然带西侧宽度较大,故C正确。

    考向三 土壤
    (2018·浙江高三一模)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4.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答案】13.D 14.D
    【分析】
    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13.从图中看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造梯田是关键,梯田中的土壤经过人类长期的精心培育而形成水稻土,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故选D。
    14.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A错;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海拔高度影响小B错;修造梯田,地面都是相对平坦,迁移速度差不多,C错;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正确。故选D。
    (2020·浙江高三月考) 黄壤指亚热带常年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各省区的山地或高原。位于湖南浏阳市东北部的大围山,海拔1608米,土壤垂直分层典型,植被种类繁多,下表是湖南大围山不同坡向土壤垂直分布状况(单位:m)。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类型
    坡向
    西北坡
    西南坡
    红壤
    <400
    <500
    黄红壤
    400~750
    500~800
    黄壤
    750~1100
    800~1200
    黄棕壤
    1100~1220
    1200~1400
    山地灌丛草甸土
    1220~1608
    1400~1608
    15.造成大围山西北坡与西南坡黄壤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南坡雨热同期,侵蚀明显
    B.西南坡水热丰富,风化强烈
    C.西北坡水热偏少,沉积缓慢
    D.西北坡阴凉湿润,植被茂盛
    16.关于大围山植被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高,落叶林分布最密集
    B.山顶地势险峻,出现荒漠植被景观
    C.常绿阔叶林植被在西北坡分布更高
    D.黄红壤发育区形成阔叶林植被景观
    【答案】15.B 16.D
    【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15.从表中可读出,西北坡黄壤分布海拔高度为750~1100米,西南坡分布海拔高度为800~1200米,西南坡分布海拔高。西北坡和西南坡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都雨热同期,A错。西南坡为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丰富,风化强烈,淋溶强烈,B正确。水热多少对沉积速度影响较小,沉积速度对黄壤分布高度影响较小,C错。西北坡阴凉湿润,西南坡水热丰富,西南坡植被茂盛,D错。故选B。
    16.由材料可知,大围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常绿林分布最密集,A错。从表中看,山项为草甸土,出现草甸景观,B错。西南坡水热资源丰富,常绿阔叶林植被在西南坡分布更高,C错。黄红壤发育区海拔400米~800米,可能形成阔叶林植被景观,D正确。
    【点睛】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
    (2020·浙江一模) 下图为美国部分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从气候角度考虑,最适宜规模化种植水稻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8.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较贫瘠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气候较湿冷②以森林植被为主③第四纪冰川侵蚀④夏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7.C 18.B
    【分析】
    17.从气候角度考虑,水稻的种植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要求雨热同期的气候,最适宜生长在季风气候区,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规模化种植水稻,C对。甲地和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为高原高山气候,三地降水较少,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ABD错。故选C。
    18.与乙地相比,甲地冬季气候较湿冷,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①错。甲地以森林植被为主,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乙地以草原植被为主,生物循环快,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②对。甲地由于第四纪冰川侵蚀,带走了大量表层疏松的土壤,③对。甲地夏季降水量较少对土壤的肥力影响较小,④错。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美国自然特征熟悉并掌握。
    (2020·浙江月考) 土壤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土壞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cm不同季节土壤徽生物生物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9.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主要是( )
    A.通过新陈代谢,生成大量有机质 B.将氮、磷等元素合成为有机质
    C.搅动土壤,改变土壤有机质分布 D.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20.推测该地土壤肥力最高的季节,及符合该季节肥力较高的主要依据是( )
    A.春季有机质积累量最大 B.夏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
    C.秋季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 D.冬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弱
    【答案】19.D 20.C
    【分析】
    19.土壤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机质较少,A项错误。土壤微生物主要起到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的作用,故B项错误。搅动土壤的主要是蚯蚓、蜈蚣、蜗牛等土壤生物,并非微生物,C项错误。微生物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影响,D项正确。故选D。
    20.材料中提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据图可知,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夏、秋季时整体偏高,而秋季枯枝落叶量远大于夏季,因此秋季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故C项正确。夏季植物落叶量有限,微生物生物量主要与温度有关,所以夏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肥力消耗也最大,因此夏季肥力低于秋季,故B项错误。据图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冬、春季时整体偏低,说明土壤肥力较低,故A、D项错误。故选C。
    【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B组 专题综合练
    一、 基础题
