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4753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不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4753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不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数下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4753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最新同步示范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2 不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2 不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2.会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3.知道符号“≥”和“≤”的意义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实心点与空心圈的区别.4.学会运用类比和化归思想来解不等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难点:不等式的性质3的应用.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请你说说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呢?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c>0,那么ac>bc.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c<0,那么ac<bc.2、想一想,我们知道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同样解不等式的时候,依据就是不等式的性质. 那对比方程的求解过程,你知道如何解不等式吗?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通过复习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为本节课学习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做了充分准备.环节二 探究新知【探究】1、通过例1中4个简单的不等式探究如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可类比方程的解法进行求解,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和解不等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x – 7>26;(2)3x<2x+1;(3)x>50; (4) – 4x>3.分析:解不等式,就是要借助不等式的性质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a为常数)的形式.解:(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x-7+7>26+7,x>33.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减2x,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3x – 2x<2x + 1 – 2x,x<1.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3)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x>50,x>75.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根据不等式的性质 3,不等式两边除以 – 4,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所以<,x<– .总结: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两种:(1)用式子形式(如x>2),即用最简单形式的不等式x>a 或 x<a(a为常数)表示;(2)数轴,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应确定两点:一是确定“边界点”,若解集包含“边界点”,则用实心圆点;若解集不包含“边界点”,则用空心圆圈;二是确定“方向”,大于“边界点”向右画,小于“边界点”向左画.这两种形式分别是用“数”和“形”表示不等式的解集.2、探究“≥”与“>”、“≤”与“<”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在表示两个数量大小关系时,我们会经常用到像a≥b或a≤b这样的式子,如一天内的温度变化t≥19℃且t≤28℃.提出问题:符号“≥”与“>”的意思有什么区别?“≥”是“不等号”与“等号”的合写形式,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以说是“不小于”.也就是 “≥”比“>”多了一层相等的含义.同理,“≤”是“不等号”与“等号”的合写形式,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以说是“不大于”.即,“≤”比“<”多了一层相等的含义.追问:“≥”与“≤”是否具有与前面所说的不等式类似的性质呢?通常我们把用符号“≥”和“≤”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也称为不等式,它们同样具有类似前面所说的不等式的性质.3、借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巩固含有“≥、≤”的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例2某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长 5 cm,宽3 cm,高 10 cm.容器内原有水的高度为 3 cm,现准备向它继续注水.用V(单位:cm³ )表示新注入水的体积,写出V的取值范围.解:新注入水的体积V与原有水的体积的和不能超过容器的容积,即V+3×5×3≤3×5×10,V≤105.又由于新注入水的体积 V 不是负数,因此,V 的取值范围是:V≥0并且V≤105.这样的解集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呢?在表示 0 和 105的点上画实心圆点,表示取值范围包含这两个数. 总结: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等式的解决要符合实际意义. 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学生小组交流,汇总并举手发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总结并回答.在认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通过4个简单的例题,巩固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体会其在解不等式中的作用. 以一个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对“不等符号(≥和≤)”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解决此实际问题,一是让学生体会“≥、≤”这两个符号的意义,二是它的解集在数轴上对应的是包含两端点的范围,这里并没有把解集写成连写的形式,只是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分散难点. 环节三 应用新知【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c的4倍大于或等于8;(2)c的一半小于或等于3;(3)d与5的和不小于0;(4)d与5的差不大于–2 .注意:大于或等于、不小于都用“≥”表示;不大于、小于或等于都用 “≤”表示. 例2 用炸药爆破时,如果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 cm/s,人跑开的速度是每秒4 m,为了使点导火索的战士在爆破时能够跑到100 m以外(不含100 m)的安全区域,这个导火索的长度应大于多少厘米?请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析:设导火索要xm长,根据导火索燃烧的速度为0.8cm/s,人跑开的速度是5m/s,为了使点导火索的战士在爆破时能跑到离爆破点100m的安全地区,可列不等式求解.解:设导火索的长度是xcm,根据题意得:>.解得:x>20.在数轴上表示x的取值范围如图所示: 学生思考、计算并回答. 巩固、加深学生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环节四 巩固新知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解:(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减5,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减3x,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4)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除以–8,不等号的方向改变,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x的3倍大于或等于1;(2)x与3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0;(4)y的小于或等于–2.3.在某次的知识竞赛中共有 20 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了得 10 分,答错了或不答扣 5 分,至少要答对几道题,其得分不少于 80 分? 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 课堂小结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及收获.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回顾梳理知识的习惯.环节六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20页习题第2、5、8题.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加深认识,深化提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重,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2 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2 菱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