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全一册课后训练(打包26套)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共11页。
第一章过关检测卷(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甲市2019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20年。下图示意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考查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题目中给出的有关信息,可以计算出该市的户籍总人口,同时可以发现该地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负增长,从而可以判定甲市为上海。第2题,从材料可知,甲市人口增长为“三低”模式,图中①地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为“三低”模式。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乙地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4.图中甲省级行政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采取人口大量迁入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图中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第4题,甲是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不宜大量迁入人口。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6.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人口迁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
答案:5.A 6.C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该市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主。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这可能和人口迁出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7~8题。
预测内容
预测数据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7.表中反映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8.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对外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结合表格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8亿~9亿。第8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
人口最大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右图为某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的木桶“短板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主要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0.推断该省级行政单位最可能是( )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11.提高该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9.B 10.C 11.C
解析:第9题,根据木桶“短板效应”,容量的多少由短板决定。图示省级行政单位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人口最大容量主要取决于水资源,B项正确。第10题,该省级行政单位水资源短缺,矿产、土地、生物资源丰富,最可能是山东,C项正确;新疆水资源、生物资源短缺,A项错误;湖北、广东的水资源充足,B、D两项错误。第11题,提高该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大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C项正确;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A项错误;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反而会加快矿产资源枯竭,导致水土流失加重,B、D两项错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迁移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3.下列对我国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12.A 13.D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迁移状况。由图可以看出,①②两省级行政区均为人口大省,但①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说明其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②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由此可以判断①为广东省(粤),②为河南省(豫)。③④两省级行政区人口较少,但③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要大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可以判断③为贵州省(黔);④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要大于户籍人口,说明其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可以判断④为上海市(沪)。故选A项。第13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北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湖南和广西的人口都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故选D项。
读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变化图(正值表示迁入,负值表示迁出),完成14~15题。
14.导致图中人口迁移变化的原因是( )
A.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上海对人口吸引力下降
B.中部地区经济开发,安徽人口迁入量增大
C.浙江山地多平地少,早期以人口迁出为主
D.东部地区文化差异导致人口迁移方向不同
15.甲曲线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北京 B.江苏
C.江西 D.广东
答案:14.B 15.C
解析:第14题,上海人口迁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就业岗位向周边省级行政区转移,A项错误;中部地区经济开发政策逐步的落实,特别是皖江城市带的建立,使2013年以后安徽人口以迁入为主,B项正确;浙江早期人口以迁出为主,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不是受自然因素影响,C项错误;东部地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变化主要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产业类型差异造成的,D项错误。第15题,从图中可看出,甲地人口以迁出为主,且迁出量先增大后减小;四选项中,北京、江苏、广东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均以迁入为主。
一个国家的就业比(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高,抚养比(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下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16.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大致出现在( )
A.1990—2030年
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
D.2000—2020年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 20世纪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 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完全是老龄化所致
18.下列应对我国“人口负债”的措施,可取的有( )
①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 ②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往国外 ③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④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6.A 17.C 18.D
解析:第16题,从纵坐标50%处画一横线,可以看出抚养比低于50%对应的时间大致是1990—2030年,A项正确。第17题,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不是呈正比,A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会影响未来的就业,与就业比不是同步变化,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C项正确;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还与放开人口政策有关,D项错误。第18题,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主要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比例,可采取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措施。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往国外是不现实的,故选D项。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示意近年来三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级行政单位统计情况。读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关于三个城市外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多来自邻近省级行政单位
B.西部省级行政单位所占比例最高
C.外来人口数:北京>上海>广州
D.人口流出区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20.大量外来人口给这些超大城市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的负担
B.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
C.加重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D.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答案:19.A 20.B
解析:第19题,据图分析可知,北京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邻近省级行政单位,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河南等邻近省级行政单位,广州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湖南、广西、湖北、四川等邻近省级行政单位。第20题,外来人口一般为青壮年,会缓解这些超大城市的人口老龄化。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发展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三条曲线代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属于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发展模式。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值出现在 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其自然原因是 。
(5)(双选)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目前已完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是( )
A.上海 B.江苏
C.西藏 D.宁夏
答案:(1)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2)高 低 较高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4)1960 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5)AB
解析:据图可知,B曲线在1960年前后为负值,而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不可能为负值,故B代表自然增长率。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1960年前后,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人口死亡率骤升,出生率下降,致使自然增长率极低。根据图中2000年的数据可判断我国已处于“三低”模式,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并不同步。东部沿海地区已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而内陆省级行政区还处于过渡阶段。
22.(6分)某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使得岛内植物生长十分茂盛。该岛屿东、西两侧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该岛屿相关信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岛东、西两侧降水的差异,并从该岛屿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2)描述该岛屿人口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1)差异:西侧降水大于东侧。原因:该岛屿位于40°S~60°S(或中纬度地带),常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控制,该岛屿以山地为主,岛屿西侧成为西风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多;东侧成为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特征:沿海分布;沿河流下游分布;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
原因: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且取水成本低)
23.(12分)人口统计图是进行人口研究和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下图甲、图乙、图丙分别为济南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预测图、山东省内迁往济南与淄博的人口受教育情况比较图以及淄博的人口来源地分析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乙
丙
(1)据图甲分析,济南0~14岁人口比重变化趋势是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化的趋势是 。为应对这一变化趋势,该城市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2)据图乙分析,省内迁往济南与淄博的人口差异有 ;人口迁入对两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包括 。
(3)图丙中,人口迁出总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迁往淄博市的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当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1)先增加后下降 增加 完善养老制度,加强养老事业发展;适当调整人口政策,如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推迟退休
(2)济南市迁入人口数量比淄博市多;济南市迁入高学历人口比重比淄博市大 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交通、住房以及治安造成一定的压力
(3)四川 黑龙江 经济因素
24.(12分)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下图为我国新疆部分地区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千米2,目前已达13人/千米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有人口环境学专家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专家的观点提供支撑依据。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