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2课时
◆ 教材分析
本节课共有四部分内容:一是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认识溶解限量,即溶解度;三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表示方法;四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结晶方法。从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因素的认识到溶解限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发现,再到溶解限量试纸的理解,三者有机融合,让学生体验溶解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对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 教学设想
1.本课题以新课程倡导的“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为基本理念,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本课题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新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法均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积极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搭建平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本节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导思——自主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及药品,从一开始问题的提出即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学生的思考、讨论、实验、修正等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概念。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
3.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会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晶方法。
4.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5.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6.通过绘制、使用溶解度曲线理解溶液的溶解过程。
7.能用变化、联系的观点分析溶解、结晶现象,并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通过活动探究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9.通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变化的"等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
2.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
1.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2.结晶方法的选择。
◆ 教学突破
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溶解限量影响因素的认识、对溶解限量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定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对比法、表格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所在。
◆ 课前准备
托盘天平、量简、烧杯、试管、药匙、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蒸馏水、食盐晶体、硝酸钾晶体、熟石灰等。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食盐在水中为什么会达到“饱和”呢?这是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事实上,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都不是无限制地溶解的。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物质的溶解性
【提问】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经验,你能猜测一下固体物质在水中影响溶解限量的因素吗?其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活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
【多媒体展示】在师生总结的基础上展示:
影响因素 | 影响结果 |
溶剂的多少 | 溶剂越多,溶解限量越大 |
溶质的种类 | 溶质不同,溶解限量不同 |
温度的高低 | 温度越高,溶解限量越大 |
【分析】有些同学提出了“溶剂种类”的猜想,这是很好的,应该表扬,但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溶剂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不予考虑。还有的同学提出了“搅拌”,实际上,搅拌只能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并不影响物质的溶解限量。“水涨船高”,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吧?这个成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溶剂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你能总结出溶剂的多少对溶解限量的影响吗?
【小结】溶剂量越多,物质的溶解限量越大。
【过渡】那么另外两种影响因素如何证明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溶质的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位同学设计的探究过程,进行点评,同时导出控制变量法。
【讲解】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比如说,探究溶质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而控制不变的因素则是溶剂的质量和温度。
【过渡】请同学们重新分析自己设计的实验,看看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审核合格后,按照自己的试验设计探究溶质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也可以按照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完成如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 加入10mL水并振荡 | 加入10mL酒精并振荡 |
氯化钠 | 氯化钠溶于水 | 氯化钠在酒精中没有变化 |
碘 | 碘在水中没有变化 | 碘溶解在酒精中,溶液变为紫黑色 |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交流组内的实验成果,分析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总结出溶质种类如何影响溶质限量。
【小结】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提出问题】溶质种类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影响我们已经进行了探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此试验,自行设计温度对溶解限量影响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1.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2.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什么?
【实验探究】
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在__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___________;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分别取5mL的冷水和热水,倒入两支烧杯中,两支烧杯中分别加入3g硝酸钾体,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
1.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在水的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增大;温度降低,溶解限量减小。
【讲解】从实验探究的结果来看,溶剂多少、溶质种类、温度都能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总结】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一般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但熟石灰相反,即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弱。
知识点二 溶解度
【过渡】由于溶剂的多少也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因此,要确定某一温度下的某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必须是在同等质量的水中。通常情况下,人们规定水的质量为100g,在100g水中的某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称为该物质的溶解度。
【多媒体展示】展示硝酸钾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提出问题】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的含义是什么?
2.在上表的溶解度中,哪些因素进行了限定?
3.在40℃时,100g水中溶解了63.9g的硝酸钾,即在该温度下,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限量是多少?此时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5.你能否根据上述分析,说出溶解度的概念?若能,请描述出来。
【讲解】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的质量。
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注意四个要点: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标准:在100g溶剂中
状态:达到饱和时
单位:以克为单位,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部因素:温度
【注意】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例如在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就是指在0℃,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
【过渡】在溶质、溶剂都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来展示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展示】展示氯化铵的溶解度。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溶解度(g)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60.2 | 65.6 | 71.3 |
【提问】
1.请查找出20℃、60℃、80℃下氯化铵的溶解度。
2.以氯化铵的溶解度作为横坐标,温度作为纵坐标,请根据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见教材第39页)
3.请分析,列表法、坐标法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哪一种更具有优势?为什么?
【过渡】我们绘制出来的溶解度曲线实际上就是将数字和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就是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法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法绘制的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知识点三 认识溶解度曲线
打开动画“溶解度曲线”,教师讲解。
【提问】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为例)
2.第一幅图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哪一种?影响最小的是哪一种?
3.在0℃时,第一幅图中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怎样的?
4.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80℃时,140g硝酸钾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5.硝酸钾和硝酸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表示什么含义?
6.0℃时,用100g水配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若把溶液加热到70℃,从溶液中能否析出晶体?若能析出,析出多少?
7.以前接触过的易溶、可溶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如何划分的?
【介绍】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 一般称为 |
<0.01 | 难溶 |
0.01~1 | 微溶 |
1~10 | 可溶 |
>10 | 易溶 |
【讲解】
1.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温度。
2.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因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上得知:
①不同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曲线相交时交点的含义。
③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④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
3.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置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的饱和溶夜,且该溶质有所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创设情境】细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在实验2中,热水溶解硝酸钾固体的试管,冷却后有固体物质析出,这是为什么呢?请根据学过的知识给出解释。
【讲解】结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一般情况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结晶;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则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
【提问】仔细观察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是大还是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而不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拓展分析】打开啤酒瓶盖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水在加热沸腾前,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这两点,你认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三、课堂练习
-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 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C. 在时,甲、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 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答案】C
2.如图:
时,a的溶解度是 ______ g;
点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30g a加入到50g水中,能形成80g溶液吗? ______ ;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______ 。
【答案】
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
不能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受其溶解度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对于气体物质而言,其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
◆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二节 海水“晒盐”
1.影响溶解限量的因素:
影响因素 | 影响结果 |
溶剂的多少 | 溶剂越多,溶解限量越大 |
溶质的种类 | 溶质不同,溶解限量不同 |
温度的高低 | 温度越高,溶解限量越大 |
2.溶解度的含义: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克数。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