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4上 第7单元 21.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练习
展开21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塞、秦”等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塞、秦、征”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6 个
字。
2. 能借助注释理解《出塞》和《凉州词》的大意,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出塞》。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 主题导入,揭示课题
1. 学习单元篇章页,指出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唐诗《出塞》和《凉州词》。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迹到古代的边塞去看看吧!(板书:《出塞》《凉州词》)
2. 理解“出塞”。
(1)指名读“塞”,“塞”是平舌音,读“sài”。
(2)指导“塞”的写法:“宀”的横钩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两竖下边不出头,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3)了解边塞诗。
① 借助图片了解“边塞”。(课件出示边塞图)
“边塞”指边境的要塞,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的据点,就像一道屏障,阻挡敌人入侵。
② 边塞诗:
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到唐朝,边境战争一直没有间断。部分诗人通过写诗来表现边塞生活,表达爱国情怀,这一类体裁的诗就叫“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Ⅱ 识字写字,交流评议
1. 学习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难写字的书写要点。
秦:上方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下边“禾”字要窄小。
醉: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左右匀称,两部分要写得瘦长。
2. 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不顶格不踩线。
3. 交流评议。
Ⅲ 朗读古诗,整体感悟
1. 学生自由练读,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1)指名朗读《出塞》和《凉州词》。
(2)重点检查多音字和一些字词。
“还”在诗中读作“huán”,不要读成“hái”;“将”在诗中读作“jiàng”;“教”在诗中读作“jiào”。
(3)同桌互读互听,相互正音,试着读出两首诗的节奏,教师相机点拨。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 明月/ 汉时关,万里/ 长征/ 人未还。
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 胡马/ 度阴山。
凉州词
王翰
葡萄/ 美酒/ 夜光杯,欲饮/ 琵琶/ 马上催。
醉卧/ 沙场/ 君莫笑,古来/ 征战/ 几人回?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
2. 学生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1)交流资料,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王昌龄、王翰的介绍。
(2)教师补充:
王昌龄的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出塞》是他的代表作。王翰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凉州词》。
3. 小结: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而闻名,这两首诗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整体的感知入手,初步解决古诗的朗读,落实字音和节奏问题,再由音转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Ⅳ 借助资料,理解《出塞》
1. 自主理解诗句意思,全班交流。
2. 交流资料。
(1)重点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 质疑: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这里并非实指秦、汉两朝)
② 你怎样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看似说的是两件事情,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情: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板书:秦汉 明月→边关)
③ 引导交流:当这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照在古老的边关,照在边疆的将士身上,照在将士的家人身上,他们望着月亮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讨论)
④ 小结:月亮是我们中国人的思念密码,当“秦、汉”这样的时间词与“万里”这样的空间词放入诗句中时,就不仅仅是在描述唐朝的边关了,也许我们还看到了更遥远的古代,人们也翘首以盼戍边的战士们能平安归来;也许我们还看到了现在,边防战士们也在亲人的思念中戍守边疆,保家卫国。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 读李广的资料和其他的资料。
李广(?—公元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 汉名将。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资料链接1: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荒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资料链接2:西汉时,匈奴犯境,民不聊生。英勇善战的将领参军抗击匈奴,他们舍生忘死,屡建奇功,终于赶跑了匈奴,消除了北方的边患。 【思路导航】 ①王昌龄认为将士们有家不能回,只能望月思乡的原因是(边战不断)。 ②联系前两句诗,你觉得诗人想表达的是(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
② 学生交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3. 古诗大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4. 齐读古诗。指名背诵古诗,师生评议。
5. 小结: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早日结束战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有和平和安宁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愿。诗人借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望。(板书:任用良将 巩固边关 渴望和平)
【设计意图】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情。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
Ⅴ 想象画面,理解《凉州词》
1. 课件出示沙漠图片,感受边塞苍凉。
你们看,边关沙漠,人烟稀少,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时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当地歌曲中夹杂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并咏唱。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凉州词》。回忆以前学习的七言诗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3. 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 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小组间交流。
(1)葡萄美酒夜光杯。
① 读完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
② 课件分别出示夜光杯和葡萄酒的图片,丰富想象。
介绍夜光杯: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
③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众多将士在举杯欢庆,这豪华的盛宴,真是令人神往啊!
