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一课一练
展开大学之道
课后巩固与提升
一、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不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入人:与世人和谐。②捲捲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罢:同“疲”,疲劳,病弱。⑤暍(yē)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
D.越王勾践一决狱不辜 狱:案件
答案:C
解析:“荫”,遮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B.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C.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D.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答案:B
解析:“捲捲然”修饰后面的句子,故其后不能断开;“守一节推一行”并列成分中间要断开;“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的意思是“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毁碎灭沉”是同义复用,中间不能断开。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说明,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答案:C
解析:C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3)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参考答案:(1)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2)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
(3)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5.文中讲述的“田子方赎老马”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则故事启示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老马”“老人”,尊重少壮时曾经出过大力、立过大功的“罢老”。要有感恩之心、尊老之德,这才是仁人之举。
参考译文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屈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化,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失败。所以(人们)尊重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蒙蔽了。
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德;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叹息着现出志在千里的样子,于是问他的车夫:“这是一匹什么马?”他的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喂养的一匹马。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一束帛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就知道自己应该归附谁了。
齐庄公外出打猎,(看到)有一只虫子举起它的脚要击打齐庄公的车轮。齐庄公问他的车夫:“这是什么虫子?”车夫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不自量力并且轻敌。”齐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士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让人把网开三面(祝祷猎物逃生),而四十个诸侯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别的民族都来归附于他;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宝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魏诗,完成6~7题。
咏怀(其十五)
阮 籍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①。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乃悟羡门子②,噭噭③今自嗤。
注①书诗:《尚书》与《诗经》。②羡门子:传说中的神仙。③噭噭:哭号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句写将珠玉隐于粗布衣服之下,表明诗人虽生活富足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
B.诗人把以德行见称的颜回、闵子骞当作榜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C.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山冈上都是坟墓,不禁感叹历代之人最终都化为了枯骨。
D.由“昔年十四五”“千秋万岁后”等句,可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答案:A
解析:A项,“珠玉”非实指,是比喻义。第三句的意思是,我所穿的是如此贫贱的粗布衣服,物质生活是贫苦的,可是,我内心怀有珠玉一样美好的理想。
7.结合诗歌分析诗人的思想变化。
参考答案: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以看出他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
解析:“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指年轻时志在儒家经典。“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体现的是道家无功无名的思想。转变的原因在“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归纳出答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
8.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处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参考答案:①中途易辙,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⑤成分残缺,在句号前加上“的现象”;⑥中途易辙,删掉“一些城市”;⑨递进关系不当,“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9.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0字。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对江西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建设区域内的七星堆六朝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475天的田野发掘,共清理了73座古墓葬,出土遗物700余件。其中六朝墓葬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赣江新区已明确表示,准备建设六朝艺术博物馆。这一墓群的发现填补了江西地区六朝考古研究的资料空白,700余件出土遗物展示了孙吴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参考答案:江西考古队抢救发掘的六朝墓群展示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解析:语段的第一句话交代事件——江西考古队发掘六朝墓群;接着介绍这次挖掘的成就和意义,主要在于填补了资料空白,展示了孙吴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