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习题整册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战乱人民痛苦
D.儒家地位衰落
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痛苦,渴望解脱苦难。而佛教主张忍受苦难,正好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这种需要。
2.下图刻画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在生活中的形象,也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上主张( )
A.尊重权威
B.避世修行
C.崇尚自然
D.严谨求实
答案:C
解析: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万物的根本,这一认识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就是崇尚自然。
3.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既有南朝的秀美,又有北朝的雄健,这一艺术特色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隋唐对外交流频繁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儒佛道三教归儒的趋势
D.民族交融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南朝的秀美代表着汉族的审美倾向,北朝的雄健代表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两种艺术风格的融合是民族交融在艺术上的反映,D项正确。
4.观察下面的画作,该画的作者是( )
唐朝“画圣”的代表作——《天王送子图》(局部)
A.柳公权
B.颜真卿
C.顾恺之
D.吴道子
答案:D
解析:唐朝吴道子擅长画人物,所画人物的衣带非常形象,有“吴带当风”之说,被尊为“画圣”。
5.下图中著作是中国( )
A.第一部农书
B.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图书
D.现存门类最齐全的科学著作
答案:B
解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该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B项。
6.朝鲜《高丽律》篇章的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也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答案:C
7.在泉州清源山脚下有两座修建于唐朝的阿拉伯人的墓葬(如下图)。该墓葬可以作为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B.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
C.中国科技发达的历史见证
D.政府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
答案:A
解析: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经海路来到中国,在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泉州阿拉伯人的墓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已经出现。唐太宗下令印行长孙皇后的《女则》。玄奘从天竺回国后,也刻板印刷佛经。但当时还不普及。唐中期以后,雕版印刷术逐渐推广。元和长庆间,白居易、元稹的诗作已被大量印刷,沿街叫卖出售。文宗太和年间,四川、江淮一带民间已有“版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官方的新历还没有颁下之际,民间私自雕印的历书已遍布天下。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雕版印刷品有哪些种类。
(2)根据材料,说明唐朝雕版印刷发展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府颁行的某些社会准则、佛经、诗作、日历。
(2)原因:封建统治者社会宣传的需要;佛教的传播;科举制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由此可见汉武帝时代( )
A.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B.已创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C.门第已成为选官的标准
D.已把儒家思想与选官相结合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汉武帝任用儒生做官,并重用精通儒学之人。这表明,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的传播同封建官僚的选拔密切结合,故选D项。
2.有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
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
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
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获得新发展
答案:D
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
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
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答案:A
解析:隋文帝鼓励佛教传播,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政权以增强统一的力量。故选A项。
4.唐朝统治者特别是唐玄宗亲自对《孝经》(儒家)、《金刚经》(佛教)和《道德经》(道教)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有人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 )
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B.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C.唐朝三教地位已经实现了平等
D.统治者注重三教的实用功能
答案:D
解析:唐玄宗对三部书进行注释是将统治者对三教的观点灌输给人民,引导三教向有利于统治的方向发展,且根据题干材料“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主张,可知统治者注重三教的实用功能,D项正确。
5.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三教矛盾已经完全化解
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知唐朝时儒、道、佛三教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故A项正确。
6.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 )
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
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
C.诗歌的繁荣与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
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诗歌的出现不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唐诗的繁盛,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因此,A、B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除诗歌外,词、曲、小说都能很好地表达情感,D项的叙述也是不正确的。唐朝实行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诗赋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C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7.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隶书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图片表明,三种字体包括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几种字体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进程。故选B项。
8.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的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下面是宋代苏轼对某一书体的评价。他评价的书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答案:B
解析:根据“含情循礼”,可知其评价的书体讲求规矩,由此可排除C项;根据“离方遁圆”,可知其评价的书体并不追求形体严整,由此可排除D项;根据“意趣在将发未发……止乎于心”,可知其评价的书体处于规矩与放纵之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B项。
9.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成就“尽善尽美”。但这仅是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唐太宗对其的推崇。故选C项。
10.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两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 )
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
B.龙门石窟受到封建化政策的影响
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
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
答案:B
解析: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主要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所开凿,具有北方民族的特色;龙门石窟在今河南,主要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封建化政策后所开凿,深受封建化政策的影响。故选B项。
11.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代画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繁华典丽。其作品反映了( )
李思训山水手卷
A.唐代教育的发达和文化的发展
B.知识分子追求情韵意趣远离国家政治
C.文人阶层的失意和世态的炎凉
D.盛唐帝国强盛的富贵庄丽的时代气氛
答案:D
解析:青绿金碧、繁华典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的气象。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
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据《旧唐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
参考答案:(1)勤奋好学,有学识;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
(2)“颜体”气势雄浑;注重书法规范,便于后人学习;书法与个人修养的统一;个人品德提升其作品的价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测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齐民要术》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