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精品课件ppt
展开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 式等基础知识。2. 分析本文运用的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和条理清晰的论证特点。3.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大学》: 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是使人能够完善道德、治国安邦的学问,“小学”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个体家庭开始从宗族社会中独立出来并迅速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的日趋瓦解和礼乐制度的逐步破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文化垄断也发生了改变,一批旧贵族由于战乱和亡国等原因,其身份由贵族转变成士民和庶人,其所掌握的贵族文化也随之流传到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在贵族社会中广为流传的“礼”(主要是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礼节)逐渐下移并为普通家庭所接受。这便是《礼记》成书过程中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的社会现实。
《礼记》成书的过程“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因此,孔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属。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粗精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畅行于世,故后人称之为《礼记》。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 ,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2)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 “亲”当作 “新”,“新民” 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4)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5)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6)静:心不妄动。(7)安:性情安和。(8)虑:思虑精详。(9)得:处事合宜。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如何理解开头这几句话?它们有什么作用?
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去旧立新,“止于至善”是指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2) 。致知在格物(3)。 物格而后知至(4)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5)皆以修身为本。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4)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5)壹是:一概,一律。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有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第二段文字主要讲了哪“八条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 这段文字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认识事物,再获取知识,然后做到意念真诚,以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自己的德行,然后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家庭了,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在天下弘扬高尚的品德。 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
《大学之道》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修、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真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2)《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高中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优秀课件ppt,共1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7 兼爱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7 兼爱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第二单元第7课兼爱pptx、7兼爱docx、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7《兼爱》预习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评优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评优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第二单元第5课《论语》十二章pptx、5《论语》十二章docx、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预习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