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一册作业课件(打包43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作业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作业课件ppt,共15页。
1. 在法律家族中,刑法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法律。下列对刑法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刑法可以惩治行政违法行为②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③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④刑法规定了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1 了解罪与罚
1.D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没有触犯刑法,所以①说法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D。
2. 下列几种行为中,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A.为了寻开心,一中学生多次拨打“119”电话谎报险情,造成一些混乱B.外出旅游,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C.几位年轻人在广场草地上胡乱打闹,对“勿踏草坪”的牌子视而不见D.王某参与打架斗殴,致人死亡
2.D 分析可知,一中学生多次拨打“119”电话谎报险情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不符合题意;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B不符合题意;在广场草地上胡乱打闹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C不符合题意;王某参与打架斗殴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D符合题意。
3. 家住6楼的公某在饮酒后,向楼下扔菜墩、酒瓶子、砖头、墩布、凉席等杂物,将停放在路边的一辆标致牌汽车砸坏。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以公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公某受到刑罚处罚是因其行为 ( )①扰乱公共秩序②具有刑事违法性③违背公序良俗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③
3.B 材料中,公某之所以受到刑罚处罚,是因为公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不符,排除。
4. 2021年12月29日,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3人冒充老干妈公司员工诈骗腾讯公司案件,被告3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7年、6年。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三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有期徒刑、无期徒刑都是附加刑③法院作出宣判的法律依据是刑法④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刑事处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4.C 三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法院作出宣判的法律依据是刑法,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属于刑事处罚,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都是主刑。
5. 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或答案、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考试等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考试作弊从违规违纪上升到违法犯罪,告诉我们应该 ( )①尊重法律,追求公正②心存侥幸,为分数不择手段③诚信考试,远离犯罪④积极防范,不触碰法律红线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2 加强自我防范
5.C 题文中,考试作弊从违规违纪上升到违法犯罪,告诉我们应该诚信考试,远离犯罪;学会依法办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自觉遵纪守法,不触碰法律红线。分析可知,①③④正确,当选;②错误,不能心存侥幸,不能不择手段,要遵纪守法。
6. 八年级学生小王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游戏,有时因为玩游戏缺钱而敲诈勒索同学,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拦路抢劫。以下能反映小王行为变化轨迹的是 ( )①不良行为②犯罪③一般违法A.①→③→②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
6.A 材料中小王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游戏属于不良行为;因为玩游戏缺钱而敲诈勒索同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持刀拦路抢劫属于犯罪行为。分析可知,能反映小王行为变化轨迹的是①→③→②,A符合题意,入选;B、C、D均错误。
7. 新考法[2022北京丰台区期末]某校举办校园法治教育讲座,陈检察官回答了李同学提出的问题,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 ) ①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②未成年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③未成年人欠缺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④不良行为即犯罪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A 材料中提到多数未成年被告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之前均有一些不良行为,这警示我们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①②正确;③排除,材料未体现;④错误,不良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8.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对于涉嫌犯罪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决不能“一放了之”,必须依法予以惩戒和矫治。材料启示未成年人应 ( )①树立维权意识②打击违法活动③远离犯罪行为④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D 题文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做法,启示未成年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应杜绝不良行为,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行为,③④正确;①排除,题文未涉及维权意识;②排除,未成年人无权打击违法活动。
1. 李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 000元。对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李某缴纳5 000元承担的是民事责任③这是依据我国刑法对李某作出的判决④有期徒刑3年属于主刑,是行政处罚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A 由题干描述“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 000元”可知,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李某所受的处罚中,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故①③说法正确;②错误,处以罚金5 000元属于刑罚,承担的是刑事责任;④错误,有期徒刑3年属于主刑,是刑罚处罚。
2. 某中学八年级(1)班召开了学习刑法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分享了法律常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小道:刑事违法行为又称为严重不良行为B.小德:刑罚分为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大类C.小法: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D.小治: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2.C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刑事违法行为可以称为犯罪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B说法错误,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D说法错误,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3. 跨学科—数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泰州姜堰区期末改编]数学常常能折射出人生的智慧,数学计算“1.01365=37.78,1365=1,0.99365=0.03”能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D 从三个计算题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善与恶的小事经过放大,其结果差距很大,启示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在生活中提高自制能力,杜绝不良行为,D符合题意;A的意思是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不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与题干不符;B体现的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与题意不符;C强调要磨砺坚强意志,与题意不符。
4. 以下是李果某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所闻】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见】 李果跟张强在上学的路上看到同学王明跟一群社会青年在破坏路灯。张强跑过去制止,但他们不仅没有停止破坏行为,还嘲笑张强多管闲事,围攻张强。李果上前极力劝说,但劝说无效。【所感】 晚上回到家,李果感慨万千:同学王明在小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初中后却结交了一群不良社会青年,经常跟他们在街上晃荡,去网吧玩游戏,无心学习,三次被学校纪律处分,甚至进过派出所,今天竟然还想动手打张强,按照他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辨行为:(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材料中画线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善应对:(2)看见张强被欺负,李果的正确做法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谈感悟:(3)上述材料对未成年人加强自我防范、做合格公民有何警示?
4.【答案示例】 (1)“所闻”中画线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所见”中画线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2)制止并劝说。法不可违,打人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保护等。(3)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刑法的内容,了解罪与罚,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含义,刑罚的种类,加强自我防范,相关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习题课件ppt,共22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预防犯罪教案配套课件ppt,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