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精品同步训练题
展开《大学之道》课后卷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乐文化的传承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经籍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而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更增添了解经的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儒学花果飘零,“ ”。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礼教,( ),因而 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可见,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土崩瓦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倡办
B.土崩瓦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倡言
C.分崩离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倡言
D.分崩离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倡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B.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C.以致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D.况且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B.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C.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
D.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才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二、选择题
4.下列各项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物有本末 C.欲治其国者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9.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三、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12.对上面文字论述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D.“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13.《大学》论述“微言大义”,尤其是“慎独”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蒉①扬觯②
知悼子③卒,未葬,平公④饮酒,师旷、李调⑤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⑥。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⑦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⑧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杜蒉(kuì):晋平公的厨师。②觯(zhì):古代一种酒器。③知悼子: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④平公:晋平公。⑤师旷:晋国主乐大师,盲人,善辨声乐。李调:受晋平公宠幸的近臣。⑥子卯不乐:相传古代暴君商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都不得善终。古人认为这两个日子对国君不吉利,称作“忌日”。逢“忌日”,国君不饮宴奏乐。⑦匕(bǐ):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⑧爵:古代一种酒器。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在 安:哪里
B.曩者尔心或开予 曩:以后
C.寡人亦有过焉 过:过错
D.既毕献 毕:结束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B.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C.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D.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以及臣属就饮酒作乐,这引起了杜蒉的不满。
B.杜蒉用进门罚酒,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
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蒉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
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蒉的谏言,从而促成了“杜举”传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2)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18.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即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3.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六、微写作
2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立身处世的重要信条,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人认为凡事讲求经济与效益,儒家的信条属于封建糟粕,已经不适用,请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C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这里说的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应用“土崩瓦解”。
第二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根据语境,礼乐文化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之间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应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三组,倡言:公开地提出来。倡办:带头开办,创办。“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是学术理念,应用“倡言”。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本题中,分析括号所在句可知,此处应该填写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结果,“况且”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和原文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分析A、B、C三项可知,C项以“以致”开头,更能突出礼乐传统被等同于糟粕这一结果。
故选C项。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C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
D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且“……才……”的关联词使用不当。
故选A。
4.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大学”,古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B项、C项、D项,都没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A。
5.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B。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B.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
C.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②“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故选A。
7.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能力。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用在动词“传”后面,在这里是名词,解释为“道理”,
A项,“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的意思是“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道德”;
B项,“策之不以其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 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方法、途径”;
C项,“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 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路程”;
D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道”是名词,解释为“道理”。
故选D。
8.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
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
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故选C。
9.B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B项,“相悖的”错,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故选B。
1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故选A。
11.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德”“至”“末”“齐”。
12.B
13.①“慎独”含义。一个人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遵守道德规范。②联系生活举例。日常生活中,自觉遵规守纪;遵守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等方面,加以举例即可。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意思,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B项,“比喻论证的方法”错误,从语段来看,主要使用“举例”和“对比”两种论证方法,没有比喻,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是举例论证,如“君子……小人……”则是对比论证。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慎独”的理解,然后就要结合语段理解“慎独”的意思,再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例子。语段中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段话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这是从君子的角度来说要“慎独”,接着从小人角度分析,“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思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由此可知,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往往原形毕露,而君子则不然,即使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之下,依然能够遵守道德规范,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来概括“慎独”的含义。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考生要抓住无人监督、独处时依然能遵守规则这一特点来举出例子,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等。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14.B
15.A
16.C
17.(1)(杜蒉)又斟上酒,自己在堂上面朝北坐下喝了,便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
(2)为了吃喝,忘记提醒君上违礼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
18.晋平公是一个虽耽于享乐,却也虚心求教、知错能改的人。
【解析】
14.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B项,“囊者”,以前、刚才。
故选B。
15.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知悼子在堂”“知悼子”作主语,“在堂”谓语部分;“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斯”,这,一般放在句首,“矣”,句末语气词;“旷也太师也”,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据以上分析“堂”“矣”后“斯”前断开,排除BCD。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杜蒉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错误。也包括自己的不是,可见选项遗漏了信息。
故选C。
17.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又酌,省略主语;北面,面朝北,古今异义词语;降,走下台阶;趋,快步走;而,表修饰。
(2)疾,过失;是以,介词宾语前置,因此、所以;饮,使动用法。
18.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题干为: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可见晋平公是一个耽于享乐的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可见也虚心求教。
“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可见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知悼子死,还没有下葬。平公饮酒(作乐),师旷、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平公)在哪?”(仆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平公)坐下干了酒。走下台阶,跑着出去。平公喊他进来,说:“蒉,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还在堂上(停灵),这事与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自己(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敢干预(对君主)讲道理防范错误的事,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蒉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
19.A
20.B
21.D
22.(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
23.(1)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子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
(2)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物使之然也”,“物”是本句的主语,不是上句的宾语,排除B;“故形于声”,故表示结果,一般位于句首,排除CD。
本句译为:大凡音乐的本初,是由人内心的感动而产生的。人内心的感动,是因为外物的触发使其这样的。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音相互应和,所以产生变化。变化中有了一定的规律,称为音。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错误。“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说法错误。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故选D。
2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第二句得分点:“乖”,混乱;“思”,忧郁;“困”,困苦。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以及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论述思路的梳理,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回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到该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结合“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可知,文章先通过道理论证阐述了“声音之道”,即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结合“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等例子,从“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论证了“与政通矣”。
第二问“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根据文意可知,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反人道之正也”正是论述目的,将其翻译概括出来即可,即: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慢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慢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慢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慢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2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任何一个人求生立世之本,也应当是当代青年的立身之道;既是个人素能的要求,也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而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很多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精神状态疲软,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自我定位出现严重偏差,自私自利个人至上的倾向快速蔓延。这样的现象如果肆意蔓延,对国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处世信条可以激发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可以培养他们的德道情操,所以在当下,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详解】
本题属于微写作,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后结合本题的要求进行写作。
就本题而言,要求“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这属于驳论文写作。首先要明确驳论的对象,从题干来看,“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人认为凡事讲求经济与效益,儒家的信条属于封建糟粕,已经不适用”应是考生要驳斥的观点;然后分析要求,“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考生需要思考儒家的这一信条对当代青年有何意义,或者当代青年存在什么样的现象,需要这一信条的指引。具体写作的时候,可首先阐述这一观念所包含的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要求、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等,然后分析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产生的个人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一信条有助于培养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其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同步测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精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精品同步测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优秀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