    (2020·浙江一模) 下图为我国45°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乙、丙为不同植被类型区。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甲—乙—丙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C 2.B
    【分析】
    1.依据经纬度与地表起伏状况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植被应为温带草原。故C正确,A、B、D错误。
    2.依据经纬度可知,甲—乙—丙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因此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的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B正确,A、C、D错误。
    (2020·浙江月考) 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C的曲线,下图为我国两日的霜冻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两日霜冻线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沿岸寒流降温 C.冷空气南下 D.降水量减少
    4.12月29日霜冻线AB段沿线自然带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C 4.A
    【分析】
    3.从图可知,两天的霜冻线的东段明显南移,说明受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C正确。太阳辐射减弱,影响不大,A错误。陆地受寒流影响弱,B错误。降水减少,线应该北移,D错误,故选C。
    4.AB段的变化主要是南北移动,体现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变化规律,A正确。没有垂直变化和干湿度变化的规律,B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非地带性分异,图中信息没有反映。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变化的因素和差异性规律。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即可。
    (2020·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三一模) 土壤是由岩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两大循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甲-海陆变迁 乙-水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B.甲-海陆变迁 乙-大气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C.甲-搬运作用 乙-大气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D.甲-搬运作用 乙-水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6.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甲环节的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无关 B.乙环节的迁移数量内陆一般高于沿海
    C.丙环节的转变速度一般与海拔无关 D.丁环节的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
    【答案】5.A 6.D
    【分析】
    5.甲由海底到达地表,为海陆变迁;乙将碎屑物质带到江河湖海,为水循环;丙为生物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丁通过风化作用将块状岩石变成碎屑物质。故选A。
    6.甲环节为海陆变迁,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有关,A错误;乙环节为水循环,沿海水循环更活跃,故迁移数量一般高于内陆,B错误;丙环节为生物作用,海拔高的地区,生物量少,转变速度较慢,C错误;丁环节为风化作用,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D正确。故选D。
    【点睛】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017·浙江高三一模)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8.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答案】7.C 8.B
    【分析】
    7.本题主要考查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得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概率较大,故选C
    8.结合材料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所在区域主要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故选B。
    (2019·浙江期中)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下图为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10.C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乳畜业
    【答案】9.A 10.C
    【解析】
    9.根据自然带的知识判断,A为热带雨林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是造成两地所属的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原因,A正确;两地沿岸都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通过大气环流带来了海洋上温暖湿润的水汽,加上两地西侧的山脉的抬升作用,降水丰富,但均不是造成两地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10.读图,C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区。根据自然带的知识判断,C为热带草原带,气温高,降水较少,宜发展畜牧业,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排除A、B;乳畜业适宜分布在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排除D;因此,C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C正确。故选C。
    (2018·浙江高三一模)下图示意我国主要植被带(①一⑩代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最有可能代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 B.⑧ C.⑤ D.⑦
    12.图中沿箭头所示方向
    A.水分递增 B.热量递增 C.热量递增、水分递减 D.热量递减、水分递增
    【答案】11.B 12.B
    【解析】
    1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变化规律一致;我国由南向北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③可能代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选B正确。
    12.图中箭头所示由冷到热的变化,即热量递增方向。选B正确。
    (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 B.东部 C.南部 D.北部
    14.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一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一森林一草原一荒漠草原
    C.草原一荒漠草原一森林一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一草原一森林草原一森林