(2)欲饮琵琶马上催。
① 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急促的琵琶声)
② 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这句诗自古以来有两种理解:一是琵琶在助兴,欢快的音乐催促着将士开怀畅饮;二是琵琶声声急,催促着将士们马上出征。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在这里我们理解为第二种。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 引读:这样的盛宴,这样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板书:醉卧沙场)
② 假如你就是这些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预设1: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预设2:诸君莫笑我醉卧沙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板书:英勇豪迈)
5. 古诗大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6. 齐读古诗。指名背诵古诗。师生评议。
7. 课堂小结: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大意,还可以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入情入境地去想象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其内在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分配教学的时间。在学习方式上,充分体现了朗读与想象画面在体会古诗情感方面的作用。
8. 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学习的6 个生字,默写《出塞》。
(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1 课时中涉及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生字“杰”,会写剩余4 个字。
2. 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能结合历史背景和典故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3. 能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 复习旧课,重温家国情怀
1. 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哪一首古诗表达了世世代代边关将士渴望在优秀将领的带领下,早日平定边疆、回家团聚的心愿?(《出塞》)
2. 导入:在《出塞》中,王昌龄迫切渴望出现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家卫国。而一位女诗人也希望在国破家亡之际有像项羽那样的英雄,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她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夏日绝句》。(板书:《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三首诗都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家国情怀。本环节意在通过对两首诗的复习,引出本首诗的学习,为后面体会李清照在诗中表达的家仇国恨做好铺垫。
Ⅱ 初读古诗,理解意思
1. 识字写字。
(1)认识“杰”,可组词:杰出、杰作。
(2)交流会写字书写要点。
“亦”是独体字结构的字,第四笔是竖钩;“雄”前两笔横短撇长,下边的撇折独立、折末端有点,“亻”撇短竖长;“项”左边“工”的最后一横变提。
2. 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之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她的《夏日绝句》。
3.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呈现古诗,配乐范读。(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 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
至今/ 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
(2)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① 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
② 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①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 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
古诗大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板书: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4. 理解古诗。
(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回答问题。
(2)引导质疑:
① 为什么李清照要怀念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② 为什么项羽宁愿自刎也不肯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③ 项羽和南宋朝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3)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思考。
靖康二年(1127 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宇, 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残余势力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作者目睹宋朝统治者仓皇南逃,而北方的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
(4)启发思考:当李清照和百姓们被迫舍弃自己的家园,逃向江南时,她希望的是什么呢?(收复失地,重回故园)
(5)诗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在北宋南迁的动荡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朝廷面对强敌仓皇渡江逃窜的丑态,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山河,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6)小结: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结合典故和相关背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学生的情感紧紧贴近作者的呼吸,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共振,从而更好地体会名句中蕴含的情感。
Ⅲ 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背诵课文,回顾总结。
背诵《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本课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通过描写边关将士,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通过描写将士们在阵阵催人的琵琶声中痛饮美酒,即使醉卧沙场也不在意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人通过表达对生与死的态度,以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3. 课堂小结:无论是王昌龄、王翰,还是李清照,透过他们的诗,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他们忧国忧民的大善;无论在盛唐还是在弱宋,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当堂检测:建议使用《点拨》小册子“随堂练”中的练习题。
5.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点拨》“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2 课时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出 塞》
秦汉 明月→边关
任用良将 巩固边关
渴望和平
《 凉州词》 《夏日绝句》
醉卧沙场 生 人杰 有骨气
英勇豪迈 死 鬼雄 有气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三首古诗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王昌龄所处的年代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一些夜光杯资料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应该说,这些资料的介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古诗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教学中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视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不足之处:
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意思的主要方法。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