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课题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单元 | 第一单元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四年级上册 |
教材分析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主要是对声音怎么产生的进行相应研究,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有很大看法,但是是否正确,还需要进行实验验证。教材中主要涉及到了连个活动,第一就是用固定的橡皮筋是如何发出声音的,第二个活动就是观察更多的物体发声的状态,从而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多种实验,就能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让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然后在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研讨,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同时在拓展环节,还介绍了声带有重要的作用,以及声音的发声严厉,进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 | ||||||
学情分析 |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需要进行往返运动,但是学生不能把物体的运动与发声联系起来。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实状态,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振动,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他们提供观察物体振动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 ||||||
教学目标 |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描述橡皮筋、钢尺、鼓面、音叉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的方法,能区别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物体发声的原因进行解释。 探究实践 在观察活动中,能用图画、文字、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 态度责任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 ||||||
教学重点 | 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 ||||||
教学难点 |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 ||||||
教学方法 | 实验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豆子、装有水的水槽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如家里人说话的声音.电视机发出的声音,电话铃声、门窗打开的声音、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树上鸟儿的声音、邻居大声交谈的声..... 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如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歌声等;通过身体发出的声音:肚子咕咕叫声拍手声、跺脚声等。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揭题课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以谈话的方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层层递进,逐步融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
讲授新课 | (一)活动一:橡皮筋的发声 1.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 2.实验要求:橡皮筋要发出声音,并探究如何才能发出声音? 3.实验步骤: (1)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2)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4)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4.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6.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 (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的发声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在继续观察下面几种物体的是符合发出声音的? 2.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1)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2)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3)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3.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用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 4.全班交流,预设: 提示: 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讨论研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提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2.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 3.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 |
学生操作、观察、讨论与交流
学生操作、观察、讨论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并思考与交流 |
以橡皮筋为研究对象,探索橡皮筋是如何发出声音,通过制度具体的步骤,进行操作,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用操作多种物体,观察声音产生过程,从而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提示探究的实效。
对教学中核心问题的研究,进一步让学生理清核心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科学素养。
从物体发声延伸到人的发声器官,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同时也与时间生活结合起来。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 ||
板书设计 |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产生声音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 ||
课后作业 | 一、填空题 1.我们身上非常敏感,可以感受物体振动的器官是( )。 2.观察发音的音叉,音叉在( )。 3.声音是因为物体的( )而产生的。 4.要使发声物体停止发声,就要让发音物体( )。 二、判断题 5.气体振动不能发声。 ( ) 6.只要听到声音,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 ) 7.轻轻拨动拉紧的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 ) 8.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气体振动也会发生。 ( ) 参考答案: 一、1.眼睛 2.振动 3.振动 4.停止振动; 二、 5.×6.√7.√8.√9.振动 | ||
课后反思 | 亮点:本节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多种实验,在实验观察中,发现物体的发声时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时动手探索活动的基础,让学生在多个活动中去体验和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由于本次实验比较简单,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更多的物体发声,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深化与延伸。 不足:书中物体发声需要进一步拓展,需要融入更多物体声音产生例子,特别是学生喜欢的音乐的乐器等。学生可以听声音,也可以制造声音,促进学生深入,持久的探究。但是改方面的内容过少,需要进一步丰富教材。 教学建议:教材可以融入各种乐器,弦乐器是弦丝振动发声,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听其声而知其人是利用音色辨别的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用到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判断题,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5.运动与摩擦力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5.运动与摩擦力一等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用气球驱动小车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用气球驱动小车精品教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