    【答案】13.C 14.A
    【分析】
    13.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指数越大,植被覆盖程度越低。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南部,干旱指数最低,C对。西部、东部、北部指数较大,A、B、D错。
    14.图示地区干旱指数自东南向西北增大,说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根据不同植被的耗水量,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A对。B、C、D错。

    二、提高题
    (2020·浙江温州期中)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①、②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地形地势
    2.图中③地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根系发达,反映当地自然环境( )
    A.土壤贫瘠 B.终年少雨 C.夏季干热 D.地下水短缺
    【答案】1.B 2.C
    【分析】
    1.读图可知,①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②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导致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不同原因为大气环流,故选B。
    2.读图可知,③地位于地中海南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为了适应环境,叶子坚硬,减少蒸发,根系发达,以从更深更广地区吸收水分,反映环境为夏季干热的特点,故选C。
    【点睛】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同时,植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2020·浙江高三期中)下图为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北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低于南坡。主要原因是( )
    A.坡度较小 B.光照较强
    C.降水丰富 D.气温较低
    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 )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答案】3.D 4.D
    【分析】
    3.阿尔卑斯山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是阴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低于南坡,主要原因是北坡同一海拔高度气温较南坡低,D正确;坡度影响自然带面积大小,不影响分布的海拔高度,A错;北坡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光照较差,但降水丰富并不是导致北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更低的原因,BC错。故选D。
    4.注意题干信息“背风坡”,背风坡出现冰雪速融化或雪崩,属于小尺度的气候要素变化导致的现象,春季阿尔卑斯山脉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在山地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局地气流下沉增温,导致冰雪融化速度快,出现冰雪速融化或雪崩,D正确;反气旋、暖锋等天气系统尺度相对较大,与题干中“背风坡”这一关键信息不能很好对应,AB错;气压带、风带大致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南北移动,冬春季节西风带位置大致偏南,但“南移”一词表述不是很恰当,且一般在山地迎风坡因水汽凝结而释放热量,C错。故选D。
    【点睛】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含有水汽的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降水一般从山麓向山顶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且空气下沉干绝热增温(海拔每下降100m,气温升高1℃),形成焚风效应。
    (2020·浙江期中) 杭州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秋较短,夏李较长。平均气温18.1℃,总降水量1828毫米,总日照时数1745小时。地质溶洞群位于杭州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山片区,主要有灵山洞、仙桥洞、风水洞等溶洞,溶洞里有石笋、石花、瀑布、暗河等地质构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杭州西山山麓森林最可能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热带季雨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6.形成溶洞的岩石所属类型和形成过程分别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乙④
    【答案】5.D 6.B
    【分析】
    5.杭州位于南方地区,题意表明,杭州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杭州西山山麓森林应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符合题意;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一般分布亚热带大陆西岸,而杭州位于大陆东岸,排除A;温带落叶阔叶林一般分布在较湿润的温带地区或较高海拔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杭州西山山麓位于南方地区,且海拔低,排除B;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而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排除C。故选D。
    6.根据地质循环示意图中各类岩石及岩浆的相互关系判断,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判断的关键是确定岩浆岩,只有岩浆才能变成岩浆岩,因此指向岩浆的箭头只有一个),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凝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和重熔作用。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因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因此形成溶洞的岩石——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因此形成溶洞的岩石所属类型和形成过程分别是乙和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2020·浙江高三期中) 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蔬菜水果从广西途径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直至新疆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7.南菜北运过程中沿途植被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分异和垂直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8.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
    A.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B.缓解蔬菜供应压力 C.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D.减少保鲜技术投入
    【答案】7.C 8.A
