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测试题,共8页。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白居易用“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诠释自己一生思想和行事。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朝( )
    A.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儒道佛三教并行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传入中国后,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种变化说明( )
    A.佛教在中国拥有信徒以女性居多
    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佛教传入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3.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与科技
    5.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以下特点( )
    A.传统性 B.服务性
    C.延续性 D.创造性
    6.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说道:“舍本逐末,圣贤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朝统治者严厉打击商人商业发展
    B.《齐民要术》记载内容为手工技艺
    C.贾思勰深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齐民要术》深受当时士大夫推崇
    知识点三中外文化交流
    7.据史载,日本遣派留学生上千名来唐学习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筑也仿唐长安。至唐朝,佛道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的文化,科技等。其中交流主要为鉴真东渡以及吉备真备来唐。日本的文字也是由于受汉字影响。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B.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8.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
    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B.民族交融日趋加深
    C.对外交流较为频繁 D.人才选拔日趋完备
    [答题区]
    拓展培优练
    1.[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摆脱了印度原来的固定程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的具有东方风韵的姿态;“秀骨清相”型以中国线条表现神采,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大丈夫”型传承了秦汉雕刻阳刚有力的审美追求,表达大佛的宽广胸怀和开阔气度。这表明当时佛教( )
    A.适应本土需求 B.成为主流统治思想
    C.形成不同宗派 D.充分吸收儒道理论
    2.[2023·辽宁本溪高一联考]自宋代以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著名禅师宗杲提出了“菩提心则忠义心也”的观点,揭起了忠君、爱国的旗帜。道教派别,如净明道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该派经典《净明大道说》中写道:“忠孝大道之本也。”这说明三教合一的特点之一是(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三教理论的趋于合流
    C.三教理论的相互包容
    D.佛道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
    3.[2023·山西运城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B.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C.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D.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4.[2023·湖南岳阳高一期末]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以下为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 )
    A.表明唐诗由最初繁盛逐渐走向没落
    B.推动了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词歌赋
    C.凸显了唐朝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
    D.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5.[2023·广西玉林高一联考]唐代铨选人才时,对书法的要求是“楷法道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院,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由此可知,中国书法到唐代时达到高峰的原因是( )
    A.造纸技术取得了突破 B.政府重视书法
    C.南北书法特色的融合 D.书法艺术成熟
    6.[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南朝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他还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这体现出了祖冲之具有( )
    A.初步的理学思想 B.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C.反抗权威的思想 D.注重调查的研究精神
    7.[2023·广西桂林高一联考]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
    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8.[2023·甘肃金昌高一联考]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
    A.对外交流 B.兼收并蓄
    C.整合创新 D.坚守传统
    9.[2023·河南平顶山高一检测]隋唐两朝的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流连其间并逐渐定居,其中中亚的粟特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入唐以后,随着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长安成为粟特人在华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军事实力的空前强大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D.国内民族关系的融洽
    10.[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式令,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答题区]
    11.[2023·福建莆田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
    12.[2023·四川成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儒行修其身”“释教治其心”“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等关键信息,说明唐朝儒道佛三教并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儒学,还涉及佛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观音菩萨进入中国后,由男性角色转变为女性形象,这是外来文化迎合中国文化特点的表现,说明佛教在进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D项正确;根据观音菩萨形象的变化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信徒以女性居多,也不代表佛教背离基本教义,排除A、B两项;佛教传入中国后没有能够提高中国女性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山西恒山的悬空寺虽是佛教建筑,却同时供奉着儒、佛、道的重要代表人物,三教主张不同,但“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虽受到佛道挑战,但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体现不出大一统思想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故壁画内容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故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中外文化的交融性,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不拘泥于传统,体现了创造性的特点,D项正确;“传统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服务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延续性”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贾思勰认为不能舍本逐末,所以对于商业的事宜不予收录,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贾思勰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北朝统治者严厉打击商人商业发展,排除A项;《齐民要术》记载的主要是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齐民要术》受到士大夫的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四大发明主要繁荣于宋朝,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包括整个东亚地区,不仅仅是日本,排除C项;当时中国社会并未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子弟,同时这些人还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体现了唐朝在文化政策上的开明,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民族交融的加深,排除B项;题干虽然提到对外交流,但不能体现对外交流的频繁,排除C项;题干虽然体现科举制,但仅为周边国家少数人通过科举入仕,不能体现人才选拔的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摆脱了印度原来的固定程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的具有东方风韵的姿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佛教适应了本土的需求,A项正确;佛教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佛教形成不同的宗派,排除C项;充分吸收儒道理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宋代以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著名禅师宗杲……揭起了忠君、爱国的旗帜……道教派别……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可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佛教吸收了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道教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说明了佛道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D项正确;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三教理论的趋于合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教理论的相互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相互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佛教吸收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推动佛教本土化,有利于在中国传播,B项正确;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佛教与儒家思想互相融合,但思想有区别,排除C项;佛教思想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而发生变化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初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稳定下来,“初唐四杰”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李白的诗想象力丰富,场面壮阔,情感激扬,用词奇绝,体现了蓬勃向上、自信豁达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是唐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的诗歌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流,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他的诗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权贵,通俗易懂,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欢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李商隐、杜牧的诗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可见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D项正确;唐代不同时期诗歌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唐诗走向没落,排除A项;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而非诗歌的发展推动了科举取士重视诗歌,排除B项;诗歌属于唐朝在文学而非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铨选人才……对书法的要求”“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院”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重视书法,政府重视书法是中国书法到唐代时达到高峰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竹纸,表明造纸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书法特色融合的影响,排除C项;“书法艺术成熟”说法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可知,祖冲之不盲目遵循前人经验,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结论,这体现了他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B项正确;理学思想形成于北宋时期,与南朝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祖冲之反抗权威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实践,而不是调查,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谱牒等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相关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明显与科举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又对前朝制度继承创新,这体现了唐朝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C项正确;对外交流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兼收并蓄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坚守传统与材料中唐朝文化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可知,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外邦人来华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这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与军事实力无关,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外邦人来华定居属于国际交往,而非国内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唐朝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对外政策相对保守,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D项正确;根据所学朝贡贸易体制史实可知,唐朝时期我国朝贡贸易体制没有废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没有强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象,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没有强调唐朝对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特点: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国家众多;政府重视。
    解析:特点:由材料三“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由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可知,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是来往国家众多;由材料三“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可知,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是政府重视。
    12.答案:示例
    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
    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入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
    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可拟定论题为: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关于阐释可从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佛教传入、道教的产生及玄学的兴起等角度去分析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时期
    代表人物
    特征
    初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盛唐
    李白、杜甫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中唐
    白居易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晚唐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
    温诗绮丽柔靡,李诗晦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韦庄的《洛阳吟》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习题,共6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