    【分析】
    7.贵州、重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陕西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出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再到甘肃、新疆逐渐演变化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南菜北运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A正确;缓解蔬菜供应压力是对输入地的影响,B错误;对商业网点等级等级的影响小,C错误;为保证蔬菜品质,需增加保鲜技术投入,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以南菜北运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9.(2020·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作为一种新型灌溉方式,涌泉根灌通过微管把水肥溶液直接输送到果树根区,进行地下局部灌溉。下图示意我国陕西省某果园6月初采用不同方式(滴灌和涌泉根灌)灌溉后1小时和24小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状况,滴灌和涌泉根灌所使用的水量相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表示涌泉根灌24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是③②图中表示滴灌1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是①
    ③该果园果树根系集中分布的土壤深度为30~45厘米④与滴灌相比,涌泉根灌能够减少杂草生长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详解】滴灌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故土壤表层含水量大,往土壤深处含水量减少,①②为滴灌曲线。6月初蒸发量旺盛,相比于灌溉后1小时,24小时后土壤表层含水量下降,图中表示滴灌1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是①,图中表示滴灌24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是②,因此②正确。③④为涌泉根灌曲线,③与④相比,④曲线的水分分布范围广,集中性低,因此④为涌泉根灌24小时之后的土壤含水量,③为涌泉根灌1小时之后的土壤含水量,①错误。从图中可知,涌泉根灌土壤含水量较大处分布在40-70厘米的深度处,即为植物根系集中分布的位置,③错误。涌泉根灌后水分很快被作物根系吸收,杂草根系短,生长缺少水分,生长不好,④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故选D。
    【点睛】本题以新灌溉方式的相关图文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做该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土壤不同深度的含水量判断出滴灌和涌泉根灌的曲线,然后根据1小时和24小时水分的不同再进一步分析出1小时后和24小时后滴灌和涌泉根灌对应的曲线。分析出之后,再做该题就相对容易了。
    (2020·浙江一模)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湿地的服务功能价值科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青藏高原湿地面积大于云贵高原,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多 ②光照强 ③冻土多 ④地势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我国不同地区湿地服务功能价值量高低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涵养水源高于东北地区湖泊较多 B.青藏高原保持水土低于东部地区植被稀疏
    C.青藏高原调节气候高于云贵高原冰川广布 D.云贵高原净化水质低于东北地区红树林少
    12.某游客日落时从温州出发,12小时后到达长沙刚好日出。此时太阳位于温州的方位是( )
    A.东北 B.西南 C.正东 D.东南
    【答案】10.B 11.A 12.D
    【分析】
    10.青藏高原湿地面积大于云贵高原,主要原因是海拔高,温度低,③冻土多,地表水不易下渗,③正确。 ④地势高,温度低,水分蒸发弱,④正确。云贵高原为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大,青藏高原比云贵高原降水少,①错误。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光照强,但与湿地面积大相矛盾,②错误。B正确。故选B。
    11.由图可知,东部地区涵养水源高于东北地区,东部地区面积大,湖泊数量比东北地区多,涵养水源能力较强,A正确。 青藏高原保持水土低于东部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降水较少,地表径流冲刷较弱,水土流失较东部低,B错误。青藏高原较为干旱,湿地调节气候作用较大,云贵高原较为湿润,气候主要受季风影响,湿地调节作用较小。不是因为青藏高原冰川广布,C错误。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云贵高原都没有红树林分布,D错误,故选A。
    12.某游客日落时从温州出发,12小时后到达长沙刚好日出,因温州位于长沙的东侧,两地纬度大致相同,经度差约为7.5°,日出比长沙早半个小时,所以此时温州早已日出,说明温州的夜长是11小时30分,昼长是12小时30分,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非极昼极夜区,日出东北方。该日温州日出的地方时是5:45,此时是日出30分钟后,此时温州的地方时为6:15,6点时太阳位于正东,6:15时太阳位于温州的东南方,D正确。故选D。
    【点睛】湿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环境的作用效果不同。
    (2020·浙江一模) 辉腾锡勒风电场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2019年,浙江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在舟山投入运营,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3.与北方内陆相比,浙江沿海年平均风速空间变化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地形 ②纬度 ③海陆位置 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与辉腾锡勒风电场相比,舟山海上风电项目的优势条件有( )
    A.土地资源多 B.距离市场近 C.发电更稳定 D.维护成本低
    【答案】13.B 14.B
    【分析】
    13.由图可知,与北方内陆相比,浙江沿海年平均风速空间变化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沿海多山区、丘陵阻挡,①地形影响较大;海上风力较大,陆上摩擦力较大,从沿海向内陆风力减小较快,③海陆位置影响较大,①③正确。 浙江沿海到内陆的②纬度和④大气环流相同,不是变化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②④错误。B正确。故选B。
    14.与辉腾锡勒风电场相比,舟山海上风电项目的优势条件是距离东部市场近,输电成本低,B正确。浙江沿海人口多,土地资源少,A错误。海上风力变化较大,发电不稳定,C错误。 海上风电设备维护机械、设备不易到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D错误。故选B。
    【点睛】电力传输需要线路、设备投资,长距离传输损耗大,成本高。
    (2020·浙江建人专修学院高三月考) 318国道起于上海,终点为西藏友谊桥,全长5476千米,因其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揽括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景观,包含江浙水乡文化、天府盆地文化、西藏人文景观,恰似中国大地上一条美丽的项链,称之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天府盆地的紫色土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成土母质
    16.江浙油菜花3月底开放,而横断山区7月份盛开,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光照
    【答案】15.D 16.A
    【分析】
    15.读材料可知,紫色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紫色砂岩、页岩,按成因来分属于沉积岩;其“很是肥沃”的主要原因是受成土母质的影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江浙和横断山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江浙油菜花3月底开放,而横断山区7月份盛开,是由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开放时间较晚,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热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2020·浙江月考) 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原则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下图为天山中段巴音布克高山草地有机谈含量的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高山草原和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深度段是( )
    A.0~20cm B.20~40cm C.40~60cm D.60~80cm
    18.巴音布鲁克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高山草原高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势平坦,养分不易流夫②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
    ③海拔更高,微生物分解慢④母质颗粒细,有机物含量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7.A 18.C
    【分析】
    17.根据统计图得知,注意图例区间都是从0深度起往深累加,所以可知最高的是0-20cm,故A正确,自然排除BCD。
    18.天山上高山草甸的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地势崎岖,地势并不平坦,有积雪融化提供水分,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故C正确,ABD错。

    19.(2020·浙江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其中相当部分来自晋陕蒙砒砂岩裸露区。砒砂岩是一种“无水坚硬如石,遇水松软如泥”的松散岩层。在这里,一般植树种草效果不佳,沙棘却可以顽强地生长繁殖。
    材料二:图1为砒砂岩分布区域图,图2为砒砂岩实景图。


    (1)说明图中黄河含沙量的大小,并从水系特征的角度简述其原因。
    (2)从外力侵蚀的角度,分析砒砂岩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说明砒砂岩分布区沙棘种植面积增加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大;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或河段长。
    (2)砒砂岩遇水松软,易受流水侵蚀;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强烈;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质裸露,易遭受外力侵蚀;煤、石油等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加剧外力侵蚀;冬、春季节多大风,地表干燥,风力侵蚀作用强。
    (3)植被覆盖率提高,保持水土,减轻风和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富集,提高土壤肥力。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详解】
    (1)本小题考查河流水系特征和含沙量的影响因素。根据题目要求“从水系特征的角度”,观察图1可知,该区域黄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汇集的泥沙较多,所以黄河含沙量较大。
    (2)本小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开矿、岩石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指出砒砂岩是一种“无水坚硬如石,遇水松软如泥”的松散岩层,当砒砂岩遇水松软后,容易受流水侵蚀;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的冲刷作用强烈;根据砒砂岩实景图可知,该地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的侵蚀作用比较强;实景图中显示,该地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质直接裸露在地表,非常容易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据图1可知,当地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会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加剧外力侵蚀;根据经纬度可知,当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季节多大风,蒸发旺盛,地表干燥,风力侵蚀作用强。
    (3)本小题考查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砒砂岩分布区沙棘种植面积增加,保持水土能力加强,可以减轻风力和流水等外力对土壤的侵蚀;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沙棘的树叶茂盛,每年有大量的落叶,沙棘的种植面积增加,其枯枝落叶和残体,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来自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数量、活跃程度又来自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随着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增加,活跃程度增加,所以土壤腐殖质也会增加,同时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沙棘林地的枯枝落叶层,有强吸水作用,能涵蓄水分、分散水流、减缓流速,增补地下水等,可以大大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沙棘种植面积增加促进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富集,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相关试卷

    解密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原卷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沟谷季雨林出现的主导因素是,四地中沙漠化现象最严重的是,上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形成北坡热带雨林带的因素有,附近]进行小气候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沟谷季雨林出现的主导因素是,四地中沙漠化现象最严重的是,上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形成北坡热带雨林带的因素有,附近]进行小气候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11 工业生产(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11 工业生产(含解析),共3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